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ingjingfeitai
558 1

[休闲其它] 【独家发布】苗实:奇人苗实聊财经(六) [推广有奖]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京城四老和白老师

京城四少和林老师

学者苗实现象争论

威望
9
论坛币
260439 个
通用积分
20765.4806
学术水平
1387 点
热心指数
1921 点
信用等级
1075 点
经验
581472 点
帖子
32239
精华
2
在线时间
264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31
最后登录
2022-5-5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6.《中国经济如是说:思考•改革•转型•探索》出版以来,在全国新华书店有销售。当然,各大网站也在卖。昨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告知我,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已经发货580册。我觉得,还可以,继续努力,希望越卖越多,越卖越好。其实,这是一本通俗读物,重点介绍,转型条件下,中国的制度变革,宏观经济以及三农实情。那么,除了上述重点,还有一部分富有趣味,是关于理论的分析探讨,譬如林毅夫老师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我提出的新三元悖论,大小经济学,以及新痛苦指数。当然,时髦一点的话,这本书也可叫做改革转型经济学,看了这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基本概况,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也就是我把这本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的原因。话又说回来,这本书不是教科书,也不是系统专著,就是同大家话家常一样,跳跃性地聊一聊中国经济的某些方面,而且,这些方面是我长期研究过,目前大家也比较关注,就这么简单。所以,从通俗读物这个层面来讲,《中国经济如是说:思考•改革•转型•探索》应该是一部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读本!


27.昨天晚上,父母开玩笑说,儿子,这么多年,你对经济学如此痴迷,造成了我们对经济学相当吃醋。毕竟,经济学无情地从我们身边抢走了你,并完全占有了你。结果,你对我们的爱显得少了,本来孙子都可以上大学了,实际上还没见到孙子;本来你当了高中物理教师,可以更多帮到家里,带来更大实惠,实际上却很少很少;本来你可以有房有车,光宗耀祖,实际上没有,等等。极有可能,你过去的女朋友也和我们一样在吃经济学的醋。毕竟,是经济学,无情地夺走了你对她的爱。当然,你的老师同学朋友,等等,至少也会埋怨经济学,是经济学彻底改变了你,以致于你没有空闲去会老师同学朋友。我苗实回复道,你们讲得很有道理,经济学不仅仅改变个人命运,而且可以改变人际关系,而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你们请放心,随着写的书相继出版,儿子会马上回归,来到你们身边,尽好孝道。与此同时,多走路子,拉好关系。据百度百科介绍,吃醋是妒忌的同义词和比喻语,据传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


28.近期,有好几个朋友得知我要正式出版《林毅夫学术批评:中国经济大论战》,就纷纷建议我修改书名,更为妥当一些。毕竟,直呼其名也好,批评论战也好,有浓浓的挑战意味,有点不是特别尊敬林毅夫老师的嫌疑,尽管林毅夫老师表示支持本书的正式出版。而且,几个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也建议修改书名,稍作调整,更为稳重。再说了,书的整个内容都是理性探讨若干基本问题,也没有什么敏感内容。但是,这样的书名容易制造出紧张气氛,反而会帮倒忙。接着,我反复酝酿,再三斟酌,决定把书名修改为《改革转型如是说:与林毅夫教授商榷》。说白了,《改革转型如是说:与林毅夫教授商榷》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把中国经济转型推进到具有实质意义的更高的阶段。那么,这也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随之在本书中经过我与林毅夫老师多次争论以后,问题显得更为清晰明了。当然,我也得老老实实承认,原来的书名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显然是太鲁莽放肆了,在这里特别向林毅夫老师表示诚挚的歉意,郑重地说一声,尊敬的林老师,实在是冒犯了,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宽容大量,学生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以改过自新,再次谢谢了!  


29.今天,我发表了《苗实:书名已改,正式向林毅夫老师道歉》一文,说明了把原书名《林毅夫学术批评:中国经济大论战》修改为现书名《改革转型如是说:与林毅夫教授商榷》的具体细节。{1}网友universecn评论道,换书名不换内容,实际没有改变。我对你的书不感兴趣,也不会浪费时间。我苗实回复道,读者千千万万,各有自己的选择,完全可以理解。况且,书的内容完全可以删减修改,这都挺正常啊。{2}网友everwsj评论道,看了一下,苗实老师这本书的很多地方也挺有道理的,就是内容浅显了一些,废话也太多了点,显得结构松散、主旨不清。我苗实回复道,说明认真读了,感觉对着呢。{3}最后,关于书改名的事情,我苗实今天特别给林毅夫老师说了一下,他表示支持,并祝贺我能够顺利出版!


30.日本和韩国是现代化世界中赶超型经济的代表,他们的经济有政府主导的因素,譬如制定经济计划,以及为实现经济计划而间接干预经济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可以说,中国也是赶超型经济,同样经济中有政府主导的因素。当然,由于日本经济过去二十多年是失去的二十多年,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而无法自拔,这就好比一个小孩长期被抱在怀里,忽然一撒手,他根本就不会行走,很容易摔跤。那么,有不少经济学家就强烈呼吁,为了中国经济不重蹈日本的覆辙,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速经济转型,逐渐摆脱政府主导,尽快进入到如下状态: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使政府在法治方面变得更为有力。但是,近年来林毅夫教授苦心孤诣,大胆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志在以日本韩国中国为参考,大有将“政府主导型经济”上升为理论并向全世界更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加以推广的嫌疑。当然,学术可以争鸣,理论必须探索,而质疑批评也是有益的。{1}邢予青教授在《日本“失去二十年”的另一面》一文中写道,学者们所说的日本“失去二十年”是指1991年-2010年这个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1990年日本GDP是464万亿日元 (按照1995年价格计算),十年之后的2000年日本的GDP仅仅达到534万亿日元的水平。这十年期间GDP的平均实际年增长率是1.4%,低于所有发达国家。这是泡沫经济崩盘后第一个“失去十年”。此后,在2001年到2010年之间,日本GDP平均实际年增长率进一步下滑到1%以下。在此期间,日本出现了长期的通货紧缩。这是第二个“失去十年”。简单来讲,日本“失去二十年”的现象是以GDP增长率来定义的。而要理解“失去二十年”的经济停滞与日本现在依然展示的富裕和发达之间的不一致,需要跳出以GDP增长为唯一标准的单线思维。国际清算银行的经济学家指出,仅仅用GDP来衡量日本经济的表现,而不考虑日本人口结构变化是片面的。日本过去几十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劳动人口的大幅减少。1995年-2015年,日本劳动人口减少了1000万。劳动力是生产活动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劳动人口的大幅下降,自然会抑制GDP的增加。但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在“失去二十年”间却出现了大幅提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估算,日本劳动力人均GDP在 2000年-2015年间累计增长了20%,远远超过美国的11%;即使剔除2008年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2000年-2007年间,日本劳动力人均GDP依然增加了11%,超过美国同期8%的水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弥补了劳动力下降对经济的副作用。根据索洛的增长理论,劳动生产率的进步是收入增长的永动机。{2}在《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68期上,有一篇文章《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指标评价》,作者是吕铁和邓洲,他们指出,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全世界不同国家实现和实施工业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个梯队以英国、美国为代表,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用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在20世纪初完成了工业化历程;第二个梯队以苏联和日本为代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不尽相同,但都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赶超;第三个梯队以韩国为代表,通过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第四个梯队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因为历史原因,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起步晚,但发展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沙发
duanhj9999 发表于 2017-3-12 14:33: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