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ujingnan
9824 13

[金融学] 经济理论-货币金融学-现代货币金融学说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硕士生

4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80319 个
通用积分
0.1200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4 点
信用等级
1 点
经验
1012 点
帖子
171
精华
0
在线时间
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9-17
最后登录
2023-10-2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的主要观点
  1、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因此,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代替。他们认为,一个人货币多了,财富便多了;一个国家货币多了,国家便富庶了。他们还认为,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流通才是财富的直接来源。就一个国家来说,国内流通不增加财富总量,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来源。因此,国家应该尽力保藏货币,不使货币外流。在对外贸易中,坚持少买多卖的原则,为国家聚敛财富。这种把货币等同于贵金属的观点,后人称之为“金属主义”,也称“货币金属观”。
  2、名目主义者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因此,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而只是名目上的存在。他们认为,虽然货币是由贵金属铸造的,但货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的权威规定的。他们把货币看成是一种符号,一种计算单位,因而可以完全不具有实质价值,可以用任何材料制成。
  二、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
  近代货币数量学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金交易数量说;一种是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金交易数量说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把货币数量规定为“一定时期内用以交易的货币量”,所以比较注重货币的流通速度,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甘末尔和费雪,他们二人先后提出了二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甘末尔是近代货币数量说的先驱,他就货币与物价的关系给出一个公式:
  式中M表示货币的流通数量,R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N表示所交易的商品数量,E表示商品的交易次数,P表示商品的价格,MR表示货币供给,NE表示商品供给,NEP表示货币需求。这是运用数学工具表示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最早公式。
  甘末尔在分析了货币数量与价格的关系之后,还分析了信用交易对物价的影响。甘末尔对支票信用与物价的关系给出一个与货币同样的公式:
 式中,C表示支票总额,Rc表示支票的流通速度,Nc表示用支配交易的数量,Ec表示用支配交易的平均交易次数。
  再用Ps表示用货币与支配所交易的一切商品的平均价格,Ms表示货币与支票的总量,Rs表示货币与支配的平均流通速度,Ns表示用货币与支配交易的商品总量,Es表示用货币与支配交易的商品平均交易次数,则公式为:
  这是甘末尔给出的包括支配信用在内的总的通货数量方程式。
  费雪认为物价决定于以下三个因素:(1)流通的货币平均数量M;(2)流通货币的效率(即流通速度)V;(3)商品的交易数量E。以P作为加权平均后的一般物价水平,T表示用货币进行交易的社会总商品量。则:
  费雪认为,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M、货币流通速度V和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商品量T的关系是:
  (1)与货币流通数量M作正比例的变动;(2)与货币流通速度V作正比例的变动;(3)与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商品量T作反比例的变动。他说:在此三个关系之中,第一个关系特别值得强调,正是这个关系构成货币数量学说。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量随流通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正比例地变动。
 在分析了货币之后,费雪又把存款通货引入以上公式,并用M’表示了存款通货的总额,以V’表示其平均流通速度,公式则变为: 这样,直接影响物价水平即货币购买力的因素就变为五个:(1)货币的数量M;(2)货币的流通速度V;(3)存款通货的数量M’;(4)存款通货的流通速度V’;(5)商品交易的数量T等。他认为其他经济社会中的一切有关生产、流通、消费、输出、输入等因素,均不直接影响物价水平,而只是通过这五个因素,间接影响物价水平。在这五个因素中,费雪认为最活跃、最多动无常,因而最为主要的因素是货币数量M。
  费雪还指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保持相同的比例。
  四、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
  马歇尔认为货币与通货一词相通,是指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手段和商业债务的清偿手段,而且是不经任何审查即可普遍流通之物。他把货币或通货分为金属铸币与纸币两种。
  马歇尔认为,货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一样,是由供给与需要所决定。供给为当时存在的通货量,需求则为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量。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用通货保持的实物价值与信用货币数量的比例。若货币数量不变而实物价值变动,则货币的价值随之作正比例变动,若实物价值不变而货币数量变动,则货币价值便随之作反比例变动。他把人们用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称为“实物余额”,把与保持的实物价值相应的通货数额称为“现金余额”。因此,马歇尔的这种表述被称为“现金余额数量说”。
  五、庇古的“剑桥方程式”
 庇古在马歇尔分析的基础上,把现金余额理论用数学方程式予以解释,庇古给出了一个公式:
  其中,P为单位货币的币值,M为货币供应数量,Y为全部财富,K为用货币形态保持的财富与总财富之间的比率,KY为货币需求量。按照该式,如Y与M不变,则单位货币的币值P与K的变化成正比。因为币值越高,物价越低,物价与K的变化成反比。所以,货币的币值或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于现金余额系数K,也即马歇尔所说的“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欲以通货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该国货币数量的比例。”由于庇古的K是依据马歇尔的理论所假设,因此人们一般称为“马歇尔的
