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d8166
26977 0

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科学家朱松纯在2008年全国模式识别学术会议上的讲座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高中生

8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60 个
通用积分
0.060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373 点
帖子
15
精华
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最后登录
2019-6-19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科学家朱松纯

坐落在鄂州莲花山的计算机视觉和信息科学研究院,在建院短短两年,形成了一个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70余人的科研开发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多个项目资助,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图像与视频标注基地,发表了一批国际一流论文,研发出多项具有中国自主产权的核心软件产品。莲花山研究院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科学领域的成就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国际会议将于8月底在鄂州召开,该会前5次均在美国欧洲召开,这是第一次来到亚洲。把世界尖端科技和人才带到鄂州的人,就是今年39岁的朱松纯,鄂州长岭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客座教授,世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军人物。
  人们习惯地把计算机叫做电脑, 但是与人脑相比,全球的计算机都还是“睁眼瞎”,计算机虽然可以通过摄像头看到外部世界,但却无法识别图像的内容。 朱松纯执掌的莲花山研究院正孕育着世界上第一台可以“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计算机。追踪朱松纯的学习和科研之路,令人肃然起敬。

勤奋苦读的哈佛学子


  朱松纯曾就读于长岭小学和长岭中学,后考入鄂州一中(现为鄂州高中),1986年作为鄂高首届毕业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在中国科技大学5年的学习期间,他在常规的课程学习上游刃有余, 55门课平均分为92.7分,便把大量的时间投入科研,参加了两个实验室的课题研究,读本科时就在国家一流期刊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3篇论文。当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各种计算机工具和操作的时候,朱松纯思考的是计算机的局限, 去研究那些计算机当前还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大量阅读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方面书籍。一次放寒假时,他偶然读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40岁英年早逝的马尔博士的一本遗作,讲的是有关用计算机来代替人脑视觉功能的畅想。朱松纯被这本书以及马尔的献身精神深深吸引和感动。人类90%以上信息来源于视觉,如果电脑能拥有人眼的识别能力,将对整个信息科技与产业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虽然凭当时掌握的知识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他决定投入这个朝阳科学。
  这就意味着必须到科技先进的美国留学。因家境贫寒,交不出就读科技大研究生的培养费,他在科技大研究生院读了3个月后就退学了,背水一战,报考了美国哈佛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2年3月,他接到哈佛大学寄来录取通知单和全额奖学金。
  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学府,精英汇聚。朱松纯师从于世界著名数学大师、美国科学院院士、菲尔兹奖得主大卫·孟弗德教授。他勤奋苦读,本来要花6年完成的硕士和博士学业,他3年半就完成了。读博期间,他以第一作者在美国一流杂志先后发表5篇论文,这5篇论文都成为本学科的经典之作,现在每篇都在文献中被引用百次以上。
  1996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大学任教,2002年成为美国洛山矶加州大学计算机系兼统计系终身教授,任该校计算机视觉与图像中心主任。他在美国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奖励,2003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九界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上,他获得了本研究领域最高荣誉——马尔奖。


