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oudh
2387 1

[原创]价值理论的几大误区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6粉丝

仇老师

教授

9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988 个
通用积分
4.0545
学术水平
177 点
热心指数
166 点
信用等级
133 点
经验
29308 点
帖子
80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最后登录
2020-4-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仇德辉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价值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所有形式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价值运动是一切社会运动的核心内容,因此价值理论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价值理论的的微小谬误,都将以不断扩大的方式向社会科学其它领域进行延伸,并会引发其它社会科学一系列的重大谬误。目前的价值理论存在着若干误区,严重阻碍着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阻碍着整个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价值仅仅是一种人类现象”,实际上价值是一种复杂的物理现象

人类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而低等生物又是由无生命的物质进化而来,因此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现象必然是由一般的物理化学现象的进化而来。

一般物质系统的自发过程都是朝着混乱程度增大的方向进行,即系统的“熵值”将会不断增大,例如,在孤立系中,气体总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扩散,热量总是从高温区自动流向低温区。然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却是另一番景象,它们不断发生进化,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不断从简单走向复杂,即生命体的“熵值”将会不断减少,这与热力学原理似乎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对此,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一个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依靠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以从外界取得“负熵流”的办法来抵偿系统内部的熵增量,使系统总的熵变为零甚至为负值,从而使系统的有序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普利高津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把物理学规律与生物学规律统一起来了。

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一种运动形式都对应着特定的能量形式,能量是用以衡量不同运动形式之间运动规模大小的统一尺度,也是用以改变物质的运动规模的动力源。显然,一般物质系统的无序化运动是通过某些能量来完成的,那么,生命体的有序化运动也是通过某些能量来完成,这些能够促进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因而称为有序化能量。对于植物来说,太阳能是其有序化能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化学能是其有序化能量。

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称之为“虚拟有序化能量”或“有序化虚能”,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有序化虚能”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

广义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实能Qs与有序化虚能Qx之代数和,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来表示,即

Q=Qs+Qx                  (1)

不难发现,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由此提出价值的物理学定义。

价值: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用Q来表示。

几点注意:

①价值的度量单位与能量单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价值的标准度量单位。

②价值并不是能量。一方面,许多能量不能被主体有序地利用,因而不具有价值;另一方面,一些没有具备能量的物质因具有某些物理和化学特性(如空气、水、盐),可以被主体有序地利用,因而具有价值。

③事物的价值大小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品质特性,还取决于使用主体的品质特性和使用环境(即介体)的品质特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同一事物对于同一主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将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

二、“不同类型的价值不可能统一度量”,实际上所有价值类型的价值可以统一度量

长期以来,人们被价值复杂的表现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们在深层次上的统一特性和通约性。事物可分为两大类(一般事物和人),因此价值可分为两大类型: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其中,劳动价值是人或劳动者的使用价值,而一般事物的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相对于消费系统)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相对于生产系统)两种。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

在总体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客观动机(即客观需要)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实践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活资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客观需要,分别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潜能,并分别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证明,人的劳动能力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劳动潜能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也相应地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

①温饱类使用价值,以食物能量为核心的,所有其他非食物能量形式(衣服、水份、空气、气候、盐等)使用价值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食物能量所替代和补偿,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和补偿食物能量,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②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主要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生命失效率(安全类使用价值)或内部生命失效率(健康类使用价值),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使用价值。

③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主要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社会失效率(人尊类使用价值)或内部社会失效率(自尊类使用价值),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

④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主要用于降低人的内部理性失效率(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或外部理性失效率(自我发展类使用价值),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

由此可得:所有层次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2、劳动价值的统一度量

马克思采用时间的形式来度量劳动量和劳动价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采用时间形式和身体化学变化形式,还是采用牺牲安乐形式和支付工资形式,都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度量劳动者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既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人们通过对生活资料的消费和对生产资料的劳动,实现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相互转化,并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达到增值的目的。

①使用价值向劳动潜能的转化(消费阶段)。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情感(即欲望、感情和情绪)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劳动过程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

②劳动潜能向劳动价值的转化(劳动阶段)。劳动者在生产系统中通过具体的劳动方式,把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

③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生产阶段)。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的品质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大其使用价值,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劳动价值向新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

