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ql2002
3431 5

古人反盗墓设计十大“毒招”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0粉丝

不晓得

学科带头人

6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11956 个
通用积分
27.6646
学术水平
254 点
热心指数
357 点
信用等级
206 点
经验
1964 点
帖子
1154
精华
0
在线时间
22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1
最后登录
2024-4-10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在中国的丧葬史中,盗墓现象从未灭绝过。一代代官盗私盗各显神通,穿梭于帝王将相的陵墓之中,攫取财宝。为保全尸首,古代陵墓往往设置了反盗墓的“毒招”。反盗墓与盗墓的拉锯战就这样持续了千年。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

  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易经》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如果从反盗墓的角度来理解,“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应该是中国古人最朴素,也是最原始的反盗墓构思。这种构思在后代都有运用,宋代书画家米芾便曾如此葬过亲属。明冯梦龙编撰的《古今笑史·痴绝部》中记录,“米芾好奇,葬其亲润州山间,不封不树。尝自诧于人,言莫有知其穴者。”

  后来,反盗墓花样就多了。

  如朱元璋,民间传说,他死前精明死后聪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尽心机。明人朱国桢所著的《皇明大政记》称,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此即南京民间至今流传的说法,朱元璋出殡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

  从下列所述的种种手段里,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盗墓玄机。

  反盗墓招一:“虚冢”设疑干扰

  后赵始主半夜偷埋山中

  曹操的所谓“七十二疑冢”,就是一种著名的防盗手段。

  疑冢防盗,有一个考古名词,叫“虚冢”。虚冢,只是秘葬方式之一种,又称假坟、虚墓、虚葬、潜葬、潜埋。说白了,就是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将真尸葬地隐匿。

  传说中的著名的虚冢,当属孔仲尼的弟子为其设的五座虚墓。晚清文人俞樾著《茶香室丛钞》引《东家杂记》称,当年孔子的坟西侧有五座假坟,都是石头砌成的。这些坟都是他的弟子为他造的,目的是防止被后人盗掘。当时孔子的儒家观点仅是诸子百家之一种,并不是人人都赞成的,反对派多多。联想此背景,弟子为其造假坟,干扰对手还是有理由的。

  据说后来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命人掘开了这些虚冢,里面竟然跑出了一只白兔子。此说显然是无稽之谈,不可信。但从中可以透露出,盗墓掘坟,在孔子那个时代已是一种社会现象了。为了防止惨剧的发生,反盗墓成了必须考虑的事情。

东晋之后的十六国时期后赵(公元319-351年)始主石勒,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人。初归效刘渊,据有襄国。石勒后杀前赵(公元304-329年)末主刘曜称帝,拥有冀并幽司豫兖青徐雍秦十州之地。

  在当时的十六国中,后赵最为强盛。石勒当了15年皇帝,于咸和七年(公元333年)病死。死后,石勒采取“虚葬”手段,处理自己的后事,夜里偷偷下葬,“夜瘗(yì 埋葬)山谷,莫知其所,备文物虚葬,号高平陵。”

  史上记载石勒的葬事相当低调。《晋书·石勒》(卷105)记载,石勒病危时,曾下遗诏:“三日而葬,内外百僚既葬除服,无禁婚娶、祭祀、饮酒、食肉,征镇牧守不得辄离所司以奔丧,敛以时服,载以常车,无藏金宝,无内器玩。大雅冲幼,恐非能构荷朕志。中山已下其各司所典,无违朕命。大雅与斌宜善相维持,司马氏汝等之殷鉴,其务于敦穆也。中山王深可三思周霍,勿为将来口实。”

  石勒的葬事与曹操所为如出一辙,秘葬的同时施行薄葬。据说石勒的墓内没有金银宝珠宝随葬,丧事也极为简单,官员参加丧礼都不被允许,以绝世人掘陵取财之歹念。

  石勒的反盗墓手段,其实在其死之前已经过“实验”,石勒葬母时便是“虚葬”。《晋书·石勒》(卷105)记载,“勒母王氏死,潜窆山谷,莫详其所。既而备九命之礼,虚葬于襄国城南。”

  另据时人所记,石勒秘葬在渠山,当夜从城里同时抬出了十多具棺材,以迷惑老百姓。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三城门出棺”,是否是受到石勒秘葬方式的影响,现在不能肯定,但其反盗墓的灵感,应该是一致的。

