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布尔什维克
2946 0

[转帖]燕鸣自述:我怎样学习当厂长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副教授

5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862 个
通用积分
46.1529
学术水平
13 点
热心指数
9 点
信用等级
10 点
经验
10617 点
帖子
388
精华
1
在线时间
4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后登录
2024-1-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燕鸣自述:我怎样学习当厂长
作者:燕鸣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www.wyzxsx.com/Article/GetHits.asp?ArticleID=46056"></script> 77    更新时间:2008-7-26  
        ★★★【字体:

我怎样学习当厂长——燕鸣自述

目录

一、开头的话
二、初到工厂
三、转折点
四、工人的启发
五、翻一个大跟头
六、回忆
七、又找到了力量
八、新轧钢法
九、反围盘的成功
十、张明山
十一、机械化的热潮
十二、思想教育
十三、领导
十四、苏联专家的帮助
十五、我要努力学习


一 开头的话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我们鞍钢小型厂开展机械化运动,做出些成绩,大家都想知道我们是怎样做的。我文化底子太浅,有经验也不会总结,何况根本没有系统的成熟的经验。我只有两件法宝,一件是依靠工人,特别是老技术工人。他们的经验智慧,合到一起,就像那流不完的江水;另一件是靠苏联专家。我们这些老大哥,为我们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他们带到中国来,不光是先进技术和社会主义管理工厂的办法,还有社会主义的思想作风和国际主义精神。和他们接触,使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这两样法宝是哪里来的?是党交给我的。我一无文化、二无工作经验、三不懂生产技术。任务担在肩头,问题摆在面前,怎么办?幸亏有这两件法宝啊。用起来可灵哩。

  除此以外,还有没有?要说有,那就是钻研生产。这一条也离不开依靠工人,我对轧钢生产本来是一窍不通的,今天能懂一点,也都是老师傅们教的。

  现在要我来谈谈我是怎样学会当厂长的,有条有理、成本成套地讲经验,我可也不会。我只能把我做了的事,一五一十地摆出来。我是一九四八年八月从松江地双城县调到鞍山的,我就从这里谈起吧。

二 初到工厂

  到了鞍山,先各处参观。高炉、平炉、化工、小型厂都看了。越看心里越别扭。躺在床上乱想。不管到哪个厂子吧,反正是到了工厂。长这么大,别说没见过,听也没听过。这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工厂,可不简单。要我来这里工作,不是瞎胡扯么?参加革命以后,光知道工人阶级的伟大,可工厂到底是什么样的,从来也没有人对我说过。

  半个月后,鞍山市委的科长和我们刚调来的人开座谈会。他说:“你们都是从土地改革工作转到工厂来的,不懂工业,要学,才能懂。工人热情很高,就是缺乏领导。首先要搞好政治工作,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这样来发展党,建立支部。”他又介绍了工厂的情况,讲到了鞍山的重要性,说一定要在这里扎根、打底子。他谈完了,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嘿,别提啦,反正是赶鸭子上架呗,还有什么可说的。

我被分配到小型厂当支部书记。当时小型厂属轧钢部,部的党委书记是马成德同志。我见了老马,他叫了小型厂的总领班来,介绍我们认识。老马叫他一切事都找我,我听后吓了一跳。我想,这怎么行,他是个老工人,我可是一窍不通。

  小型厂的工人见来了个头目人,本来是很欢迎的,看到我年纪不大,人又瘦小,似乎很失望的样子。本来嘛,我穿了一身破军装,看样子就压不住台。第二天,我和班组长开了个会。我说:“我是扛枪杆的,后来又干土地改革工作,到这里是向大家学习的。”这可不是句客气话。党既然分配我这个工作,我当然要下决心学习。心里的别扭,只我自己知道。上班下班,都有一定钟点,哪里比得上农村那样自由自在。我也最不喜欢提那个饭盒子,像个讨饭的。多寒碜!

  那总领班叫刘家才,轧钢的技术数他能行。我第一次跟他下车间,说起来才好笑呢。一进门,有一个半圆顶的小房子,里面直冒火。我问这个小屋是干什么的。他笑笑,说是加热炉,又告诉我怎样烧火,怎样进钢,怎样出钢。我就像小学生一样,跟他一点一点地学懂轧钢的机械设备和生产过程。

  工人解放了,生产热情很高,不论钟点,一个劲地干。我为了接近工人,在车间旁边地小仓库里办公。冬天,生个小火炉,吃饭时大家挤到一起,挺亲热的。工人爱听打仗的故事,我就给他们讲。起初三五个人,慢慢围成一个大圈儿。有人说:“听那小燕儿,又叫唤上啦。”有的说:“这么点岁数,就是老干部?”也有人说:“行啊,有点老干部味道”有点老干部味道,不少的人可还是瞧不起我。连那看仓库的老于头,也不太理会我。仓库很小,顶上是松木板,炉子烧得通红,有失火的危险。我叫他用块铁板挡上,说了三次他也不听。他说:“你懂什么,不要紧啊。”

  当时工人操作很不熟练,机器也常坏。出了事故,瞪眼停工。我问什么毛病,工人就叫我自己去看。明知我看了也不懂。这还不是要我的好看!那时候啊,我这人似乎有也可,没也可。在工厂里,不懂生产、不懂技术,当什么也不行,这是明明白白的了。不过我这时候还没花很大力气去钻研生产技术。我干的政治工作,觉得工人的政治教育啊,发展党啊,这是最重要的任务。市委也常讲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怎样具体的保证监督,我一点也摸不着头脑。总之,我还是老一套。

  支部开始只有四个党员。我从他们那里了解很多生产情况和工人的思想情况。他们成了我最初的依靠。

三 转折点

  一次意外的事故,使我和工人的关系变得亲密了。一天晚上,运转工人金景奉从天车上掉下来,摔死了。我亲眼看到了工人的伟大阶级同情心。大家含了眼泪忙作一团,有的给老金洗脸、穿衣服,有的给老金买帽子、买鞋,有的雇车接家属,好像死的是自己的亲人。我入党时,光知对敌人坚决斗争、不怕牺牲流血。对工人阶级是怎样一回事,却一点也摸不着头。现在看到这种阶级友爱,我很感动。我自己也含了眼泪,在他们中间忙东忙西。他们也就把我看成是他们自己的人了。我们开了个追悼会,拿这件事教育工人注意安全。工人深深体会到党对他们的爱护,对我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

  到了工厂,我时常会拿农村比,拿部队比。农村里死了人得请人帮忙,忙完了得请人家一顿吃喝。工人呢,不请就自动来了。这还不算,大伙还凑钱救济家属。工人和农民,在集体精神上是没法比的。