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新的使用价值

研究表明,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量,具有尺度稳定性高、直观性强、可量化性高、适应性广或灵活性高等优点。这种度量方法无需对生产条件、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等做特别的规定,从而具有广泛的时空适应性和灵活性。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因此劳动价值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3、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

在一般的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表现为劳动价值,该生产系统在管理者、相应的管理体制和一定的生产组织程序等综合作用下,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产生价值增长。生产资料的客观动因在于替代、补充、增强和扩展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也就是说,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动因在于替代、补充、增强和扩展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研究表明,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它在生产过程的均衡状态下所等效的劳动价值量。因此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总之,劳动价值、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均可统一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三、“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实际上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劳动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其内在机理是什么?为什么机器人的劳动不能创造财富。要深入探索价值的真正源泉,就必须彻底了解“价值”的本质内涵和“信息”的本质特性。

2、从功能特性上认识信息的本质特性。在《统一价值论》“对耗散结构论进行改造”一文中指出,信息的结构特性是“消除不确定性”、“消除无序性”或“提高有序性”,因此任何生产系统如果没有信息的注入,就不能改变其投入价值的有序性程度,就不能使其产生价值增值,其价值增长率就不会大于1。信息的功能特性(即本质特性)是“提高系统的价值率”。人类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观目的不是为了抽象意义地消除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增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而不能从它的结构特性去理解。“消除不确定性”只能准确描述信息对于系统结构特征的影响情况,而不能准确描述信息对于系统功能特征的影响情况,因而不能作为信息的本质内涵。信息的根本作用不在于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程度,而在于改变系统的价值率程度,有些信息虽然在消除系统不确定性程度上具有相等的作用,但由此产生的价值效应可能相差甚远,对于主体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意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维纳所提出的信息量计算公式实际上只能描述信息的形式模量(或结构特性),而不能描述信息的功能特性,更不能描述信息对于主体的意义或价值关系。维纳还提出了信息量是负熵的观点,这种观点虽然开始意识到了应该从信息的功能特征上来认识信息的本质,但他把信息完全等同于一般形式的负熵,就过于机械了。事实上,主体的有序化过程可分为外延扩展和内涵深化两种方式,信息的作用属于后者,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一切能够改变事物价值率的内外因素称为信息”。

1、从物理学角度认识价值的本质内涵。人类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人类的价值现象是自然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总可以辩证地还原(而不是机械地还原)为某种物理现象。笔者在拙文“价值与负熵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中指出,价值的物理学本质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其基本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它由有序化实能和有序化虚能两部分组成,其中有序化虚能从客观效应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实量的作用,因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实能。

2、从功能特性上认识信息的本质特性。笔者在拙文“对耗散结构论进行重大改造”中指出,信息的基本特征是消除不确定性或提高有序性,然而,系统的有序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结构有序性,二是功能有序性。任何耗散结构的有序性应该是指其功能上的有序性,而不是指其结构上的有序性,人类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观目的不是为了抽象意义地消除其结构上的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增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即增强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义,而不能从它的结构特性去理解和定义。由于耗散结构的功能有序性实际上就是价值性,因此信息的本质特性就是改变耗散结构的价值率,即“一切能够改变事物价值率的内外因素称为信息”。

根据信息的定义,自然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信息的原始积累来源于生物进化,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价值的原始基础,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物之所以不断进化,关键在于生物信息的不断积累;人类社会之所以高速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和知识的高速积累。对于人类来说,其机体的进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劳动来带动的,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形成和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

由此看来,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信息的原始积累来源于生物进化,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价值的原始基础,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物之所以不断进化,关键在于生物信息的不断积累;人类社会之所以高速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和知识的高速积累。

对于人类来说,其机体的进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劳动来带动的,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说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一切。

创意,创新,创业。创意是宏观策划,信息的整体规划。创新是具体问题处理的信息,创业是项目实际成果的体现。

四、“经济领域是价值生产的唯一领域”,实际上政治与文化领域同样生产价值

价值的直接生产就是经济,价值的第二次生产就是政治,价值的第一次生产就是文化。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经济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政治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的规则,文化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规则的规则。

经济是以价值增值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价值资源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直接配置情况,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只是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

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主要是集体和个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它是主体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状态的控制,即“位移控制”

政治是以各个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各个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政治以权力对比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阶级、各民族、各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可持续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政治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政治主体对于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的影响权数(即权力大小)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