  石勒死后由其第二子石弘继位,可能儿子太年轻了吧,让其侄儿石虎夺了皇位。石虎废石弘为海阳王,自立“大赵天王”,并迁都于“邺”城。

  石虎死后葬显原陵。从史料记载来推测,显原陵亦为虚冢,石虎并未葬在陵中。《资治通鉴·晋纪》(卷100)记载,东穆武帝升平三年(公元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儁(jùn 古同“俊”)做一个梦,梦见石虎咬其膀子,一怒之下去挖掘显原陵,欲鞭尸泄忿,但打开了陵穴后,并没有找到石虎的尸体。于是慕容儁“购以百金,鄴女子李菟知而告之,得尸于东明观下,僵而不腐。”

  找到石虎的尸体后,“儁蹋而骂之曰:‘死胡,何敢怖生天子!’数其残暴之罪而鞭之,投于漳水,尸倚桥柱不流。”后来前燕为前秦灭亡后,告密者李菟也因此被杀了,被桥柱子拦住留下的石虎尸体,得到重新收葬。

  类似“虚冢”,史书上的记载还有——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其月死,即义熙元年也,时年七十。乃夜为十余棺,分出四门,潜葬山谷,竟不知其尸之所在。”(《晋书·慕容德载记》(卷127))

  “人莫不闵之(指为父杀仇家的张琇),为诔揭于道,敛钱为葬北邙,尚恐仇人发之,作疑冢,使不知其处。(《新唐书·孝友传》(卷208))

  中国盗墓史上的第一波高潮出现在汉末,帝陵民冢被盗严重。后世对反盗墓便格外重视,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以假乱真、以“虚葬”手段处理后事的防盗方式普遍流行。

  传说,诸葛亮在死后便设疑冢多处。现位于汉中盆地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冢,就有真假之疑。诸葛亮秘葬定军山与他当年的经历有关。定军山是米仓山向西北伸入汉中盆地的支脉,曾是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时兵戎相见的三国古战场。诸葛亮在北伐生涯中,曾在这一带驻军镇守,在山中推演八阵图,教兵演武,北伐曹魏,此山遂得名“定军山”。

  诸葛亮死时有遗命,“葬汉中定军山”。目前立碑的“诸葛武侯真墓”,其实是虚冢;而未说真冢的“武侯之墓”,倒被被认为是真的,由此民间有了“真墓不真,假墓不假”一说。一般认为,诸葛亮的真实葬处是“武侯之墓”,位于定军山西北角,占地300多亩。实际这两处墓都是假的,“诸葛武侯真墓”,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陕甘总督松筠,依当年诸葛亮疑冢说而垒;“武侯之墓”是诸葛亮的衣冠冢,也不是他的真身所在。

  虚冢不只是汉人惯用的反盗墓招式,北方少数民族也喜欢,但多称“潜埋”。

  《宋书·索虏传》(卷95)记载,当时的鲜卑族即有这样的习俗,“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柩,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所以,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至今没有发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七十二疑冢 帝王将相 民间传说 虎视眈眈 资治通鉴 设计 古人 盗墓 毒招

沙发
sql2002 发表于 2009-8-18 23:07: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反盗墓招二:构筑“崖墓”阻挡

  皇家受启发创“以山为陵”葬式

  虚冢设疑,虽然可以迷惑世人,给盗墓者造成干扰,但虚冢还是有坟头的,所以盗起来很容易,一个个掘开不就真相大白了?元人陶九成曾称,“会须尽伐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操尸”,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依古制“不树不封”,又与后来传统丧葬习俗相悖,与主流孝道不符。况且,帝王们多喜欢张扬后事,造大坟高冢,以显皇家威仪。

  既要威仪,又要安全,那只有把墓穴造成坚固一些。“依山为陵”,将墓穴挖在山崖岩石之中,便成了又一种反盗墓流行招式。

  依山为陵,显然比平地起穴那种封土式陵墓防盗效果要理想得多。由于墓穴筑在山中,普通的民盗、散盗是不可能得逞的。但这种葬法一般人家也造不起,造不成,非帝王陵寑、王公贵族墓冢不可为。

  这种开凿于山崖之中,不另起坟丘类型的墓穴,考古界惯称“崖墓”。一般认为,这种依山为陵的崖墓兴起于唐朝,开创者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的昭陵玄宫,开凿九嵕山(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而就。其后唐诸帝多兴师动众,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都凿空了,其后的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章、贞、简等十三陵,也都是这种类型的陵墓。

