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烈火实验室
1114 7

[其他探讨] 【关于中观,单独作一个简浅介绍】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6粉丝

学科带头人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5995 个
通用积分
0.0095
学术水平
535 点
热心指数
531 点
信用等级
526 点
经验
45403 点
帖子
1786
精华
2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23
最后登录
2016-6-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关于中观,单独作一个简浅介绍】
    
  这里只涉及自宗中观究竟见的浅显介绍,并非核心展开,只是对不了解中观的人,稍作一个模糊的认识而已。
  
  很难解释清楚中观是什么,因为中观不是什么。我们很多人把中观当成一种思想体系或理论体系去研究,会用各种定义去定义它或进行解释。但其实这个认识本身有些问题。
  
  引用一位日本长期研究中观的学者的介绍(这个描述很到位,但原文不确记了,按意思我个人又重新整理了一下文字)——中观不是思想,不是观点,不是理论,也不是什么其他可以被概括的东西,它甚至没有任何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它有点象一个思想或观点的寄生虫,必须有一个宿主,它才能出现,当一个思想或观点被推出时,也就是宿主出现时,它出现了,而它的目的是消灭这个宿主,其他的主张或观点,是在批判了其他思想以后,保留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后人学习和评判,但中观对宿主消灭以后的结果,是自身的毁灭,它不保留下任何什么,你找不到中观有什么所谓的主张或观点,因为他的主张和观点就是被它消失的那个主张和观点,而宿主并不是统一的。中观是站在宿主的立场,以承认要被消灭的对方为前提的,从起点来说,它和要消灭的一方的观点是完全一样的,丝毫没有所谓的自己,但这个前提推导后导致的结果是,这个观点被消灭了,因为它与宿主的观点是一样的,所以,当对方的观点被消灭时,意味着它自己也被消灭了。大致来说,这个比喻,可以稍触及一些中观的表层理解,但更深入的,还没有涉及。不过,基本可以让人有个模糊的了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理论体系 思想体系 意味着 寄生虫 非核心 佛教

他人回复,感觉中观就是辩证逻辑——针对此而回复
  
  中观并不是逻辑,因为一个体系必须是独立的,比如某种逻辑体系,它必须连续性的贯穿于自己的整个过程,但中观并没有这样的“独立的连续性的贯穿于自己的整个过程”的某种规则。举个例子:如果对方是逻辑性的,中观站在对方的立场,同样是逻辑性的;对方如果是非逻辑性的,中观也同样站在对方的立场是非逻辑性的。
  中观自己到底是什么,必须看它的“宿主”是什么,因为中观首先第一个前提就是与对方保持完全的相同。除非人类的一切思想与认知体系都是辩证逻辑,否则,中观不可能是所谓的辩证逻辑,至少不全是。要不,在遇到非辩证逻辑的“宿主”时,它就无法与对方保持完全的一致了
  
  补充上帖——了解中观,始终记住一点,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观点、思想、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及角度,所有这些,再怎么不同,都是中观,因为中观只要遇到,一定先反和对方一样当作一个根本前提;但一定又不一样,因为最终中观要作的,是把对方(因为和对方保持一致,实际上自己就是对方了,对方也就是自己,所以,也可以说是自己、或自己与对方)消灭干净。
  那么,中观整体是什么,无法定义,但在遇到具体的某个对方时,对方是什么,当时的中观就是什么。

使用道具

  关于自宗中观师的一般表现的提问,回复如下——
  
  我举两类事例说明自宗中观的交流方式(因为中观没有单独自我表述的内容,必须有一个交流的对方才能成立,所以假设一个交流的对方)

  例如:对方的观点是世界上有一个最高神。
  
  中观论师会首先暂时承认:是,我承认世界上有个最高神。但有个问题,我怎么让别人也知道有个最高神?
  对方如果说:通过信仰去相信,不需要理由。
  那么中观师会反问:人家相信什么都是相信了,为什么人家信无神不对,,为什么只有对神的相信才是真的?
  其实就是针对这个结论的理由,追问理由的理由,不管对方通过逻辑方式,还是通过非逻辑方式,最终对方自己都不可能得到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条件下的必然性的来源。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理由,对方自己也会导出另一个与自己原先观点不同的结果。从而,对方的的观点最终无法成立。
  ——注意:中观不是彻底否定对方,把对方推到属于错误的判断范畴,而仅仅让对自己的在自己的思维模式或逻辑体系中,无法让自己原先的结论具备成立的必然性,就已经结束了。但中观师自己有什么观点,没有,或者近似的说,他的观点就是——对方的观点不是必然成立的。不管这个所谓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只要用对言自己的逻辑去推,都得不到必然性。
  那么中观师的观点是不是没有必然性,当这个结论被某些人提出时,中观师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加以破除,所以,中观最终会出现一个自否定状态,但这个自否定状态是不是肯定了什么,只要是肯定了什么,中观师就是以同样的方式破除。这种思维方式与状态,表现在外在,看似有点逻辑或文字游戏的状态,但是,如果仔细深入的进入到这种理解状态内部深入下去,它绝不是一个游戏,而是非常认真的在追求一个所谓的整个一切的根本真相的途径,而且从人类已知的认知体系与知识体系上来看,这种方式至少目前为止是唯一有可能(当然,目前暂时来说是有可能)突破已知范畴的途径。因为其他的的方式,只要是肯定方式,就是一定要落入已知范畴,因为只有已知才能被肯定方式表述(佛教称为立),或以肯定的否定方式表述(就是在否定一个什么时,隐含着肯定了被否定的这个内容以外的什么,佛教称为非遮,即不是真正的破除),而中观的方式是仅仅破除或否定已知(在打掉已知的情况下,不在已知范畴内去预设已知之外的内容,所以,没有任何直接或隐含的承认或肯定什么,佛教称为无遮)。这种仅仅是破除(注意:仅仅是破除,没有任何所谓的背后或隐含的承认)被称为“只破不立”,而相对来说,中观认为在中观内部的另一种方式——破而后立(破除一种不彻底的已知,然后推出自己的另一种可知观点)是不究竟的。
  
