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123456
1040 1

王自力 目前,全球通胀的危险性远低于通缩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粉丝

教授

6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4149 个
通用积分
2.6377
学术水平
59 点
热心指数
104 点
信用等级
39 点
经验
30212 点
帖子
708
精华
0
在线时间
5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2-24
最后登录
2014-2-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美国和中国都进入中期财报周期,预计,中国上市公司财报估计约40%增长,约30%下跌,30%表现正常。估计煤炭、房地产、商业百货、食品、电力输配设备、汽车、炸药、通讯、医药、水泥、石油和电力等等行业业绩较好,而有色金属和加工、钢铁、焦炭、航运、重型施工机械、化工和化肥、农药、新能源等等业绩大幅下跌;美国方面,主要制造业业绩稳定,重灾区在银行等金融板块,一季度的会计手段在本季度难以再施展,3月至今的一波快速行情是改善金融企业今年业绩的主要来源。但是,房地产持续低迷和储蓄化带来的消费需求缩减的影响,将在未来的中期报告中得到体现,并将成为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之一。
从现在公布的状况分析,美国和欧洲欧元区经济状况堪忧,有继续缓慢下跌的趋势,失业率会不断上升,至少到10.6%以上才能暂停下来,英国和澳洲的状况相对稳定,而澳洲又比英国强一点,因为有中国经济复苏因素支撑。
世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总供应大于总需求,表现为各行业的全方位产能过剩带来的通货紧缩,这是宏观基本面之一;之二是全球央行为了挟制危机发展而动用的各种非传统货币宽松工具和低利率带来的市场潜在流动性扩张,给全球经济的通货膨胀的压力预期,各国政府急于阻止危机发展而释放的政府赤字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障碍,并同时削弱各国政府应对新的危机延续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空间。
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是防止通胀和通缩,哪一个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个问题决定各国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我认为:各国经济均有继续放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欧元区和美国,而不是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就业率继续下降,必然迫使奥巴马采用中国式的政府财政刺激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来保就业。奥巴马的新政实质就是以政府计划经济挽救自由市场经济,更不要说,奥巴马还有一个社会医疗保障系统建设还需要至少一万亿美元来维持。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全球通胀的危险性远低于已经出现的全球通缩的危险性,通胀预期是一种简单因果关系的错误思维的结果。世界金融体系已经和正在发生变革,人民币逐步开始国际化并得到一些国家支持,而反对增加中国发言权的是代表旧式贵族的欧洲。但是,大江东去,不可逆转。在未来的10年内,国际化的人民币与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并存,由人民币和美元构成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双币格局,成为国际金融体系最有可能的存在形态。未来,美元贬值和通货紧缩是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退出,在短期内是个不存在可能性的伪命题。
全球经济结构方面,世界面临难题。目前,危机在经济结构方面的反映,主要是储蓄率的全球不均衡。美国是肯定会走向调整储蓄率方向的,欧元区和美元区成为全球储蓄率不足区域,而亚洲是储蓄率充足区域。美国和欧元区提高储蓄率必然降低全球需求,这很容易,问题是让亚洲降低储蓄率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受到文化、制度的强烈牵制,如果是强行实现这种储蓄率的调整,必将带来新的全球经济危机。储蓄率结构调整问题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它不是一国的宏观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化问题,这也是我们认为全球经济不可能很快复苏的一个重要根据。全球各国需要找到一种超越国家的新的发展均衡模式才能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而这大约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除此之外就只能是各国进行贸易和投资保护而带来全球化经济全面衰退,那时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亚洲而是美国。
    本次全球经济衰退是一次长周期衰退,各国非实施新政不能摆脱这个周期衰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全球通胀 危险性 王自力 全球通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通缩 全球 通胀 王自力 危险性

沙发
meilin8 发表于 2009-7-15 23:22: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结构性需求很强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0-7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