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业绩是持续支撑股价长期上涨的唯一动力。那么,对应来说,人口的持续流入也是房价长期上涨的唯一动力。
资金流通的路径可以简单的这样解释。
产业经济发展起来了,人就有动力到这个城市寻找机会。当前的房价已经过高,除了本身能创造的劳动报酬外,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在三五年内积累一笔首付款。
于是,年轻人背后的家庭支撑了其首付款,这就驱动了资金的流通。从而,资金从三四线向一二线城市集聚,有资金的推动,必然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进而造成价格泡沫。
主线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产业——人——资金。
上述的核心,必然是人。
经济有强弱,城市分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分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其实就是人口,将城市分为“净流入”与“净流出”两类就可以了。
中国城市发展已经到了逐步成熟的阶段,全国约18个左右的城市群,基本上也圈定了近40个核心大中城市未来的发展。
像雄安新区这些获得国家层面新规划支持的城市,可以说是非常少,更况且雄安新区在设定前,已经将不动产交易限死,严格压制了所有投机行为。
我们回到之前的逻辑。目前,全国新增人口速度在减少,除了那些核心城市有人口持续流入之外,其它城市人口持续流出。
再思考一个简单的逻辑,你现在买的房子,二三十年后,房子由谁来继承?
如果你是拥有多套房子,未来集中到独生子女名下,这样独生子女名下有多套房子,过剩是必然的。因为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会持续存在,所以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今年以来,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房价也是在疯涨,同样也迎来了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但是,对不起,对于这些城市的购房者,真的有可能接盘了。如果是刚需自住倒没有什么,那买的是一种家的安全感。但是,出于投机,这一波接盘,套牢资金是肯定的。
只有核心城市的房子才能称是资产,广大人口净流出的区域房子只能叫房子。资产能保值增值,而房子只有居住属性。
城市发展是分化的,房价必然也是分化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楼市政策现在处于一直收紧的过程中,2017-2018年政策很难有松开口子的时候。
政策收紧之下,特别是信贷的收紧,短期影响房价会非常明显。目前,一二线核心城市首套房利率都上浮5%-10%,甚至接下来还有可能停贷,这就意味着楼市交易市场流动性还要减弱。
房贷利率上涨,最大的影响是购房成本的增加。接下来,核心城市面临的将是,买卖者地位暂时转换的阶段,要出售房屋的朋友,需要让利给有需求的购房者,否则难以成交。
利率收紧,毋庸置疑百分之百伤到刚需客户。有钱人真要出手买房,全款买房,不需要等待银行放款。而刚需看着利率上涨,每个月房贷需要多还一些,犹豫着出手。
个人对楼市的观点,利率上浮还要扩散到更多一二线城市去,所以楼市短期看空。未来一年至一年半会是开发商最难受的时候,特别是,中小开发商不断的被兼并,相信在不久的时间后,大家可以看到各类媒体报道。
我的个人看法是,这一波房价上涨,绝大多数城市的购房者,短期冲高接盘是肯定的。因为在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你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兑现。现在已有41个城市出台了限售政策,2至5年才能交易。周五,石家庄还出了3套以上的必需要有8年以上才能交易。
地产短期空,不代表将来不会好,时间换空间是最好的策略。
从国家的政策出发,其历来强调稳经济,防风险。显然,监管层是不想房价大跌的,大跌意味着经济不稳。理想的状态,就是让房价微回调,在一个区间内震荡上几年时间,以时间换空间是最理想的状态。
通过时间来消化价格过高,泡沫会逐步萎缩,变小。我们有过先例,2011年至2015年,不少城市房价就是横盘或者微跌,但也不见得中国楼市崩盘了。
所以,目前的楼市短期我看空,但长期,我只看好核心城市,能持续上涨的也许不足20个城市。
特别是,一线城市以及准一线城市,依然强烈看好,只不过需要经过周期的洗礼,挤泡沫的过程。
其它城市,要么横盘,要么持续的阴跌。温州、鄂尔多斯就是这样在例子。个别点的泡沫存在,不足以影响全国。
当前最大的风险,其实是政策风险。国家虽然要稳,但最怕的是矫枉过正,导致楼市的崩塌。政策调控的时滞性,是要警惕的。