  以上大致是中观与其他观点的交流的最基本方式。以下的帖子说明中观如何说明佛教的“空”。

使用道具

  基于只破不立的方式,对空的语言文字表述性的方式,佛教有两个基本的看法——
  
  1、坚持只破不立,所以,中观师不会主动向他人描述“空”是什么。
  2、语言一定是思维方式的有形体现,也就是说,语言不只是一种思维的表达,它在内在形式上,就是思维状态本身变换了别一种形态的复制(通俗说,就是声波的方式,复制出意识中的意象),所以,要求语言尽可能(是尽可能)精准,以便表达意识状态的真实状态,以供学习者模仿和参考。
  
  《中观精要·龙树心庄严》中首先讲了一个真正的中观师要向人介绍空性时应该是什么样——他完全没有表达,如同他不存在一样,甚至你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因为真实本身不在于表达和我们人类已知的知识,和认知方式的范畴之中。
  
  必然要语言表达的时候,会有类似于下边的示例过程——
  问:空是什么?
  答:不是什么。
  问:那么,空不是存在吗?
  答:不是存在。
  问:那么,空就是不存在?
  答:不是不存在。
  问:那么,就是也存在也不存在,或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答:都不是。
  问:那么空就是什么也不是的什么吧?
  答:不是。
  问:那么空到底是什么?
  答:不是什么。 
  问:……(注:以没有任何表现方式发问)
  答:不是如此。
  问:……(以下是所有可能想到的问题)
  答:不是如此。
  ……
  
  这个过程中的重点不在于问者得到什么回答,而是回答者的内心状态,一定要如同他回答的语言表达一样,没有所谓的确认的什么。也就是说,这个表面的回答,不是仅仅的文字状态,而是必然直接的内心状态。
  但我们很多以知识层面研究中观的人,往往把这种内心状态与语言表达方式,分开考察,最会得出一个在中观自己认为很可笑的结果——中观是语言文字游戏,中观师心里有什么什么想法或内容。但这个结论在中观修行者看来,与中观不沾一边。
  如何在一个真正“没有状态的状态”中,达到对外界有能有非常直接和快速交流的“有状态”,这是一个普通人看似矛盾,无法于一心中完成的事情,但这正是佛法修行在表现上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果。
  佛教中有一个比喻(在瑜伽派的《瑜伽经》中也有此比喻),一个修行者的内心,从我们一般人的观察来看,就如同一个湖,湖底是完全不动的,但在湖面上会因为风而起不同的大小的浪。一个修行者的内心是完全不动的,但在表面上,他对外界的观察与交流的反应速度及灵动性,却又超乎常人。两个完全矛盾的状态,在第三方看来,不可能但又事实的处于一个状态中。

使用道具

  中观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一个最基本的应用——
  任何观点与主张,在当时当地,针对此主张的人自己本身是必要的,从这个角度上,就是正确的。
  所以,你的任何观点,从中观师比较浅层的应对上,都不会彻底否定,但中观师只会承认——你的这个结论,针对于你目前的认知水平,知识素养,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条件,在这个范畴中,仅针对结论者本人,是完全正确的,只要超出这个范畴与针对性,那么,至少需要重新考察。
  所以,中观师不会说——你说的错,你不对。
  中观师只会说——你这个结论,在其他某种情况下,是否也如此?这样的反问。这个反问的结果,中观师自己也不去考虑,这是反问,实际是真正的问,答案并不在中观师自己心里,而在被问者那里,中观师是真的在问,而不是借问否定或别有结论。