  部队和工厂倒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组织性纪律性很强,上课出操、上班下班都有一定时间。说“工厂就是战场”,这话本来是个比喻,在我看来倒实实在在是这样的。在压延车间里,通红的钢条盘来盘去,到处飞窜。一不小心,碰上就不是玩的。那时候,差不多天天有被烫伤的人。

  金景奉的死,像块大石头压在我心上。我想,在革命部队里,一向就是把生命看得十分宝贵。记得我过去的团长常说,“我们要用最少的伤亡,消灭最多的敌人,才算最大的胜利”。要是一次仗打下来,不必要的伤亡太多,看吧,连长和指导员一定受批评。打仗时候,不只要减少部队的伤亡,还要照顾到老百姓的安全。一九四七年,我们在松江一带剿匪,上级严格规定,不许在村庄里打仗,怕毁了老百姓的房子,怕伤了人和家畜。毛主席教导下的人民军队,本来就是这样爱护人民的。这是我们的传统。

  现在,眼看着天天出工伤,我这个支部党书记算什么呢。我找老工人,问他们,钢条满天飞,天天烫着人,到底是什么问题。他们说,和伪满时代一比,才不算什么呢。那时候,工人给小型厂起个名字,叫“阎王殿”;又说“要吃小型饭,得拿命来换”。死了的、拉掉了腿的,日本人就叫悄悄抬走,连看都不许看。在这样危险的地方干活,工人还要天天受气挨打。我想,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压迫就是这样的!我用这些例子对工人进行教育,工人的觉悟很快就提高了。

  到一九五〇年初,工人的操作技术熟练了一些,又经过几次安全教育,同时,上上下下想办法添了一些安全设施,工伤大大减少了,我心里的石块也搬开了。

  工人说:“还不错,像个老干部的样子。”

四 工人的启发

  我进一步认识工人阶级的伟大、进一步懂得依靠工人,是由于在几件事情上受了启发。

  一九五〇年开年,正好过春节。那时候,生活不像现在富裕。生产刚刚恢复,工人挣的还不多。我一调查,有二十多个人吃不上饺子。行政方面又没有钱借支,怎么办?我和几个支部党员(都是老工人)一合计,他们说,这好办,去发动老工人,大家来救济。这件事,给工人的印象很好。他们说:“到底工人是一家呵。”

  第二件事,是创造新记录。我到沈阳开了会,回来发动工人。当时每班只能干三四个钟头活,另外三四个钟头叫故障占去了。干三四个钟头,能出三百多根钢棍,要是减少故障,干到六七个小时,不是可以到四百多根么。我们和张永春班算了细账,他们思想一通,回去就创了个四百五十根的新纪录。我只在党内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要是问我新纪录是怎么创的,有什么经验,我只有干瞪眼说不出来。

  还有一件,是培养安全模范组。一九五〇开年,压延车间里“跑钳”“打套”还是不少。什么叫“跑钳”?通红的钢条从这道轧辊钻出来,工人得马上用钳子夹住,送进另一道轧辊。干这活儿,得手疾眼快。要是夹不住,就是跑了钳。你猜怎么?这条火龙一样的钢条可不定窜到哪里去。它也许跳上你的脖子,也许从你的胯下穿过去,也许在你腰上绕了一个弯儿。它的温度是一千度,碰到哪里都够呛。什么是“打套”?就是钢条走的不顺溜,弯曲起来,结成套儿。人要是套在里面,不死也得扒层皮。所以工人都说“拿铁如拿虎”。

  “跑钳”“打套”多,工伤自然也不少。我想,安全这事儿,空口说话不行,得做出个样子来。甲班是新纪录运动中的模范班,要要是在这基础上再成为安全模范有多好!我和工会反复动员他们,他们想出办法,一个党员带一个非党工人,照顾他,帮助他,掀起一个安全生产的运动。四个月中,甲班没出机器和人身事故,也推进了其他班的安全工作,结果小型厂得到了公司劳动的一面红旗。

  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管理,能多少起点作用,凭什么?还不是全靠工人群众的热情、能力和智慧。我亲自体会到工人阶级伟大的力量。这力量一发挥出来,真能翻江倒海。在我做支部书记(后来是总支书记)这一段时间内,不管碰到什么大小困难,总是找工人合计,渐渐就变成习惯了。这样,群众工作上总算打下了一个底子。党关于依靠工人阶级管好企业的方针,我也渐渐体会地具体了、深刻了。

五 翻一大跟头

  一九五二年四月,鞍山市委要我兼任小型厂的厂长。一肩挑两担,这怎能行。可是党给的任务,却也不能不接受。

  我正在忙反贪污反浪费的工作,好多案子弄的我头昏脑胀。党本来是教我们“打虎”生产两不误的。我们呢,单打一的干惯了,早把生产扔到脖子后边去了。

  生产这事,你不去好好管它,它就要找你的麻烦。我当厂长的第四天,一个工人给轧钢机压死了。这好像一声霹雳,打的我浑身哆嗦。我急忙跑到车间,一看,工人有的放声大哭,有的急得直跺脚。我一心酸,眼泪直流。死的叫安惠民,是个老技工,很好的共产-党员。这损失不小啊!我们党、行政、工会,连天忙着办了丧事,又去安慰了他的母亲,送了抚恤金。

  我当天晚上向夜班工人做了检讨,第二天又向另外两班工人做了检讨。官僚主义,没在紧张的“三反”运动中同时看重安全生产,责任是推卸不了的。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班长也做了检讨。工人很受感动,说“今天死个工人和从前大不相同了,厂长亲自送葬,又诚恳检讨”。

  不料不出三天,火车又压死一个工人。虽说不是小型厂的责任,人总是牺牲了。

  我又伤心,又发愁。我本是干政治工作的,行政工作可实在干不了啊!晚上,我越想越不是味儿,伏在办公桌上,就哭了。

  我一会儿在办公室坐坐,一会儿到车间站站,心乱如麻,哪里也呆不住。老婆体贴我,给我做好吃的,我却什么也吃不下。那些日子,我就怕电话铃声,一响,心就跳到口里。越怕它响,它却越响。那阵子倒霉事也真多,不是断轧辊,就是出工伤,不是产量上不去,就是出废品。这担子啊,把我压得头也抬不起来。

  九耗*(疑为毫米)的圆钢一出就是四百吨废品。一来是由于检查制度、责任制度没有好好建立起来,二来是由于产品规格提高了、规格的要求严了,没向工人进行教育,也没研究改进技术。我们本来没有质量概念,当然也不会考虑技术改进的问题。眼看一堆堆的废品,又着急、又心痛。