  庇古把马歇尔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化。他说,人们拥有的财产与收入有三种用途:一是投资于实物形态,从事生产;二是用以直接消费;三是保持货币形态,形成现金余额。投资于生产可得利润与利息,消费可得享受,保持现金余额可得便利与安全。此三种用途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究竟在三者之间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比例,由各自的选择所决定,K也就因此而变动。庇古还分析了现金余额变化引起物价变化的传导中介是货币流通速度,他说,现金余额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就减慢,即使货币数量不变,货币也必升值,物价必然下跌。在经济萧条期,一方面货币数量减少,一方面现金余额增加,所以物价的跌落便极为剧烈。在经济繁荣期,一方面货币数量增加,一方面现金余额减少,物价则迅速回复和上升。
  总之,庇古的分析虽然建立在马歇尔的理论基础上,但他对货币数量说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他不但用数学公式解释了现金余额说,并较多地注重了人们的持币行为和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还把银行存款引入了余额说,使之扩大为广义货币余额说。
 六、货币数量说对当代金融理论的影响
  货币数量说特别是近代货币数量说对当代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影响很大。许多人对货币理论的定量分析就是建立在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础上的,特别是现金余额数量说,开创了研究货币需求四个的新视角并成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先驱。
  第一,从货币对其持有者效用的角度,发展为研究经济主体持币原因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第二,从持币机会成本的角度,发展为揭示K这个行为变量的货币需求决定与影响因素理论;
  第三,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发展为研究数量与结构的货币需求分类理论、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资产组合理论、货币需求函数理论等;
  第四,从货币供求相互关系的角度,发展为研究货币供求函数交互作用和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七、信用媒介论的主要观点
  信用媒介论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信用提供媒介,银行必须在先接受存款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放款。因此,银行的负债业务优先于资产业务,并且前者决定着后者。银行通过充当信用媒介,起到转移和再分配社会现实资本、提高资本效益的作用。
  八、信用创造论的主要观点
  信用创造论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超过其所接受的存款进行放款,且能用放款的办法创造存款。所以,银行的资产业务优先于负债业务并前者决定后者。银行通过信用的创造,能为社会创造出新的资本,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九、西尼尔“节欲论”的主要观点
  “节欲论”,把利息看成是货币所有者为积累资本放弃当前消费而“节欲”的报酬。西尼尔认为,“利润的定义是节制的报酬”。由于资本来自储蓄,要进行储蓄就必须节制当前的消费和享受,利息就来源于对未来享受的等待,是对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在享受的消费者的一种报酬。
  十、庞巴维克“时差论” 的主要观点
  奥国学派的庞巴维克发展了“节欲论”,提出了“时差利息论”。即把利息看成是人们对商品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而产生的价值差异。庞巴维克的利息概念是广泛的,他把剩余价值的各种形态都称之为利息。认为一切利息都来自于商品在不同时期内由于人们评价不同而产生的价值差异,又叫价值时差。他把物品分为两类:“现在物品”和 “未来物品”。人们对于等量的同一物品,在现在或将来两个不同时期内,主观评价是不一样的。现在物品通常要比同一种类等量的未来物品具有更大的价值,二者之产的差额就叫价值时差。当物品所有者延缓对物品的现在消费而转借给他人消费时,就要求对方支付相当于价值时差的贴水。以货币形态表示,这种贴水就是利息。所以利息是对价值时差的一种补偿。
  十一、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利息论的主要观点
  “均衡利息论”者,是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利率的形成和决定的。他们承认利息是等待的收益,是牺牲“时间偏好”的报酬(即获得现在消费的人对延期消费的等待者支付的报酬),但认为等待或延期消费只能形成储蓄,仅仅构成资本的供给。与之对应的另一面是资本的需求。资本的需求取决于投资机会和投资收益而不取决于“等待”和“节欲”。资本边际生产力越高,投资吸引力越强,对资本的需求就越大。正如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供求决定一样。资本的价格或使用资本的报酬——利息率则是由资本的供给(储蓄)与资本的需求(投资)二者之间的均衡来决定。一般来说,利率随储蓄与投资之间比例的变动而涨跌;当投资大于储蓄时,资本供不应求,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当储蓄大于投资,资本供过于求时,利率就会下降。因此,储蓄与投资这两大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均衡,决定了利率的水平。马歇尔总结道:“利息既为市场上使用资本之代价,故利息常趋于一均衡点,使得该市场在在该利率下对资本之总需求量,恰在等于在该利率下资本之总供给量。”
  十二、通货主义关于货币发行制度的观点和主张
  通货主义者在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上,继承了李嘉图的货币数量学说,不再简单地把货币数量看作是物价变动唯一因素,而是认为物价变动还取决于货币的效率(流通状况)和商品方面的因素。通货数量对物价的影响,视时间与程度而定,若就倾向或最终结果而言,通货数量的增减,对物价有重大的影响,若就短时期可引起的效果而言,通货数量就不是唯一的原因。通货主义者对货币数量学说给予了很大的修正和发展,但就基本点来说,他仍然是把货币数量看作为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在这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张对银行的发行必须实施调节。他们认为,银行券的发行应随黄金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随黄金量的减少而减少,以使银行券的流通恰如纯粹金属铸币流通时一样。
  由于通货主义者把通货的概念理解为金属货币和银行券(不管兑现与否),而排除其他形式的各种信用形态,如汇票和存款等,因此,他们主张的对通货的调节就只限于对银行券的调节(因为金属货币的调节是自发的),认为银行券调节好了,其他信用形态自然得到控制。如何对银行券进行调节呢?通货主义者认为应该改革银行券发行制度。通货主义者主张对货币发行制度进行三点改革:(1)发行银行券须有十足的黄金准备;(2)银行券的发行集中于英格兰银行一家;(3)英格兰银行划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
 十三、银行主义者关于货币发行制度的观点和主张
  银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图克(Thomas Tooke)、富拉顿(J·Fullarton)等,在理论上,他们坚持了亚当· 斯密的主张,认为通货数量由社会交易的商品价格总额所决定。他们把可以兑现的银行券与不能兑现的纸币进行了区别,认为银行券是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发行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既不能任意增加银行券的发行数量,也不能减少其数量。
