2335 0

[影视音乐] 音乐起源之“模仿说”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6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5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3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1 点
经验
868 点
帖子
51
精华
0
在线时间
3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8-13
最后登录
2014-9-24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论述音乐起源之“模仿说”,解析了当代管弦乐创作中的有关现象,进一步论述在当代数字技术之上,利用“频谱”比“五线谱”更准确表述的特点。通过频谱图、光谱图等数据作为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源泉和模仿对象,能使我们更加准确、有效地观察音乐的微观音响状态,能够更接近音响的本质特征和自然形态,其是现代科技带给我们分析和创作应用的新工具和新方法。
          【关键词】模仿说 模仿 频谱分析 呼麦
          有关音乐的起源问题,有多种答案,其中我们熟知的有劳动说、游戏说、巫术说、爱情说、表现说等。在戴里克·柯克所著的《音乐语言》论著中,强调音乐起源于模仿。以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为例,从第一乐章开始的主题模仿风笛的五度持续音,到第二乐章结尾部分用木管乐器奏出三种鸟的音调,长笛交替吹着两个音描写夜鹰;双簧管反复吹着一个音描写鹌鹑;单簧管吹着下行的大三度音描写杜鹃,三种演奏重复进行。在第六交响曲中,第二乐章开始就用木管乐器和法国号模仿节拍器的“滴答”声,造成了较好的听觉效果。这样看来,音乐源于自然(模仿),同时音乐也源于精神(心灵的象征和暗示),而“以艺术形式表现感情,唯一方式就是为之发现一套客观关系”。
          《辞海》与《说文解字》中对“仿”字有几种说法:第一为效法,第二为依照,第三为好像,第四为类似。在音乐模仿中存在追求的声音与临摹的对象可以划分为“相似”或“神似”的两种状态,表现为对自然音响和人工音响所进行的直接音响模仿。本文有关模仿是指采用管弦乐乐队对音响的模仿。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说:“声之于音,犹形之于心也”。这里“声”是指音乐的音响形式,而“音”是指音乐的内容。关于音乐的象征或暗示,抑或音乐源于“精神”或音乐源于核心期刊“自然”的讨论并非本文研究的重点。但在音响化思维的论域中,诸如瑞士理论家库特为代表的能量论,亥姆霍兹的相关协和理论,嫁接“音响”的基本属性和概念,引入声学中的共振物理现象,将情感空间的模拟作为审美的“共振”过程,可以形象地论述和表明音乐的象征和审美的过程。一般音乐的审美过程常分为金字塔形的若干阶段,对音响运动的感知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和前提。音响,指客体的声响效果,“声音”“乐音”如同主体产生的客观印象。如果说音乐是通过时间来创造空间,那么这种所属“心理形象”必然会具备物理的基本属性。音乐的审美过程如同“物理”的振动过程,物理上共振的定义是当物体本身所具备的固有频率与外界频率相吻合时才能产生共振的效果。“故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①沈括在《梦溪笔谈·乐律》中称为“应声”,又云:“此声学至要妙处也。”如果把此妙处在内容上进行延伸,那么每个人的心灵空间的基本频率是什么呢?其必然与自然音响的天然联系紧密。那么,自然音响的音响化创作特点是什么呢?
          借鉴或通过音响的物理特性来解释音乐的象征和暗示也不妨是一种方法,如同频谱音乐与音响属性的血脉联系,与此类似,其所关注的不在于音响“型象”,而在于音响“形象”,关注音响自然属性的表达,凸显了“音响”作为关键字在音乐作品的审美意义。
          19世纪前,就有观点认为,音乐是对外部世界的模仿。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研究原子光谱时也说:“如今我们在光谱线的絮语中听到的声音,是从原子中响出的真正的天籁,是各种关系的和音。”②我们把音乐的审美一般划分为四个层面,音响的感知是基础,其余为感知音乐的内涵、把握音乐内蕴的深意,领悟音乐中体现的美。而斯托克豪森在谈论他的作品《瞬间》时说道:“靠分析某些声音感知,剖析它们,支配它们,然后把这种感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结构中;靠把论文答辩创作音响的思维进程具体化,并把这种思维进程在我们自己的作曲中加以实验……”③
          在潘德列斯基的作品《广岛》中,由管弦乐队合成警报器效果。在其《荧光》作品中直接应用警报器作独立乐器,更有趣的是在作品的结尾处,将低音提琴在保持长音的拉奏过程中,逐渐拧松琴轴,使弦乐组的低音区向下方大大扩展,达到“最低极限音区”的范围。从而达到一种模拟“警报器”的特殊的弦乐“滑奏”效果。
          在施特劳斯《堂·吉诃德》的片段中,作者用长号与大号在内的整个铜管乐器组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来描绘主人公错乱幻想造就的假想敌——一群叫唤的绵羊。此外,在涅格管弦乐曲《太平洋231号》的片段。作曲家利用长号的弹吐和滑奏,以及对火车行进节奏的模仿来描摹火车头的运动。音效化也有着从外动态向微动态转化的特点,如具体音乐流派(大量对自然音效的直接运用)与希纳基斯在作品《辩证的变形》中从g1音开始应用“电子扫频”管弦乐技法,达到了特殊的音响效果,以及何训田作品《天籁》的特殊演奏法( 用弓拉铁器振动)造成接近正弦波即纯音的电子化音响效果,都说明了这一点。
          在“模仿说”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采用“频谱分析”的思路,即在微观上对音色进行客观定量的分析,能在音响、音效的临摹具体创作中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其在传统的创作流程中增加了进行音响样本的采样分析的环节。可以明确的是,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对任何声音、音响进行音响逻辑化的进程时,只能做到近似、神似甚至相似,而不能做到相同。例如,对蒙古族特殊的音色“呼麦”进行音色频谱比较分析,通过对“呼麦”音响的模仿,根据“呼麦”的自然音响频谱分析数据,获得具体音高,并采用传统管弦乐器最接近地模仿出“呼麦”的音响。
          总之,建立在“模仿说”理论基础之上,利用论文网站当代数字化分析技术,用分析结果指导作曲。通过频谱比五线谱更准确表述的特点,形成音色微观分析和三维立体分析思维,从而拓展音乐表现的空间。经过频谱分析后形成的频谱图、光谱图,其数据作为作品的创作源泉和模仿对象。虽然音色本身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频谱分析”的显微镜下看待音色、力度等音乐元素,能使我们更加有效地观察音乐要素,能够更接近音响的本质特征。其是现代的科技带给我们分析和创作应用的新工具和新方法,这种新的微观化的思维和方法,对于“音乐之河”所交汇涤荡下的音乐新的发展流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自【中国期刊库
屏幕.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堂·吉诃德 频谱分析 木管乐器 数字技术 此起彼伏 音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1 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