  几种想法在我心里斗争起来。我本来是扛枪杆的,干脆去抗美援朝。要是说我当不了厂长,知难而退,我可也不服气。我去学文化、学技术,回来干他一番,不是更好么?要是市委再调个厂长来倒也不错,我呢,还去干我的政治工作。东想想、西想想,都有道理,也都不对头。好歹是个党员,能碰上困难就开小差?从前的事儿,不由得都涌上心头。参加革命年岁不太长,经验也不多,但惊险的事儿、困难的关头、倒经历了不少。我低过头么?跌倒爬不起来么?没有啊,一次也没有啊。

六 回忆

  我先想到我怎样革命的。

  一九三八年,日本鬼子打到我的老家,山西岢岚县。八路军打散了日本人,占领了广大乡村,开辟了晋西北的革命根据地。我先当村儿童团长,一九四〇年十四岁时,参加了地方部队,当通讯员。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我军收复失地。我给县委书记林放同志当警卫员,跟他向东北出发。那天刚刚放亮,队伍集合好了要动身,一个老太太骑着毛驴,哭天喊地地来了。这是我妈妈。她扑在我身上,抱住我的腿,死也不放我走。

  林放同志把我叫到了一旁说:“个人利益和革命利益,这是一关。经不过这个考验,干不了革命。这也是个斗争,你自己考虑吧。”他一说,我浑身发热。我说:“ 我要断不了这家,我一辈子长不起来,我有决心,你等着我吧。”林放安慰了我母亲,叫我陪她回去。我的两个同伴见我要走,就哭了。我悄悄对他们说:“别哭,今晚见吧。”

  我把妈妈送到舅父家,好话把她稳住,瞅一个空就溜了。我跑了一夜,不想天一亮,她老人家又骑驴赶来了。我说,跟林成两三年临别也得说句话。她怎也不放我,和我一起到了岚县,赶上了部队。幸亏林成帮我,派一个秘书劝她老半天,又送她回了岢岚。

  向东北出发是强行军。争取时间,一天跑一百八十里,把大腿都跑肿了。到了宿营地,还得喂马遛马,整宿也不能睡。刚到承德,就有人动摇了,还想拖住我的腿。有人对我说:“再往北,冻也会冻死,革命就革到这里吧,别走了。”我去问林成。他说:“干革命么,困难是经常的,不是偶然的,这是生死关头,你要想不通,干脆留下!”我留下,政治生命不就完了么!我下了决心,是刀山也爬上去。到东北后,我马上入了党。这是一九四六年的春天。

  那时的东北,正是大动荡的局面。国民党匪帮和地主胡子勾结起来,向我们疯狂进攻。特务分子也很活跃,到处打枪放毒。我一时一刻也不敢松懈,身背两枝盒子枪,连夜在外巡逻,防备敌人偷袭。白天还得亲自给首长做饭,怕坏人偷偷放毒。林成常笑着说:“我从关里带来的宝贝,就你一个,可别把你累死啊。”

  我没累死,倒锻炼的更结实了。那阵子的惊险事儿可真不少。特务放了一把火,把我的头发眉毛烧去了一半。有一次,新扩充的队伍一部分和土匪勾结,要暴动起来,里应外合,消灭我们。幸亏我们警惕性高,就在他们要哗变的那个晚上,把阴谋扑灭了。

  后来,我当排长、当连指导员、当连长,打恶霸、剿胡匪,从东北打到内蒙。子弹在耳朵上嗖嗖直响的时候,我也没动摇没后退啊。

  现在党培养我,给我重要的工作岗位,让我学习锻炼。我能动摇么?能退后么?

  我是党员,后退的路是没有的!

七 又找到了力量

  决心是下了,可是怎么办呢?两个重大问题:安全和质量,摆在面前。不赶快解决,还会死人,还会出废品。想了两星期,也没有找到办法。

  有一天,我刚吃饭,咬了一口馒头,忽然想起来了。嗐!我这不是叫困难吓糊涂了么!刚到工厂时,不是好多问题都依靠工人解决了么,为什么现在倒忘了这件法宝。我丢下馒头,去找一个技术最好的工人傅志国。我说:“你是班长,又是党员,把乙班交给你,能不能搞好?”他说:“我尽我最大的力气去干,怕不是一下就能好的。”他勇于接受任务的态度,给我很大启发。一个新党员都能这样不怕困难,我这个老干部还有什么好说的。我问他困难到底在哪里。他说:“轧槽不改不行啊。”

  我又去找大家认为落后的工人赵守库,问他除了设备不好,还有什么问题。他说:“厂长啊,不管设备改成怎样也不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工人技术不好啊。好马还得好人骑哩。一个劲地跑钳,钢冷了还使劲往里拖,轧槽能不坏?”原来生产发展了,新工人增加了,技术不好,劳动纪律也不好,把轧槽弄坏了,一个班得换十二次,这真使赵守库气破肚子。我问他怎么办。他说夹钳的非分一下工不可;夹反钳的专管反钳,夹成品的专管成品,可以渐渐消灭跑钳,质量和产量都会好一些。我想,这话讲得有道理。

  我再去和傅志国研究。他说:“是啊,工人愿多干就多干,愿少干就少干,谁说也不听。不整顿劳动纪律,你厂长下来也干不好。”

  我找的第三个工人是潘凤全。他告诉我,死了人以后,工人有些胆怯,不敢向前,情绪不高,特别容易跑钳打套。

  当时党总支委员都在忙反贪污定案的事,我一个人在下边摸了一下情况,在总支委员会做了介绍。一是工人情绪应当提高,二是劳动纪律必须整顿,三是分工责任制应当建立,四是设备改进问题必须解决,五是技术管理应当加强。经过大家研究,决定了几项措施。

  首先是加强安全设备。天车上的栏杆,轧钢机旁的走台、安全罩和水挡板等,经我们亲自检查,不出一个星期,几项主要的安全设备全装好了。

  其次是建立半成品的检查制度。我调拨了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剁钢头、看样子、检查质量。三班轮流,白天晚上都干。

  第三是实行劳动分工的专业化。我们接受了赵守库的意见,把夹钳工的职责规定下来。又和工人们研究出每班分成三个小组,每组轮流干十分钟的办法。做了十分钟的作业计划,小组之间也就有比赛。

  第四是工会组织了“不跑钳,不打套”的竞赛。由于各班都分成小组,班与班、组与组的竞赛就热烈地开展起来了。

  这时反贪污的工作已经结束,我们党、行政、工会、青年团一起派了三十多个干部下车间。大家互相配合,干了几天,各方面情况都好转了。

  四五两个月都没完成国家计划,欠下国家一大笔债。半年已经过去,下半年可得抓紧了。正赶上增产节约运动,中共中央东北局和鞍山市委都号召找窍门、推广先进经验。我们把计划摆在面前,横算算、竖算算,总是亏的很多,很难完成。怎么办?窍门在哪里?这时候,说实话,对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还没有明确的想法。

