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ingjingfeitai
492 0

[休闲其它] 【独家发布】苗实:创作需要丰富阅历 [推广有奖]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京城四老和白老师

京城四少和林老师

学者苗实现象争论

威望
9
论坛币
260439 个
通用积分
20765.5036
学术水平
1387 点
热心指数
1921 点
信用等级
1075 点
经验
581502 点
帖子
32239
精华
2
在线时间
264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31
最后登录
2022-5-5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学者苗实:《我是范雨素》,读了没有,应该读读学学
文学少年:嗯嗯,苗老师我读了,循序渐进,坚持
学者苗实:你也可以学着写一篇
文学少年:嗯嗯,有点难
学者苗实:锻炼锻炼,也许就成了
文学少年:苗老师,我最近在看创作理论,观察生活
学者苗实:就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就行了
文学少年:嗯嗯,积累经验,多读多写
学者苗实:不要受创作理论束缚,心里要开放不僵化
文学少年:嗯嗯,随感
学者苗实:范雨素的成功有两点,一个是生活有积累,一个是读书有积累。而且,生活积累更重要
文学少年:嗯,日积月累
学者苗实:她的文笔有一点,但还很不成熟,文章里面有真实的部分,也有夸张的部分。可以说,这种稚嫩的东西适合初学者,你好好琢磨琢磨,肯定会有不少收获,起码多读几遍也行
文学少年:嗯,她也是初学者吗
学者苗实:接触文学时间应该不短了,但是就创作而言,她也是初学者。实际上,创作就是一层纸,对有胆量有实力捅破的人而言,这层纸很薄很薄。否则,这层纸就很厚很厚,极有可能一辈子都捅不破

李小寒v:这就是我的态度,我不崇拜范雨素的文字水平,但是我崇拜她的坚持。任何一个坚持写作的人,可能都会在他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获得别人的认可,所以我觉得每一个喜欢写作的人,都在等待这一天。不同的是,有些人等得到,有些人等不到。范雨素是一个等到了别人认可的幸运者,我多么希望她能成为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她用自己的事实来告诉别人,不管学历、背景、职业、财产,只要你坚持写作,你总能用自己的作品来打动别人。即便不是全部,也足够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能够打动所有人的作品,只有能够打动所有人的精神。

少年字:范雨素的文字情真意切,比大多数人都写得要好多了,但坦白说从文学角度没有并没有好到可以成为社会现象的程度。她的走红,某种程度上是大众对她的猎奇,部分读者先利用她的背景创造了阶级,再不断将自己对“底层”人民的怜悯投射到她身上,借此体现出自己那颗“柔软”的上层或中产阶级的心。她写得是好,但这个社会消费她的嘴脸却不好。她是个诚恳可爱的人,采访中她曾提过,她不想出名,文字于她不过是一种感情发泄,她想成为一名作家。她有如此天赋,但围观的人,却硬生生地要为她贴上标签,把她reduce成一个农村文青妇女的代表。于是她以后写什么,都逃不出这样的框架,和那样的期望。对于如她一般珍惜文字的人来说,旁人的“怜悯”是她最不需要的,她需要的是创作的自由,她需要的是真诚的建议,她需要的是不局限于她身份背景以内的反馈。大众选择只看到她的苦难,但她不只是“难得一见的底层天才”,她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位试图逃脱阶级枷锁的创作者,直到我们可以正视她和她的作品,这个社会才配拥有她那颗金子般的心。

学者苗实:《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我大体看了一遍。与此同时,也看到一些人的议论。可以说,范雨素写的就是一篇关于中国底层老百姓生活的所见所闻之纪实散文,不必拔高,也不必贬低。那么,如果她一直写下去,坚持就是胜利,应该会有成为作家的可能。相反,如果没有坚持,再不摸笔杆子了,那以后连文学青年肯定都不是了。说白了,就这么简单。至于说人气高,这不算什么事儿,偌大中国,有16亿人,近一半网民,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事或人太多太多了,但是这其中到终了能修成正果的人,还依然是凤毛麟角。其实,真正需要考虑的是,范雨素能不能坚持下去,来个鲤鱼跳龙门,由农民工逐渐修炼成作家。当然,文中提及的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包括政治家,等等,都在想办法去解决,会不断改进,变得越来越好的。在各种议论中,有人说范雨素学历低,读书少,文笔一般,等等,也都不是什么事儿。毕竟,事在人为,是牛人终归会成为牛人,什么都阻挡不了!

学者苗实:说起来,我混迹网络也有七八年了,下来谈几点体会。其一,本来是牛人,真正是牛人的,不需要粉饰。也就是说,是牛人终归会成为牛人,他或她的内在已经足够了,根本不要什么外在的粉饰。譬如,博士学位,名师名校,留学经历,教授头衔,等等。这几天,由于一篇文章,一下子红起来的农民工FYS,她就是初中毕业,在社会底层打工多年,还有两个女儿,到处租房,勉强度日,她当然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名师名校的光环,没有留过学,没有教授头衔,等等,但是她有她宝贵的那种内在,就已经足够了,没有上述这些外在的粉饰,根本不要紧,丝毫不会影响她创作,只要她乐意写,坚持坚持再坚持,未来就是作家,谁也阻挡不了。其二,网络炒作,各种题材应有尽有,人物红起来的话,都要经历捧杀和棒杀,只看到优点的时候,什么夸赞都有,相反,只看到缺点的时候,什么毁谤都有。也就是说,人物出现,夸一阵子之后,就会反转,再被污名化,最后归于平静,接着又是下一个人物,循环往复,没完没了。其三,红,甚至是大红大紫,在偌大中国,16亿人,近一半网民,这个特别特别大的世界里,并不是什么事儿,各种被广泛关注的人太多太多了,终了能修成正果的人,依然是凤毛麟角。所以,别以为,红了就一定怎么样怎么样,如果不是真正的牛人,本来不是牛人,本质上没有牛人所具备的那种内在品质,红起来也没用,照样是扶不起的阿斗!


学者苗实:现在,媒体很多很多,大的小的,新的旧的。但是,和人一样,基本都是势利眼。可以说,当下报道的东西,都必须是正能量,符合主流。否则,再有人气,再有名,也是不能报道的。毕竟,在中国,ZF管得很严,一再强调主旋律。譬如,这几天爆红的农民工FYS,媒体跟风上来的不少,拼命消费这个人气之王。但是,她这事儿,不简简单单是文学的事儿,还牵涉到许多社会敏感问题。在这里,我敢断言,过不了多久,就会熄火,不让再报道了。前一阵,那个从印度归国的老兵王琪,就是如此,热了一会儿,就烟消云散了。也就是说,媒体消费着消费着,就触及到硬的东西,深层次的问题,由于过于敏感,就无法再继续报道了。其实,也不能全怪媒体,毕竟背后都有主管部门在指挥,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另外,FYS究竟该怎样,能怎样,取决于自己,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只有媒体狂轰滥炸是不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reduce 适合初学者 鲤鱼跳龙门 所见所闻 博士学位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