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级城市系列研究(一):停滞的青岛 尴尬的宁波
2017-3-28 叶檀财经
不少城市踊跃“升级”副省级。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建议中央将郑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兰州、福州等地也在尝试“升级”为副省级城市。
升级为副省级城市好处多多。现行体制下,行政权力与资源配置紧密挂钩,副省级城市前身为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单列市”,具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在过去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中,为了强化部分功能,中央列出了计划单列市。在行政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升格为计划单列市的城市,意味着在财政上直接归属中央管辖。1994年确定了14个计划单列市和济南、杭州一共16个副省级城市,由于重庆在1997年成为直辖市,总数下降到15个。此后一直到2017年,这个数字一直没有改变。
升级为副省级城市后,最明显的是行政级别上行。例如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都为副部级,副职为正厅级。城市在经济和规划上自主权大大提高,国务院等部门将其实为省级规划单位,可以和中央部委直接沟通,获得更多战略资源和政策倾斜。
由于副省级城市从计划经济而来,加上市场化改革之后的十六年,挑选当时经济对全国有影响的城市,此后副省级城市之间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经济落差,目前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既有广州深圳这样的全国领跑城市,也有深陷转型困难的长春、沈阳、哈尔滨等东北“困难户”,更有南京、杭州和武汉这样迅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也带来了行政政策和公共资源的过度集中。
本次副省级城市系列研究,将目光转向那些并没有被太多关注,甚至略有些被“遗忘”的城市,寻找他们的发展潜力,同时正视一些城市遇到的困难。首先将从15个副省级城市中,挑选出此前没有写过的城市,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其发展状况:
一是高铁、地铁和轻轨的交通运输规划,交通便利程度以及城市总体规划。
二是人口的流入,包括回流的幅度和外来人口、务工人员占比。
三是教育资源是否充分。
四是财富状况,包括本外币存款和消费能力。
五是GDP增长速度。
一 青岛
青岛毫无疑问是山东第一大市,提到那个土不拉叽的省会济南那叫一个看不起。当地银行分行从青岛迁到济南时,简直是撕心裂肺。
在山东省内,青岛是最强的城市。2016年,青岛生产总值(GDP)10011.29亿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9%,青岛由此跨入“万亿俱乐部”,成为全国第12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城市,把省内其他城市远远甩在身后。厉害了,当年山东全省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县市区有6个,除了排名第三的济南市历下区外,其他5个都在青岛市,排名依次为黄岛区、崂山区、即墨市、市北区和市南区。
在山东省内比,青岛真是一枝独秀,是胶东烟台、威海等幸福城市中经济发展最快的,跟省会比,那审美品味不知道高多少,除了海边的那一幢高楼扎眼,八大关这些地方放到全球任何地方都算得上品味高尚。
青岛有经济基础,在德国人管理的时代,就有国内领先的工业基础,青岛啤酒是中国在全球最响亮的品牌。很可惜,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直到1989年俞正声出现才被打破,其在任期间青岛东迁政府, 1989到1997年青岛GDP超过省会济南,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海信和澳柯玛逐渐将业务推向全国甚至全球。很可惜,继任者没有能把握住方向,城市有空心化的趋势。
2000年之后青岛经济被各种市政面子工程所拖累,尤其是跨海大桥。山东省交通科研所研究员许云飞曾经表示,他在2005年专门前往青岛,力图停止跨海大桥建设,最终没有成功。当时青岛市政府提出现有的胶州湾高速负荷已满,所以要修新的大桥。许云飞则认为,只要在胶州湾公路旁增加4个车道,即可解决问题,总投资仅为25亿,高速公路扩建耗费低,维护成本低且效果好,不会像跨海大桥一样,天气稍微不好就要封桥。而最终的跨海大桥方案花费100亿,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摆设。
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青岛民营经济算不上发达,特色也不鲜明。根据《青岛市“十三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到2020年,青岛民营经济总量要达到6600亿元,占全市G D P比重的50%。2015年青岛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685亿多元,占全市G D P的44.2%,吸纳就业人数累计达到273.6万人。而杭州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就在5951.72亿元,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仅从民营经济我们就可以看出,杭州经济的活跃度远高于青岛。
在山东省内,青岛是人口输入地,未来的潜力最重要的是教育。从历史数据来看,青岛小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47.98万上升到53.6万,小学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却在增加,十年间小学学生增幅超过11.7%,可见外来人口前往青岛的步伐并未停止。
2015年青岛小学生数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位,与西安相差不大,仅次于成都、广州和深圳等超大型城市。另外高等教育方面,本地已经拥有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2016年,青岛共签约引进27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已正式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13个,加速人才培养。青岛高等教育虽然不能跟南京等城市比,不算太差,在海洋研究方面有特色。
青岛不像深圳,不是一个全国移民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印证了这一点。按照《总体规划》,预测青岛西海岸新区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4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410万,近期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240万。但青岛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15年黄岛区常住人口为149.36万,比上年增加0.94万,同比增长0.63%,增幅回落2.1%。人口增幅明显回落,说明经济下行压力下,黄岛区外来人口明显在减少。2016到2020年4年,常住人口需要上升接近100万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在财政收入中,全省前10县区之中青岛占了7席,但要命的是,青岛人积累的财富不多。2015年本外币总额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倒数第4,人均本外币为14.46万元,排名倒数第三。