  但防盗效果显著的“以山为陵”,并非李世民首创,只不过到了唐朝,这种葬制更为成熟罢了。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因山不藏,不复起坟”,才是最早。霸陵位于今西安市灞桥区境内,所在地有一个很好听的叫法,“凤凰嘴”。当年,刘恒命工匠在此地的北山上,斩涯为冢,凿洞为玄宫,以水为陵号。

  依山为陵也非刘恒首创,只能说是帝王陵中的第一。这种墓在西汉时已颇为流行,如现今考古发掘发现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山东曲阜鲁王墓、徐州龟山汉墓,都属同样结构,在山崖中开凿了巨大的洞穴而成。

  崖墓,历史很长,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崖墓,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经考古多为战国古墓。从这点来说,皇家的“依山为陵”反盗葬式,是受到了民间崖墓葬制的启发。崖墓在南方临江河少数民族中间极为流行,至今仍有。到了东汉,崖墓,则多俗称“蛮洞”。



  反盗墓招三:“铁水浇筑”加固

  民间以“粪水术”轻易破之

  将墓穴开凿于山之中,坚固异常,防盗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但是也存在明显“漏洞”,其通往玄宫的洞口,盗墓者很容易找到。

  如何封闭洞口,如何反盗墓,工匠煞费苦心。铁水浇筑,就是其中的硬招之一。

  被西汉广川王刘去盗掘过的战国古墓魏襄王冢就是这样。《太平广记·冢墓》(卷389)记述,“襄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日乃开。”正史所记、最为著名的铁水封陵,当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据《唐会要》记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封闭,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

  《唐十八陵》(陈安利 著)所述, 1958年考古工作者对乾陵的考古勘查,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可靠性。乾陵墓道开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长 63.1米,宽3.9米,呈斜形坡。墓道与墓门间用吞条填砌,多达39层,用石近四千块。石条之间用铁栓板拴拉,每三层上下用铁棍穿联,再用锡铁熔化灌缝。工程如此复杂,为关中十八陵所罕见。石条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发现“焦才”、“合一”等363字。考古勘查结果表明,目前没有发现乾陵被盗的痕迹。可见,武则天的反盗陵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在民间,铁汁固墓也成为反盗墓的手法。从古人的记述中可以发现,如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尸穸》(卷13)记述了一个故事:
  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
  道高一层,魔高一丈。盗墓者破招手段“粪水术”很绝,或者说很另类:天天用酸性很强的粪水来浇灌锈蚀铁汁,经过若干长的时间,竟然也让其打开了。看来,再强的反盗墓招式也有致命缺陷。
反盗墓招四:“积沙”、“积石”生畏
 楚墓安全设计一环套一环
  “崖墓”防盗效果显著,普通的土丘墓也不是没有办法防盗。
  常见的是“深挖洞”,将墓穴挖在深处,如秦汉墓穴都设于十几米深的地下。记述中原、北方地区丧葬制度的《大汉原陵秘葬经》称,“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择地斩草,冢穴高深。”同时再置坚固的石椁,防盗的效果更好。棺椁以木质为多,石质棺椁安全性肯定要优于木质棺椁。盗墓者常用盗墓工具斧、凿,要想很快盗开棺椁,应该更费周折。
  在这些反盗墓常规措施之外,土丘墓最绝的反盗墓招式是“积沙”、“积石”。这种墓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积沙墓”或“积石”;如果是复合型,则是“积沙积石墓”。