 关于纸币的发行,银行主义者认为,由于纸币不能象银行券那样回流,因此从性质上说,纸币有发多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纸币以票据贴现或短期放款的方式发行,则亦不可能过量。纸币的发行是不是过量,主要是看有没有安排好还流渠道。因为银行主义者非常重视银行券和纸币的发行方法和还流渠道,而认为能否兑现是次要问题,所以他们主张,银行的发行不一定有十足的金准备,只要能够保持一个兑现性就可以了。同时,也不必在银行券与金准备之间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基于这种理论,他们反对把英格兰银行划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他们把存款、汇票等信用形式与银行券统一考虑,认为银行券不过是信用形式的一种,而且是较不重要的一种,对于这样一个较不重要的信用形式特置于发行部之下进行严格的管理,而对其他使用较多的信用形式反而听任银行部及商业银行自由决定,不论在逻辑上还是轻重关系上都讲不通。如果遇到经济危机,急需增加贷款时,即使发行部仍有能力,但银行部则因资力所限也无能为力,而只能使经济更加混乱。
  十四、维克塞尔对当代金融理论的贡献
  1、货币经济理论
  维克塞尔指出,货币不是面纱,它对经济起着十分主动的作用。并且,正是货币对经济的主动作用才使得经济随时发生变动。失去均衡。他说:“经济学者们往往不顾货币在实际上所起的作用如媒介交换、投资与资本转移等,而主观地将抽去后所演绎出来的经济规律直接适用于货币起着这些作用时的现实情况。货币的使用事实上对于实物交换和资本起了强烈影响。由于货币,例如,ZF纸币的发行,将可能破坏巨额的实物资本,将可能使整个经济生活陷入绝望的混乱。并且,这一类事情在实际上已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因此,他认为在现实生产中,货币与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密不可分,货币对于经济有主动的和实质性的影响。但他同时也指出,如果能使货币对经济保持中立,不给予经济以任何影响,则由于货币本身保持了均衡,从而也能促使经济保持均衡。这一观点对于哈耶克后来所提出的中立货币说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
  维克塞尔在充分认识货币对经济有十分主动的作用基础上,把时间因素引入了静态的货币数量学说,即从动态的角度加以分析。他认为物价变动单纯从货币数量上来分析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去,即把单纯的货币价格理论转变为货币生产理论,以使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相融合,从而构成货币的经济理论。他认为物价的变动一般总是和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连在一起的,因此主张将决定物价水平的供给因素分为消费品的生产与资本品的生产,将需求因素分为消费支出与储蓄。在这四个数量关系中求出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来。那么,是什么支配着这四个数量关系的不断变动呢? 维克塞尔认为是利率。他认为利率的高低一方面影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与储蓄的比例,另一方面又通过对消费品和资本品价格的影响支配着两种商品之间生产和分配,因此,利率是物价水平的调节者。他认为,一般情况下,利率下降,必使物价上涨,利率上升,必使物价下落。这是因为利率下降,生产者购买原料、劳动力及土地,就能出较高的价格,而原料、劳动力及土地的所有者收入增加,从而对消费品需求增加,引起物价上涨。因此,“在市场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信用机关恒久地降低利率,哪怕是非常微小,亦将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并相当均一地无限制上涨;相反,若将利率稍稍提高,并提高到足够的长期,亦将使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地无限制地下落。”
  2、累积过程理论
  维克塞尔对利率与物价及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层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
  首先,维克塞尔把利率分为两种:一是货币利率,即现实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市场利率;一是自然利率,即“借贷资本之需求与储蓄的供给恰恰相一致时的利率,从而大致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维克塞尔认为,若两种利率相一致时,整个经济的投资等于储蓄,则货币是中立的,不对经济形成影响。因为两种利率相等时恰是货币的理想均衡状态,这种货币的均衡状态保证了经济状态的均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利率经常是背离的,这种背离,或者是由于货币利率的变动而自然利率不变,或者是由于自然利率变动而货币利率没有随之变动。他本人认为,后一种情况偏多。生产技术的改善,实物资本需求的增加,都将使自然利率上升,而货币利率则停留不动,未能跟随上升,这样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背离。如果市场利率小于自然利率,那么就会引起投资增加,投资增加使原材料、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从而使原材料生产者、土地所有者和就业者的货币收入增大。因这时市场利率较低,这部分收入就转向消费而不储蓄,其结果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使消费品的价格上涨。消费品价格上涨后,资本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样,就形成了“低市场利率→投资增加→货币收入增加→消费品价格上涨→资本品价格上涨→投资增加→市场利率提高”的循环。这种循环要以一直持续到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时为止。反之,若是市场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就会导致一种经济过程,直到最后收敛于两种利率相等的位置。这就是著名的“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3、经济周期与货币制度理论
  在累积过程理论基础上,维克塞尔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由于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经常不一致,而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均衡。因此,要想消除经济周期波动,必须由ZF干预经济,他说:“假如银行能于上升时期的开始,趁早地并充分地将其利率提高,在萧条时期又能尽量地将其利率降低,那么,大概就可以将形成危机的因素去掉了。”因此,他主张国家应该通过银行信用机构,根据一般物价水平来调节市场利率,使其与自然利率经常保持相等。维克塞尔认为,从技术上说,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可以任意降低和提高利率的。所谓“限度”,维克塞尔是指银行准备金和金属储存量的数量。他认为,如果新产金不断流入金库,银行便有持续压低货币利率的能力,但这种效果同要可以通过建立富有弹性的货币制度来实现。这实质上便是凯恩斯后来所倡导的“管理通货”的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货币金融学 货币金融 经济理论 金融学说 现代货币 经济理论-货币金融学 现代货币 金融学说

