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spie
3023 6

请教一个问题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博士生

8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312 个
通用积分
4.2174
学术水平
3 点
热心指数
7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309 点
帖子
390
精华
0
在线时间
2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9-22
最后登录
2024-1-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大家感觉中文的句式对吗?

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变成资本、强制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

The system of protection was an artificial means of manufacturing manufacturers, of expropriating independent labourers, of capitalising the national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subsistence, of forcibly abbrevia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mode of productio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Manufacturer Capitalising Independent MANUFACTURE production 请教

沙发
cspie 发表于 2005-12-20 17:4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等待中.........

使用道具

藤椅
万岁大中华 发表于 2005-12-20 22:4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正确。因为在英文原句中的四个of是并列结构,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成为了主谓结

构,改变了原来的含义。

同仁当共勉,同创中国经济学!    中华经济新思想群QQ号:76961871!

使用道具

板凳
万岁大中华 发表于 2005-12-20 22:4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比较可行的翻译:

  保护关税制度是形成大批制造业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之成为无产工人)、使国民

生产资料和资源资本化,以及强制性地缩短从中世纪生产模式向现代生产模式转化过程的

一种人为的手段。

同仁当共勉,同创中国经济学!    中华经济新思想群QQ号:76961871!

使用道具

报纸
cspie 发表于 2005-12-22 12:0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大家可以看看,国内的很多人在引用时就这么错误地引用,

马克思曾说:“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变成资本,强行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深刻指出:“保护关税制度 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变成资本、强行缩短从旧 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

