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uohuolin
5172 41

[学术治理与讨论] 学者吐槽科研经费体制:防腐败措施成腐败新途径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博士生

5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441 个
通用积分
0.7950
学术水平
6 点
热心指数
8 点
信用等级
6 点
经验
8207 点
帖子
147
精华
0
在线时间
4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1
最后登录
2022-8-10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最新一期《文汇学人》刊登了这篇谈“报销恶梦”的对话体(两个虚拟人物),继续犀利吐槽高校科研经费体制。

  学界中人深感共鸣,网友一时热议纷纷。

  来自财政部的统计数据,近8年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已经接近3万亿元。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约四成。而其中很大的问题在于报销体制。

  报销范围说不清


  纸笔算,但书架不算,台灯不算

  金陵生:在我看来,填表比起报销来只是小巫见大巫。报销那才是恶梦!

  我们所规定周二返所,过去叫返所日,现在叫报销日。全埋头贴发票。现在会计成了最辛苦的人。

  燕都客:报销现在和过去比有多大差别?

  金陵生:过去科研管理看成果,你只要成果做好了,不太管你钱怎么花,花钱也没有时间限制和严格的比例分配。现在花钱变成一个难题。好像有关部门将科研经费视为贪污腐败之源了,订下各种严格的规定,而麻烦也就随之而来。

  燕都客:具体说说都有什么麻烦。

  金陵生:就拿中国社科院的“中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来说吧,花钱有时间限制,院里随时会来一个通知,说财政部门要求到几月经费必须花掉百分之多少。一到这时候,花钱和报销就紧张了。买书吧,制度有规定,每天在一家书店买书超过800元,要作为国有资产登记。您不妨算算,每天800元,三万多元购书款,要跑多少次才能花完?四十多次,还要不要看书啦?

  燕都客:国家社科基金没有时间限制的。

  金陵生:但国家社科基金也有比例呀,得算着差旅费花多少,买书多少,过与不及,结项都会有麻烦的。差旅费更是烦人,要求车票、住宿费齐全,住朋友家里不行,半路有人约讲演,接送少了一段车程,往返地点对不上不行。至于办公用品,没有人能说清楚它的范围,只知道什么不算。纸、笔、文件夹算,但书架不算,台灯不算,眼镜不算——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办公用品。所以,怎么把钱花出去,就成了很劳神的事。

  为堵住虚假报销的缺口


  却明显成了新的腐败途径

  燕都客:话题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报销上来吧。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不是为了堵住虚假报销的缺口嘛,不严格怎么行呢?

  金陵生:防虚假报销是为了节制不当开支,最终目的是要避免浪费,尤其是国有资产流失,损公肥私。但是,人力不也是一种资产吗?现在,消费要刷公务卡,而许多商店、邮局、打印店、私营书店等等,都无法刷卡。为了刷卡,就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再者,明明在家门口就能买的东西,比如纸笔、文具什么的,因为没有正式发票,只得去大商场。东西贵不说,要多跑路吧?另外,大到电脑,小到打印纸、墨盒,都要走政府采购渠道。然而这政府采购可不是随时等着你的,一年两次。难道你为了买一包打印纸,要等半年么?即使正好赶上政府采购申报,一看目录和价格,那是一个滞销品大卖场啊!型号老旧不说,价格还高于市面不少。没办法,只得通过复杂的申报、采购程序,再多花些冤枉钱。本是为了杜绝腐败的措施,却明显成了新的腐败途径。这就是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结果则是学人精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在中国似乎很少将人力资源的浪费当回事儿,就好像不将噪音计入环境质量一样。

  燕都客:照你的说法,就不该杜绝虚开发票的路么?

  金陵生:我不是这个意思。凡制定措施,必指望发挥实际效用。一张税务登记证复印件,能在多大程度上减少虚开发票、防止虚假报销的漏洞,还是个疑问——发票漏洞的关键全在于开发票的人,现在责任的约束却落到消费者头上,这本身就是很可笑的思维错乱。

  科研经费到底是公款


  还是对研究者的智力补偿

  燕都客:站在管理者的立场,当然要清楚所有的经费是怎么花出去的。怎么能随心所欲地花钱呢?