沙发
xujingnan 发表于 2005-9-22 06:2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并不是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而是取决于流动偏好(货币的需求)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储蓄与投资只能通过总收入的变化来达到平衡。不仅如此,他还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货币金融理论基础上。

三、凯恩斯关于货币本质与特征的论述

1.货币的本质

在货币本质观上,凯恩斯是一个典型的名目主义者。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所谓“计算货币”,是指一种观念上的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不具有实质价值。本身是没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或票券,是国家凭借权力创造的,并有权随时变更。

2、货币的职能

凯恩斯强调的货币职能有两个:一是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的和实质性的影响。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作为财富的积累,充当贮藏手段。这里的贮藏财富职能与马克思所说的“贮藏手段”职能是不同的。

3.货币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现代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生产弹性,凯恩斯是指生产货币人数的变化率除以购买货币人数的变化率。凯恩斯认为,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或者实行管理通货的国家,纸币的生产或发行都由国家严密控制,对于私人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生产纸币权力,货币的生产弹性只能等于零。

(2)货币的替换弹性近似于零,或几乎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替换弹性,凯恩斯是指当货币的交换价值上涨时,人们抛弃货币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的比率。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这种替换弹性等于零。这是由于货币本身并无效用,它的效用来自于交换价值。作为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它可以换回任何其他商品,但其他商品中却没有一种商品具备这种效用。因此,人们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货币的交换价值越高,人们越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换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

(3)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保藏费用低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周转灵活性。这是由于货币较其他商品有更大的流动性,周转便利,既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又可以储藏起来,以防日后的不测之需,还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资产的投机;同时,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货币工资又常常是相当稳定的,所以人们对货币未来价值的估计也是乐观的。货币由于其材料的属性(如体积小、自然损耗少等),使货币具有保藏费用很低,甚至微不足道的特征,货币的这一特征与周转灵活性结合在一起,意义非常重大。

四、外生货币供应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凯恩斯的这一观点与供给弹性几乎等于零密切相关。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决策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

五、货币供应量渠道

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办法。金融当局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上各种债务票据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金融当局买进各种证券的同时就把货币投放出去,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反之,若金融当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就卖出各种证券使货币回笼。凯恩斯认为,金融当局应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对各种期限的证券都进行买卖,以取得迅速的、良好的效果。同时,买卖证券的利率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根据证券的种类、期限等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利率。

六、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说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按他的说法是: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所谓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

那么人们为什么偏好流动性,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呢?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所得动机主要是指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指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3)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 ,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由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

七.货币需求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它们有其不同的特征:

(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

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 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 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货币投机需求的特征

第一,货币需求难以预测;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贮藏财富的手段; 第三,对利率极为敏感; 第四,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八、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货币总需求是由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货币投机需求三部分构成,由于它们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因而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单项因素的波动通过影响其中一部分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引起货币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对经济体系发生影响。

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来说,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的收入水平这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而其它因素,特别是心理的、预期的因素影响甚微。而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未来利率预测的改变,可见其中心理的、预期的作用影响很大。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常常是剧烈的,变幻莫测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在极端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

九、利息产生的原因

1、关于利息的概念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资产,手持货币能给人们提供周转灵活的方便,满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的需要。因此,人们普遍具有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如果要求人们放弃这种灵活的偏好,就应该给予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以货币形态表示就是利息。“所谓利息,乃是在一特定时期之内放弃周转灵活性之报酬。盖利率只是一个比例,其分母为一特定量货币,其分子为在一特定时期中,放弃对此货币之控制权,换取债券票,能够得的报酬”。简言之,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而能够得到的报酬。

2、利息的形成

凯恩斯认为,利息的形成于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所作的两种选择之中:

第一是时间偏好的选择。当人们得到货币收入后,首先要决定多少用于目前消费,多少用于将来消费(即储蓄)。这种时间偏好选择的结果,形成现实的消费量和储蓄量。而时间偏好的选择,主要受消费倾向的制约。若货币收入不变,决定消费多少的是一些主观的动机。由于这些动机的存在,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当收入总量增加时,消费开支也随之增加,但增加程度要略为小些。这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凯恩斯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因为这一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并经过乘数的作用,使消费需求不足数倍扩大。

第二是流动偏好的选择。人们在作了时间偏好的选择后,决定了收入中用多少作为储蓄,紧接着必须做另一选择,即他到底以何种方式持有他准备用于储蓄而暂不消费的那部分货币收入。凯恩斯把资产的储蓄形式抽象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货币,一种是债券。凯恩斯认为,尽管持有货币会丧失利息收入,但人们常常宁愿牺牲利息收入而采用货币形式进行储蓄,目的就在于保持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偏好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倾向,原因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在第二节中曾经谈到,正是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未来变化感到疑虑和存在不安全感,又缺乏科学根据去作可靠的预测,因而都倾向于持有货币这种价值比较稳定的资产,以此来平息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和忧虑。并且当人们在货币的流动性和债券的收益之间进行选择时,由于对未来利率的变化无法确定,造成对债券价格的预测也是不确定的。为了避免蒙受损失,人们也大都愿意以货币形式进行储蓄。这样做至少可以保存自己资产的原价值,还可以伺机使其增殖,这就是货币投机需求的前提。

十、利率的作用

1、凯恩斯通过分析利率与投资的关系,认为利率对于投资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关系影响投资,假如利率上升的同时资本边际效率也上升,并且上升的幅度大于或等于利率上升的幅度,那么,高利率就不会抑制投资,只有当利率高于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者的盈利动机不能实现时,高利率才阻碍投资,因此,单纯的利率波动并不能直接引起投资量的增减。

2、凯恩斯分析了利率与储蓄的关系,指出利率只对储蓄形式的选择有决定作用,利率的波动只是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动,而不是直接影响储蓄水平的变动。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制约储蓄水平的是收入的大小而不是利率的高低。凯恩斯否定利率有自动调节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作用,其理论根据在于把利率看作纯货币现象,因此,商品市场上储蓄与投资的平衡与否就不能由利率因素来决定。凯恩斯认为,利率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从微观角度说,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之比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利率的高低对人们储蓄形式的选择有决定作用,进而影响货币需求的变动。