  “积沙墓”俗称流沙墓,是盗墓者最为头疼和害怕的墓冢类型之一,出现时间更早,不会晚于春秋战国时期。营建时,开挖十几深以上的、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据堪舆术定好棺椁的朝向、方位后,以炒干的细沙埋葬棺椁,而不是以土回填。沙子积埋到到了一定位置和厚度后,才以泥土覆埋,并将四周夯实筑牢。
  为什么要将沙子炒干?一是可以保持地下干燥的环境,防止尸体腐坏;二是强化防盗效果。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强,盗墓者根本无法挖掘盗洞,沙子边挖边淌,盗洞根本难以成形。就是挖成了,风险也很大,极容易造成塌方,让盗墓者成为殉葬者。
  “流沙墓”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发现,位于今河南上蔡县境内的郭庄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流沙墓。
  2005年5月,考古专家对郭庄楚墓进行了全面发掘。结果令人吃惊,连有数十年考古经验的专家都深感意外。原因倒不是出土了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千余件战国时期楚式青铜器物和大量的玉器出土,而是这座墓独特的防盗设计。参与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俊才事后透露,整座墓的防盗招式一环套一环:大墓深达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都是沙子。又置假棺迷惑盗墓者,在主棺的正上方和侧方,加修了两个假棺材。为了逼真,还放置了小件陪葬品。墓道走向设计亦绝,不像通常大墓那样墓道直达墓底,而是改变方向。盗墓者顺墓道而下,根本看不见真正的棺室。
  上蔡为秦丞相李斯故里,境内古墓很多。这座楚墓内丰厚的陪葬品,能历两千多年而不被盗出,完全因为这环环相扣的反盗墓设计。现场发现,此墓大大小小盗洞多达17个,其中年代最早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这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最厉害的盗洞是东汉时期7个盗洞中的一个,盗墓者对墓室东部采取了“大揭顶”盗法,严重破坏了墓室结构。
  现代盗洞最多,有9个,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远的一个盗洞是横向引洞,有27米长,进入墓室后采用了架设竹木巷道的方式盗掘。现代盗墓者为防止塌方,借鉴了煤矿工人挖煤时木板支撑的办法,用竹木板遮挡流沙,竹木板不够长,还用了合页连接,这个方法使盗洞穿透椁板,直逼棺的附近,盗墓差点就成功了。
  郭庄楚墓的积沙中还有积石,并不是单一的积沙墓。积石,这也是古人反盗的一招,比积沙的使用更宽泛。吕不韦所处时代,“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货宝,锺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为了反盗墓,便“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1988年,在太原金胜村发掘的251号墓属春秋晚期大墓,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75年。据公开的发掘报告,墓附近的车马坑内,出土各类随葬品三千余件,大多数是青铜器。其中仅礼器就达140件,内有两组七鼎。金胜村位于晋阳古城西郊,是晋卿和上大夫的主要墓地。251号墓的发现为研究晋文化及三家分晋前后的历史,提供的极为重要的资料。春秋时代,九鼎象征着周天子的王权,七鼎代表的是诸侯王,251号墓墓主却拥有两组七鼎和三重漆棺,地位显赫。此墓的主人后被推测为当时最具实力的无冕之王、晋国正卿赵简子。
  顺说一句,赵简子墓在史上有被盗的记载。《晋书·石季龙载记》(卷107),“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后赵始主石勒的养子)令发之,初得炭深丈余,次得木板厚一尺,积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冷非常,作绞车以牛皮囊汲之,月余而水不尽,不可发而止。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251号墓为“积石墓”提供了实物资料:打开后发现,面里“积石积炭”。积石是为了砸死盗墓者,积炭则是尸体防腐需要。已考古发掘过的固始墓、曾侯乙墓、中山王陵和魏王陵均属大型墓葬,椁内外大都积石、积沙、积炭。积石一般置放在墓圹的四周或四角,但郭庄楚墓的积石防盗设计最佳。
  考古人员在葛庄楚墓积沙层中共发现了积石1000余块,最小的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石质石色多样、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大致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墓者从不同的部位进入。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的乱石,残存50余块,重量、大小、位置均无规律,防不胜防,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但流沙墓到了现代,已不再是盗墓者的克星了。现代盗墓者除了采用矿工“挖煤”的办法,对付流沙墓还有钢筒,一圈一圈接起来,形成盗洞,不再害怕坑被细沙回填和断面塌方。

使用道具

藤椅
sql2002 发表于 2009-8-18 23:07: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反盗墓招二:构筑“崖墓”阻挡

  皇家受启发创“以山为陵”葬式

  虚冢设疑,虽然可以迷惑世人,给盗墓者造成干扰,但虚冢还是有坟头的,所以盗起来很容易,一个个掘开不就真相大白了?元人陶九成曾称,“会须尽伐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操尸”,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依古制“不树不封”,又与后来传统丧葬习俗相悖,与主流孝道不符。况且,帝王们多喜欢张扬后事,造大坟高冢,以显皇家威仪。

  既要威仪,又要安全,那只有把墓穴造成坚固一些。“依山为陵”,将墓穴挖在山崖岩石之中,便成了又一种反盗墓流行招式。

  依山为陵,显然比平地起穴那种封土式陵墓防盗效果要理想得多。由于墓穴筑在山中,普通的民盗、散盗是不可能得逞的。但这种葬法一般人家也造不起,造不成,非帝王陵寑、王公贵族墓冢不可为。