  金陵生:我们看问题的根本差异就在这里。我不认为科研经费是公款,而做研究就是拿着公款替国家干活。科研经费本质上是对研究者的劳动及其成果的合理补偿。研究者花钱做完了研究,他的成果就是对纳税人、对国家的交代。

  燕都客:科研经费怎么不是公款呢?

  金陵生:您的看法显然反映了一些政府部门及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但这是值得商榷的。在今天,对绝大部分做研究的人来说,研究都不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当今学者的主体是大学教师,他们的本职是教学,工资则是授课的报偿。他们本无做研究的义务,做研究是教学之外的额外劳动,科研经费则是对这部分劳动的补偿。

  燕都客:目前的规定,在科研经费中不是已含有智力补偿吗?

  金陵生:在现有的报销制度下,各行各业所有涉及报销行为的人,大概没有可能不违法,除非他放弃报销。

  上策是提高教授的工资水平


  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放宽经费使用的限制

  燕都客:说了半天,我终于明白你的想法。国家只要把钱拨给你们,一人一张卡,随你们怎么花,科研就能做好啦?

  金陵生:极端一点说,正是这样。结果会节省很多人力物力,产出的成果起码不会比现在更坏。学人事务减轻了,心态正常了,学问就会良性滋长。目前为中国学术计,上策是提高教授的工资水平,不要让科研经费成为菲薄收入的重要补充,这就可以避免学者搞短平快;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么就放宽经费使用的限制。既然国家不会吝啬替刘翔买双好跑鞋,又为什么不能让我们买副好眼镜呢?

  燕都客:你的看法或许能代表一部分学者的看法,但多数学者和管理机构肯定是不会认可的。那么一来,岂不会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的无政府状态?

  金陵生:绝不会的。管理部门是代表国家和纳税人的买主,货不好可以不要,可以责成研究者退款,甚至可以先货后款。要想让鸡多生蛋,生好蛋,办法有很多,但最不好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苛刻地限制它的饮食方式,让生蛋变成复杂而麻烦,需要早晚劳神不已的事。

(原标题:报销恶梦:学者吐槽科研经费)

http://news.sina.com.cn/c/2014-12-21/031931309347.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科研经费 国家社科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 国有资产流失 中国社科院 财政部 中国 会计 金陵 书架

已有 4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kongqingbao280 + 10 精彩帖子
zhuosn + 1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日新少年 + 2 + 2 + 2 精彩帖子
华中大学子 + 40 + 20 + 2 + 2 + 2 奖励积极上传好的资料

总评分: 经验 + 5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4  热心指数 + 4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改革同步 发表于 2014-12-21 10:11: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项目申请都黑幕重重,如果钱再给你随便花,那后果。。。。。

使用道具

藤椅
bydsyl 发表于 2014-12-21 10:13: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是真搞科研人说的,还是自己杜撰出来的?

使用道具

板凳
jingjishehui 发表于 2014-12-21 10:39: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哈哈,学校报销要求真的挺严格的,上述内容大部分应该是真实的!

使用道具

报纸
flybird2012a 发表于 2014-12-21 11:26: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深刻反映了现实。

使用道具

地板
sandy2001 发表于 2014-12-21 12:14: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改革同步 发表于 2014-12-21 10:11
项目申请都黑幕重重,如果钱再给你随便花,那后果。。。。。
是的,项目申报关系重于成果,如果再放开经费管理,那肯定更加腐败,应该加强管理

使用道具

7
jadekun 发表于 2014-12-21 17:21:25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觉得说的有道理,最后用成果评价,尽量客观

使用道具

8
mooncrystal 发表于 2014-12-21 18:39: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写的挺好的,很实在啊。。。。

使用道具

9
zhitongjimmy 发表于 2014-12-22 00:58: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最终考核严格把关就好了,钱怎么花那是个人的事。

使用道具

10
mhymark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2-22 06:49: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手里有科研课题的自己心里清楚,这些钱都花到哪里了

就在前一段时间,还有很多人把科研经费看做是收入的一部分呢

现在稍微严格一下报销制度,马上有人站出来说三道四了,知识分子啊,就是这副德行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