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的日子或已过去。上半年国内银行业放出天量信贷,如今正面临来自行业监管部门的一道道监管“利剑”。 上周以来,银监会接连出台了数项新规,对即将出台政策的征求意见稿也陆续出台。其中包括《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以及《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本周一还出台五项有关充实资本充足率的有关规定的讨论稿。上半年全行业共放出新增贷款7.4万亿元,不仅创下历史新高,也大大超过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有预计称将超过10万亿元。巨量信贷一方面在促进投资拉动GDP回升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其中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楼市而不是实体经济领域成为监管部门最为担心的问题。今年以来,A股涨幅超过九成,而房价已经逼近甚至超过2007年的水平。其中的泡沫成分越来越大,有专家估计流入房市和楼市的信贷资金比例约10%,也有预测将达到20%。过多的信贷资金流入非实体经济部门不仅会催生资产价格泡沫,还会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负面冲击。尽管截至去年底全行业不良贷款率在3%左右,但接下来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几乎已成业界共识。此时,银监会强调监管、加强风险管理是应有之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有变,而且央行不久前多次重申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行业监管方式已经有了较大变化,其中银监会突出资本金达标监管等举措不仅符合国际惯例,也是应对行业系统风险的有力措施。最近银监会开始严格限制次级债发行,以及对银行相互持有的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扣除等新规就是为了防止银行资产负债表过分膨胀带来的隐忧。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国内主要银行不良资产率达到20%-30%,甚至技术上已经破产,因此资本金达标监管根本无从谈起,当时更多的监管是窗口指导、行政命令等。如今,各主要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已变身上市公司,监管方式的变化,亦说明了国内银行业取得的长足进步。不过,整体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加上以银行为主的单一金融体系,巨量的信贷投放必然会给整个系统带来潜在风险,而这种系统风险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过。
下 半年,银监会在监管方式上可能更加向市场化和国际标准靠拢,而严格程度和政策出台频度可能会不断加码。 当然,监管的效果取决于各银行执行的结果,在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与监管当局必然会存在着博弈。 不过,一旦流动性宽裕和资产泡沫日趋严重甚至失控之时,监管部门不会放纵银行各行其是,配合其他措施的监管风暴必将来临。
另一方面,即使从自身考虑,银行家们接下来也应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