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i99999
3888 4

[宏观经济学教材] confused by c+i=s+t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小学生

7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45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305 点
帖子
18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6
最后登录
2012-11-2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老高的书上如是说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i+g=s+t,是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结果。

此式究竟有何意义?按凯的需求决定论,y=c+i+g,那么c+s+t只是被动的由y来决定,或者说y=c+s+t根本就是一个恒等式,所以我认为i+g=s+t是一个定义的结果而不是什么均衡的结果,如果把i+g=s+t看成是均衡的结果就偏离了凯恩思的需求决定论,真正的均衡只能是y=c+i+g,当经济达到均衡时,按定义有i+g=s+t。

不是我的看法是否正确,请朋友们多加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confused used con SED use confused

沙发
samuellin 发表于 2005-8-9 11: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没有问题,高的书上有解释,区分为事前的和事后的,一个为定义恒等式,另一个为均衡条件。

自己再好好看看。

使用道具

藤椅
白沙城主 发表于 2005-8-16 00: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前面是概念问题

使用道具

板凳
zwlfy001 发表于 2005-8-16 16: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y=c+s+t E=c+i+G y=e s+t=i+g

不知这样解释对不对?

使用道具

报纸
sungmoo 发表于 2005-8-16 18:3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i+g是支出项(运用),c+s+t是收入项(来源)。国民收入恒等式的本质是“支出恒等于收入”(或者运用恒等于来源)。也许这种恒等关系经常与我们的直观感觉不符(现实常常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但我们直观上的“收支不等”总可以通过重新定义“收与支”来建立相等关系,这一恒等式的全部奥妙就在这些“重新的定义”上(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自欺其人”或阿Q式的做法,但确立恒等关系对于会计或统计处理有非常重要的操作意义——只要我们认真了解“重新的定义”,就不会只看到恒等的表象)。

在国民收入恒等式意义上,c+i+g恒等于c+s+t。这种恒等式只是会计上的恒等式,之所以“恒等”,原因在于我们重新定义了i与s。

先从直观的并且是常见的“不等”关系说,我们先规定支出项(c+i+g)与收入项(c+s+t)都是“自发的”(自愿/自主/意愿……),各当事人出于自己的意愿做出了支出与收入的行为,加总在一起的自愿支出未必总等于加总在一起的自愿收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观的“不等”。但会计处理时,即使知道现实存在这种不等关系,为了操作上的便利,也定义了“非自愿支出”或“非自愿收入”:如果自愿支出>自愿收入,则称非自愿的收入增加(或非自愿的支出减少);如果“自愿支出<自愿收入”,则称非自愿的支出增加(或非自愿的收入减少)。国民收入恒等式处理中,将不等的差额统一理解成“非自愿的存货投资变化”(一种支出项的变化):自愿支出>自愿收入,则称非自愿的存货投资减少(差额即减少量);自愿支出<自愿储蓄,则称非自愿的存货投资增加(差额即增加量)。非自愿的+自愿的即为总的,这样就可以平了。

虽然补充定义“非自愿的存货投资变化”可以“配平”等式,但自愿支出与自愿收入不等毕竟不是好事(因为有“非自愿的事情”发生),于是人们把“自愿支出=自愿收入”的理想状态称为“均衡”。

我们已知道,只要自愿支出不等于自愿收入,就会有不自愿的事情发生,不自愿的部分恰好是两者的差额(规定差额总取正值),人们把去掉这个(正值)差额后所对应的产出叫“均衡产出”——显然它等于min{自愿支出,自愿收入},这就是所谓的均衡产出“短边决定”原则。均衡产出未必等于实际产出,但均衡产出是除掉非自愿行为后的产出,它指出了实际产出(近期)未来运动的方向(即使暂时不等,只要其他条件不变,实际产出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到达均衡产出)。“均衡”与“均衡产出”是宏观经济学关心的内容。会计等式总是等的,宏观经济学不太注意它,只注意它的记账原则。

现在,如果我们理解支出其实对应着“需求”(一个人支出了多少说明其需求了多少),收入其实对应着“供给”(一个人收入了多少说明其供给了多少),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去理解凯恩斯理论叫“需求管理”理论(只调节需求便可调整均衡产出的量)的原因:原因是该理论的前提是,自愿收入(供给)项总是充裕的,或者说供给总是可以“随叫随到的”,即自愿支出(需求)总是“短边”。

总之,在理解均衡的条件等式(而非恒等式)时,一定注意其中的各项都是“自愿”项;而恒等式中的i或s未必只是自愿项(非自愿项作差额来配平)。

(以上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