  这种开凿于山崖之中,不另起坟丘类型的墓穴,考古界惯称“崖墓”。一般认为,这种依山为陵的崖墓兴起于唐朝,开创者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的昭陵玄宫,开凿九嵕山(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而就。其后唐诸帝多兴师动众,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都凿空了,其后的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章、贞、简等十三陵,也都是这种类型的陵墓。

  但防盗效果显著的“以山为陵”,并非李世民首创,只不过到了唐朝,这种葬制更为成熟罢了。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因山不藏,不复起坟”,才是最早。霸陵位于今西安市灞桥区境内,所在地有一个很好听的叫法,“凤凰嘴”。当年,刘恒命工匠在此地的北山上,斩涯为冢,凿洞为玄宫,以水为陵号。

  依山为陵也非刘恒首创,只能说是帝王陵中的第一。这种墓在西汉时已颇为流行,如现今考古发掘发现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山东曲阜鲁王墓、徐州龟山汉墓,都属同样结构,在山崖中开凿了巨大的洞穴而成。

  崖墓,历史很长,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崖墓,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经考古多为战国古墓。从这点来说,皇家的“依山为陵”反盗葬式,是受到了民间崖墓葬制的启发。崖墓在南方临江河少数民族中间极为流行,至今仍有。到了东汉,崖墓,则多俗称“蛮洞”。



  反盗墓招三:“铁水浇筑”加固

  民间以“粪水术”轻易破之

  将墓穴开凿于山之中,坚固异常,防盗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但是也存在明显“漏洞”,其通往玄宫的洞口,盗墓者很容易找到。

  如何封闭洞口,如何反盗墓,工匠煞费苦心。铁水浇筑,就是其中的硬招之一。

  被西汉广川王刘去盗掘过的战国古墓魏襄王冢就是这样。《太平广记·冢墓》(卷389)记述,“襄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日乃开。”正史所记、最为著名的铁水封陵,当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据《唐会要》记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封闭,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

  《唐十八陵》(陈安利 著)所述, 1958年考古工作者对乾陵的考古勘查,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可靠性。乾陵墓道开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长 63.1米,宽3.9米,呈斜形坡。墓道与墓门间用吞条填砌,多达39层,用石近四千块。石条之间用铁栓板拴拉,每三层上下用铁棍穿联,再用锡铁熔化灌缝。工程如此复杂,为关中十八陵所罕见。石条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发现“焦才”、“合一”等363字。考古勘查结果表明,目前没有发现乾陵被盗的痕迹。可见,武则天的反盗陵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在民间,铁汁固墓也成为反盗墓的手法。从古人的记述中可以发现,如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尸穸》(卷13)记述了一个故事:
  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
  道高一层,魔高一丈。盗墓者破招手段“粪水术”很绝,或者说很另类:天天用酸性很强的粪水来浇灌锈蚀铁汁,经过若干长的时间,竟然也让其打开了。看来,再强的反盗墓招式也有致命缺陷。
反盗墓招四:“积沙”、“积石”生畏
 楚墓安全设计一环套一环
  “崖墓”防盗效果显著,普通的土丘墓也不是没有办法防盗。
  常见的是“深挖洞”,将墓穴挖在深处,如秦汉墓穴都设于十几米深的地下。记述中原、北方地区丧葬制度的《大汉原陵秘葬经》称,“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择地斩草,冢穴高深。”同时再置坚固的石椁,防盗的效果更好。棺椁以木质为多,石质棺椁安全性肯定要优于木质棺椁。盗墓者常用盗墓工具斧、凿,要想很快盗开棺椁,应该更费周折。
  在这些反盗墓常规措施之外,土丘墓最绝的反盗墓招式是“积沙”、“积石”。这种墓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积沙墓”或“积石”;如果是复合型,则是“积沙积石墓”。