马克思与全球化-- --作者:张宇
【原文出处】:教学与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201 【原刊页号】:30~37
【复印期号】:4  【分类号】:A1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
【文摘】:
【英文文摘】:According to Marx and Engels the real task of the bourgeois society is to e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1-0030-08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迅猛发展,关于全球化的理论争论也愈演愈烈 ,如何准确把握全球化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制定明智合理的应对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 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众所周知,马克思生前曾经有一个庞大的经济学研究计 划,这一计划由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制度、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等六个 部分组成,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六册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 不仅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成为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整体考察的总结。但是,由于种种 原因,马克思的“六册”计划未能实现,《资本论》就成了马克思经济理论最重要的经 典著作。在这一经典著作中,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被抽象掉了,这样,对于国际经济问 题的研究就成为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值得庆幸的是,虽然马克思没有给我们 提供系统的关于国际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但是,有关这一问题的几乎所有的重要方面 ,他都有过论述和提示,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理论遗产。本文的目的是:挖 掘和整理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理论,探索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阐明它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全球化的起源、动力和发展方向 伟大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人类的历史最终 要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的历史,黑格尔思想中的巨大历史感给马克思恩格斯以深刻 的影响。他们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黑格尔 那里,世界历史是“自由精神”的自我实现,是“绝对理念”的外化。马克思则从唯物 史观出发,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历史根源及其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从各民族的历史向全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的首 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在创造世界历史过程中的革命性作 用作过充分的说明,他们说: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 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 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 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 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 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 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P276) 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的这种历史首创性不是来自于神秘的“绝对理念”和“自由 精神”,而是根源于资本的本性。对于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贪欲使资本充满了不断膨胀 和扩张的冲动,它力求冲破各种地域的限制,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 必须克服的限制”。[2](P388)“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 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2](538)“资产阶级社 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3](P3 48)马克思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资产阶级创造全球市场的冲动完全是出于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但是, 当它这样做的时候,它却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历史 的发展趋势中,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光明未来。他们认为,世界历史的真正实现,就是人 类个体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诞生,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 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而个人的这种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 史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因为,“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 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 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 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P8 9、87)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作了这样的概括: “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 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 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 ,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 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 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 喝下甜美的酒浆”。[1](P773) 如果要对经济全球化问题表一个态,那么,马克思的观点是: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即一方面它是生产社会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全球的扩张过程。因为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是必然的,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和基本尺 度,因此,虽然从制度形态上看,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以资本的扩张为动力的 ,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化,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也是值得肯定的。 二、中心与外围:全球化的结构 在正统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互惠互利、平等自愿被 看成是形成世界经济体系的惟一纽带。这一理论的古典形式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 说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为代表,它的现代形式则是著名的赫克歇尔—奥林—萨缪尔 森的要素禀赋学说(H—O—S模型)。马克思并不完全否定自由贸易理论中所包含的某些 科学成分,但是,他更多地是把这一理论看作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种虚伪辩护。在分 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马克思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并不完 全依赖于自发市场和自由贸易,相反,对殖民地的征服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起了决 定性作用:它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通过 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了资本的积累,依靠直接的掠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在宗 主国转化为资本。因此,马克思这样说: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 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 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4](P819) 通过殖民统治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必然是不平等的,马克思把这种不平等 的体系看作是城乡对立运动的国际形式,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 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 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P277)恩格斯则对19世纪末的世界体系作了这样的 描述:“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 星都围着它运转”。[5](P425)这样,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就发展成了世界范围内宗主国与附属国的矛盾。恩格斯在18 58年致马克思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这种情况,他说: “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 ,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弄到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它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 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自然,对一个剥削全世界的民族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 理的”。[5](P552)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形成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 中得到了详尽的阐发。依附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一个由中心和外 围组成的等级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中心国家由于本身经济体系完整,又拥有资金、技 术、生产力、军事、政治等各项优势,成了支配的一方,它通过从外围国家榨取剩余而 获得发展,而外围国家则在贸易、金融、技术各方面都依赖中心国家,形成对中心国家 的“依附”。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发展了依附论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以世 界体系为分析单位、以核心—半外围—外围为基本结构的宏大的理论体系,大大开拓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野。 