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英帝国在维多利亚时代步入鼎盛时期,其疆土跨越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曾这样描述大英帝国:“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直至现今,大英帝国在世界留下的痕迹也随处可见。那么,这一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建立殖民地的动机和过程是怎样的?
《未终结的帝国》一书或许可以解答上述问题。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达尔文,他专注于研究帝国的历史,特别是大英帝国历史,其作品《后帖木儿时代》曾获得英国历史学界“沃尔夫森历史学奖”。
《未终结的帝国》没有以时间为序,来叙述大英帝国建立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还原历史现场或历史过程并不是本书目的,达尔文的目的在于解释大英帝国的建构过程。换言之,《未终结的帝国》一书并不是描述性的,而是一本解释性的历史著作,达尔文的重点在于分析帝国建构过程中的驱动力和思想观念,比如分析帝国统治者依赖的方法;解释导致反叛的仇恨;还原那些用来镇压的手段;根据地点和特点分析帝国造成的影响;讨论占领土地、发动战争、、确立统治、皈依信仰、重塑身份等过程。
《未终结的帝国》虽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但并不难读,写法比较通俗易懂。作者的论述全面系统,逻辑严密,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并没有将某个殖民地当成一个孤立的场域,他将殖民地的建立、运作等都跟全球化的贸易体系联系在一起,具有整体化的视野。这就让作者的论述和研究有了更高的高度,其价值也就彰显出来。
回到开头我们提出的问题,“帝国是怎样建构起来的?”达尔文在本书中的观点或许会改变我们很多人脑海中的成见。他认为,大英帝国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各种人的私人野心和利益驱动,“英国的海外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无数个人的进取心共同创建的———它不仅仅是国王和征服者们努力的结果,更是由商人、投资者、移民、传教士等合力造就的。正是他们林林总总的利益诉求共同组成了各有所图的复杂关系。”
在他的描述中,大英帝国是一个商业实验的帝国,不是根据设计来进行统治的,很大程度上,大英帝国的构建过程是由私营企业家而不是国家或国王完成的。比如,1585年最早尝试在北美大陆建立英国殖民地的那次行动是沃尔特·拉雷爵士及其合伙人的私人冒险;早在1840年,伦敦ZF不情不愿开始推行吞并政策前,新西兰就已经被新西兰公司变为了英国殖民地;后来成为英国最大殖民地的英属印度,最开始也是由在印度开展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起步的。
因此,建造帝国是一个混乱的过程,ZF的政策和决定仅仅是故事的一部分。大英帝国很多时候是一个私营企业版的帝国,国家的角色主要局限于为公司或经营者授予商业垄断或司法权利的特许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个体帝国主义者要向伦敦ZF要求“特许状”呢?达尔文的解释是,个体帝国主义者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从属关系而不是自立门户建立独立的“共和国”是因为四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第一、他们需要外交或许还需要军事援助。欧洲各国只承认ZF发表的领土声明,而帝国缔造者个体需要各国的认可才能合法地将国外竞争者排除在外。第二、个体帝国主义者必须阻止国内的无特许状商人染指利益;第三、殖民推动者需要有能管理他们从英国召集的移民和雇工的权利。第四,如果不能保障移民们能继续享有他们在国内的民权,尤其是财产和人身自由,那么想要召集移民和雇工将难上加难。
在《未终结的帝国》中,作者达尔文还描述了大英帝国在方法、观念和目标上的多样性,以及帝国ZF在殖民地策略上的灵活性和变化性,离开英国去往全球各国的开拓者或殖民者以其千差万别的方式塑造着世界。因为殖民地策略的不同,英国的海外帝国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比如在原住民较少的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形成了自治殖民地;而对印度的占领,则是联合了本地的精英阶层和统治阶级,但被禁止建立自治ZF;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是一种基地式的类型;南美的商业帝国、中国的通商口岸,又是一种不用于以上的,依靠帝国影响力而存在的疆域。在每种类型中,各个殖民地的差异性又非常明显。
大英帝国建构过程的驱动力,除了个人野心之外,作者达尔文还指出了一个关键点,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和成功。海外殖民地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英国移民(比如北美和澳大利亚),“正是因为移民区域(尤其是北美)的商业发展让他们能够吸收大量人口的流入,并且有成效地雇佣这些移民。”而英国本土的工业经济也使其成为进口农作物、原材料等的最大消费者,成为移民区域巨大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商业的发展让帝国统治方法有了变化。在农业帝国,如果统治者要从权力中获益,其手段就只有对臣民直接征税。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有严格的控制。但要从遥远的英国本土,对海外帝国实施严格的权力控制实际是很难做到的。一个商业帝国则没有这样的诉求,它的利益并不来源于对臣民直接征税,而是依靠贸易的利润,依靠对国内港口进行收税。因此,英国ZF没有必要对海外帝国实行强权统治,而这也就让帝国存在具有柔韧性。同时,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也让海外殖民地成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体系中的一环,殖民地经济变得越来越专门化,越来越依赖英国。这样的结果就是,殖民地的既得利益集团渴望促进而不是削弱与英国的关系。因为,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带来的是需求的多样性,可以为海外殖民地提供巨大市场和交易中心。
在《未终结的帝国》中,达尔文还论述了其他一些被我们教科书有意无意忽略或回避的问题,比如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清朝统治者对英国和欧洲的定位非常低下,令他们难以接受;而这种低下的地位,也妨碍他们在中国开展贸易。在书中,作者对废奴主义政策和种族隔离政策的描述和分析也都非常精彩。(郑焉乾 媒体人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