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一本书,要了解书的体例规范。有不少作者电话微信问我这个问题。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大众图书体例相对简单,很多作者已经掌握,在这里我们集中谈谈学术专著的体例。
一本专著通常包括以下序、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后记等内容。
一、序、后记
序有作者找人写的序和作者自序。作者找人写序,一般邀请有名气的业内专家,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序排在目录前面。
作者自序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其致谢等。它的标题一般用“自序”、“序言”或“序”,翻译书的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用“中译本序”。自序要排在序的后面,目录前面。
外文专著有的有译者序。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译者序排在目录前面。需要说明的是,翻译著作原作的序,原作的前言、出版说明,都是原作的一部分,要排在目录后面。
后记是放在书的最后面,作者写完一本书还要说的话。作者用后记来说明写作这本书的经过,评价书的内容,提出书稿不足,说下自己今后还要作的工作。有的还借机向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提供了帮助的人表示感谢。后记体制规模要小于序文。
二、目录
每部专著都必须有目录。目录放在正文前面,是不同层次的标题和页码按顺序排列下来。目录一般列到三级标题,对正文层级多的专著,可列到四级,不宜更细。作者自己投来的书稿,目录不必加页码。排版员在排完书稿后要自动生成目录与页码。
三、正文
(一)章节设置
著作正文的章节设置须逻辑紧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著提倡采用章节式。标题基本层级为:第一章→第一节→一→1。有的书稿能明显分为几大部分,章以上还可设“编”。若内容层次较多,可以在“一、二、三、”和“1.2.3.”这两级标题之间加“(一)(二)(三)”这一级,在“1.2.3.”之下加“(1)(2)(3)”这一级。示例:
第一章××××(第一级)(小二,黑体,加粗,居中,前空2行、后空1行)
第一节××××(第二级)(小三,宋体,加粗,居中,前空1行、后空1行)
一××××(第三级)(四号,宋体,加粗,前空1行,定格空四个字符(2个汉字)),如:一XXX
(一)××××(第四级)(小四,加粗,1.25倍行距,定格空四个字符(2个汉字))
1.××××(第五级)(五号,宋体,1.25倍行距,定格空四个字符(2个汉字)
××××(第六级)(五号,宋体,1.25倍行距,定格空四个字符(2个汉字))
正文(五号,宋体,1.25倍行距)
注意:“一、二、三、”这级汉字标题后面用顿号,“(一)(二)(三)”这级标题后面不用标点,“1.2.3.”这级标题后面用圆点,“(1)(2)(3)”这级标题后面不用标点。
不少作者发给我们的书稿是自己的研究报告的原稿,用的是“1→1.1→1.1.1→1.1.1.1”这种形式。这种格式较为机械,让人读起来感觉少了点人文气息。自然理工类书用这种格式很好,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专著建议还是用章节式。
(二)标题
一般来说,学术专著的标题要求:一是要和它的内容吻合,能够概括或描述内容;二是标题用词严谨、准确、简洁、客观,不要用诗歌式的语言,全书标题文风要一致;三是全书同一层级标题字数差异尽量不要太大。
(三)文字
书稿要使用规范汉字,以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不能使用繁体字和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二批简化字。建议作者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部词典“全面落实2013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出版说明》)。有异体字的,全书用字要统一,比如“橘”“桔”,在同一本书中,只用一个任一个字即可,不要时尔用“橘”,时尔用“桔”。
书中人名、地名、书名、单位名等,全书须统一。译名(除引文外)全书须统一,不便统一的应在书中加注说明。人名应采用国内通用的译法,可参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译名手册》或《新英汉词典》后面所附外国人名译照表;无通用译法者,可按“名从主人”原则译出。地名可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世界地图集》,并参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名录》。
著作正文不得小于5号字,脚注不得小于6号字。
(四)标点符号
中文标点符号使用全角,英文标点使用半角。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的规定。数字使用应遵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2011)。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不可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可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可出现在一行之首。
2.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3.外国人名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或半字线(-)标示。
4.各级标题一般可以不用句末标点号。
5.引文后注释号的位置,应根据引文的性质及上下文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引用完整的一段话,点号在引号内,注释号(阳圆)在引号外;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即不完整的、夹引夹议和转述类的引文,那么,句末的点号应放在引号和注释号之后。
6.两个书名号中间不要加顿号。比如“他在本科期间精读过《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如果书后有夹注例外,比如“做为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如果没读过《文心雕龙》、《诗大序》、《诗品》(钟嵘)、《诗品》(司空图)、《诗格》、《原诗》,这些书如果没读,很不应该。”引号使用也是这样的。
(五)数字用法
数字使用应遵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使用阿拉伯数字。
2.时、分、秒使用阿拉伯数字。
3.年份不能简写。
4.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使用汉字;星期几使用汉字。
5.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使用汉字,并采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
6.专著若不属于专业性科技出版物,按照国家标准,四位以内的整数可以不分节;五位以上的数字尾数为零的,可以“万”、“亿”作单位。数值巨大的精确数字,作为特例,可以同时使用“亿”、“万”作单位。
示例:
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0亿817万5288人;1990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1亿3368万2501人。
7.用数词命名的历史事件,应在数词外加引号,数词间加间隔号。例如:“八·七”会议、“九·一三”事变、“一二·九”运动。如果事件比较有名,不加引号或间隔号不会妨碍理解,也可以不加引号和间隔号。例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五四运动。用地名简称事件的不加引号。例如:遵义会议、卢沟桥事变。
8.整数年代的表述可沿用汉语习惯表述,如“20世纪50年代”。
(六)引文
1.重要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中央文件等)均须校核。多个版本的,以最新版本为准。
2.直接引用的句子,在正文中需加引号标出。引用相对完整的段落或两段以上的引文,须将引文变换字体,单独缩进排版,不加引号
(七)图表
1.正文前的作者像、插图排在书名页后。
2.著作的表或图,应遵循先见文字后见表或图的原则。
3.著作的表或图应编序号,可全书排序,也可分章排序。
4.表或图中反映的信息应与正文表述一致。
5.表的项目栏中各栏标注应齐全。若所有栏的单位相同,应将该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
6.表中内容相同的相邻栏或上下栏,一般不得以“同左”、“同上”等字样代替(文字特别多的除外)。
7.表题排在表的上方;表的资料来源及说明文字居表下;跨页排时,需在表的右上排“续表”字样,表头重复排出。
8.图题排在图下,相关文字说明排在图题之下。
(八)注释
1.著作的注释(除文内注外)一般采取页下注(脚注)的方式,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示,每页单排序,注意文中圆圈上标要与脚注序号一致。文集类图书亦可采用篇后注的形式,注意文中和篇后的注释序号一致。
2.文集类著作中为文章或作者所作的说明性脚注,用星号(﹡)标示,以区别于正文注释。
3.注释的标注格式多数出版社要求遵守《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有的出版社有自己规定的格式,如中央编译出版社。有的出版社要求全书格式统一就行,是否按照国标,不做硬性要求。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参考或借鉴某些著作或论文等。科研工作有继承性,大多研究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参考文献反映我们的研究基础。
我们写作一部专著要研究使用大量前人和时贤的文献资料,出版时不必全部列举,选择部分对本书写作影响较大的、引用较多的文献即可。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参考文献格式多数出版要求遵守《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认为文献越多越好,有些文献作者并没有亲自阅读,只是认为跟自己的文章搭点边,也凑数其后。
不要怕自己文章引述别人东西太多,被人认为抄袭,故意将一些重要参考文献略去。
不要以为只有引用文献原文才需要列出,有些文献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重要参考书,对专著主要观点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尽管没有直接引用原文,也要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