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x_han
886 0

[其它] 【独家发布】生产者行为的理论视角(续)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0粉丝

教师

学科带头人

74%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tx_han01

威望
0
论坛币
36190 个
通用积分
722.0466
学术水平
70 点
热心指数
88 点
信用等级
32 点
经验
1980 点
帖子
1243
精华
0
在线时间
35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1
最后登录
2024-5-21

楼主
tx_han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8-29 07:12: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三、厂商行为:协调和激励

(一)伯利和米恩斯的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传统上,由于将厂商作为生产函数,作为一种“黑箱”,既不考虑其组织结构,也不考虑其权力结构。但现实中的厂商是一种组织,通过权威实现资源配置,所以,必然涉及组织内部的层级结构和横向关系,以及相应的权力结构。这意味着企业内部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也存在相应的经济关系,这样,或者难以明确界定厂商的目标,或者能够界定厂商目标但这个目标是企业内部不同主体行为互动的结果。

1932年,作为律师的A. 伯利和经济学家G. 米恩斯合作出版了《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提出了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虽然他们没有提出“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但实际上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即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和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目标可能不一致。

(二)企业内协调问题

市场总是与分工、专业化相联系的。市场经济的效率,特别是动态效率,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专业化和分工。A. 斯密《国富论》中给出的制针工厂的例子,典型地演示了分工所带来的巨大生产率效应,但是,他没有进一步考察工厂内的这种分工是如何协调的。并且,在分析了分工效应以及分工受市场规模制约的命题之后,斯密的研究转向市场价格决定和社会分工方面,完全忽略了工厂(企业)内部分工问题。这与斯密试图揭示市场机制作用的目标是相适应的,可以将企业作为“黑箱”而得到关于市场配置资源的相关结论,以后的经济学发展基本上沿袭了斯密的这一传统,直到1937年科斯对此提出质疑。

20世纪30~40年代,除了伯利和米恩斯的研究之外,关于厂商是否按边际原则决策的讨论(R. Hall &. C. Hitch, 1939),以及贝恩(J. Bain, 1947)的寡头厂商限制性定价的研究,都不同程度涉及到现实中企业行为的探讨,但仍未涉及企业内部分工的协调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有经济学家根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情况,提出经理型厂商理论(W. Baumol,1959;O. Williamson,1963;R. Marris,1963,1964),对经理型企业的目标进行了新的探讨,同样未涉及协调问题。西尔特和马奇(R. Cyert &. J.March,1963)提出的企业行为理论正式将企业作为一种组织(而不是生产函数),从企业内部不同主体关系的角度,分析企业的目标形成和实现,以及企业内部的决策过程,提出了子目标和公司目标的协调问题,也提出决策过程的协调问题,但是,他们的分析属于H. 西蒙的决策理论应用和扩展,由于西蒙的理论一直与主流经济学难以融合,所以,西尔特和马奇的企业行为分析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协调分工的机制可以有两种:一是市场(分散)机制,一是计划(集中)机制。社会范围的分工使用市场机制协调,其效率较高,经济学主要内容是对这方面的研究。组织内部的分工使用计划机制,其效率较高,经济学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传统上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企业内部分工涉及两方面的性质:一是设计属性,即企业内分工体系的各个部分必须以一种可预知的方式相互适应,包括活动同步和任务分派;二是创新属性,即企业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做一些超出自身经验的事情时(如引进一种新产品、开拓一个新市场,或采取一种新工艺,等等),对创新活动与原有活动的协调就至关重要。这两种属性意味着企业内部协调依赖市场机制将是低效率的,由此引出管理在企业内部协调的重要性。

作为组织的企业是企业家(经理)通过管理(权威)实现企业内部分工和活动的协调。经理们制定总体战略,通过规定具体的数量目标,使这些战略可以实施,并制定具体的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通过企业内的管理系统确定不同的岗位、职责和人员。由此形成的惯例、管理过程和程序实现所有的协调,当需要对企业内有关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源进行调整时,均是通过企业的行政指令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公平交易的市场价格实现。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不同协调机制比较的标准有三个方面:第一,如果信息是完全的、无成本的,不同协调机制能否实现有效率的决策;第二,不同协调机制实现其目的,需要多少容量的信息和交流;第三,不同协调机制的虽弱性如何,即由于某种信息的遗失,协调机制的绩效会恶化到何种程度(P. 米尔格罗姆和J. 罗伯特茨,1992)。

对于企业内协调问题的研究,“同组织理论的其他部分相比,经济学家的研究还很少,这里的探讨也不完善,其结论也较为勉强。”[1]

(三)企业的激励问题

市场环境中,价格提供了对相关主体的激励机制。具体说,某种产品或要素的价格提高,会激励买者减少该物品或要素的购买,寻求替代的产品或要素;而对卖者的激励是导致他们更多地供应。相反,某种产品或要素的价格下降,会激励买者增加该物品或要素的购买,使卖者减少供应。正如A.斯密所猜想的,价格这只无形之手会引导自利的经济主体在实现自己资源最优使用的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分析企业内激励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已经取得长足进步,这就是委托-代理模型的完善和运用。这将在后面的信息经济学一章中详细分析。

[1]  P. 米尔格罗姆和J. 罗伯特茨(1992),第91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1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