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行走的青年
1374 7

[经济类] 【独家发布】中国风险之辩: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推广有奖]

院士

59%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制度经济学汇丛

闲游集

我的经济学之路

威望
3
论坛币
3034 个
通用积分
133.6239
学术水平
1199 点
热心指数
1177 点
信用等级
1087 点
经验
18895 点
帖子
3438
精华
11
在线时间
7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1-18
最后登录
2024-3-2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胡伟俊:金融风险源于微观主体的市场化不足,背后是中国经济未完成的转轨过程。资源错配是中国债务和房地产问题的症结,也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


更新于2017年6月27日 06:27 麦格理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胡伟俊  为FT中文网撰稿

编者按: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评级,再次引发对于中国风险的诸多讨论,防范风险亦是近年经济政策重点。中国经济经济最大风险存在何处?应该如何应对可能风险?对世界而言,中国经济风险又意味着什么?

穆迪最近下调了中国的主权评级,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意外。毋庸讳言,全球金融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感到悲观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年以前穆迪就下调了中国的评级展望,当时笔者还曾在FT中文网撰文(《海外投资者为何对中国经济悲观?》),分析市场悲观情绪的来源。

本文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原因在于,泛泛的说中国经济中金融风险或者泡沫很大,未来有爆发危机的可能,这种说法虽然没错,但意义有限。毕竟没有人可以说,中国永远不会发生金融危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肯定是在上升的。但更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在过去7、8年里,对于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测,大多数都落空了。当然,悲观的预测者总是可以说是因为时机未到。但是,这背后也许有更复杂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没有如很多人所预测的那样出现危机。第二,中国经济真正的风险是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这是由中国经济最本质的两个特点,也就是转轨和发展所决定的。转轨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是从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看转轨。讨论金融危机或者债务危机的时候,不要忘记一点。在计划经济下,是不存在金融危机或者债务危机的。原因很简单,计划经济根本不需要金融,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一家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计划经济下也不存在债务问题,就像当时的领导人所说的,“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作为一个转轨国家,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债务危机或金融危机,确有其制度和历史根源。具体来说,

首先,和市场经济已经存在上百年的国家不同,时至今日,中国的银行体系仍然是以国有为主体,所以储户相信银行背后有政府的背书,对于银行体系的信心很强。例如本世纪初的时候,当时中国银行体系的坏账率可能已经达到40%,但并未出现大规模银行挤兑的情况,这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可能出现的。就算是过去几年,就在市场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坏账率最悲观的时候,国内储户对于银行的信心仍然是很高的。



第二,也正是因为银行体系以国有为主,使得政府对于金融体系的控制力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虽然中国银行业的法人机构有4000家以上,但光是四大国有银行加上国开行,就占到银行总资产的40%左右。这就使得政府对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也有很强的管控能力。

换句话说, 上面第一点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遭到储户挤兑的风险,第二点大大降低货币市场出现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挤兑的风险历史上大多数金融危机都属于第一种挤兑,而雷曼危机,或者说“明斯基时刻”,则属于第二种。中国金融体系转轨的特征,帮助降低了这两种挤兑的风险。

第三,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不同,中国虽然总债务不低,但纯粹的私人部门债务并不高。民营企业债务和家庭债务加起来,不到总债务的40%。许多国际机构都对中国的企业债务表示了担忧。中国企业债务的确很高,但其中民营企业债务只有35%左右。换言之,中国的大部分债务, 都在广义的国有体系内(政府加国企)发生,这就给了政府很大的空间腾挪债务。比如说,几年前一些机构分析了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现金流,认为其不足以覆盖利息支出,因此预测一场地方债务危机即将来临。但之后中国政府通过地方债置换,化解了这场风险,其本质就是将地方政府债务转变为中央政府债务。这个过程中,政府腾挪债务的能力,以及对银行体系的把控,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在一个西方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除了转轨之外,经济发展对于避免危机也居功至伟。中国之所以可以化解本世纪初的坏账风险,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之后几年的高速增长。同时,这么多年以来,关于房地产风险的预警虽然一直不绝于耳,却每每落空,最大的原因也是收入的增长。甚至今天上海的房价是不是泡沫,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未来的收入增长速度。而且,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也为投资提供了空间。过去几年中国经济能够避免硬着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投资保持了很高的增速。2016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是2011年的两倍,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投资增速,原因在于过去的资本存量很低,未来应该不可能重复这样的投资增速了。

除了转轨和发展之外,政策制定者相对务实的态度,也帮助避免了危机的出现。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人民币问题上没有固守“不可能三角”的教条;在清理融资平台的过程中,面对即将出现的“财政悬崖”的风险,也能很快进行调整。就在最近这一轮去杠杆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就明显对两类杠杆有所区分。一类是实体经济的杠杆,另一类是金融体系内部的杠杆去杠杆的重点在于后者,而对于前者则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两类杠杆有本质的不同。