  当时出废品的最大原因是轧槽不好,总是出“耳子”。什么是“耳子”?就是轧出的钢条不圆,两旁突出一道,像带了小耳朵。研究了很久,想不出好办法。靠自己不行,还是靠苏联专家吧。我想,依靠专家,也不能叫人家下来一点点了解情况。咱们得向他介绍详细的情况才行。我们组织人员,下车间测定。一宿宿干,找了四五天,找出毛病是处在第二道和第三道辊子上。然后再向专家请教,他提出了改造轧槽孔型的建议。

  新辊子做好,一试,质量提高了,从56%达到了88.8%。我们组织了几次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座谈会,大力宣传了苏联技术经验的优越性。工人说:“还是苏联专家有经验呀,我们干了两年,问题也没解决。”

  这样,从工人和苏联专家那里,我又找到了力量。

八 新轧钢法

  增产节约任务,公司规定是一万五千吨粮食,工人一讨论,增加到五万九千吨。

  解放以后,生产是逐年提高的。要是一九五〇年的劳动生产率算一百,一九五一年到了一百四十五。怎么提高的?工人的操作技术慢慢熟练了,政治觉悟提高了,活干得起劲了。因此,劳动强度自然也加强了。谁都知道,人力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都有到头的时候。根据党的指示,增产节约任务也不能用增加体力劳动的办法来完成。

  前边说过,我们有三十多个干部下车间。大家把情况一凑,知道各道工序的生产能力不一样。一共四道工序,第一是加热炉,第二是毛轧机,第三是光轧机,第四是剪断机。当时的情况是毛轧机供不上光轧,光轧的成品剪断机却又剪不完。

  有一天,我拿秒表下了车间。我坐在毛轧机旁边的梯子上看。毛轧到光轧,走一根钢的时间是十七秒钟。光轧工人老催毛轧,毛轧工人累得满头大汗,可是费力不讨好。怎样把毛轧的生产能力提高一步呢?我一天天在那里观看,想着。工人那觉得很奇怪,大眼瞪着我。职员也烦,说:“厂长不叫厂长,当班长啦,也不怕火烤,有事找到还得下车间。”我呢,只当没听见。

  瞅了十多天,看出一点门道。毛轧机上每次走两钢条,不好走三根么?走三根却又怕烫人。我和党总支副书记康兆文一合计,他说有门。试了一下,三根钢有两条压在一起过不去。有人说:“没事找事,根本不行。”

  我和几个同志研究,觉得办法是行,就是得先打通工人的思想,改进操作方法。蒋与家小组,是竞赛中出现的先进小组。我们动员他们,要他们先练习,再表演。有的人不服,说:“我干两条也能比他们三根的快。”好吧,那就来一次友谊比赛。一赛,不服气的人失败了。失败了还当面不服,但背后却说:“到底人家的快呀!”一根钢的轧钢周期,从十七秒缩短到了十二秒,怎么不快呢。工人给这种新办法起了个名字,叫“快速轧钢法”。又因为是第一、三、五道轧空同时各走一根钢,所以又叫“一三五孔同入轧钢法”。

  这个新轧钢法一成功,轮到毛轧工人神气了。他们催光轧,又把光轧工人累得满头大汗。加热工人也供不上毛轧,累得哇哇直叫。这样,新的不平衡又出来了。

九 反围盘的成功

  小型厂是敌伪留下来的,设备很旧,各道工序都要人力操作。劳苦不说,还很危险。加热炉出钢,一百四十公斤的钢坯四个人拉。天热时候,工人得常脱下衣服,拧出汗水。毛轧和光轧工也都在一千度的钢条前操作,又要吸铁末子,又要受冷却管的水淋。据一九五一年的调查,压延工九十人中有十二人患抽筋病;没挨过烫的简直就没有。虽说安全设备加强了,重大的伤亡事故没有了,工人的福利也提高了,防护用品也添了不少,但不管怎样,烫伤还不能完全避免,职业病也脱不了。工人说:“满嘴铁末子,大鱼大肉吃着也不香啊。”

  生产不平衡问题,安全问题,工人健康问题,一样样罗在面前。怎么办?本来也想到要改造设备,改善劳动条件。从哪里下手,却不明确。光轧钢反围盘试验成功,才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反围盘是张明山于一九五二年六月提出的。他提出了建议,却不放心,生怕得不到支持。反围盘,他从一九四九年就琢磨起,一九五〇年提过一次建议,一九五一年又提过两次。碰到有资产阶级技术思想的人挡道,建议就石沉大海,没有影子了。跟前,我们为了光轧生产能力提不高,正愁得没办法。他对我说:“厂长,您能不能给四个钟头的试验时间?”我明白,他是怕试一下不行,就扔到一边,找不出门道来。我说:“别说四个钟头,八个钟头也可以。”这一下,他眉开眼笑了。

  七月,我们把反围盘的制作和试验订入了技术措施计划,经充分准备,九月下旬试验成功了。

  反围盘是光轧机上的一个附属设备,安在第二架辊子和第三架辊子之间。没有反围盘之前,是人工夹钳。这是最危险的一道工序。前边讲的“跑钳”和“打套”,就常常出在这里。

  反围盘试验成功的那天,压延车间里人山人海,掌声如雷,像一锅翻花的开水。工人们拥到张明山跟前,高叫“张明山伟大!”吕长宽腰抱住张明山,说:“这一下,我们能多活十年啦!”从工人这种热烈情绪看来,他们是多么希望改善劳动条件啊。

  当然,不管哪件新东西,要想成功,总要碰到一些阻碍。反围盘也不例外。当时关于改造光轧的设备,有三种不同的建议,其中张明山的是最简单。工程师周任源瞧不起这个简单东西,把它订在技术措施计划的最后一项。另一个不相信工人智慧的技术员,提议把它放在第一项,失败了好吸取一点儿教训。两种表现,可是一样心思——算定反围盘非垮台不可。不料我们下了决心,组织了老工人,一面试验,一面研究,干了七天七夜,到底试验成功了。

