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以来,我国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方面动作频频。与此同时,要求人民币区域化、跻身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呼声也空前高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多元化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大趋势,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是合理的,而且目前金融危机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区域合作,人民币适时扩大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也是正确的。但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金融体制而言,人民币尚不具备成为区域化、国际化货币的实力。
12月4日,中国与俄罗斯就加快促进两国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进行了磋商,此前中俄已经进行了5年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尝试。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短期流动性支持。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则透露,中国已经与包括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八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与此同时,针对“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上海试点的课题研究也初具雏形。人民币“周边化”进程悄然起步。
“这些举措使得人民币的货币功能延伸到境外,在金融危机破坏力继续加深的背景下,有利于维持协议两国双边汇率稳定,维护区域金融安全。”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对记者表示。“过去,国际贸易过度依赖少数西方国家的货币进行结算,而此次金融海啸的深层原因就是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失衡,很多经济体因此被动遭受冲击。而近期频繁的双边或多边经济磋商,体现了各国都在探索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多元的货币体系,这一协商过程有助于非美货币国际地位的提高。”
对于人民币的前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乐观预计,“两年后人民币即可实现自由兑换,成为全球贸易结算货币”。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GDP来看,中国经济短期内还不具备这么大的辐射力,加之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等体制因素也限制了人民币的影响力,现在就提人民币国际化为时尚早。
“即使开始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也还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中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外贸企业愿意接受以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其次,试点银行进行相关的技术、流程改造。同时,国内的外汇体制和监管体制也需要进行周密的调整。“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稳健推进人民币‘周边化’才是适时之举。”庄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