但是,马克思的观点与后来的依附理论除了有相同之处外,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重要差 别。依附论特别是激进的依附论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经济的全球化采取了强烈批判的 态度,沃勒斯坦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不是代表了历史进步,而是代表了历史退步,创立 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耻辱①。而马克思的思维逻辑中则充满了辩 证法。一方面,他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谴责了资本主义殖民统治对被统治民族所造成的 空前的灾难,指责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最伟 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当地的文明,结果是,殖民地的人民失掉了他们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了一种特殊悲惨的色彩。另一方面,马克思承认,无疑是先进的,殖民统治者们在世界市场上追求最大程度的垄断利润的同时,他们不得不修筑铁路、开办工厂、引进西方文明,从而不自觉地承担了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在评价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的两篇著名论文中,马克思指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具有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并最终为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奠定物质基础 ②。 马克思认为,世界体系中的依附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发展而发展的。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上的霸权造成工业上的优势,殖民制度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中心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其统治地位之后,工业上的 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技术上的优势成为中心国家支配地位的物质基础,自由贸易成 为支配世界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结果是,中心区大工业的产品“摧毁中国、印度等等 的旧生产方式,把它改造成为商品生产,其中也包括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生产(也 就是改造成为具有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形式的生产)。……他们的办法是按低于现有 的价格出售,从而摧毁了旧的生产方式,因为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同较便宜地生产商品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竞争”。[6](P311)从此以后,中心国对外围国家支配从主要依 靠暴力上的优势转变为主要依赖于经济上的优势,市场机制代替殖民统治而成为维持中 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主要工具,随之而来的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 国际分工体系,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 要从事工业生产的地区。那么,建立在自由契约和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市场机制怎么能够 再生产出中心与外围的不平等关系呢?对于这一问题,自由贸易论者也许会感到不可思 议,而马克思则回答说: “如果说自由贸易的信徒弄不懂一国如何牺牲别国而致富,那么我们对此不应该感到 意外,因为这些先生们同样不想懂得,在每一个国家内,一个阶级是如何牺牲另一个阶 级而致富的。”[1](P229) 这一问题把我们引向了对国际价值和国际剥削的讨论。 |---------------------------------------- |注释: ①“我相信,世界人口的大多数,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说,物质上都不如在以往的 历史体系下富裕。而且,我还认为,他们在政治上也不如以前。这个历史体系塑造出有 关进步的意识形态来进行自我辩护,它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致于我们甚至难以 认识到这一体系的大量历史消极面,甚至像卡尔·马克思这样的历史资本主义的顽强斗 士,也充分强调了它的历史进步作用。我完全不相信这一点。”(参见伊曼努尔·沃勒 斯坦:《历史资本主义》,第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②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1页,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例如,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弗 兰克在近期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中,把马克思的上述观点归结为狭隘的“欧洲中心论” 和“欧洲优越论”,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参见贡德·弗兰克:《白银资 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 三、国际价值与国际剥削 依附理论提出了国际剥削的命题,但并没有说清楚国际剥削的形式和机制,希腊裔的 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伊曼纽尔在1969年出版的《不平等的交换》中,试图在劳动价值论 的基础上解决这一问题。 伊曼纽尔在书中批判了李嘉图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自由贸易论与比较成本论。他指 出,比较成本论是以资本不流动为理论前提的,但实际的情况是,资本是可以在国际间 流动的,而劳动力则难以流动。资本的国际流动,导致了利润率的国际平均化,形成了 世界市场统一的生产价格,劳动力的不能流动,导致了工资水平的巨大差异,中心国的 工资远高于外围国。当工资不同的中心国与外围国使用同样的技术生产同样的产品在国 际上出售时,由于国际利润率平均化,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就由低工资的穷国转移到了高 工资的富国,这就是国际剥削的根源所在。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引起了持久而广 泛的争论,这一争论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国际交换、国际价值和不平等交换的问题 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在这里,我们不可能详细评述这一争论过程,我们所关心的是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对于国际价值和国际剥削问题,马克思没有作过系统的说明,但在《资本论》和《剩 余价值学说史》中,他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提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工资的国 民差异时,马克思对于国际价值问题发表了这样一段经典性的论述: “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 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 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 币。 但是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 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 ,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 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 平。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 ,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4](P614) 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明确提出了国际价值这一概念,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讨论 国际价值问题的出发点。但是,由于这一论述非常简短,而且在后来的文献中马克思也 未曾作过更为具体的阐述,因此,对于国际价值的内含、特点和形成机制,学术界一直 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场争论是关于不等价交换问题的争论,争 论的焦点是,在国际交换中是否存在不等价交换以及不等价交换的根源。对于这一问题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作过这样的说明: “即使从李嘉图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 个工作日交换。价值规律在这里有了重大的变化。或者说,不同国家的工作日相互间的 比例,可能像一个国家内熟练的、复杂的劳动同不熟练的、简单的劳动的比例一样。在 这种情况下,比较富有的国家剥削比较贫穷的国家,甚至当后者……从交换中得到好处 的时候,情况也是这样”。[7](P112)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也有过类似的说法: “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利润可以低 于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可以通过交换获得利润,然而并没有在严格的意义上实现 价值增殖,因此,不仅单个资本家之间,而且国家之间可以不断进行交换,甚至反复进 行规模越来越大的交换,然而双方的赢利无须因此而相等。一国可以不断攫取另一国的 一部分剩余劳动而在交换中不付任何代价,不过这里的尺度不同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 交换的尺度”。[8](P401-402) 马克思的这段说明为解决国际不等价交换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首先,马克思肯定,国与国之间的交换是互利的,双方都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好处;但 同时也可能存在着剥削,但是,这里所说的剥削与通常意义上的存在于所有者与劳动者 之间的剥削的含义明显不同。在通常的意义上,剥削是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它指的是 凭借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垄断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而这里所说的剥削,则是指 发达国家以较少的劳动交换发展中国家的较多劳动,一国可以不断攫取另一国的一部分 剩余劳动而在交换中不付任何代价,这是一种新的剥削形式。 其次,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这一事实 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在国际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发生作 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之所以能够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 并且不违背价值规律,是因为这里的交换尺度是国际价值而不是国内价值。发达国家由 于具有较高的劳动强度和生产率,因而,它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一商品的国内价值要低 于它的国际价值。而不发达国家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发 达国家就可以以较少的劳动交换发展中国家的较多劳动。这里的交换是不平等的,但却 是等价的。 最后,马克思提出,价值规律在这里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认为,这里所说的重大变 化是指:在国内市场,由于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竞争比较充分,因而,价值规律可 以消除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之间的差异,生产率较高的生产者无法获得持久的交换 优势。而在国际贸易中,则由于生产要素流动的困难和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行的经济 关系,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超额收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 不平等交换会长期存在。 