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张建平
1402 2

[张建平] 供求的有效无效如何判定 [推广有奖]

  • 0关注
  • 78粉丝

贵宾

大师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49357 个
通用积分
10574.8512
学术水平
1474 点
热心指数
1318 点
信用等级
987 点
经验
129409 点
帖子
12241
精华
12
在线时间
25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3-10-8

楼主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4-25 09:18:28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大家都知道经济学家言必及供求,以至于大家都反过来觉得,谈论了供求的人就是经济学家了。
    不过,知道经济学家所言必谈供求的人多,但知道经济学家所谈的供求其实是“有效供求”的人就少了很多。至于能够说出怎么判断供求的有效无效的人,就更是呈几何级数衰减了。
     有人不服啊——有效就是有支付能力嘛!这都是教科书里明白写着的,你还真觉得别人没有看到吗?
    嘿嘿,你别不服气。你知道需求是有效需求,也看到了有效就是有能力。但你知道什么是支付能力吗?
    咱们从最最最最最开头来说吧。
    支付,是一个行为动作。行为就要符合行为规律,否则那就是神经错乱,不是正常的理性人。行为之所以发生,一是有动机也叫欲望,二才是有能力有条件。也就是行为是欲望对能力的加权,行为=欲望*能力。所以,讨论支付,首先得考虑他是否愿意支付这个动机问题。
    我和那个德国人卡尔一样,经济问题总是忘不了所有权。首先,你不能拿我的或者别人的钱或物去作为你的支付吧?有人指着路边的豪车说“这车两万元给你”,你敢要吗?你得先搞清楚那是不是他的车他有没有权处理吧?他或是骗子呀!
    所以说,支付,是支付者的支付,不是别人的支付,它首先得是属于支付者有权支配才行。
   那么,支付者的支付算是他的收入(个人收入或者他有权支配的家庭收入)吧?这样说还不严谨。你知道有一个“可支配收入”的说法,是你的收入不假,但是你不可支配没有用,就无法拿来用于支付。你得先交纳几险几金,之后剩余的才是你的可支配收入,你才能支配它用于支付。
    所以,所谓可支配收入,也就是你的储蓄,是从全部收入当中扣除了法定项目以后的结余。但是,千万不要也理解为,你的总积蓄就是你的支付能力了。怎么不行?因为我们说的支付是指具体的某一项交易的支付,不是总支付!
    正常的人对自己储蓄的支配可不是富婆逛街,见啥买啥。而是依据需求的必要和非比要性有个先后次序的,不用说,必要需求那得首先安排,确保支付;而非比要需求只能等必要需求满足之后才能安排。否则,你卖了衣服把自己饿死了,再满意的衣服可就成寿衣了。
    如果必要需求安排好了,还有剩余,恭喜你了,你的恩格尔系数总算摆脱1开始减小了,你可以考虑你的非比要需求了。但是你的非比要需求不是一项,而是你欲壑难填多如牛毛,你还得给它们分个先后次序,经济学家谓之“偏好”。偏好强烈的,首先满足,偏好较弱的就暂且放一放再说了。
    某县教师长期发不出工资,教育局长说财政困难,没有支付工资的能力。今年省里对县级财政拨款翻了几番,还是没给教师发工资,教师们抗议了,县长出来解释说,各方面欠账太多了,都得解决,所以锅里暂时就没有下“教师工资”这把米,请各位老师多多理解,再等等。
    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政治敏感,那就换一个俗常的吧。你到饭馆吃饭,有个先来后到对吧?你不能指着锅里的鸡就让店小二给你端上来,店小二说这是做给前边客官滴,爷您还得再等片刻。也就是说,店里有鸡按照你同意的价钱卖给你,但这一只不是你的,这只鸡对您不是有效的供给,因为店家不愿意把它给你,不愿意,也就是无效的。
    反过来,假如店家说,我和排在前面的哪位爷商量一下,看他能否让给你。但店小二在那位爷向你这边打量了几眼之后回头告诉你,他同意了,不过你得付双倍价钱。现在轮到你说NO了,你心中原本想人家会干净利落让给你,最多加个三块五块,他撇了你几眼已经让你心中不爽了,现在竟然要我付双份价钱?!凭啥?!
    店小二看你说不,就指指你鼓鼓的钱包里露出头来的一排信用卡说了,爷,您又不是没钱呀!你就更是气不打一出来了——爷爷有的是钱!但不是用来买天价鸡的!
    你安排给这餐饭的支付是有数的,它只够你用来按照原价支付一只鸡,不够、或者说你“没能力”按照双倍的价格进行支付。
    或者这个餐馆吃鸡的例子难以让你接受顾客“没能力”的说法,那就再加一个例子。某人送家人到医院做手术,手术总费用高达十几万。他在将亲人送进手术室的空间跑出来外边,卖了两个包子一碗粥,狼吞虎咽吃完了。饭店老板说,有米饭炒菜呀。他说太贵了吃不起,这样就行了。饭店老板常年在医院旁边开店,这样的患者家属他见得多了,他希望进店客人多消费,但从来都不会指着客人手里大把的钱说他们“吃得起”,店主知道,他们是真的“吃不起”!所以,他才在米饭炒菜之外还经营微利廉价的包子和稀粥。愿意吃米饭炒菜的,有包房招待,愿意吃包子稀粥的,大堂里请坐。客人手里是有大把的钱,但那是看病用的,不是用来吃饭的。
    所以,教科书上的“愿意并且有能力”的“有效”定义,你得整体解读,而不是割裂开来断章取义。只有进入到需求序列了,进入“议事日程”了,轮到了,才能够叫做“愿意”支付,你不能看着米缸里的米说有能力让你吃饭,人家这锅里就没下你的米呀!
    所以,愿意不愿意非常重要,不愿意,就是要价超出了他安排的支付能力,或者说对对方的要价来说是无能力。
    这样一来,市场上的“成交”就变成了“有效性”的唯一判据。不成交就是不愿意成交,就是双方对于对方的要价表现出无支付能力。而成交了,就充分证明了既“愿意”又“有能力”,有效性的两个要素就都被实证了。
    另一方面,双方协商成交了,也就是供求之间达成一致了,也就是均衡,成交价就是均衡点的坐标值,市场处处均衡的说法才是真知灼见。
    所以,既然经济学研究供求,研究有效供求,那么它就应该以已经成交的市场交易为对象,而不是研究虚构的市场和可能的却无法实证其有效无效的供求。
    所以,经济学不应该去关注市场外的什么均衡,以及库存是否出清,没有出清的成交之前的库存,是所有者不愿意出清,供求都是无效的,经济学何必皇帝不急太监急?
    可是,不幸的是,当经济学的供求曲线被质疑的时候,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授会这样解释,说这不是市场上真实的价格和真实的供求,只是可能的,假定的。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你们难道缺乏市场数据吗?市场就是“庞大的商品堆积”,海量的数据连普通的计算机都难以负荷,需要云计算才能应付,怎么你们还需要假定?可能?你们就靠这样的打哪指哪办法来搞学术研究?不觉得有失“家”和“教授”的身份颜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沙发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4-27 09:48:29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交易,是两种交易物的对流,买卖是相互的,你卖你的出让物给他,他卖他的出让物给你。双方都是卖方;你用你的出让物买他的出让物,他用他的出让物买你的出让物,双方都是买方。
    没有这种交易的双向思维,就不要再研究交易了,也就不要再研究经济学了。
    当一方决定越低越买的时候,对方就是在越低越卖,双方你情我愿,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前者说这叫低位补仓(他可能不担心库容和资金问题),后者说他是出货止损。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信心满满。
    但是有人不是这样操作,而是追涨(越涨越买),他也说这是建仓。此时和他交易的人就是越涨越卖了,他说这是高位出货。
    此时把所谓的需求定律拉进来,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指需求定律本身的对错,就是对价位高低的判断,中立研究者是看价格曲线论高低,而交易者是拿当前价位和自己以前设定的价位论高低。因此,在中立的研究者这里,股价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分了高低,你就一定不是中立的!
    比如,现在价位是100元,昨天是95元,作为研究者你如果说价位升高了,应该买入或是卖出了,你就错了。因为,张三是70元时买入的,他这里价格早就是在上升,随时可以出货获利,但他设定的目标是130元卖出,所以他不一定会改变主意现在就卖出。而李四同样为持有人,但他是在125元的历史高位买入的,现在虽然止跌回升了,但离他的解套还远着呢!现在卖出那叫做割肉。
    大家对着同一个数值各自论高低,是因为参照基准不同。你的高低不是我的高低,不能同日而语。
    市场交易就是两厢情愿,是互惠互利,这个利,是各自盘算的。经济学的中立解释,只能是互惠互利。盈利、利润,这不是经济学的事,只是交易某一方的事。
    所以,市场交易,发生了,就一定是对的,没有错误的交易。没有发生,是因为交易双方都不愿意,不愿意为这种比例的交易提供支付,也就是此时没有有效的供求。