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主要包括:劳动力的配置规则,如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自然资源的配置规则,如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资源、水法、国土资源法等;知识产品的配置规则,如知识产权保护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危险及有害产品的限制规则,如药品管理法、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人员健康安全性规则,如食品卫生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生产过程的限制规则,如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协调利益和解决矛盾的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还有各种条例、法规和规章等。此外,还需要建立为创立、实施、监督和评价各种经济规则的组织机构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兵役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组织法等。

政治通常是以政治行为的主体(主要是集体或阶级)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政治行为的价值效应相对于经济行为具有较大的全局性、长期性和高价值层次性等特点,但相对于文化行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短期性和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它是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速度的控制,即“速度控制”

总之,所有政治事物的根本目的在于决定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显然,生产要素的不同配置规则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各种矛盾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方向,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低层次物质利益和高层次精神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它能够间接地改变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因而是一种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

文化是以各个配置规则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实现对于各个生产要素配置规则的配置规则。文化以理论依据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在理论上的系统性、观念上的认同性、意念上的连续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数理逻辑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则上的和谐性和语义逻辑上的一致性,以规划社会目标、统一社会意志、协调社会行为、融合社会观念、集中社会智慧、团结社会力量,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文化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文化理论和宗教观念所要求的内容来进行分配的(如宗教信仰普遍提倡的富人和强者对于穷人和弱者所实施的救助,以及对于他人错误所实施的宽容等),它实际上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文化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调整和控制所有经济规则与政治规则之规则,它包括各种规则的书面表达规则——文字,各种规则的口头表达规则——语言;各种规则的媒体传播符号(如绘画、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小说等)表达规则——艺术;各种社会行为规则的约束规则——社会科学;各种自然行为规则的约束规则——自然科学;社会利益关系调整规则的约束法则——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主体行为的约束规则——法律;等等。

文化是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长期积累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规则不断发展碰撞、冲突、渗透、融合,逐渐抽象和升华出一系列新的规则,这些规则能够使各种政治规则之间具有较高的认同性、协调性、连续性、便利性。因此文化的价值内涵通常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的利益要求,文化行为相对于政治行为具有最大的全局性、长期性和高价值层次性等特点。它是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加速度的控制,即“加速度控制”。

同样,所有规则之规则的改变将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各种矛盾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方向,也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低层次物质利益和高层次精神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它能够更深远地间接地改变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因而也是一种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价值特性的内在逻辑关系。由于任何政治事物(如政治活动、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的价值效果最终必须通过相关的经济活动来体现,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事物,政治事物的价值率围绕它所影响的经济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由于任何文化事物的价值效果最终必须通过相关的政治活动来体现,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事物,文化事物的价值率围绕它所影响的政治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并围绕它所影响的经济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

2、社会控制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济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状态控制(或位移控制),政治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速度控制,文化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加速度控制,都是围绕社会价值资源对于生产要素的配置而进行的。政治相对于经济具有更多的长期性、全局性和高价值层次性,而文化相对于政治又具有更多的长期性、全局性和高价值层次性。

3、控制效果的内在逻辑关系。政治是为了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又是为了确保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了更深层次意义的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资源分配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济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一次分配,政治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二次分配,文化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三次分配。

五、“工程系统最重要的价值特性是功能与耗费的比值”,实际上工程系统最为重要的价值特性是价值率。

在价值理论界,还有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价值工程学。与哲学价值论、经济学价值论等相比,它的概念体系、计算方式、度量尺度、判断标准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也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和发展局限性,有必要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并使之与其它价值理论衔接起来。

一、价值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

价值工程学最早是美国为了适应军事工业的需要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确保军事装备的技术性能(功能),并最大可能地节省采购费用(成本),降低军费开支。以后,价值工程学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产品研究开发、工业生产、企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先后引起和应用推广,开展培训、教学和研究。但价值工程学在一段时间的迅速发展之后,理论研究和应用相对停滞,论文选题缺乏创新,迫切需要拓展研究和实践的思维空间。