  在试验当中,周任源对我说过好几次,说:“亏下了三百吨钢,等完成了任务再试验吧。”我说:“这个月豁出去不完成。”他又说:“国庆节完成不了计划也不好看啊。”我心里想,我们有更好看的一件礼物献给国庆节哩。后来,他又强调质量不好。质量倒确实是叫人心焦的事。大捆大捆的废品,看了能不心痛么?我又怕影响工人计件工资,又怕公司批评,急得眼前发黑,嘴上起泡。质量不好的关键在第二架的出口嘴子上,怎么也改不好。感谢苏联专家,他又向我们伸出手来,帮我们改造了出口嘴子。质量好转了。

  苏联专家从头就支持这次试验。他说:“工人提什么,都不是空提的,是从他的经验来的。”又说:“不管试验什么,不知要经过多少次失败,才能成功。”他的话给了我们很大鼓励,加强了我们的信心。工人中间,本来也有一些“反对派”,看到领导上决心很大,别扭劲儿自然也使不出来了。

  光轧的反围盘一炮打响,作用可真不小。谁会想到,花了三百万元,做了个简简单单带沟的半圆形铁盘子,使光轧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五,每年竟能给国家增产五百二十七亿元的财富。有了这一新的设备,干起活来,真像工人说的:又不会出汗,又不怕挨烫。这一下再也不用担心职业病了。这个价值,谁能算出来,我想谁也算不出来的。

  更重要的改变,也许是在思想方面。许多轧钢专家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从来没想到解决的问题,给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解决了。对那些崇拜英美技术陈规、看不到中国工人伟大创造性的人,这正是叫他们猛醒的当头一棒。在奖励张明山的大会上,周任源工程师做了诚恳的检讨。后来开展机械化运动时,他知道科学技术与劳动经验结合的重要了,他和工人在一起,帮助工人,有不少贡献。有些工人,过去总觉得自己一无文化、二无理论,看不到自己的智慧,这时也有了创造的信心。我们的领导干部,也受了一次实际的教育。依靠工人,依靠苏联专家,改造设备,加强安全和提高生产的思想更明确了,我更体会到了大力支持工人发明创造的重要。没有这些思想上的收获,后来的机械化运动很难那样热火朝天。所以我们常说,反围盘的成功,给群众性的机械化运动开辟了道路。

十 张明山

  反围盘研究成功,我们大伙和张明山一样快乐。我回家去,一进门就哈哈大笑。老婆吃了一惊,问我,我把事情告诉了她。她说:“谁想出来的呀,是工程师?”我说:“对!工程师,工程师,是个张工程师呀!”

  这位“张工程师”,八岁给人家放猪,十六岁就学徒,在小型厂一直干了二十多年。他是个出色的焊工,钳工活和铁工活也是他的拿手。他为人忠厚,不多说话。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老实”工人,能干出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发明了反围盘。
  
  在伪满时,日本工程师想做反围盘,试了多次,都失败了。听说英、美、德各国,也没有这东西。为什么这么困难?因为钢条从光轧第二架辊子出来,轧成扁圆形,这时,钢条必须有一定的倾斜度,才能顺利地冲进第三架辊子的成品孔。差一丝一毫也不行。其次,扁圆形的钢条绕在反围盘上的弧度是决定钢条的冲击力的。力量大一点小一点都不行。这围盘的弧度呀,钢条的倾斜度呀,冲击力呀,都是技术人员认为无法计算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从英美书上也找不到参考材料。张明山一不会计算,二不懂技术理论,但他有经验、有毅力、有耐心,钻研了两年多,把这些困难一步步地克服了。

  他第一步是研究反围盘的弧度。一有空,他就蹲在轧钢机前面,边瞅,一边心里核计,把尺寸记在小本子上。晚上回家,就到处画半圆圈儿,星期天也画个不停。他老婆说:“人家有空,到外边打两挑柴,够烧好几天。你总是画,画些什么?”他说:“我干的是大事,你别管我。”

  一九五〇年的春天,鞍山的新纪录运动正闹得轰轰烈烈。张明山心里想,要把反围盘弄成功,可是个最大的新纪录。就加劲地研究。他哪里想到后来竟成了机械化运动的开路先锋,比创造一个生产新纪录的作用大得多哩。

  他的第二步是研究“出口嘴子”和“入口导板”,这两件东西都是联系轧钢机和反围盘的零件。钢条从“出口嘴子”出来,绕上反围盘,经过“入口导板”,钻进成品孔,压延的全部程序就完了。

  他最后一步是综合研究,这是最熬人的一步。他在小河沟里做了泥模型,拿竹皮子当钢条。每天回家,吃一口饭,就往河沟跑。家里人问他天天到河沟去干什么,他说是去溜达。说也奇怪,人越“溜达”,倒越吃不下饭了,脸上变得黄皮腊瘦的。老婆说:“你要病倒在炕头上,咱一家怎么办呀?”他这才说了实话:“高岗主席号召增产节约,要人和人比赛,班和班比赛,我宁可死了也要研究成功。”这时已是一九五一年夏天了。

  由于前后提了三次,都没得到重视,他第四次向我们提出之前,又反复做了试验。这是一九五二年春天的事。其实,东北哪里有春天,天上常飘雪花,河里也不开冻。河边的泥模型,早就冻坏了。张明山只得用一个大柳条笸箩,连夜在院子里摆弄。手冻得不行了,放在口上呵呵再干。他是那种又老实又稳重的人,没有一点把握的事,他决不叫喊,担心给国家造成浪费。

  前后两年多,张明山受了不少煎熬,碰了好几次钉子,听了不少冷言冷语,都没有灰心。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坚持性?这种毅力是从哪里来的?原来他对工人有极大的同情心。一九四九年入党后,阶级觉悟不断提高。历次的生产运动,对他也是一种推动力。他常说:“共产-党救了我全家,我也要把压延工人从水里火里救出来。”看到赵明理把大腿烫伤了,党学勤把四个手指头碾掉了,康兆文大腿给红钢穿了个洞,看到不少老工人腰痛抽筋,他说:“照这样下去,到社会主义要赔上多少人啊!”