在成为副省级城市几十年中,青岛走了许多弯路,尽管有海尔、青岛啤酒、双星和海信等企业,但民营经济活跃度不够,也没有帮助居民积累起更多财富。另外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青岛排名在第8位,可见居民的消费欲望也不强烈,这和排名靠后的本外币存款直接相关。
最后,从整体交通规划来看,青岛的确在往“两翼”发展,与之前的环渤海湾思路完全不同,充分考虑到了人口发展、产业转移和未来规划等因素。根据《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至2020年青岛地铁线网由11条轨道交通线路构成,全长470.4公里;远景规划由16条线路及2条支线构成,全长807公里。青岛地铁集团数据显示,2016年12月3号线开通之后,首日客流量超过16万人次,之后一周总客流量突破百万人次。大大方便了“南工北宿”的上班族,11号线将在2017年内试运行。轨道交通十分发达,是青岛的一大优势。
正因为青岛在山东省内的经济地位够高,青岛房价不低,目前东部沿海地区每平米达到2万以上,西区沿海也可达到1万以上。有青岛市民戏称青岛是一块“金边的抹布”,十分形象到位。当然,让当地人哽咽的是,2016年房价被济南超过。
青岛不要跟省内土著城市比,否则总有一天会像大连一样被带到沟里去,青岛应该跟沿海的各大中城市比,成为全国的经济旅游特色城市。
二 宁波
如果把杭州比作是浙江一个富裕家庭中的大家闺秀,那么宁波就是隔壁家的没落的素颜小妹。
宁波有老话说,当地的发展是依靠“政策和机遇”。的确,天然港口优势和加入WTO之后,中小型轻工业的迅猛发展,都为宁波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使其跻身二线城市行列。加上很早就争取到了计划单列市,即后来的副省级城市,比杭州更早。这给予宁波更高比例的财政留成,不需与浙江省分享,同时拥有较大经济政策法规制定权,政策红利进一步助推宁波发展。
可惜的是2005年之后,宁波增速在放缓,发展遇到瓶颈。
首先是产能过剩,尤其是港口行业,以及重化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宁波曾经依靠港口运输优势,发展临港石化工业,辅以汽车制造,钢铁和船舶制造等,并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部分宁波商人以轻工业起家,逐渐发展成自己的品牌。这也造就了当地经济的一个特点,即中小民营企业占比较高,在20世纪初形成强有力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各区县组团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可惜的是这种县域经济在2005年左右受到明显的阻力。对于县域发达的城市来说,中心城区的辐射力是一个大问题,相比于上海,南京等地,宁波中心城区的辐射力较弱,很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从县域经济转向都市经济也很困难,比如行政区域难以调整,同时随后会面临如何平衡各地政策资源等问题。
其次是环保问题,宁波地处江南丘陵,自然资源比较缺乏。经济体量扩张之后,带来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紧缺,产业盈利能力下降。另外高增长也带来高耗能,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宁波市环保局在《2015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中提到,2015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平稳,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但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仍然较缓,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部分平原河网污染较重,近岸海域水质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较高,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较差。
除了县域经济的特点已经无法成为优势,以及环境的约束,宁波的产业结构也亟待升级。2016年宁波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显示,三大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3.6%,49.6%和46.8%,宁波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总体成效并不明显。宁波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数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率先纳入国家沿海开放城市,形成港口贸易反哺乡镇工业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宁波率先形成以临海重化工、传统优势轻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第三个阶段是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要形态、以外向经济为基本特征、以块状经济为主要动力、以县域经济为重要主体的格局。
未来的宁波,需要从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从块状经济向集群经济转变、从港口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宁波离上海、杭州有点远,受到的幅射不够,自身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能力又有点弱,长期作为一个不上不下的城市,有点尴尬。民国时宁波是一个重要港口,而现在,宁波舟山港面临洋山、苏南等港口的严峻挑战,无法找准自己的定位。
从财富数据、消费数据来看,宁波在浙江和江苏省处于中游,但和邻居杭州,以及更远一点的南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长期经商的传统,宁波人积累了较多财富。根据2015年统计公报,宁波本外币存款为16175.3亿,人均本外币为20.67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都处于第八名左右,但可惜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3394.5亿元,市民消费欲望不强,或者说市民不在当地进行高端消费。
南京和杭州人均本外币存款分别为32.14万和33.11万,明显与宁波拉开一段差距。更加遗憾的是,宁波在教育和人才储备方面劣势更大。2015年统计公报显示,当地小学数量为448所,小学生人数48万人,普通高校16所,在校大学生20.9万人。尽管小学数量和学生数尚可,但高校数量和人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倒数。从外部吸引的人才数量也远远不够。
根据《宁波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宁波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即有明确的产业方向、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雄厚的资本支持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只有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以现代港口航运服务业为支撑,引入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尽快摆脱落后的临港石化工业,真正带动经济发展。
曾经在宁波天一阁久久伫足,参观过镇海石化,朋友发过来慈溪古城的照片,感叹文化深邃。宁波这座文化古城,曾经的经济重镇,现在能够在周边野心勃勃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