  “积沙墓”俗称流沙墓,是盗墓者最为头疼和害怕的墓冢类型之一,出现时间更早,不会晚于春秋战国时期。营建时,开挖十几深以上的、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据堪舆术定好棺椁的朝向、方位后,以炒干的细沙埋葬棺椁,而不是以土回填。沙子积埋到到了一定位置和厚度后,才以泥土覆埋,并将四周夯实筑牢。
  为什么要将沙子炒干?一是可以保持地下干燥的环境,防止尸体腐坏;二是强化防盗效果。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强,盗墓者根本无法挖掘盗洞,沙子边挖边淌,盗洞根本难以成形。就是挖成了,风险也很大,极容易造成塌方,让盗墓者成为殉葬者。
  “流沙墓”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发现,位于今河南上蔡县境内的郭庄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流沙墓。
  2005年5月,考古专家对郭庄楚墓进行了全面发掘。结果令人吃惊,连有数十年考古经验的专家都深感意外。原因倒不是出土了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千余件战国时期楚式青铜器物和大量的玉器出土,而是这座墓独特的防盗设计。参与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俊才事后透露,整座墓的防盗招式一环套一环:大墓深达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都是沙子。又置假棺迷惑盗墓者,在主棺的正上方和侧方,加修了两个假棺材。为了逼真,还放置了小件陪葬品。墓道走向设计亦绝,不像通常大墓那样墓道直达墓底,而是改变方向。盗墓者顺墓道而下,根本看不见真正的棺室。
  上蔡为秦丞相李斯故里,境内古墓很多。这座楚墓内丰厚的陪葬品,能历两千多年而不被盗出,完全因为这环环相扣的反盗墓设计。现场发现,此墓大大小小盗洞多达17个,其中年代最早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这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最厉害的盗洞是东汉时期7个盗洞中的一个,盗墓者对墓室东部采取了“大揭顶”盗法,严重破坏了墓室结构。
  现代盗洞最多,有9个,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远的一个盗洞是横向引洞,有27米长,进入墓室后采用了架设竹木巷道的方式盗掘。现代盗墓者为防止塌方,借鉴了煤矿工人挖煤时木板支撑的办法,用竹木板遮挡流沙,竹木板不够长,还用了合页连接,这个方法使盗洞穿透椁板,直逼棺的附近,盗墓差点就成功了。
  郭庄楚墓的积沙中还有积石,并不是单一的积沙墓。积石,这也是古人反盗的一招,比积沙的使用更宽泛。吕不韦所处时代,“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货宝,锺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为了反盗墓,便“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1988年,在太原金胜村发掘的251号墓属春秋晚期大墓,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75年。据公开的发掘报告,墓附近的车马坑内,出土各类随葬品三千余件,大多数是青铜器。其中仅礼器就达140件,内有两组七鼎。金胜村位于晋阳古城西郊,是晋卿和上大夫的主要墓地。251号墓的发现为研究晋文化及三家分晋前后的历史,提供的极为重要的资料。春秋时代,九鼎象征着周天子的王权,七鼎代表的是诸侯王,251号墓墓主却拥有两组七鼎和三重漆棺,地位显赫。此墓的主人后被推测为当时最具实力的无冕之王、晋国正卿赵简子。
  顺说一句,赵简子墓在史上有被盗的记载。《晋书·石季龙载记》(卷107),“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后赵始主石勒的养子)令发之,初得炭深丈余,次得木板厚一尺,积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冷非常,作绞车以牛皮囊汲之,月余而水不尽,不可发而止。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251号墓为“积石墓”提供了实物资料:打开后发现,面里“积石积炭”。积石是为了砸死盗墓者,积炭则是尸体防腐需要。已考古发掘过的固始墓、曾侯乙墓、中山王陵和魏王陵均属大型墓葬,椁内外大都积石、积沙、积炭。积石一般置放在墓圹的四周或四角,但郭庄楚墓的积石防盗设计最佳。
  考古人员在葛庄楚墓积沙层中共发现了积石1000余块,最小的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石质石色多样、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大致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墓者从不同的部位进入。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的乱石,残存50余块,重量、大小、位置均无规律,防不胜防,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但流沙墓到了现代,已不再是盗墓者的克星了。现代盗墓者除了采用矿工“挖煤”的办法,对付流沙墓还有钢筒,一圈一圈接起来,形成盗洞,不再害怕坑被细沙回填和断面塌方。

使用道具

板凳
sql2002 发表于 2009-8-18 23:08: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反盗墓招二:构筑“崖墓”阻挡

  皇家受启发创“以山为陵”葬式

  虚冢设疑,虽然可以迷惑世人,给盗墓者造成干扰,但虚冢还是有坟头的,所以盗起来很容易,一个个掘开不就真相大白了?元人陶九成曾称,“会须尽伐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操尸”,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依古制“不树不封”,又与后来传统丧葬习俗相悖,与主流孝道不符。况且,帝王们多喜欢张扬后事,造大坟高冢,以显皇家威仪。

