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ouhuanpu
1003 1

[休闲其它] 陈家老号小叶紫檀讲堂----佛珠的由来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初中生

1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90 个
通用积分
0.0013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50 点
帖子
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5-18
最后登录
2019-5-3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陈家老号 佛珠:也叫念珠,珠数、诵珠、咒珠。是用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佛教徒为欲除去烦恼,安定心念,或称颂西方阿弥陀佛,而用佛珠诵念佛号或持咒时,用来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广泛使用。修行者都蓄有佛珠作为必备法物,尤其念珠以修净土念佛法门和修密持咒最所常用,手持佛珠随时诵念以增定力,以生智慧,不论念佛持咒要历历分明,身心专注,一切放下。
       印度人自古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习,由是遂演变成佛珠之使用。古代毗湿奴派极早即有持带念佛珠之习惯。在印度西北地方所发掘之‘龙王归佛’雕像中,有一尊首悬佛珠之婆罗门像,此雕像被推定为二世纪左右之作品,所以当时佛珠的使用已风行于婆罗门之间。《乌嚧陀啰佉叉占巴拉奥义》书中,记载乌嚧陀啰佉叉(即金刚子佛珠)及其功德;另在《恶刹摩利加奥义》书中则详述佛珠的制法、功德、材料及其深秘之义。佛教使用佛珠的时代,在婆罗门教(二世纪)之后。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珠之起源,一般多以的《木槵子经》所记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为通说。《木槵子经》(可惜没有译者的名字)记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说: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佛说木槵子经》,《大正藏》卷一七)。”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陈家老号佛珠,采用正宗印度小叶紫檀,八百年老料。
      在我国,使用佛珠来称名记数,始于《木槵子经》中记载,但有理由相信,两晋时期国外僧人来我国的甚众,这些外国僧人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的。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陈家老号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至此,佛珠开始在朝廷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据《旧唐书·李辅国传》载: 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八四〈李辅国传〉)。 据《高僧传·道绰传》记载: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道宣著《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大正藏》卷五〇)陈家老号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据报道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中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小叶紫檀 敦煌莫高窟 阿弥陀佛 佛教经典 婆罗门教 小叶紫檀 佛珠

沙发
浑噩没晕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22-8-26 09:28: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顶赞一下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6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