显然,马克思的上述观点与伊曼纽尔的关于国际价值和国际剥削的理论并不相同。伊 曼纽尔假设工资是自变量,认为工资的差异是不平等交换的主要根源,而马克思则把不 平等交换的根源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和技术上的垄断。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 本论》第三卷中讨论对外贸易的作用时有过明确的论述: “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首先因为这里是和生产条件较为不利 的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商品进行竞争,所以,比较发达的国家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 商品,虽然比它的竞争国卖得便宜。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劳动在这里作为比重较高的 劳动来实现,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 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对有商品输入和输出的国家来说,同样的情况也都可 能发生;就是说,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 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这好比一个工厂主采用了一种尚未普遍采用的 新发明,他卖得比他的竞争者便宜,但仍然高于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出售,就是说,他 把他所使用的劳动的特别高的生产力作为剩余劳动来实现。因此,他实现了一个超额利 润”。[9](P264-265) 在同一处,马克思还顺便谈到了国际剥削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即对外投资。马克思指 出:“投在殖民地等处的资本,它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是因为在那里,由于发展程 度较低,利润率一般较高,由于使用奴隶和苦力等等”。[9](P265)并且肯定,这种投 资也参与利润的平均化。在为《资本论》所做的增补中,恩格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 在讨论国际贸易问题时明确提出了生产价格问题,他说:“在国内单个生产者之间进行 的零售贸易中,商品平均说来是按照价值出售的,但是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上面所说的 理由,通常都不是如此。这种情况完全和现在的世界相反。现在,生产价格适用于国际 贸易和批发商业”。[9](P1024)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伊曼纽尔提出的不平等交换理论就是以国际生产价格为基础的。 四、保护关税与自由贸易:对全球化的赞成与反对 在马克思的概念中,全球化是不平等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既存在着 相互依赖,也存在着相互的冲突甚至对立。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阶级和不同利益集 团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的利益也各不相同,因此,对全球化必然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保护关税与自由贸易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待全球化的两种不同政策。对于资本主义国 家的这两种政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作过深入的研究,并先后发表了《保护关税派、自 由贸易派和工人阶级》、《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等重要文献,他们从工人阶级的 立场出发,阐述了自己对于保护关税与自由贸易、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问题的看法。他们 的基本观点是: 1.“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变 成资本、强制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4](P825) 保护关税在17世纪产生的时期是这样,在19世纪许多年代仍然是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国 家,当它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的时候,它都倾向于实行保护关税 制度。因此,无论是英国、德国、法国还是美国,都毫无例外地实行过保护关税制度。 但是,保护关税制度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常条件,“对于任何一个有希望获得 成功而力求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独立地位的国家都会变成不能忍受的镣铐。”“民族工业 的某一个部门一旦彻底占领了国内市场,出口便成了它的必然要求”。[10](P431、422 ) 2.“自由贸易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条件。只有实行自由贸易,蒸汽、电力、机 器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10](P416)而所谓的自由贸易,实质上是资 本的自由,它要“排除一切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1](P227)“它就是意 味着取消关税、消费税、以及直接妨碍生产和交换的一切捐税”。[11](P143)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它要求突破一切空间上的限制,最大限度地 攫取剩余价值,因此,“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里所阐述的一切规律,只有在贸易的一 切束缚都被解除、竞争不仅在某一个国家内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绝对自由的前提下 ,才是完全正确的”。[12](P294) 3.无论是保护关税制度还是自由贸易,都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范围内兜圈 子”。[10](P429)就保护关税来说,它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现状,避免使本国工 人阶级由于外国竞争者而被抛到街头。但是,实行保护关税使本国资本家在国内以垄断 价格,在国外以倾销价格出售自己的商品,这就等于“把剩余价值送给国外,而用克扣 工资的办法来获取利润”。[13](P275)就自由贸易来说,它虽然能够扩大生产力,降低 消费品的价格,但是,它促进了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强化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对工人来 说“摆脱羁绊的资本对他的奴役并不亚于受关税束缚的资本对他的奴役”。[1](P227) 因此,对于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的社会主义者来说,“是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还是 实行自由贸易,对于最终结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10](P431)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保护关税与自由贸易、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发 展的不同阶段和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要求,对工人阶级来说,它的实质和 结局是一样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认为,相对保护关税来说,自由贸易代表了生产力 发展的方向,促进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加速了革命的到来,在这个意义上说, 自由贸易是进步的。因此,他们的立场是: “我们赞成自由贸易,因为在实行自由贸易以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及其最惊人 的矛盾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广的区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发生作用;因为所有这 些矛盾一旦拧在一起,互相冲突起来,就会引起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结局则将是无 产阶级的解放”。[12](P295-296)“总的说来,保护关税制度在现今是保守的,而自由 贸易制度却起着破坏的作用。自由贸易引起过去民族的瓦解,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 的对立达到了顶点。总而言之,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 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1](P229) 五、结论:全球化与未来 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只有在运动中,资本才能不断增殖,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就包 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广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发展到了顶点。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成为世界性的了,在世界市场上,“整个国家的生产既不是用它 的直接需要,也不是用扩大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来衡量。因此,再生产过 程并不取决于同一国家内相互适应的等价物的生产,而是取决于这些等价物在别国市场 上的生产,取决于世界市场吸收这些等价物的力量和取决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这样,就 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失调的可能性,从而也就是危机的可能性”。[14](P147)这样,经济 的全球化就把生产与消费、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的矛盾推向 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和更广的范围,“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 中集中地暴露出来”。[15](P610)“世界市场危机必须看作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现 实综合和强制平衡”。[15](P582)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和深化,将使资本主义制度最 终走到它的终点。 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 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绝不会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全球化得到充分发展之后,才会耗尽自己的全 部潜能;以个人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全球化所造就的高度文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者赞成全球化。 收稿日期:2001-10-1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2版.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使用道具

地板
万岁大中华 发表于 2005-12-22 12: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真的是很无奈的,人家原来的翻译文章中,翻译比较地有点不太好,后人就天天引用,还以为是马克思的原话,其实翻译也是一种创作。翻译的水平高了,那么自然表述的就更加完整可行,而翻译的不好,就会误解、曲解、和疑惑。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好翻译。

  不过可以告诉你的是,我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虽然不怎么样,也当过五年以上的翻译。可是我是认真负责的做每一件事。

  忠实、通顺是翻译的标准。做到这两点不容易。

同仁当共勉,同创中国经济学!    中华经济新思想群QQ号:76961871!

使用道具

7
fafan 发表于 2005-12-23 16:2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怎么觉得大家都是站在反面呢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