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inssd
1248 1

[休闲其它]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学前班

3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53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1 点
经验
223 点
帖子
3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9-25
最后登录
2010-1-1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1,网上查了下何炳棣,发现真是个牛人,196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美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其写的文章后半部分不够通俗易懂,快速的浏览一遍,前面的部分仔细的读了一遍。做标注少,但仍然记住不少。
2,看这本书自然而然同何兆武老先生的《上学记》做比,感情上更喜欢《上学记》一些。究其原因,《上学记》更通俗,更接近普通人
生活,毕竟作者一直在国内生活,而自己也只读过国内的大学,对国外的学校、生活不甚了了,《读史阅世六十年》中何炳棣老先生讲述
史学专业比较深入,虽然我是史学爱好者,但就一头扎进去跟着走稍嫌困难;另外,《上学记》的人生感悟更多,更接近于禅的境界。
而《读史阅世六十年》虽人生感悟少,其优点在于作者写回忆录也像做学问一样严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力求数字、年代准确,不说多余的话,用作者的原话说,为后人留下些史料。
3,再谈一个更喜欢《上学记》的原因,即何兆武老先生注重内心的平和,这与我的人生理念相同。感觉何炳棣一直处于孜孜不倦的追求
当中,无尽无止,急切取得成绩,这自然是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但和中国人传统的与天地相通、内外兼修的理念有出入。
4,看完何炳棣自传,其在哥大的导师对其评语倒是很中肯,也颇符合我的总体印象,“he has intellectual power and apparently an
abnormal drive to use it......”(他有思维能力和显然异常强烈的欲望去使用它),那种欲望可能与何小时候由盛转衰的家境和父亲
的相当实用的教育和留洋教育目标有关。显然这种教育非常直接的促成了何一生取得如此大的学术成就。不过,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
为了显名立腕的教育方法。
5,仔细了解了何炳棣先生成长的经历,小时候在南开中学,能够接受全面的德智体教育,之后在清华、联大能够解除诸多良师,受到
各方面的及其有益的熏陶。何炳棣先生在联大时,已是教师,故与何兆武先生所了解的角度更高一些。他能讲到一些校史的典故、故事,
充实了我这方面的了解,更激发了我进一步希望增进对联大历史了解的兴趣。其能更接近那些导师,并对其学识成就做公允的了解、评价。
如郑天挺先生的学识、为人,还特别讲到解决蒋梦麟夫人与北大同仁矛盾时的及其聪明的处理办法。其对联大师资力量的叙述这段,我甚感
兴趣。三个中国当时最顶尖高校的联合,造就了战乱年代里学术史上的一段辉煌。人文学科,陈寅恪,雷海宗,吴宓,郑天挺,钱穆,姚从吾
,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汤用彤等等,物理数学,叶启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姜立夫,华罗庚,许宝禄等等。
诸多名师,同学生,挤在一个小区域里,共同生活,共同讨论,学生不多,而名师不少,这使得私教直授成为可能,学术气氛自由,虽竞争
而不无精诚合作(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试想今日,学术圈里诸多派别,诸多雷区,等等,恰恰是由于大家普遍水平不够高,均无法服众,或是相互间学术倾轧的结果。一千多名学生,一百多教授,这才是所谓的精英教育,今天国内的大学达不到精英教育,也在于此。教授不教授本科班(对比,联大,赵忠尧大一物理,吴正之大二电磁学,周培源大二力学),而选课又不自由,无法对学生做单独指导,哪怕是方向上的指导等等。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学自由和余地,这也是今天大学不足之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要求统一教学时,联大诸教授联名挡回去。
6,佩服何炳棣先生的卓越的记忆力,几十年前的考试、对话、交往细节能记忆的非常清楚,这也使得我们能了解到一些新鲜的历史记录。
再有就是他在学问道路上自学、自省并勇于转型的勇气与精神,足以令人欣羡不已。在这里,完整的展示了一个学人为学问奋斗一生的历程,
感觉真是时光冉冉,呼啸而过,做出一丁点的成绩,都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艰辛。更何况去通过一个个专题构筑一个庞大的体系。
7,最后是一点个人感想,做学问也好,做人也好,要努力寻找一个高起点的环境和群体,在其中模仿、学习、成长。要有执着的斗志,和
独特的理念,善于吸收,并试图超越,这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给自己常定目标,并顽强的予以实现,是自己前进
扎实的阶石。
8,最后关于大学的建设,说一点感想。首先要有一定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应由专业外的政府专员来规定来控制。教育相关的职能部分要“弱”
一些,让各大学充分发挥其特点,给予学校足够的权利去按照自己的理念发展,使其不受到过多的外在的行政的干扰,并保持宽松政策一定的
持久性和连续性。中国历史的发展总的趋势是,国强则民弱,国弱则民强,源于国家受一人之掌控,为保稳定,需要统一理念,而理念的统一
碍于个人自由之发展,而战乱纷争之际,诸强无暇顾及小民,且动乱局面需要强人能人出现,则有利于民间各类思想之发展。今天社会若发展
教育也同此类,虽在一个“强盛”之国家,控制无需太严,标准也不能严格一致,要足够包容,弱化行政干预,不拘一格的发展人才,鼓励各种新思想的自下而上的产生,才是民族发展强盛之要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六十年 intellectual abnormal apparent 中国社会科学院 阅世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arthistory4 + 40 + 16 + 1 鼓励新手好贴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16  学术水平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陈新爽 发表于 2009-9-26 21:47: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写得很好!谢谢!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