(2)从宏观角度看,利率对总储蓄量、总消费量、总投资量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凯恩斯认为高利率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

十一、储蓄理论

1、节俭是非论的辨析——对储蓄作用的分析

凯恩斯通过对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的分析,在《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俭是非论”,在批评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储蓄有用论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于储蓄有害论的观点。凯恩斯认为不能把储蓄与投资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为混为一谈,储蓄与投资是不一致的。

凯恩斯具体分析了三种情况下储蓄对于经济的影响。凯恩斯认为,储蓄是否有利主要取决于是否影响投资。在资本主义社会,储蓄与投资的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投资小于储蓄,储蓄过度也是指相对于投资来说储蓄太多,从而产生紧缩经济、减少国民收入的不利效应,否则储蓄并非一定是有害的。

2、个人储蓄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凯恩斯认为决定和影响个人储蓄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主观因素主要有人的心理偏好、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等,除非在反常的情况下,主观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一般不会有重大改变;客观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个人一般是根据其收入水平来决定将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费,多大部分用于储蓄,相比之下,客观因素具有不稳定性,经常会发生变化。

凯恩斯认为,虽然影响个人储蓄的因素很多,但个人在进行储蓄时总是遵循一定的准则行事,他认为这个准则就是“个人往往先维持其习惯的生活标准,然后再以其实际所得与为维持该标准所需费用之差,储蓄起来。”凯恩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个人消费和储蓄的心理法则,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的心理规律。

3、投资决定储蓄论

凯恩斯认为,投资与储蓄二者必须相等。这种必然相等,不是通过利率的自然调节达到的,而是通过收入的变化实现的。因为储蓄与投资都等于收入所得减消费。他用以下等式说明:

因: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故:储蓄=投资

十二、半通货膨胀理论

1、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

凯恩斯认为,社会产品的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二个因素:一是边际成本中各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工资、利息、地租等;二是生产规模。一般物价水平就取决于工资单位和就业量这二个因素。

2、货币量变动影响物价的传导机制

在凯恩斯的理论模式里,货币量变动对于物价影响的传导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的因果关系链条,他将这种因果关系链条概括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 货币量变动后引起利率的变动; 第二环节: 利率变动后引起投资规模的变化,其规模变化的大小主要视资本边际效率而言, 第三环节: 投资规模变动后引起就业、产量和收入的变化, 第四环节: 就业、产量和收入变动后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 第五环节: 生产成本的变动引起物价的变动。生产成本变动后,物价必然作自动调整,去适应变化了的生产率,以至在未达到充分就业前,物价就开始上升。

3、“流动性陷井”

凯恩斯认为货币量变动后对物价影响的传导机制并不总是畅通的,有时某个环节发生梗阻就会中止对物价的影响。可能引栓塞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流动性陷井”,即当利率达到一定的低点后,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此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吸入,而对利率不再发生影响,传导机制的第一环节就被阻塞;二是投资的利率弹性,如果在某一时期投资的利率弹性很低,利率下降未必对投资规模有显著的刺激作用,若第二环节受阻,对总体经济活动也不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4、半通货膨胀理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凯恩斯不同意任何货币数量的增加都具有通货膨胀的观点。认为不能把通货膨胀一词仅仅解释为物价上涨。如上所述,影响物价波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成本单位和就业量。而货币数量的增加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则要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凯恩斯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后,在充分就业这个最后分界点的前后,其膨胀效果的程度不一。一般有两种情况。

1)在达到充分就业分界点以前,货币量增加后,就业量随有效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在该点以前,货币数量每增加一次,有效需求尚能增加,故其作用,一部分在提高成本单位,一部分在增加产量。”出现这二重效果的原因之一是存在闲置的劳动力,工人被迫接受低于工资品价格上涨比例的货币工资,因此成本单位的提高幅度小于有效需求的增加;原因之二是尚有剩余生产资源,供给弹性大,增加有效需求仍有刺激产量增加的作用。此时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这种情况,凯恩斯称之为“半通货膨胀”。

2)当达到充分就业点以后,货币量增加产生了显著的膨胀性效果。由于各种生产资源均无剩余,供给无弹性,货币量增加后有效需求也提高,但就业量和产量却不再增加,增加的只是边际成本中各生产要素的报酬,即成本单位。特别是工人增强了对工资下降的抵抗力,货币工资必然随工资品价格同比例提高,此时物价就随货币量的增加而上升,形成绝对的通货膨胀。他说“当有效需求再增加时,已无增加产量之作用,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上涨,此种情况,可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必须说明的是,在凯恩斯的理论模式里,充分就业是一种例外,而小于充分就业才是常态。因此实际上他认为,增加货币数量只会出现利多弊少的半通货膨胀,而不会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这成为他提倡膨胀性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十三、货币政策主张

1.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如前所述,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为此需要提高有效需求,启动利率作为主杠杆。他认为,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中,有两种方法可以降低利率:“其一是减低工资,而让货币数量不变;其二是增加货币数量,而让工资水准不变。”前者是一种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后者是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就它们在增加货币数量(绝对或相对)从而使利率下降这一点而论,理论上的效果完全相同,但在实际执行中,二者有天壤之别。凯恩斯认为采用伸缩性的货币政策比采用伸缩性的工资政策要明智、可行、见效得多,其原因在于:

(1)要降低工资必须经过几度的劳资双方争执以后才能完成,这种争执不仅是浪费的,不幸的,而且吃亏的总是议价能力较弱的资方。对于政府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难行的方法”。然而,“要改变货币数量,则只要运用公开市场政策或类似办法便可办到。”这对于垄断了货币发行权的政府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凯恩斯认为只有“愚蠢之徒”才会弃易择难。