事实上,许多非工程类社会系统同样希望以最少的代价来取得最大的功能效应,同样可以进行价值分析。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优的功能不仅是价值工程学的基本思想,也是许多学科的基本思想。SAVE(美国价值工程师协会)在1996年6月9日的芝加哥年会上,更名为 SAVE International(美国国际价值工程师协会),提出的口号是:The Value Society――价值的协会。新会号和新口号旨在面向世界、面向所有学科的价值领域,与所有以提高价值为目的的组织或个人团结协作,这标志着价值工程学开始全面走向世界、全面走向其它学科领域。

二、价值工程学对于“价值”的定义

价值工程学(ValueEngineering简称VE)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要的功能。这门学科以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以促进老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为核心内容。

价值工程学中所说的“价值”有其特定的含义,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等学科关于价值的概念有所不同。价值工程学中的“价值”就是一种“评价事物有益程度的尺度”。价值高说明该事物的有益程度高、效益大、好处多;价值低则说明有益程度低、效益差、好处少。例如,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总是希望“物美而价廉”,即花费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多、最好的商品。价值工程学把“价值”定义为:“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即

            V=F/C                          (4-25)

式中,V为“价值”,F为功能,C为成本。

价值工程学认为,功能对于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物品来说,功能就是它的用途或效用;对于作业或方法来说,功能就是它所起的作用或要达到的目的;对于人来说,功能就是他应该完成的任务;对于企业来说,功能就是它应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效用。总之,功能是对象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认真分析一下价值工程学所阐述的“功能”内涵,实际上等同于使用价值的内涵,也就是说,功能是使用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功能无论是针对机器还是针对工程,最终都是针对人类主体的一定需求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因而最终将体现为相应的使用价值。因此,价值工程学所谓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使用价值的产出量。

价值工程学所谓的成本是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耗费。其中,人力资源实际上就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物力和财力资源就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价值工程学所谓的“成本”实际上就是价值资源(劳动价值或使用价值)的投入量。

价值工程学所谓的“价值”实际上就是产出的价值量与投入的价值量的比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价值效益”。不难发现,与价值率的概念相比,价值工程学所谓的“价值”可以看作是一种不考虑时间因素的价值率。

价值工程学把“功能与耗费的比值”确定为判断工程价值的客观标准。这种判断标准实际上就是工程类事物的发展特性判断的标准,只是还没有把时间因素考虑时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时间所间接赋予的价值内涵(虽然时间本身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越来越巨大,它对事物的发展特性的影响就越来越巨大。理论证明,决定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途的决定性因素是该事物的价值率,决定人对于事物的根本态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该事物的价值率,而不是“功能与耗费的比值”,因此计算和比较不同工程类事物的价值特性的参量应该是“价值率”,而不是“功能与耗费的比值”。

六、“情感是一种纯主观意识,没有任何客观目的”,实际上情感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特性的主观反映

价值情感的哲学本质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也可以说,人的情感活动的逻辑过程与一般认知活动的逻辑过程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它们所反映的对象不同,一般认知活动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事实关系,而情感活动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价值关系。

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它是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人在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以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然而,仅仅认识事物的价值率是不够的,人仍然无法真正确定对事物的价值资源的投入原则(投入方向和投入规模)。以经济贸易方面为例,如果一个商人的年平均利润率能够达到50%,那么他对于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0%的经营项目不会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反感;如果一个商人的年平均利润率只能达到15%,那么他对于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0%的经营项目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当事物的价值率较小时,人不仅不会对它投入价值资源,而且还会不断把以前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只有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某个确定值时,人才会不断追加对它的价值资源的投入规模。这个确定值就是主体的“中值价值率”。

中值价值率:根据主体所有活动的价值率以及相应的作用规模,可以求出一个加权平均价值率,称为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或平均价值率,用Po来表示。

“中值价值率”是主体一个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它反映了主体的价值创造能力或本质力量的最重要方面——价值增长速度,主体的情感将会以它为参考系,确定对于所有事物的基本态度:凡是价值率大于其中值价值率的事物,主体将会对它产生正向的情感;凡是价值率小于其中值价值率的事物,主体将会对它产生负向的情感。即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以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为基准,识别事物的价值率相对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的差值,从而为主体的行为和思维活动提供精确、有序和恰当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价值理论 Internation Engineering engineerin Engineer 理论 价值 误区 原创

仇德辉QQ848309528
沙发
sunhuaping723 发表于 2009-4-19 18: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不错啊
就是一山里人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