  张明山不是那种墨守成规,自以为是的人。他能时时留心,因此到处得到技术上的启发。比如,反围盘弧度的大小,是参考了正围盘的弧度研究出来的。“出口嘴子 ”的研究,是受了毛轧五道出口的启发。这是决定钢条倾斜度的地方,后来又成了影响质量的主要关键。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最后做到十全十美了。(我在前一节已经提到。)这些技术细节,我不一一细说了,因为不用实物,是不容易说明白的。

  反围盘试验中间,工人们帮助掌握机器,研究情况,提出修正意见,发挥了集体创造的精神。到成功那天,它已经是个集体智慧的产物了。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在以后的全厂机械化运动中,我们就一直强调集体的创造。


十一 机械化的热潮

  反围盘成功后,鞍山市委召开隆重的发奖大会,给了工人和干部很大鼓舞。市委教导我们,要广泛发动群众,使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相结合,有重点地开展机械化的工作。这样,机械化运动一开头,我们的方向就是很明确的。

  工人早就有改善设备的要求,可是他们不知从哪里下手,也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反围盘成功,大家一看能发挥这大的力量,信心就是提高了。那种光崇拜英美,不相信工人的思想被事实粉碎了。技术人员渐渐和工人接近了。

  有了这些条件,全厂机械化的热潮就起来了。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有关设备改造的建议十五件,里边有十种重大的发明创造,基本上可以解决全厂各道工序生产不平衡的问题。工人的体力劳动大大减轻了、安全也有了保障。用工人自己的话说,“从前是在水里火里,叫机器撵着干,如今是坐下看着它干”。

  工人看得很清楚,生产机械化对国家利益大,这是为全国人民创造幸福,就是眼前,对自己的好处也不小,创造热情就像大火一样烧起来了。

  有一次,孙世平、李春泉、杨鹏飞三人跑来,说了一声“好啦!”拉了我和总支书记就走。原来神不知鬼不觉,我们冷却床做了个自动拨铁器,试验好用了,叫我们去看。他们用的材料不过手掌大的一块小铁板,顶多值五千元。作用可不小,每年能节省二千四百个工时,减少废品百分之二,可为国家节约一亿元。

  这是最小的一件机械化设备。现在再说一件大的。

  从钢纤存放地往加热炉运钢料,本来完全用人力。工人韩长信建议装自动运料机。技术员吴良亚和老钳工崔庆彦帮他设计和画图。钢料每根一百四十公斤,每次得运二三十根。用什么办法运呢?有的说用电滚,有的说用链子。崔庆彦说:“这都太贵,还是用钢绳拉吧。”韩长信说:“轨道上加个小车不好么?”小车哪里有?修理班的工人说:“你们放心,保证五天给你们焊一个。”小车上还要有轮子才行。车工说:“我们保证五天车出轮子和车轴。”有六个偏心轮和两个大螺丝得锻造,铁工班说:“行,我保证十天交货。”还有牙轮哩,钳工们说:“不敢劳驾,我们自己去找吧。”剩下的只有电气活了。电工班说:“你们机械活什么时候成,我们的活也什么时候成,保险不误。”材料股*(疑原文有误)说:“得,不管什么稀罕材料,只要厂长批准,我一定把它弄来。”制图的星期天不休息,钳工和铆工都是早来晚走。生产工段来了四十多个小伙子,三天打好洋灰座子,还不影响本身的工作。安装靠近炉前的一段时,大火烤人,把工作服也烤焦了。钳工们把帽子往下拉拉,顶着火苗一直干完。这个运料机的创造和制作,是一百多人的大合作。一个方面配合不好,全部工程就要延期。正是由于大家发挥了集体主义的精神,各方面干的很和谐,才如期完成了。

  在运动中间,有的过年也不走亲戚家啦,有相媳妇的也自动延期啦。五十岁的老钳工梁士清,本来常说:“人老了,挣几个钱,喝几两酒,算啦。”运动的大火把他也烧热了。他跑到张明山跟前说:“你创造了什么,我保证给你做出什么。”

  机械化运动起来以后,我们看出几个特点。由于目标明确,建议都切合生产的需要。这是第一。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工人经过历次增产节约的教育,都能掌握这个原则。这是第二。一人提建议,大家动脑筋,大家动手,这是第三。这种创造的集体性,把效率大大提高了。张明山的单槽反围盘,一个人摸索了三年,他的双槽反围盘由于大家出主意,一个月就有了结果。

  现在,小型厂的样子大大改变了,和半年多前的情况相比,是完全不同了。你要是走到压延车间,你会看到,各主要工序,都不用人力操作了。钢料从吊车落在自动运料机上,一按电钮,它们就排着队走进加热炉。自动推钢机像很长的胳膊,把烧红的钢坯一根根推倒滚道上,滚到毛轧机前。这里有一架自动翻滚机,“叭嗒”一声,钢坯翻一个身,自己就冲入轧辊。钢坯经过毛轧,变成一条手腕一般粗的火蛇,顺跑槽向光轧机窜去,翻一个花,绕上反围盘,钻入成品孔,向冷却床爬去。这个中间,有一个自动飞剪,“卡哧”一下,把钢条切成一定的长短。到这里,生产的主要程序就完成了。从前那些运料、推钢、翻钢坯、夹钳子等等又劳累又危险的活,现在都看不见了。从前工人说“要吃小型饭,得拿命来换”。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严重的烫伤和职业病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把工人从机器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一九五二年,全厂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一点五,为国家增产节约的价值是二千六百零四亿元。

十二 思想教育

  前边说的是好的一面。要能完全这样,什么事都一帆风顺了。其实还有另一面。有些思想状况,讲起来是不太体面的。

  有一种人贪多嚼不烂,又不能好好和人家合作。韩长信搞运料机时,就提毛轧后边的翻钢机;做后边的翻钢机,又提前的翻钢机。一时搞得太多,所以提不出具体细致的办法。又有一种人只许自己好,怕功劳成了人家的。有个立围盘,本是周殿臣做的,有些毛病。张祝山宁肯看他失败,也不伸手帮助。他说:“我看周殿臣弄围盘就有气,等他失败了,我再做也不晚。”有的人前劲大,后进小,不能坚持。徐荣国创造的电气导板,本来可用,但他干两天,至今也没有弄得十全十美。还有人总是以为自己的好,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最不好的是对别人不服气,自己却什么也不钻研。葛景新说:“张明山真撞大运啊,这空子怎叫他钻去了?”其实,这种“空子”是很多的。他也来钻钻不好么?可是他不肯费这些心思。

  技术人员轻视工人的思想,也不是一下子能去掉的。苗志明从书本子出发,擅自把韩长信翻钢机的角度改了,试时不好用,把老韩气得大哭一场。另一方面,工人也不敢完全相信技术人员,不愿和他们合作,怕他们修改自己的建议。

  这些人争功,互不服气,各留一手,独出心裁的旧思想、旧习气,对机械化运动的开展是很不利的。我们经过党、行政、工会、青年团各组织的了解、调查,掌握这些情况以后,抓紧了思想教育工作。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正碰上整党学习。这对于机械化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作用。结合整党学习,我们请张明山讲他不怕困难、不怕打击、坚持创造的经过。全厂党员受到很大启发,一致要向张明山学习。据统计,全部机械化建议中,党员提出的占百分之七十。

  工会办了三次积极分子短期训练班,也请了张明山去做报告。根据张明山的模范事迹,工会再提高一步,进行分析。有了样子,又提高了认识,大家努力的方向自然明确了。

  组织工人参观,也是打通思想的好办法。修理车间的老钳工梁士清,技术最好,但他不相信有什么先进经验。他说:“反正修理工段里出不了什么窍门。”厂里修理工本来不多,不把工作效率提高,不仅影响机械化设备的制作,也影响日常的修理工作。工会请老梁去参观炼钢厂的“多工种技术小组”。参观回来,开大会请他作报告。开完了会,又问他怎么办,并且指出他过去的缺陷,帮助他,让他订了计划。老头像枯树开花,变样啦。工人们觉得奇怪,说:“梁师傅哪来的这股劲啊!”