(2)由于社会上很大部分收入是用货币契约规定的,特别是食利阶层和公共机关里的固定薪水阶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人的工资水平不变,他们和劳工之间的收入水平处于相对均衡状态,但若采用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必然破坏这种平衡,使一部分人蒙受损失,因此“只有不义之徒才会挑选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而不挑选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

(3)若用减少工资的方法来增加货币量,债务负担将成比例地加重;但若增加货币量而让工资不变,则相对减轻债务负担。凯恩斯认为在多种债务负担已经太重的情况下,“只有不谙世故之徒才会选择前者。” 经过上述比较,他力主采用刚性的工资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这不仅因为在实际中切实可行,简便有效。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充分的根据,特别是他的管理通货论和半通货膨胀论阐明,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下,这样做不会带来真正通货膨胀的恶果,而是能够产生刺激经济,增加就业、产量和收入的预期效果。

2.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与其他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在提出膨胀性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认为,要达到充分就业,仅采用这一条货币政策是不够的,特别在经济危机中,所增加的货币数量可能被增大的流动偏好所吸收,而对利率不发生影响,从而对实际投资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同时采用其他政策相配套,其中最主要的是赤字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可以超过财政收入的限制而扩大财政支出,因为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病根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很难靠居民或企业的自发调节去解决,而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才能实现。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扩大投资;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活动可以带动私人投资。凯恩斯在《通论》中写道:“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似乎还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故我觉得,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之境,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他认为,政府采取赤字财政的政策来扩大公共投资,可以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就业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那么,用什么来支持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呢?他认为,除了上面所说的膨胀性货币政策外,主要靠举债。采用举借公债的办法来发展经济。

总之,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为当时的西方经济问题开出的两味主要药方,他提出的这套理论和政策在战后西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影响了各国政府和后来的一大批经济学家。

You never know how a cow can catch a rabbit.

使用道具

藤椅
xujingnan 发表于 2005-9-22 06:3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新剑桥学派理论的产生和特点

  现代凯恩斯主义在继承凯恩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凯恩斯的一些具体观点和主张作了许多修正和发展。现代凯恩斯主义主要分化成两个支派:一个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新剑桥学派;一个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为中心的新古典综合派,因麻省理工学的所地也叫剑桥,人们有时也将这两大支派的争论称之为“两个剑桥之争”。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卡尔多(Nichohas Kaldor)、斯拉法(Piero Sraffa)、帕西内蒂(T·Pasinetti)。由于这些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而他们的理论又叛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此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坚持最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进一步摆脱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理论的束缚。他们承认资本主义的现实是垄断竞争而不存在自由竞争;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承认价格机制不能使市场均衡,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促使利润增长,而随着利润的增长,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更加不公。他们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观点,主张改变社会各阶级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因此又有“凯恩斯左派”的称号。

  新剑桥学派在经济理论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在分析方法上采用历史观,抛弃均观;

  二是特别注重收入分配问题。

  二、货币需求的七个动机

  新剑桥学派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仅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等三种动机不能说明全部现实状况,应该予以扩展。英国经济学家悉得尼·文特劳布(S·Weintrarub)提出了货币需求七动机说,认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扩展为七个:

  1、产出流量动机;

  2、货币——工资动机;

  3、金融流量动机;

  4、预防和投机动机;

  5、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

  6、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

  7、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三、货币需求的分类与特点

  文特劳布认为,由于某些货币需求的目的、用途、特点基本相同或相近,并且其决定因素和影响面也大致相同,可以简要地将上述七个动机归纳为三类:

  1、商业性动机。它包括产出流量动机、货币—工资动机和金融流量动机。由于这三个动机都与商业性有关,故可归结为同一类。商业性动机是与生产或流通活动相连的。这种生产流通活动主要是企业家发起的,其流量是整体经济活动、工资率和产出价值的函数。在发达国家,由于工资的年增长率比就业的年增长率高得多,因此货币-工资动机在其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由商业性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可以称之为商业性货币需求。这部分货币需求主要有三个特点:

  (1)商业性货币需求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商业性需要,媒介商品交换;

  (2)商业性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取决于人们收入中的支出部分,包括实际的消费支出和实际的投资支出;

  (3)商业性货币需求引起的货币流通,其变动影响的主要是商品市场的价格。

  2、投机性动机。它包括预防和投机动机、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以及弥补通货膨胀损失动机。由投机性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可以称之为投机性货币需求。这部分货币需求的特点主要有:

  (1)投机性货币需求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投机性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活动,使现有资产得以保值和增殖。因此,这部分货币需求形成的货币流通,是货币的金融性流通。

  (2)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将直接影响其经济决策和行为。

  3、公共权力动机。这是因为政府干预经济时需要一定的货币量,尤其是在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时,货币需求就会加大。由公共权力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可以称之为权力性货币需求。其特点主要有:

  (1)权力性货币需求虽然主要为满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动机,但并不形成独立的货币流通范围,其最终流向将融入商业性货币流通或金融性货币流通。

  (2)权力性货币需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当政府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权力性货币需求就会增大,反则反之。

  (3)权力性货币需求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波及面是不固定的,并且最终通过商业性货币流通和金融性货币流通对经济发生影响,其影响的大小及其波及面主要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这些货币。