使用道具

  空,与“无”是不同的,很多人现在还是分不清。
  当我说“一切不存在”或“一切不是存在”时,是指的“空”,不是指的“无”。
  不存在有,就是“没有”或“非有”的意思,与“无”完全不同,它是对“有”的否定。
  不存在,后边没有对象,或以一切为对象时,它是对“有”与“无”的皆否定,但不是对“不是有也不是无”的肯定。
  佛教中对此有问题,有至少三百多部论典,数千万言详细分析与论述。
  所以,鉴于经常有人把我所说的,与承认“无”,或承认“虚无”混而不清,所以于此作一简单解说,这是中观的基础常识内容。

使用道具

7
烈火实验室 发表于 2015-5-3 14:25: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补充关于有与无的问题——
  
  就佛教对人类认知的总结,世界上凡是可以被我们认知的,一定是在世俗意义上的“有”,哲学化一些说,就是一定可以成为对象的,通俗说:肯定得是看的见、摸的着、想的到的。
  也看不到,也摸不到,也想不到,根本没进入你的意识思维或心中的东西,是不可能被认识的,也根本想不起来要认识或说。
  所以《龙树心庄严》第一句就是——我们所谓的有,即是呈现于我们心识上的内容,那些没有呈现于我们心识的内容,我们归于无(这里指的是真正的虚无,不是我们平时说的无)的范畴,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能思、想、说、论所谓的“无”。所以,人能触到的仅是“有”。
  弥曼差学派在分析人的认知过程时,讲的更清楚——任何我们认知的对象,在最初都是假定其有的。否则,它不可能被你进一步的认知与观察。
  
  我们平时说的真有,与假有(这个假有,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无),是什么意思——
  当一个内容浮现于我们的心识上时,我们先假定其有,然后会去考察,当我们认定这个什么,一定可以从感官获得对应时,就是真的有,当我们认定在感官上找不到这个意识中呈现的什么时,我们就说这是假的“有”或“存在”。
  
  举例:你走在夜晚的大街上,感觉自己看到前边地上有个东西发亮,首先,你是先假定其“有”,否则,你要是先认定其“无”,那么,你就不会出现后边要做的了——走过去用脚趟一下,看是不是真的。因为已经认定其“无”是无误的,无需再去验证。
  当你走过去验证时,用脚趟一下,或俯身近观一下,或用手摸一摸,这些都是用感官去判断你的意识中的呈现。当你在感官上找到了什么,比如真的看到一张纸片,或真的触到了某个什么时,你会判断,地上真的有个东西。
  当你在感官上找不到任何对应的事物时,你会说,原来是假的,根本没有,或无此物。
  
  无是指的我们先假定为有,然后再判断它没有,这个判断后的结果,用来描述那个原先假定的有的对象时,使用的一个判断词。无本身是没有对象的,无是不是有——不是。无就是没有——没有是没有本身的。
  就如同,我们问——这袋米的重量是多少?但你不能把重量作为对象,再问重量。
  比如,人家回答你:“一斤”,你不可能问:“一斤本身是多少斤?”,脱离了具体的对象的重量,是没有的,它是依附于具体有实法(具体事物)上的无实法(事物的无实体的属性),无实法上不具备无实法,哲学化的说,即属性不再拥有属性的属性。如果非要问“一斤本身是不是十斤或红色”,回答是“不是”。同理,如果非要问“无本身是不是有”回答是“不是”。那么是什么,还是“无”。
  
  所以,佛教中没有所谓“无”就是“有”的说法,哪部经论中也没有,但经论中讲过可以把“无”想象成一个实然的对象,就成是有。即如说:安立无自性性为自性。安立有法。
  就如同我们说,人头上都没有角,那么这个无角的结论,我们可以假设为如角一样的实然的一个事物,然后说这个“无角”我们想象式的当成一个有本身的实然物,说它是有。

使用道具

8
烈火实验室 发表于 2015-5-3 14:25: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修行中,如果你在禅修中找到了某法之有,那么一定是修行出现了问题。
  
  因为五根现量到意识现量,才都有世俗所谓的“有”的对象。
  而经中讲的很清楚,“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此为正量,正道复益谁”。如果你能找到所谓的“有”,一定是在六根识中所得,那么,六根识无正量,一定都是虚假的感受。
  
  自证现量中,是心以心为对境,是一种类本体的感受,但它仅是一个过度,经量部起码不承许自证分,《真实因论》在划分时也明确没有自证现量,那么,另外,《成唯识论》把真如归为总,是属于意识的下属概念,清辨菩萨也明确讲六识以外无其他,《楞伽经》也明确讲藏识是安立法,所以,自证之心,也是意识范畴。既然是意识范畴,自然仍归虚假。
  
  瑜伽现量则没无能所,无遣立,那么,没有任何对象与主体,是不可能成立为有的。假定有是有的前身,假定有同样是依能所成立,能所皆无,则不可能出现假定有的前提,这样,在假定有基础上的“无”也不可能成立,那么,有与无都不存在。世俗名言的“不存在”作为一个能诠,其所诠的对象是没有的(有与无),那么,这个不存在也就谈不上本身问题。那么,不存在本身存在不存在——同样不存在。
  
  这就是在实践修行中,如果以空正见指导修行并验证自己所谓境界的实例说明。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