  让计算机睁开张望世界的眼睛


  朱松纯在美国工作期间,曾多次到中国各高校讲学,发现国内有许多一流的学生,却没有受到一流的教育,人才荒废和流失严重。他和现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博士是多年知交,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人才,他也想为国内的有志青年提供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让他们能受到计算机视觉领域最高水平的教育,做世界前沿科学的研究。
  2000年朱松纯回家时,时任市长蒋大国同志聘他为“市政府高级顾问”,要求他为家乡作贡献。他决心回国创业,报效家乡。酝酿良久,2004年夏天,应鄂州市市政府的邀请,朱松纯带着沈向洋等11名国内外世界级专家来鄂州考察建院。专家们来鄂州后,开会讨论时都摇头:“这儿条件太差了,硬件与软件水平都很受限……”许多专家建议把研究院建在苏州或沿海发达城市。只有朱松纯坚持建在鄂州。他说服大家在莲花山共同创办国内第一所世界级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的科研机构。
  在朱松纯的不懈努力下,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和鄂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博士专程来鄂州视察了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建院之初,有些人不理解,“他们是不是来忽悠政府的钱呀?”“这东西好是好,能搞成吗?”一些人的不理解令朱松纯觉得有些委屈。但时任市委书记徐松南的话让他倍感温暖,徐书记说:“松纯是为报效家乡回来的,我们不能让松纯为难。”为此,朱松纯下定决心,要尽快把高科技转化成生产力,通过产业化,给家乡带来经济效益。
  做尖端研究,高科技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朱松纯第一件事便是网罗人才,他要用自己的名声为研究院招兵买马。他首先申请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6月他在网上发布了他和一些同行在鄂州莲花山免费讲学的通知。8月份的讲习班开课时,本打算接收40多人的讲堂一下子来了90多名中科院、清华、中国科技大、华中科技大、 西安交大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大学老师、博士生和从事计算机研究的人员。朱松纯毫无保留地给他们讲授了世界最前沿的计算机视觉研究动向和成果,他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最新的科技资讯,这在国内是不可多得的信息。课后为研究院留下了第一批人才。2006年7月,朱松纯又举办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龙星讲座,遴选出第二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留在莲花山。
  两年过去了,如今的莲花山研究院有26名理事会成员,都是由世界各地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聚集了30名全国著名高校,如中国科技大、清华、 北航、 武大、 华中、 北京理工、 中国科学院等名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长期在此工作,以及20余名工程开发人员从事产业化工作。科研是清苦的,大家吃住和工作都在同一座楼内。每天凌晨1至2点钟, 实验室内还是灯火通明。到了赶任务时,很多人就只得干通宵。胡映东是下派到研究院挂职的公务员,他叹服:“科学家的作风好,他们日夜研究,在那里看不到一个讲闲话的人。”市政府小车司机王道良曾经在研究院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他对研究员和专家们十分佩服,他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拼命工作的人。
  朱松纯也和大家一样拼博着,在国内期间,他吃住都在研究院里,全天候地指导着科研工作,不拿研究院一分钱的工资,每次往返美国与中国的飞机票都是自理。在美国工作期间,他从没有和研究院断过联系,每天都要花五六个小时通过电话和网络视频作指导。经过两年的努力,如今的莲花山研究院已是硕果累累,其科研团队已在国际一流会议与期刊上发表10余篇论文,有两项专利正在申请受理中,承接了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湖北省进入863计划的仅武大、华工、邮科院和莲花山研究院4家)、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在产业化的路上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注册了湖北视神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智能视频监控软件系统,以及数字艺术软件系统,并建立了两个大型网站。研究院与微软亚洲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机所、华中科技大、北京理工、北航、北京电影学院等大学相关实验室展开了全方位的科研与产业化合作。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标注图像数据库,正在全力打造研制世界上第一个通用视觉芯片VPU。用朱松纯的话来说, 这个科研平台的威力就如同“航空母舰”,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透过研究院开发的软件,计算机已经能识别相当多的物体,计算机正慢慢地张开眼睛。
  “我们莲花山研究院的科研目标就是研制通用视觉芯片(VPU),让计算机首先在鄂州莲花山睁开张望世界的眼睛。” 朱松纯说,“如果在鄂州这个地方研制成功了,那在世界科技史上必然是一件大事,让人们看到,鄂州能够异军突起,搞出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办世界一流的研究院......”微软全球副总裁沈向洋博士感慨地说:莲花山研究院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人完全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世界奇迹。豪言壮语下是一颗平静做科研的心,是不屈的信念,是追求卓越精神与永不停止的脚步,这些全缘自家乡父老乡亲曾经付出的爱。 