  四、文特劳布的货币需求七动机说与凯恩斯的三动机说的联系与区别

  文特劳布的货币需求七动机说与凯恩斯的三动机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它是在凯恩斯三动机说的坚持上发展而成的,并包括了凯恩斯的三个货币需求动机,在分析方法上也采用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分析方法,对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的不同动机分别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再将相近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它们不同的特征以及影响所在。其区别主要在于一是论述的角度不同,文特劳布的七动机说从现实经济中经常存在的现象入手进行分析,更为关注货币需求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的关系;二是货币需求七动机说提出了一个凯恩斯没有分析过的动机,即政府的货币需求动机,这个动机的提出与分析对于解释当代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不同程度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变动及其影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五、货币供应的决定与控制理论

  1、中央银行难以完全自主地决定货币供应量

  在货币供应理论上,新剑桥学派不完全赞成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他们认为,虽然从形式上看,现有的货币供应量都是从中央银行渠道出去的,但实质上这个量的多少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不象凯恩斯认为的那样绝对

  在货币供应的控制问题上,他们一方面赞同凯恩斯的观点,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应,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不象凯恩斯认为的那样绝对。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的。其原因,一是当货币需求旺盛时,银行体系会想方设法逃避中央银行的控制,主动增加贷款,扩大货币供应。二是中央银行在货币供应的控制方面存在着漏区,使中央银行不可能严密地控制住货币供应总量。另外,在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银行体系以外,还存在着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不受中央银行的严格控制。当中央银行企图收缩货币供应量时,他们可以用较高的利率从银行那里夺取存款,而按更高的利率贷放出去,使货币供应量紧而不缩。中央银行在控制上存在的类似上述这样的漏区,使货币供应控制能力大大削弱。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和减少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

  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和减少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远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供应量,它一般有能力达到目标;但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它未必有能力实现目标。这种控制力的差异不完全是中央银行本身的问题,客观的现实经济中增加货币供应的阻力较小,而减少货币供应障碍较大,且这些障碍不是中央银行能完全克服的,故中央银行在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困难较多。

  六、借贷资金论

  1、新剑桥学派在利率理论上并没有完全遵循凯恩斯的路线,而是在对传统的利率理论与凯恩斯的利率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决定利率的一种新理论——借贷资金论,并就利率作用的局限性作了精辟的论述。

  借贷资金论者认为,传统理论把利率的决定因素局限于实物市场而认为利率高低与货币无关的观点是不对的,而凯恩斯完全否定实物市场因素对利率形成的作用也是片面的。罗勃逊认为利率水平取决于借贷资金的供求,而借贷资金的供求既有实物市场的因素,又有货币市场的因素,既有存量又包括流量,因此研究利率理论必须突破货币领域的框框,打开实物市场的界限,并将存量和流量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2、借贷资金的供应与需求

  借贷资金的供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当前储蓄;出售固定资产的收入;窖藏现金的启用;银行体系创造的新增货币量。

  在借贷资金的来源中,出售固定资产的收入是过去储蓄的转化,其与当前储蓄成为实物市场上借贷资金的供给来源;而窖藏现金的启用和银行体系新创造的货币量是来自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两市场的资金供给形成了可贷资金的供给总量。如果以Fs表示借贷资金的总供给,以S表示实物市场上当前储蓄与过去储蓄转化的总和,以ΔMS表示货币市场上新增货币量,则Fs=S+ΔMS。由于借贷资金的供给一部分来自当前储蓄和过去储蓄,另一部分来自银行信贷收支净差额和个人窖藏现金的变化,所以较高的利率会吸引更多的借贷资金供给,较低的利率将减少借贷资金的供给,借贷资金总供给曲线Fs与利率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借贷资金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当前投资;固定资产的重置与更新;新增的窖藏现金量。

  在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中,不仅限于当前投资,而且还包括固定资产的重置这类对过去投资的补充,这二者形成了实物市场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不但如此,由于货币还可以作为财富的积累,因此,货币市场上新增加的现金窖藏量也构成借贷资金的需求。两市场的资金需求构成了借贷资金的总需求。若以Fs表示借贷资金的总需求,以I表示当前投资和对过去投资补充的总和,以ΔMd表示窖藏现金的增量,则Fd=1+ΔMd。其中,投资需求与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冲动相连,其强弱程度与利率高低成反比;窖藏需求取决于窖藏成本的大小,人们因窖藏现金而丧失的利息收入构成窖藏成本,利率越高,窖藏需求就越少,故ΔMd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这样借贷资金总需求曲线Fd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3、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利率由借贷资金的总供给曲线Fs和总需求曲线Fd的均衡点决定。如图Fs和Fd的交点E决定了借贷资金供求均衡时的利率ie。

  由于Fs和Fd的均衡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而商品市场均衡的决定因素是I和S;货币市场均衡的决定因素是ΔMs与ΔMd,因此两市场同时均衡是不容易的,在图形中表现为I0与S0,ΔMs0与ΔMd0的交点往往不在一条线上,二者之间经常存在着差额。但在二者的差额间总可以找到一个点,使二者的差额恰好相等,这个点就是使Fd与Fs相等的借贷资金供求的均衡点E,此点决定的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均衡状态下的市场利率,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市场利率仅表示借贷资金的供求平衡,而不一定表示I=S或ΔMd=ΔMs。第二,市场利率与I=S决定的自然利率经常是不一致的,但通过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调节作用能使自然利率接近或等于市场利率。一般有两种情况:

  (1)当市场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由于较高的借贷资金利率压抑了投资需求,发生超额储蓄(图中AB部分),其结果下降,致使现金窖藏需求减少,储蓄下降,故ΔMd0、S0曲线分别左移至ΔMd1、S1,使自然利率上升,接近或等于市场利率。

  (2)若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由于借贷资金利率较低,就会形成超额投资,当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时,就可以增加产量,提高收入,由此扩大储蓄,增加窖藏需求,故ΔMd0、S0曲线分别右移至ΔMd1、S1,使自然利率降至接近或等于市场利率。