  既要威仪,又要安全,那只有把墓穴造成坚固一些。“依山为陵”,将墓穴挖在山崖岩石之中,便成了又一种反盗墓流行招式。

  依山为陵,显然比平地起穴那种封土式陵墓防盗效果要理想得多。由于墓穴筑在山中,普通的民盗、散盗是不可能得逞的。但这种葬法一般人家也造不起,造不成,非帝王陵寑、王公贵族墓冢不可为。

  这种开凿于山崖之中,不另起坟丘类型的墓穴,考古界惯称“崖墓”。一般认为,这种依山为陵的崖墓兴起于唐朝,开创者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的昭陵玄宫,开凿九嵕山(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而就。其后唐诸帝多兴师动众,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都凿空了,其后的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章、贞、简等十三陵,也都是这种类型的陵墓。

  但防盗效果显著的“以山为陵”,并非李世民首创,只不过到了唐朝,这种葬制更为成熟罢了。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因山不藏,不复起坟”,才是最早。霸陵位于今西安市灞桥区境内,所在地有一个很好听的叫法,“凤凰嘴”。当年,刘恒命工匠在此地的北山上,斩涯为冢,凿洞为玄宫,以水为陵号。

  依山为陵也非刘恒首创,只能说是帝王陵中的第一。这种墓在西汉时已颇为流行,如现今考古发掘发现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山东曲阜鲁王墓、徐州龟山汉墓,都属同样结构,在山崖中开凿了巨大的洞穴而成。

  崖墓,历史很长,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崖墓,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经考古多为战国古墓。从这点来说,皇家的“依山为陵”反盗葬式,是受到了民间崖墓葬制的启发。崖墓在南方临江河少数民族中间极为流行,至今仍有。到了东汉,崖墓,则多俗称“蛮洞”。



  反盗墓招三:“铁水浇筑”加固

  民间以“粪水术”轻易破之

  将墓穴开凿于山之中,坚固异常,防盗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但是也存在明显“漏洞”,其通往玄宫的洞口,盗墓者很容易找到。

  如何封闭洞口,如何反盗墓,工匠煞费苦心。铁水浇筑,就是其中的硬招之一。

  被西汉广川王刘去盗掘过的战国古墓魏襄王冢就是这样。《太平广记·冢墓》(卷389)记述,“襄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日乃开。”正史所记、最为著名的铁水封陵,当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据《唐会要》记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封闭,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

  《唐十八陵》(陈安利 著)所述, 1958年考古工作者对乾陵的考古勘查,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可靠性。乾陵墓道开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长 63.1米,宽3.9米,呈斜形坡。墓道与墓门间用吞条填砌,多达39层,用石近四千块。石条之间用铁栓板拴拉,每三层上下用铁棍穿联,再用锡铁熔化灌缝。工程如此复杂,为关中十八陵所罕见。石条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发现“焦才”、“合一”等363字。考古勘查结果表明,目前没有发现乾陵被盗的痕迹。可见,武则天的反盗陵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在民间,铁汁固墓也成为反盗墓的手法。从古人的记述中可以发现,如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尸穸》(卷13)记述了一个故事:
  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
  道高一层,魔高一丈。盗墓者破招手段“粪水术”很绝,或者说很另类:天天用酸性很强的粪水来浇灌锈蚀铁汁,经过若干长的时间,竟然也让其打开了。看来,再强的反盗墓招式也有致命缺陷。
反盗墓招四:“积沙”、“积石”生畏
 楚墓安全设计一环套一环
  “崖墓”防盗效果显著,普通的土丘墓也不是没有办法防盗。
  常见的是“深挖洞”,将墓穴挖在深处,如秦汉墓穴都设于十几米深的地下。记述中原、北方地区丧葬制度的《大汉原陵秘葬经》称,“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择地斩草,冢穴高深。”同时再置坚固的石椁,防盗的效果更好。棺椁以木质为多,石质棺椁安全性肯定要优于木质棺椁。盗墓者常用盗墓工具斧、凿,要想很快盗开棺椁,应该更费周折。
  在这些反盗墓常规措施之外,土丘墓最绝的反盗墓招式是“积沙”、“积石”。这种墓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积沙墓”或“积石”;如果是复合型,则是“积沙积石墓”。

