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eltaatfr
30146 150

[推荐]2008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9粉丝

贵宾

院士

1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3
论坛币
20907 个
通用积分
10.7444
学术水平
59 点
热心指数
71 点
信用等级
30 点
经验
37707 点
帖子
918
精华
4
在线时间
31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23
最后登录
2024-4-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次贷危机了,金融危机了,经济危机了,一片萧瑟,一派寒风,冷森森,绿幽幽,胆颤心惊,悲观莫名。这就是2008年年底的世界,中国,网络,股市。
 
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关于中国?俺不以为然于以下十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1、倒闭潮。

据说,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渤海湾,中小企业倒闭潮风起云涌,可见得经济衰退了。

不以为然:是开始还是结束?
 
2、裁员潮。

据说,全世界著名大企业都开始纷纷裁员,可见得失业人口将大大增加了。

不以为然:国有企业会裁员吗?
 
3、减薪潮。

据说,外资企业、银行、券商等各个行业都纷纷降薪应对危机,可见得会影响消费了。

不以为然:公务员会减薪吗?低保人群会减薪吗?农民卖粮会减薪吗?高薪人群一年收入顶过老百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现在减薪,他们的消费会降低多少呢?就算加薪,他们又会增加消费多少呢?
 
4、降价潮。

据说,所有原材料都在跌价,中间产品也就在跌价,企业利润受损严重。

不以为然:价格都跌了,生产不就降低了?供给不就少了?价格岂不是会很快稳定下来?
 
5、破产潮。

据说,由于价格下跌和需求下降,很多企业亏损累累,破产风潮四起。

不以为然:难道世界上所有企业都会赔本赚吆喝?价格下跌、需求下降,当然有很多企业关门,供给自然就下降了,怎么可能一直跌到所有企业都亏损呢?倒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破产恰恰意味着接近尾声了。而破产潮,不正可以促进生存下来的企业提高效率、改进技术、提高含金量?不正是新生企业的机会?

6、汽车冷。

据说,美国通用已经快破产了,美国汽车销量负增长快一年了,所以中国的汽车行业也就快完了。

不以为然:俺的数据只表明中国的汽车增长率下降了,并不是实际销量下降了。目前,美国汽车保有量2.4亿,差不多每个家庭2辆车,还怎么增长?以前的销售,靠的是旧车换新。经济危机了,旧车凑合着用,所以就不换了,所以通用就完蛋了。中国呢,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汽车保有量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人均水平差了16倍。中国怎么可能跟美国一样!

7、房产冷。

据说,一些房地产商快破产了,因为房子没有人要了。

不以为然:美国人均住房面积45平米,欧洲40平米,我国是27平米。如果人均水平上升10个百分点,需要增加130亿平米的新增住宅,够我们现有水平再干30年的。
 
8、投资冷。

据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政府投资再也没有方向了,所以经济要衰退了。

不以为然:中国城市公共交通改造一下,每个城市100亿,全国就要2万亿;全国铁路保有量达到美国的水平,我们至少还要再投资10万亿;全国所有的中小学建设改造一下、全国医疗改善一下,投资得不下10万亿;全国新农村建设潜在市场规模超过100万亿。全世界哪个发达国家敢跟中国比投资?(钱的问题?中国什么时候缺钱了?)
 
9、消费冷。

据说,美国的零售数据开始下滑了,意味着全世界的消费不行了,中国也一样。

不以为然:经济危机了,富人损失远大于穷人。穷人吃喝拉撒睡难道要停止了?基础消费不会减少,凭什么中国的消费要减少?农民卖粮的收入只要不降低,7亿农民怎么可能不生活?最低保障线虽然不提高,但如果价格跌了,岂非是购买力的提高?购买力提高,消费怎么会冷?再说,美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是70%,中国不到40%。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水平,消费还会翻一番,怎么可能说消费会一直冷下去呢?美国人是透支消费,中国人是有病不敢医,二者岂可对比?

10、没钱了。

据说,世界金融危机的标志就是金融企业陷入流动性困境,大家手里的现金紧张了,中国也一样,资金紧张啊。

不以为然:世界没钱,不代表中国也没钱。中国居民储蓄17万亿,世界第一;中国外汇储备17万亿元(等值美元的人民币),世界第二;中国央行手里的准备金8万亿元,世界第一。金融危机再厉害一点,美国的资产价格再跌跌,中国可以去买美国了。
 
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开始流传出租车司机说大家不打车了;某某家楼下的小卖部关门了;网上开始流行什么企业要裁员减薪了;什么农民工开始回家了;菜市场生意冷清了;……等等,等等。

不以为然:连俺家里打扫卫生的阿姨也说经济危机了,那些照猫画虎的经济学家,又能比俺家里的阿姨好到哪里去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2 18:40: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 汽车保有量 新农村建设 推荐 中国经济 金融危机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mslick707 + 50 + 50 + 2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50  论坛币 + 50  学术水平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deltaatfr 发表于 2008-11-12 18:3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008国务院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计划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2 18:45:15编辑过]

使用道具

藤椅
陈玉梅 发表于 2008-11-12 18: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支持。。。。。。。。。。。

[em02][em02][em02]
希望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得

使用道具

板凳
lufice123 发表于 2008-11-12 20: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可以拉动经济,但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谁去救我们

岌岌可危的制造业

使用道具

报纸
yjj1640 发表于 2008-11-12 20:2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em01][em01]

使用道具

地板
xiashuchen 发表于 2008-11-12 21: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4万亿 千万别吹出一个大泡沫来 感觉这笔钱 最终很难让老百姓受惠

使用道具

7
liling522 发表于 2008-11-12 21: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今天听老师说了关于投入4万亿来拉动内需的事情,但是老师说这样可能会带来通胀,所以在此同时必须要控制好物价啊!

使用道具

8
ANNJJ 发表于 2008-11-12 23: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加大内需固然好 二元经济的中国 总理的政策只会使原来热的热 冷得更冷 可怜中国的制造业…… 无人问津

使用道具

9
nkqgly04 发表于 2008-11-13 00: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支持政府投资
对政治一贯的尖锐,对人民一贯的宽容

使用道具

10
Arcko 发表于 2008-11-13 05:1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4万亿真正价值不变?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