  最经常,最方便的办法是反复地进行个别谈话。只要能打中要害,倒真起作用。卢乃寿的自动推钢机,一九五〇年弄了一阵,一九五一年也试了三四个月,不行,就扔下了。他一来没有张明山劲足,二来不能接受别人意见。我们派了最好的技术员吴良亚去帮助他,有些地方也发生抵触。我们反复和他谈:“加热的技术,数你第一。可是机械方面呢,电气方面呢?不让大家发挥智慧,不和技术人员团结好,能行么?”他说:“对,缺了电气这条脚,我怎也跑不动。”我们也知道主要困难是在电气安装上,就又去鼓励电气工人:“不能叫怎么干就怎么干呀,得开动脑筋呀!”各方面的劲儿都使到一个地方,配合好了,到底把十五人合作的自动推钢机弄成了。

  思想教育的方法,自然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说千遍、道万遍,归结起来只有一点,这就是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把机械化运动和社会主义远景联系起来,批判各种旧思想旧习气,提倡集体主义的创造。用活人活事和理论原则和理论原则相结合,这就是我们思想教育的基本方法。

十三 领导

  有个工人说:“工人都有两双手,都能创造,就看领导支持不支持。”他这话是从切身体会得来的。

  这种支持应当是无微不至的。

  工人提了建议,心里总是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又怕给国家造成损失,又怕失败了丢人。一点小小的挫折,都会引起情绪的波动,这时就要使他相信领导的支持是十分可靠的,不会为一点挫折就动摇的。反围盘第一次试验时,第一支钢不好用。张明山脑门上直冒汗珠,两条腿也打哆嗦。我们告诉他:“不怕,一定好用。” 这样稳住了他的情绪。后来质量不好,大家冷言冷语,张明山又捏着一把汗。我们还是坚持试验下去,到底成功了。

  领导又必须亲自动手,亲自主持试验。这才能鼓舞大家,坚持到底。试验反围盘时,我和总支副书记在厂七天七夜。我们和工人一起熬夜,一起发愁,一起想办法。工人一看,领导干部这样重视,大家的热情就更高了。

  提机械化建议的人,不一定是操作最好的。所以组织力量,保持试验成功,是很必要的。每次试验,我们都配备了各方面最强的老工人,把责任交给他们。有不完善的地方,马上组织座谈会,研究改进的办法。

  机械化运动的开展,党的支持和群众工作的配合,是很重要的条件。党总支教育党员向张明山学习,要带头创造,团结群众,主动与技术人员相结合。工会工作主要是宣传表扬,月底总结,提出奖励的意见,并用上光荣榜,戴光荣花等鼓动方法,提高工人的情绪。青年团发起的“做好一件事”运动,也使青工起了不少作用。

  在领导工作中,有一条经验我觉得是应当详细介绍一下的,这就是树立技术领导的核心。

  机械化运动的目的,是有步骤地改进设备,消除生产不平衡的现象,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一步。生产上的关键问题一提出来,大家都向这些目标用脑筋。这样,一个问题,提建议的就不只一个人。这时候,免不了各有各的长处,各说各的好。对于技术上的分歧,光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是不能求得一致的。必须有技术上的说服的力量,才能把分歧统统一起来,我们为了取得这种统一,成立了个机械化核心小组。

  机械化小组的组长是张明山。副组长吴良亚,是受工人爱戴的一位助理工程师。组员包括车、钳、铆、电、焊各工种和压延方面的老技术工人,还包括材料员,制图员,和有关的技术员。这个小组由厂长直接领导,并请党、工会和青年团的干部参加。工人有了建议,就直接提到小组,小组立刻和建议人研究讨论。讨论的结果,送苏联专家审查。要是建议被接受了,厂长马上批准制作,并指派制作和试验的负责人。试验的日期和步骤,都订到技术措施计划里,以免打乱生产的步调。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个小组有几种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能保证工人建议的实现。从前,工人提的合理化建议,管合理化建议的技术人员,常常接到就往抽屉里一塞,这一下石沉大海,不知哪年哪月才能露头。工人的建议也有提给班长的,然后再一层层转上来,常常半腰里就卡住了。现在这个核心小组规定,不管张三李四,谁都可以直接向小组提建议,小组也直接向建议人负责。再也没有石沉大海和层层卡住的情形了。这是工人最高兴的,他们的创造热情自然保持住了。

  第二个好处是这小组确实能统一大家意见,做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不管谁的建议,总有不周到的地方。像张明山的反围盘,算想得十分完善了,试验时由大家做了不少修正。要是一个问题同时有几个建议,它们一定各有短长,经小组讨论、综合,就能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东西。事实上,也必须把同一问题的许多建议统一成一个建议。要是每个建议都分别制作,分别试验,那不知要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浪费。

  第三个好处是能加强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的结合。设备改造,都是从无到有,摸索出来的,谁也不敢说一下能成功。不知要经过多少次试验修正,才能干出结果。工人需要工程师帮助他计算、画图、从理论上论证……没有这小组,工人会盲目地去摸索,浪费时间。工程师的计算设计,没有工人介绍详细情况也不行。常常照计算的数字制作了,却不好用。问题常常发生在操场上的细微地方,这时候工人的经验就能起很大作用。

  这个小组成立后,从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到一九五三年二月,接到的合理化建议就有一百多件。这些建议,都随时加以研究和处理了。


十四 苏联专家的帮助

  我在前面提到苏联专家的帮助,这儿还想详细谈谈。

  我们为什么能坚持执行苏联专家的建议呢?一方面,是由于党的教育。另一方面,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与保守的英美技术思想,在鞍山已经打了两大回合。高炉用烧结矿制低矽铁的成功,平炉烧结炉底的成功,打败了保守分子,大大地巩固了我们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信心。

  专家每次到厂,总是先到车间里。他们注意的地方很多,可说是无微不至。从工人喝的水,到产品质量,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漏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一定会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日子久了,工人们都体会很深。工人说:“专家下来,就不是两个个儿、离骨离肉的。”这意思是说苏联专家和我们是骨肉相连的,像一个人一样。

