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uye001
854 0

[学科前沿] 为什么最受欢迎的总是段子手? [推广有奖]

学术权威

2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3
论坛币
50558 个
通用积分
21.4977
学术水平
252 点
热心指数
371 点
信用等级
178 点
经验
91916 点
帖子
5415
精华
1
在线时间
11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7-24
最后登录
2022-2-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水啊,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喝。”(Water, water everywhere. Nor any drop to drink.) 英国诗人Coleridge描述受困于大海,却没有一滴水能喝的窘境,正是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的真实写照。 也许你会认为,他们的风格是“亚文化、上不了台面”,但事实上,每个时代的群体都经过这一阶段。无论是父母、教授、ZF官员,在他们18岁时所使用的语言,也都被长辈视为不入流、不正式;而过去这些“不入流”的语言,如今已经是我们随处可见到、可听到的了。

“水啊,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喝。”(Water, water everywhere. Nor any drop to drink.) 英国诗人Coleridge描述受困于大海,却没有一滴水能喝的窘境,正是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的真实写照。

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道德观中有一条是“说话之前,先理解你要说的话”。作为一个现代人,在所有人际关系比过去任何时代更复杂的生活中,“语言”与“理解”两个字又有多重要?

也许你心里很不以为然,不能理解他人是常事,如果说连自己要说的都不理解,岂非笑话?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发现,的确有许多人并不“理解”自己的意念与语言,因此,这些话语在别人的检视之下就以“欺骗”、“夸张”、“莫名其妙”等不同方式成形了。

不久前,我去办一场活动,因为先前与我接洽的人员已离职,所以在报名完成后,我才知道主办单位对外说明的活动形式与我所了解的不同。虽然这不是一个符合场地与设备条件的计划,但当我想到那些不了解状况的民众时,我也就认真地想着各种克服困难的办法。一方面从活动内容的设计下手,另一方面要求主办单位立刻通知报名的人,请他们体谅并做一些调整。

在与主办单位接洽当中,大家态度都很好,但“好”在这次的事情上只是一种语言的感觉,实际该做的事却没人执行。我相信当人遇到共同的困难时,如果只有表面同心却没有真正的协力,这言语上的“好”到末了反而会变成一种“坏”的印象;说话的人用毫无进度的行为,推翻了自己语言所建立的表面诚意,让大家都非常困扰。

一个星期后,我很担心地打电话去问是否发出通知了?主办人说:“没有!因为我们打算等当天再告知。”我的心一沉,立刻就表达了这对报名者非常不礼貌;更何况他们已经同意了这个做法,却没有付诸行动。

又隔一天,我已把所有的工作细节都拟定好了,在讨论中,对方又很亲切地问:“设备上我们可以支援什么?”我听后充满期待地反问:“你们有哪些设备?”对方很可爱地答道:“哦!我们什么都没有。”我当时想到自己心中常常归纳出来的两句话:有些话不能算是问题;有些话不能算是答案。

“理解”是成熟的心理过程,当我们理解自己所说的话,代表的是对蕴藏在话中的责任有完整的认知与实践的热情。如果我们不想“理解”自己说话的内容,就不要怪他人误解或不信任。现在的媒体,已经越来越不理解自己说出的话语,除了标题以外。

同样伟大的希腊哲学奠基者苏格拉底中年时的生活习惯是:每天用完早餐,就外出游逛,找人聊天。他喜欢一对一的谈话方式,而不喜欢上课或演讲,因为上课没有沟通对话的机会,反而在聊天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他的方法。

我们与别人谈话,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譬如,“我告诉你一件事情。”这就是一种方法──我直接告诉你一件事情的发生,因为我看到的你没有看到。另一种方法是在谈话中,听到对方提及某种概念时,我可以反问:“既然你使用这个词语,就应该知道它的意思。”举个例子,苏格拉底和一个年轻人聊天的时候,故意引导对方,说:

“你觉得某某老师为了援救小孩,却牺牲自己被火烧死的事情,是不是显得她很勇敢?”

年轻人上说:“对!她真的好勇敢,令人佩服!”

苏格拉底又说:“你如此肯定她是勇敢的,那么你一定知道什么是勇敢?”

“那当然!”

苏格拉底继续问:“我想了很久,就是不清楚勇敢的本质是什么?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勇敢?”

年轻人说:“勇敢就是勇敢地去救人。”

苏格拉底再问:“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救人,那么是不是没有机会救人的人,就没有办法表现勇敢呢?”

“不对,不对!有些人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可是……”他讲了半天,举了很多个别的勇敢情况来加以归纳。但是,苏格拉底问题的真正含义是:

“如果不先知道勇敢的定义,又如何知道什么是勇敢的表现?”

这样的反问法,启发我们反省的空间:“你是不是没有经过考虑,就接受许多既成的观念?”这个观念往往是风俗习惯或是传统权威所造成,以致你根本没有经过批评的反省,就盲目认定某行为一定是好的或坏的。

内心没有真正理解,行为就会缺乏稳固的基础。譬如,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只是根据别人的说词,在什么情况下跳水救人就是勇敢。所以,我一定要等待机会,以跳水救人来表现勇敢。事实上,我不知道勇敢的本质是什么,我不是为了勇敢而勇敢,也不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像这样反省之后,就会发现,真的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知识?

这种通过反诘、辩证,再设法归纳成普遍的概念或定义的方法,就是苏格拉底所用的思考方法。而现在的人看一篇文章只用10秒的情况下,你指望他们内心真正理解吗?

然而,以上这些老朽的话都不是我要说的重点。现在的主流精英们往往出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时用的手机还是3310、玩的还是WOW,刚上网的时候对于社交网站或者自媒体完全没有听过。也就是说,在这些使用者性格成长的重要期间,社交网路都并未真正参与到他们的生活——相信我,网游上的公会聊天和现在年轻人的交流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常说:“在班上带头排挤他人的人,往往具有领袖气质。”因为这些人在人际关系里总是游刃有余——不过,这只仅限于“现实生活”。现在18岁左右的青少年,已经越来越容易找到好友上千人、粉丝人数破万,而且随便发一张自拍照也能突破300个赞的人。这些社群病毒的带原者,才是真正未来操纵互联网影响力的人才。因为科技的进步,代际鸿沟的出现间隔将会更短,过去也许是12年一个世代,如今可能隔5年就如同隔了一个世代。

也许你会认为,他们的风格是“亚文化、上不了台面”,但事实上,每个时代的群体都经过这一阶段。无论是父母、教授、ZF官员,在他们18岁时所使用的语言,也都被长辈视为不入流、不正式;而过去这些“不入流”的语言,如今已经是我们随处可见到、可听到的了。

所谓的文化,就是不断向下融合的聚合体。

回头看这这些社群病毒携带者,他们的优势在哪里?

1. 通晓社群语言

2. 知道如何吸引网友的注意

3. 明白正确的受众群在哪里

4. 了解什么是网友的痛点、笑点、哭点

当所有企业的营销人员,汲汲营营不断学习营销手段的时候,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推广自己却像是接电话一样自然——面对这样环境教育所带来的差异,即使是70后精英,也显得尴尬生硬。云里头看世界很不一样,有高度,但是模模糊糊。

所以说,论传播,我们真该向那些“似乎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学习。

2015.2.23 百度百家/孙志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受欢迎的 最受欢迎 Everywhere water Where 真实写照 现代人 道德观 哲学家 笑话

胡成勇。回帖是种美德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3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