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撤退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03:30 AM文/本•斯太尔 艾玛•史密斯 来自/联合早报
“人民币国际化看上去是无情而不可阻挡的,”《经济学人》在2014年4月如是说。事实上,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的使用量在2014年4月到2015年8月间翻了一番,达到了总量的2.8%,成为全世界使用量排第四的货币。
但是,此后这一增长趋势几乎完全逆转。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已经下降到1.6%,名次也下跌到第七,其在全球债券市场的使用较2015年峰值下降了45%,香港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几乎腰斩。2015年中国跨境贸易中有35%为人民币结算(其余大部分为美元结算),而今天这一比率下降到12%左右。
人民币形势的反转主要反映了四个因素。
首先,尽管人民币的美元价值在2005年至2013年之间几乎连年上涨,总涨幅36.7%,但此后开始稳步下跌,令投机者望而却步。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逐年扩大,目前已累计贬值11%,尽管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干预支持人民币(而不是像美国总统特朗普指责的那样要让它贬值)。结果,投资者已经不再认定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趋势,由此导致的资本流入也难以为继。
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反映了中国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的减速和违约风险的增加。毫不奇怪,中国居民和公司都在寻找新办法(合法或非法)将钱转移到国外。
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试图安抚紧张的投资者,他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攀升后……已经大体稳定了下来”。他说:“这是金融市场上一个好的势头。”
但易纲是在“耍太极”。不良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之比是稳定下来了,但这只是因为贷款总量在不断攀升。这些新贷款中有很多给了根本不具有偿还能力的客户,到期时肯定会成为坏账。事实上,从绝对值看,2016年不良贷款增加了350亿美元,达到了2200亿美元。银行还是用会计手段隐瞒了数万亿美元的进一步风险暴露。
为了阻止汇率贬值,当局收紧了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此前,中国当局对于中国海外投资是支持的,现在他们开始阻挠出境并购,阻止国内公司输出资本,也提高了投资者撤回资本的难度。这有助于将现有资本留在中国,但也让外国人不敢加大投资。
这就是阻止人民币升值的第二个因素。面临短期经济稳定和货币弹性之间的选择,中国决策者选择了稳定。这让人们质疑他们对完全可兑换性的长期承诺,而完全可兑换性是人民币赢得真正的储备货币地位的重要一步。
第三个拖累人民币的因素是中国的出口潜力正在耗尽。中国和人民币之所以地位日益显著,原因在于中国自2001年被世界贸易组织接受以来,令人瞩目地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中国占全球出口之比率,从1980年的1%增加到2015年的14%,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此后其占全球出口之比下降到13.3%。那些将中国视为国家版亚马逊、每年都能向更多的人卖出更多东西的人士深感失望。
第四个因素是全球化形势本身的反转。用股票和债券购买量、外国直接投资和贷款衡量的资本流,在2007年至20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二,从11.9万亿美元减少到3.3万亿美元。贸易壁垒越来越高。歧视性措施比自由化政策扩张更快。
商贸也在下降,在2011年到2015年间收缩了10%,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收缩幅度最大的四年。中国也因此不但出口市场占比有所下降,其面临的全球总时长规模也在缩小。结果是中国出口的美元价值较其2015年初的峰值下降了9.1%。
其净结果是,与几年前相比,世界没有什么理由应该继续囤积人民币。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再是“无情而不可阻挡的”。相反,看起来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真正式微了。
作者Benn Steil是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经济学主管,著有《布雷顿森林之战》(The Battle of Bretton Woods)。Emma Smith是外交关系委员会分析师。
英文原题:The Retreat of the Renminbi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