这几年以来上升的金融杠杆,部分来自于金融市场化下专业化程度的上升,部分来自于金融机构的套利行为。但不管怎样,金融杠杆上升和融资链条的复杂化,的确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因此,加强监管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实体经济的杠杆,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具体来说,高房价和高税收(包括社保)导致民间消费不足,而限制民企进入的“玻璃门”导致民间投资不足,从而使得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如果这一块不通过投资补上,中国经济很快就将陷入衰退。所以,去杠杆要把实体经济杠杆和金融杠杆区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里避免了危机。之所以说这些,不是因为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可以高枕无忧了。而是希望指出,悲观的预测在过去屡屡落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而不是因为某种永恒不变的“中国特殊性”。而且,这些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有利的因素在淡出,而金融风险则是在上升的。

尽管如此,防范金融风险,还是需要将其放在转轨这个大背景下看。计划经济的确不存在金融危机或者债务危机但存在巨大的资源错配,这也是中国转向市场经济的原因。不能因为出现金融市场化导致风险上升,就否定市场化的方向。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愿意承担市场带来的风险,就要承担计划带来的风险。所以,面对金融风险,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但不是否定一切杠杆或者通道。市场化和国际化,仍然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


长期来看,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转轨风险甚至要大于金融风险。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增长故事,简单的说就是转轨带来资源配置的改善。而中国最大的风险,正是资源配置改善出现停滞甚至恶化,从而导致经济增速不断下滑。

目前中国经济的资源错配仍很严重。以被讨论最多的债务和房地产为例。它们固然受到金融因素的影响,但笔者去年在两篇研究报告中仔细讨论过(“中国债务虚与实”和“中国房地产是不是泡沫”),其症结都在于资源错配。中国的债务结构显示,资本被过多的配置到广义的国有部门,而非回报最高的部门。资本错配的结果,就是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而房地产之所以出现高房价和高库存并存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人口流入的地区土地供应太少,而人口流出的地区土地供应太多。土地错配的结果,就是土地和人口在空间的配置中,没有达到最有效的状态。

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转轨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未来10年最坏的情况,就是由于资源错配迟迟得不到改善,出现经济增长持续下滑。最近在发达国家发生的一些事情,说明一旦经济出现问题,早晚也会体现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领域。而化解资源错配的风险,核心在于继续推动转轨。否则,任何在金融,房地产和去杠杆的政策,都可能治标不治本。

比如2013年那轮以理财和信托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利率市场化,初衷是更有效率的民企能够支付更高的融资成本,结果是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愿意出更高的利率,反而挤出了民企。而这一轮以同业存单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初衷是改善货币政策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传导,但结果是金融机构去加杠杆套利,导致系统风险上升。两者背后的原因,都在于微观主体的预算软约束,扭曲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定价机制。

而实体经济去杠杆,要远比金融体系去杠杆要困难。债转股可以让表面的杠杆率更好看,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但并不改变债务背后的资本错配。真正的去杠杆只有几个选项,要么大幅调低增长目标,但经济可能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衰退;要么企业的盈利状况出现类似03-08年的大幅改善,企业可以更多依靠自有资金而不是举债来投资,但这种可能不大;最好的选择是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并且大幅降低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从而提高民间需求在经济中的比重。否则,既要维持增长目标,民间的消费和投资又不强,那么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以弥补民间有效需求的不足。这时,要去杠杆是很困难的。

总结而言,思考风险问题,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面对上升的金融杠杆,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第二个层次,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市场化和国际化仍然应该是未来的方向。第三个层次,很大程度上,金融风险源于微观主体的市场化不足,而背后则是中国经济未完成的转轨过程。由此导致的资源错配,既是中国债务和房地产问题的症结,也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
(源自:FT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3153?full=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风 最大的 Chinese 有效需求不足 地方融资平台 中国风险;微观主体;市场化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yyj_1976 + 50 精彩帖子
199311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50  论坛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沙发
行走的青年 在职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7-6-27 13:16: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再观察 2016年3月15日 07:03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刘煜辉 为FT中文网撰稿 中国经济的“急所”为什么是“切肿瘤”?

使用道具

藤椅
1993110 发表于 2017-6-27 14:41: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板凳
yyj_1976 在职认证  企业认证  发表于 2017-6-27 18:25: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多谢分享

使用道具

报纸
chang6861 发表于 2017-6-29 06:37: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多谢分享

使用道具

地板
cityname 发表于 2017-7-30 07:58: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7
行走的青年 在职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7-7-30 12:45: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ityname 发表于 2017-7-30 07:58

使用道具

8
行走的青年 在职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7-7-30 12:45: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ityname 发表于 2017-7-30 07:58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