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这个重要观念,经济学教科书几乎没有提起过。 常言说得好:世上没有后悔药。又说:覆水难收。说成本总是面向未来,“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因为决策、选择必然是面向未来,没有“时间倒转”的决策行为。面向未来,你做出决策或选择,必须放弃的最高代价,成本也,但过去已经放弃的、已经付出的,无需再付出、再放弃一次,不是成本。
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这个观念不易理解或不易被接受,主要原因是我们在做决策时,历史成本像幻觉一样干扰我们,经常误导我们的判断,结果做出错误决定。用别墅例子。刚买不久,明知周围环境愈来愈恶劣,居住享受、或出租收益、或未来出售收入预期均急剧下滑,但你就是不甘心,总指望云开日出,起码收回那千万元支出,最好还有一点赚头。等待的结果,可能是被迫以半价出手。买股票一样,高价位购买的股票,明明市场前景暗淡,股价阴跌不止,人们总想等个雨过天晴,结果可能血本无归。
这可以看出,预期是成本判断之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因素,不确定性、无法预知未来、或信息费用,是决定行为的重要或关键局限条件。你临近大学毕业,有四个选择:出国、创业、从政、教书,你要选哪一项呢?要是你能知未来,肯定创业之收益(金钱、非金钱收入全部折现、再减去所有成本之折现)最大,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创业。能知半夜事,富贵千万年,天底下谁有这样的本事?若你创业未半,中道破产,决定转考公务员的成本是什么呢?那为创业而支付的成本不再是今天决定所应当的考虑了,相关的考虑是继续创业的收入(未来收入之折现)。继续创业之前景愈暗淡,转考公务员之意向当然愈强。这解释了这几年中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何激增,也解释了古老相传的算命把戏为什么经久不衰?为多知一点未来或降低人生抉择的信息费用,谁不愿付点儿钱呢?
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但历史成本所创造的租值收入却是成本。人们有时看不清楚,铸成大错。过去付出的代价,从面向未来的决策角度看,不是成本,但它形成的资产或资本,却仍然在创造收入,这些收入就是租值(从租值的角度看世界,下面马上谈到)。
租值收入是放弃或毁坏这些资产的代价,当然是成本了。“历史成本”所创造的租值收入,可能并非由那支付成本的人享用,而是别人享受也。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即此之谓。孔子删诗书、著春秋,精力时间的付出可谓大矣,我们今天读其书、赏其文,是享用孔子所付成本的租值收入。
出自经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