父亲肩膀挑出的宏伟理想

  朱松纯的家在长岭,至今父母亲都在长岭居住。母亲40多岁才生下他,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小时候生活很艰苦。他无法忘怀,上高中时,已年满60没有退休金的老父亲,为了供他上学,做皮蛋,从长岭挑到鄂城来卖,一个皮蛋赚一分钱。是父亲的肩膀“挑”着他读完了高中和大学。
1992年考入哈佛后的第一个月,他就拿到了1200美元的奖学金,这相当于当时父母几年挣的钱,他立即寄回了家。
  朱松纯在美国拼命学习,除了寄钱,他根本没机会用更多的方式孝敬父母。他把对父母的关爱托给他的大哥朱柏纯,大哥说:“你全心全意干事业,父母我来照顾。”为了他的事业,哥哥姐姐们全力以赴地支持他,他们没有向他提出过任何要求,当父母亲生病时,是他们侍候在床头,手足深情,令他涕泣。
以后,他结婚生子,从斯坦福大学到加州大学,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他一直有个心愿,让从没有走出家门的父母亲到美国看一看。当他获得了计算机研究世界最高奖项——马尔奖时,功成名就的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接父母亲来美国。可是父母亲都已80岁了,出国很不方便。那次,他把父亲和姐姐们接到了北京,陪着父亲看天安门,望着老父满脸的沧桑,他常偷偷擦去涌出来的泪水。他已是一个海外游子,父亲说:“伢呀,到哪里都要记得家。”他点点头,父亲的爱是朴素的,朱松纯不能忘怀,尤其当他事业成功时,他最大的心愿便是回家,像个孩子似的把成绩汇报给祖国的父老乡亲。
  他常从美国往家里打电话。可是有一天,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他分明听到了父亲的声音,他报出自己的乳名,可是父亲却一个劲地问他你是谁?你找谁?那一刻,朱松纯突然意识到父亲真的老了,他已经听不清儿子的呼唤了,握着话筒,他潸然泪下……
  现在朱松纯回到了家乡,他每周都要回家看望二老。每次朱松纯回家,年已80多岁的老父亲都会从屋里出来,看着那个他用肩头“挑”出来的科学家,叫一声儿子的乳名……有时父亲拉着他的手,问他在美国做什么工作?他告诉父亲自己研究的成果,父亲却不懂,但父亲的脸上一直荡漾着笑容。虽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毫不知情,对他们来说,牵扯着儿子的手足矣!
  朱松纯常在这样的时刻流泪,从小到大,没有谁要求过他,他们给予他的只是单纯而朴实的爱,这就是他的父老乡亲!在美国许多年,他一直持着由市凤凰派出所发出的身份证和中国护照。结婚后,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拥有美国国籍,他在美国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但是他回家的心却始终没有改变。


感动感言:

回家的路有多长
       

  第一次采访朱松纯是在10年前,他和妻子携带刚出生的女儿回国看望长岭的父母亲,那时他告诉我他的课题时解释说:“比如这面前的凳子,人的眼睛看见它马上知道它是凳子,我的研究就是要让计算机一眼认出这是凳子,不是桌子。”那时,我听到这话感觉有些天方夜谭,机器没有大脑,它永远受人控制,可是这个天方夜谭的研究课题他已经进行了15年。现在,他告诉我,他和他的团队离攻克这个世界难题已经不了。
  如今的他,在计算机研究上达到国际最高水平时,还不满40岁。可想而知,在强手如林的美国学界,他得付出多少艰辛劳动才能做到。当他向我讲述那些奋斗的历程里,我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成功的他说到家乡,讲到父母时,他潸然泪下,家是什么?是游子心中无法忘却的温暖,不管身处何地,这种温暖是一种精神的力量,鼓励他前行。他是每天面对无情计算机的科学家,可他的心底却是一片温柔。这份柔情从他的泪水里流淌出来,往小处说,这是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往大处说,这是一个海外科学家对祖国的爱。回家的路有多长,他的心中没有距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5:21: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 模式识别 学术会议 朱松纯 科学家 学术会议 讲座 模式识别 朱松纯 计算机视觉

263232.pdf

5.91 MB

需要: 1 个论坛币  [购买]

免费下载: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科学家朱松纯在2008年全国模式识别学术会议上的讲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ltj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