另外,提了这么多年,金融机构的资金要支持实体经济,但事实上,依然是通过各种绕圈子,最终还是将钱投入了楼市,这种怪象,何时才能停下来。
本轮调控中的租售并举、商品房配建保障房、市区内低价卖地建造租赁房、要求拆除商品房和保障房间的栅栏等,就是让各阶层间保持直接的、面对面接触和沟通的机会,避免族群割裂,哪怕是弱联系也有利于维持想象共同体。
效应的边界
再深究本轮调控,会发现背后的财富转移逻辑:
限贷限购利率上浮,是杜绝社会财富通过房产进一步向有钱人聚集;
新房价格低于周边二手房价,是开发商向购房者转移财富;
商品房配建廉租房,是商品房业主向廉租房租户转移财富;
市中心低价卖地建租赁房,是ZF(准确的说是全体纳税人)向租赁户转移财富……
有人看到这就开始嚷嚷了——没有新增财富,只有存量财富转移,会影响劳动的积极性,只会养懒人。错!因为过犹不及,效率和公平哪一个走向极端都会影响财富的创造,效率是有边界的,欧洲是公平的极端,而香港则是效率的极端。
2000多年的王朝历史,让国人知道了只讲效率就会财富聚集贫富分化,最终造成底层起义、朝代更迭和生灵涂炭;
建国后几十年的历史,让国人学到了只讲公平平均会挫伤劳动的积极性,经济会崩溃。
只有公平和效率达到动态平衡、贫富分化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才能最大的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来创造财富。
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等是转移富人财富给穷人的重要方式,但从欧美实行的效果看并不理想——要么影响富人创富的积极性(法国提高富人所得税后,引发一批超级富豪移民他国)、要么富人通过其他避税方法逃税(如美国富人都通过海外账户逃税)。
而这些税在中国实行,不仅条件不具备,还有可能打击投资生产的积极性,还好有强势ZF,能通过别的方式调整财富的再分配。
屁股决定脑袋,格局决定视野。
普通老百姓跟高层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一样,普通人注重细节和个体——自己利益如何、周边人利益如何、某一小群体利益如何;高层看的是大面和整体——大部分人的利益如何、整体财富增长的如何。
普通人看到了QC的惨烈,高层看到了高铁/高架的修建、经济发展硬件环境的改善;普通人看到了3000万人大下岗,高层看到了国企改革的成功、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普通人看到了知识产权的侵害和利益的受损,可国外现成科技拿过来就用,干嘛要保护知识产权?那得花多少钱、费多少外汇?当国内科技与国外相差不大,山寨已穷途末路时,所以现在ZF就大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了啊。
ZF就是让绝大多数人进城,就是让绝大多数人有房住,就是让一大批人成为中产,可到底能轮到谁、能具体到谁头上,那就看个人的努力和运气了。
调控的逻辑
本次调控的深意就是杜绝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保持阶层流动的持续。
2016年房价的暴涨,引发阶层固化的争论——一套房决定一个人的阶层、买房就是搭载了一趟财富的高铁、再怎么努力这辈子也买不起一套房,以致民怨沸腾,并直接营造了消极怠工的氛围,挫伤国民创富的积极性。
房价上涨刺激了百姓的投资需求——买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卖,这种需求被激发放大就会造成金融风险。另外,高房价直接抬高了城市的运营成本和生活成本,阻碍了城市化的速度,让后来进城的人接盘之前买房的人,使后者成为食利阶层,激发了不劳而获的思想。
所以,去年10月全国一盘棋开始楼市调控,就是为了摁住房价暴涨的势头、打击房价继续暴涨的预期、抑制炒房致富的心理。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既得利益集团被打破的过程——城市新区的建设、城市中心的转移,是打破了老城区居民这个既得利益群体;电子商务的发展、新经济的进步,是打破了商铺持有者和传统行业这个利益群体;高铁的建设,是打破了航空业、传统运输业这个利益群体。
也许既得利益群体的形成不可避免,阶层固化的趋势不可改变,贫富两极的终点不可逆转,但我们应尽力让财富的聚集慢些再慢些、固化的时间长些再长些。
百姓开始支持的政策,最终未必是好政策;百姓开始反对的政策,最终未必是坏政策。
那当下这个时候,到底买不买房呢?
如果你是刚需,首付款能筹集到,且月供没问题,遇到合适的可直接入手,现在ZF压着房价等你上车,你还磨叽什么呢?
如果你是投资,运用的是高杠杆,我建议你缓缓,未来两三年房价稳定是大概率事件,房子不涨就是亏啊,高杠杆投资应是在房价暴涨前买入;如果资金够多,也有购房资格,几年的现金流也没问题,遇到合适的也可入手。
因人而异、相机而动才是最好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