  我在前边说过,刚当了厂长,就出了四百吨废铁。这是一种九耗(疑为毫米)*的硬线钢材。伪满时候,根本没有这种规格。一九四九年,我们每八小时能轧两百五十根。一九五〇年,工人费很大劲,轧到四百根。一九五二年,又提高到六百根。我们都很满意,觉得很了不起。苏联专家来了,一看,说照这样子,在苏联大部分是废品。工人听了都很奇怪。钢棍圆得很,怎么不行,一九四九时连这样还轧出不来哩。我听了苏联专家的话也大吃一惊。专家说:“外边很圆,里边可有摺叠。将来做成钢绳,质量没有保证,用在盐井里,绳子断了,就会死人,用在吊车上也有危险。资产阶级的工厂,把货推出去就不管。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厂,可不能不想到最后的结果。”

  他提了四个意见,一是半成品检查,二是教育工人不跑钳不打套,保持钢坯的温度,三是进行物理性的试验,四是改造轧槽孔型。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物理性的试验。试验以后,外面光滑的圆钢,里边果然有摺叠。我这才恍然大悟。

  苏联专家亲自为我们设计了轧槽孔型。我把制作的任务交给技术员张天永。他不相信这一设计,拿去问一个绰号叫“轧辊大王”的工程师。“大王”把头一摇,说不行。张天永回来也就说不行。我亲自去找轧辊的技术员,要他来做,他也说车不出来。专家知道了这种情形,又亲自向大家说明道理,打通大家的思想。轧辊厂的技术员被苏联专家说服了,回去动员了老工人,很快地就把新辊子做好了。辊子试验时,专家又亲自来看,指导工人操作。轧钢机上冷水直浇,他还是和工人一起干。

  我们贯彻了苏联专家的建议,质量大大提高了,前面说过,从56%提高到88.8%。

  毛轧使用了快速轧钢法以后,加热炉烧钢能力赶不上来了。我们研究出自动出钢的办法,觉得很得意。去问专家,想不到他一下给否定了。他说:“照你们的办法,要花一亿五千万,这还不算,烧炉能力反而会降低。”他把这个道理一讲,一点不错。他说:“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要从经济效果上考虑问题。”他提出自己的意见,此后,又审核了我们的图纸。炉子改造后,烧钢能力提高了一倍。

  在机械化运动中,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子很多,说不完的。凡是我们无法判断的方案、无法解决的困难,都去请教他们。他们总是很耐心地指出方向,交给办法,并且和我们一起动手,直到试验成功。反围盘上的出口嘴子,加热炉里的耐热钢槽,剪断刀能力的提高,以至其他大大小小的设备改造,专家们都花费了很多心血。

  每次和苏联专家接触,我都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们把我们国家的利益,看得和他们祖国的利益一样;他们对产量、对质量、对安全,对节约国家资金,是那样关心;他们对我们的帮助和教导,是那样耐心,那样不怕辛苦,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社会主义出来的这些人物,真是我们最好的、最优秀的、最可爱的老师。这些榜样就在跟前,我们能不好好学习么!

  我们的交接班制度,本来是从旧社会一直传下来的。交的人一推,什么都不管,接的人得从头检查和修理机器。这样,接了班常常有两三小时不顺利。一不顺利,工人八小时内一直泻劲。可以想到,这对生产的影响有多大。苏联专家建议我们采用新的交接班制度,就是交班的把一切检查好,交给下一班。接班的不要再检查机器,一接班马上就生产。这样前一班为后一班做好准备,保证循环不断地顺利生产。这新制度真是一块试金石,可测验我们有多少社会主义思想。实行后,只有一个班做得好,其他两个班敷敷衍衍,免不了闹“摩擦”。一九五三年春天,还有一部分工人和干部酝酿“复辟”,要踢开新制度,恢复旧制度。理由是新的不如旧的好。我们一看不妙,党、行政、工会和青年团紧急动员。又开会、又谈话,表扬坚持的、批评反对的。大家思想一通,新制度巩固下来了。现在每班接班以后,都能顺利生产。那种因接班检查而耽误生产的情形,再也没有了。

  鞍山钢铁公司根据苏联经验,改变了各厂的组织机构。新设的值班主任、工段长、总工长等,到底怎样工作,我们都不明白。苏联专家给我们做了报告,并且指导我们建立了交接班的碰头会、生产汇报会和登记表格等制度。在这方面,我们也逐渐走上了正规。

  我们不知道,机械检修前,应当仔细检查备品。有一次“导板”上错了。等到发觉,三百吨废品已经堆在那儿了。苏联专家又指导我们建立了备品检查制度。

  我们扭转了上半年不能完成月计划的情况。除了其他的原因外,这些制度的建立,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苏联专家到中国的任务,本来是从技术上帮助我们。实际上,为了贯彻先进技术指导,他们又常常向干部、向工人、向技术人员,做政治工作。他们重视设备的改造、重视制度的健全、重视安全生产,尤其重视人员的培养。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就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上升。从这里,我也学会了一点:在贯彻苏联专家建议中间,同时要做思想工作。

  所有这些事实,都使我加深了对学习苏联的认识。可见毛主席的指示是多么英明、多么正确!

十五 我要努力学习

  我怎样学习当厂长,一句话归总,就是我在党的领导下学习如何依靠工人阶级,学习如何贯彻苏联专家建议,来提高生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用开展机械化运动,所以我谈的多半是这方面的情况。

  我知道,当一个厂长,自己还有很多不够的地方。比如,依靠工人阶级这条方针,我总算努力做了。可就是在这一条上,我的做法也有缺陷。 我单打一干惯了,还不善于依靠党、行政、工会、青年团各系统的组织力量。大家忙忙碌碌,做了不少事情,结果呢,各组织系统的工作倒没有加强起来。正像鞍山市委的总结里指出的:“厂长善于深入群众,但不善于动员和通过自己的企业领导组织深入群众,以加强领导。”这就是说,我还得好好地学习领导方法。五三工厂的宝贵经验,是我要努力学习的。

  设备改好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很快。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却落在后边。虽说按指示图表和作业计划进行生产的制度,已经打下基础了,但是还必须加强才好。原材料的管理和备品的管理,还有混乱现象。备品有时积压,有时供不上。吊车上的牙轮,定购的足用二十年。可见不建立健全的制度,不是造成浪费,就是要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怎样学习 怎样学 劳动生产率 合理化建议 革命根据地 学习 自述 厂长 燕鸣

彻底的无产者是无所畏惧的,乌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4 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