  “积沙墓”俗称流沙墓,是盗墓者最为头疼和害怕的墓冢类型之一,出现时间更早,不会晚于春秋战国时期。营建时,开挖十几深以上的、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据堪舆术定好棺椁的朝向、方位后,以炒干的细沙埋葬棺椁,而不是以土回填。沙子积埋到到了一定位置和厚度后,才以泥土覆埋,并将四周夯实筑牢。
  为什么要将沙子炒干?一是可以保持地下干燥的环境,防止尸体腐坏;二是强化防盗效果。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强,盗墓者根本无法挖掘盗洞,沙子边挖边淌,盗洞根本难以成形。就是挖成了,风险也很大,极容易造成塌方,让盗墓者成为殉葬者。
  “流沙墓”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发现,位于今河南上蔡县境内的郭庄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流沙墓。
  2005年5月,考古专家对郭庄楚墓进行了全面发掘。结果令人吃惊,连有数十年考古经验的专家都深感意外。原因倒不是出土了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千余件战国时期楚式青铜器物和大量的玉器出土,而是这座墓独特的防盗设计。参与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俊才事后透露,整座墓的防盗招式一环套一环:大墓深达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都是沙子。又置假棺迷惑盗墓者,在主棺的正上方和侧方,加修了两个假棺材。为了逼真,还放置了小件陪葬品。墓道走向设计亦绝,不像通常大墓那样墓道直达墓底,而是改变方向。盗墓者顺墓道而下,根本看不见真正的棺室。
  上蔡为秦丞相李斯故里,境内古墓很多。这座楚墓内丰厚的陪葬品,能历两千多年而不被盗出,完全因为这环环相扣的反盗墓设计。现场发现,此墓大大小小盗洞多达17个,其中年代最早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这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最厉害的盗洞是东汉时期7个盗洞中的一个,盗墓者对墓室东部采取了“大揭顶”盗法,严重破坏了墓室结构。
  现代盗洞最多,有9个,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远的一个盗洞是横向引洞,有27米长,进入墓室后采用了架设竹木巷道的方式盗掘。现代盗墓者为防止塌方,借鉴了煤矿工人挖煤时木板支撑的办法,用竹木板遮挡流沙,竹木板不够长,还用了合页连接,这个方法使盗洞穿透椁板,直逼棺的附近,盗墓差点就成功了。
  郭庄楚墓的积沙中还有积石,并不是单一的积沙墓。积石,这也是古人反盗的一招,比积沙的使用更宽泛。吕不韦所处时代,“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货宝,锺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为了反盗墓,便“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1988年,在太原金胜村发掘的251号墓属春秋晚期大墓,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75年。据公开的发掘报告,墓附近的车马坑内,出土各类随葬品三千余件,大多数是青铜器。其中仅礼器就达140件,内有两组七鼎。金胜村位于晋阳古城西郊,是晋卿和上大夫的主要墓地。251号墓的发现为研究晋文化及三家分晋前后的历史,提供的极为重要的资料。春秋时代,九鼎象征着周天子的王权,七鼎代表的是诸侯王,251号墓墓主却拥有两组七鼎和三重漆棺,地位显赫。此墓的主人后被推测为当时最具实力的无冕之王、晋国正卿赵简子。
  顺说一句,赵简子墓在史上有被盗的记载。《晋书·石季龙载记》(卷107),“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后赵始主石勒的养子)令发之,初得炭深丈余,次得木板厚一尺,积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冷非常,作绞车以牛皮囊汲之,月余而水不尽,不可发而止。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251号墓为“积石墓”提供了实物资料:打开后发现,面里“积石积炭”。积石是为了砸死盗墓者,积炭则是尸体防腐需要。已考古发掘过的固始墓、曾侯乙墓、中山王陵和魏王陵均属大型墓葬,椁内外大都积石、积沙、积炭。积石一般置放在墓圹的四周或四角,但郭庄楚墓的积石防盗设计最佳。
  考古人员在葛庄楚墓积沙层中共发现了积石1000余块,最小的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石质石色多样、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大致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墓者从不同的部位进入。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的乱石,残存50余块,重量、大小、位置均无规律,防不胜防,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但流沙墓到了现代,已不再是盗墓者的克星了。现代盗墓者除了采用矿工“挖煤”的办法,对付流沙墓还有钢筒,一圈一圈接起来,形成盗洞,不再害怕坑被细沙回填和断面塌方。

使用道具

报纸
小白鼠 发表于 2009-8-18 23:45: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嗯嗯,有意思

使用道具

地板
woshirenma 发表于 2009-8-24 13:41: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厉害,智慧无穷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