  七、利率的控制方式与利率的作用

  新剑桥学派从总体上赞同凯恩斯关于利率的观点,但在不同程度上和对具体问题上又作了一些修正和发展。

  1.利率的控制方式。新剑桥学派认为,虽然利率不是由货币供求决定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求所决定,但中央银行还是能够对利率进行控制的。这种控制的力度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且这种控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是通过对借贷资金的影响来实现的。

  在中央银行如何控制利率的问题上,他们认为控制利率不是单纯地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这一条途径,而是通过多条渠道实施的,主要有:制定官方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的业务操作;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国家债务的数量、形式和期限,调节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借贷资金的数量和结构,从而调控市场利率的结构。

  2.利率的作用。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由于利率在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利率又受中央银行的控制,所以政府依靠这个工具就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新剑桥学派同时认为,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

  八、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新剑桥学派认为工资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而工资的上涨根源于收入分配不公。工人为保住实质工资的不变要求提高工资。资本家则不愿意放弃利润所得而提高物价,造成工资物价的轮番上涨。

  1、从直接原因来看,通货膨胀的形成是工资推动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但更有其深层原因,这主要是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结果。这种不公平、不合理不仅表现为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使资本占有者可以不劳而获,而且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失调。

  2、国民收入中各要素的报酬主要分解为四部分:工资、利润、利息、地租。利润中包括了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在资本垄断不断强化的状况下,出现了巨额的超额利润,致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相对地,工资所占份额的越来越小。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收入越增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工资收入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3、随着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下降,迫使工人们组织起来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由于现代工会日益强大,改变了劳资谈判中的力量对比关系,使劳工集团在与资方的谈判中议价能力逐渐上升,迫使资本家集团不得不象征性地增加工资,以示让步,但这种让步并没有真正提高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因为国民收入的分配取决于利润率和工资率,而工资率可以分为名义上的货币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货币工资率取决于外生条件,它与该国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国内劳资双方议价力量的对比有关,与收入分配结构联系在一起。货币工资率是可以脱离实际工资率而自行变动的。这样,当工会的谈判能力增强以后,资本家不得已提高货币工资率以避免发生罢工,但是他们同时可以用抬高物价的办法使实际工资率不变甚至降低。由于货币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运动的不一致性,使得实际工资率总是低于货币工资率,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工会不断地提出增加工资要求,于是,在劳资双方的斗争中,从货币工资率的再度上升开始,发生无限止的工资——物价互相追逐,其结果导致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通货膨胀持续存在。可见,如果不解决国民收入分配的失调状况,就无法从根本上制止通货膨胀。

  九、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

  1、新剑桥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严重疾病,它从多方面危害经济和社会生活。

  首先,通货膨胀是一种极不合理的收入再分配;

  其次,通货膨胀打击生产和投资,不利于经济发展;

  第三,在现代的开放经济中,通货膨胀容易形成外贸逆差。

  2、关于通货膨胀的治理,新剑桥学派反对用紧缩货币、压低就业的办法来制止通货膨胀。他们认为用紧缩货币来制止通货膨胀是一种治表不治里的办法。要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深层原因上解决问题。

  首要的是依靠社会政策来改变收入分配制度,消除由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根源。

  其次,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重点是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从根本入手,即改变收入分配结构,而改变收入分配结构,就要减少资本家不合理的利润,让工人的货币收入与实际收入相一致,但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的。

  十、新剑桥学派通货膨胀理论的特点

  1、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力图改良而不是谋求稳定。因此,他们的政策目标不是保持经济均衡,而是改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失调现象,使之趋于协调和合理。

  2、在诸多经济政策中,他们把社会政策放在首要地位,而在贯彻社会政策的措施中,更多地注重财政手段,较为轻视货币金融手段。这与他们重视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并不矛盾。他们虽然研究了货币金融因素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但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病根不是由于货币金融因素引起的,而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调所致,因此,在制定政策时,首选的应该是以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为目标的社会政策,而在实施社会政策的手段上,财政手段要比金融手段更直接、更有效。

You never know how a cow can catch a rabbit.

使用道具

板凳
yuweiyuwei 发表于 2006-4-4 01:3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报纸
ming51244 发表于 2007-10-15 23:0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辛苦了

我会好好看的

使用道具

地板
midi51 发表于 2007-10-16 19:2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呵呵,100年前或者50多年前的东西了! 大部分都被现代的教科书抛弃了!

使用道具

7
leijy 发表于 2007-10-30 13:3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8
FM3 发表于 2007-10-31 14:3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leijy在2007-10-30 13:35:00的发言:
  这些东西,根本就不能叫做“经济理论”或什么“货币学”、“金融学”,还是老老实实学习斯密、李嘉图、马克思、恩格斯等现代经济学家的著作吧。作为中国人,老老实实读读《管子》!

 胡扯淡到是容易啊!

使用道具

9
bajjio 发表于 2007-10-31 18: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leijy在2007-10-30 13:35:00的发言:
  这些东西,根本就不能叫做“经济理论”或什么“货币学”、“金融学”,还是老老实实学习斯密、李嘉图、马克思、恩格斯等现代经济学家的著作吧。作为中国人,老老实实读读《管子》!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都是古典经济学家。

使用道具

10
winston1986 发表于 2007-10-31 20:0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说点不和谐的声音. 下次楼主贴的时候,能不能注意一下格式.和有些公式没有贴出来. 比较懒,不想去翻书找公式,脑子也记不了那么多

不过谢谢楼主,这个概括做的挺不错的.我先复制到自己电脑里面慢慢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31 20:08:53编辑过]

我不是斑竹.有问题不要找我.
此猫已死,有事烧纸。
论坛空间不加好友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1-5 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