使用道具

藤椅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4-27 10:57:39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交易,是两种交易物的对流,买卖是相互的,你卖你的出让物给他,他卖他的出让物给你。双方都是卖方;你用你的出让物买他的出让物,他用他的出让物买你的出让物,双方都是买方。
    没有这种交易的双向思维,就不要再研究交易了,也就不要再研究经济学了。
    当一方决定越低越买的时候,对方就是在越低越卖,双方你情我愿,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前者说这叫低位补仓(他可能不担心库容和资金问题),后者说他是出货止损。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信心满满。
    但是有人不是这样操作,而是追涨(越涨越买),他也说这是建仓。此时和他交易的人就是越涨越卖了,他说这是高位出货。
    此时把所谓的需求定律拉进来,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指需求定律本身的对错,就是对价位高低的判断,中立研究者是看价格曲线论高低,而交易者是拿当前价位和自己以前设定的价位论高低。因此,在中立的研究者这里,股价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分了高低,你就一定不是中立的!
    比如,现在价位是100元,昨天是95元,作为研究者你如果说价位升高了,应该买入或是卖出了,你就错了。因为,张三是70元时买入的,他这里价格早就是在上升,随时可以出货获利,但他设定的目标是130元卖出,所以他不一定会改变主意现在就卖出。而李四同样为持有人,但他是在125元的历史高位买入的,现在虽然止跌回升了,但离他的解套还远着呢!现在卖出那叫做割肉。
    大家对着同一个数值各自论高低,是因为参照基准不同。你的高低不是我的高低,不能同日而语。
    市场交易就是两厢情愿,是互惠互利,这个利,是各自盘算的。经济学的中立解释,只能是互惠互利。盈利、利润,这不是经济学的事,只是交易某一方的事。
    所以,市场交易,发生了,就一定是对的,没有错误的交易。没有发生,是因为交易双方都不愿意,不愿意为这种比例的交易提供支付,也就是此时没有有效的供求。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31 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