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杨明凡
4719 3

[其它] 《战略简史》:美国公司战略和咨询公司史(六) [推广有奖]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186598 个
通用积分
7693.6587
学术水平
2591 点
热心指数
3812 点
信用等级
3521 点
经验
115894 点
帖子
32152
精华
1
在线时间
833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21
最后登录
2024-1-31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13

竞争力如何成为核心的

20世纪90年代,竞争力、能力、流程再造成为战略的主题。竞争力被定义为难以模仿的组织能力。主要可以分为有相似之处的三派,一是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二是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的流程再造理论,三是BCG的Philip Evans和George Stalk的竞争能力。Philip Evans在给一家大型银行做咨询项目时发现,它规模有多大、有多少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了吗?你控制好国别风险了吗?你控制好资产负债敞口了吗?George Stalk发现日本工厂的柔性制造能力,不是在规模、成本、多样性间取舍,而是能兼顾,这需要的不仅是生产层面的革命,而是从计划、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所有运营管理流程的创新和革命。

什么能力真的特别、什么竞争力真是核心呢?麦肯锡认为有两种能力,一种是可交易的特许资产,从品牌(如可口可乐)、专利到实物资产(如低成本的矿源,中国应该加上低成本的土地储备),一种是与众不同的竞争力,包括吸引和留住人才、持续创新等。后者有点同义反复。

不过(提升)竞争能力没能成为咨询公司的一个拳头产品,流程再造也不过热了几年。1999年,以做流程再造为主的咨询公司CSC Index的母公司CSC将其解散。

大家发现,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优势和建立在定位上的一样,会在竞争中消失。波特认为,战略还是要回到选择上,在他1996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经典文章《什么是战略》中,他指出,建立运营有效性是和竞争对手做同样的事,只是做得更有效,而战略定位意味着和竞争对手做不同的事,或者用不同的方式来做相似的事。他认为日本公司胜在运营有效性而弱于战略。

作者作为业内人士,披露的商业思想和商业利益之间的账挺有意思。90年代末他在《哈佛商业评论》时,在这杂志上发一篇论文也就100美元稿酬,再版版权是杂志社的;出一本商业书籍出版商预付款一般也就1.5万美元,书如果畅销作者收入也不错。如果论文和书籍的思想被广泛接受,被邀请去做演讲,一次2.5万美元,有一个畅销书作者最多时一年做了100场演讲;如果带来咨询项目,每天收费2万美元以上。还有代笔等内幕,可以看书。

14

征服了世界的革命

从1995年到2005年世界之交的十年,虽然战略管理理论没有什么重大突破,但美国式资本主义和其管理思想逐渐征服了世界。在写作此书时,麦肯锡已在全球52个国家有94个分支机构,BCG在38个国家有66个分支机构。

麦肯锡对自己的定位是“CEO的咨询顾问”,和CEO是平等的对话者,并且重视和公司的长远关系。麦肯锡德国公司的负责人Henzler2001年退休时,已为西门子公司服务了27年,为戴姆勒和贝塔斯曼也服务了近20年。要服务大客户这么久,要保持咨询服务收入的增长,光靠战略是不够的,所以麦肯锡也进入了更专业化、技术性的咨询服务领域,BCG和贝恩同样如此。

BCG和麦肯锡发现德国是一个咨询公司的好市场,德国公司喜欢咨询公司从战略做到执行。其原因之一是德国经理人真喜欢理论,和美国经理人不同。在欧洲,你经常会碰见一个公司的高管全是博士。作者写了句有意思的话:也许这只是因为他们更喜欢用(博士)这个头衔。你听见有称安迪·葛洛夫博士和杰克·韦尔奇博士的说法吗?虽然他们俩都是博士。——我查了一下,他俩都是化学工程博士。

还有一个原因是德国虽然在19世纪最早发明了研究性大学、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也很牛,但它很晚才有商学院或说是管理学方面的系统性教育(直到战略咨询公司进入德国后),企业高管大多是工科教育背景。所以美国的咨询公司传播管理思想在德国大受欢迎。——德国人原来多务实、质朴啊!

而且管理思想的流行直接影响了教育。

直到60年代,美国奉行精英教育的大学里,大家觉得最聪明的学生应该读博士,从事学术研究;次一等的学生读医学或法学,做专业人士;读书天赋不行,更擅长人际交往或运动的生才读商科。

对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态度从70年代开始改变。1972年,美国有32000名MBA从400个学校或培训项目(programs)毕业,是1964年的大概2倍。而且有MBA学位的人基本都能找到薪水还不错的工作。1980年,有57000名MBA毕业。2006年,有14.6万名MBA毕业。最近的《金融时报》估计现在全球一年有50万名MBA毕业生(此书出版于2010年)。

70年代后期开始,申请顶尖商学院学生的水平(以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衡量)和申请顶尖法学院或博士学位的也拉平了,此前80年多年都是不如的。

从咨询业出来进入工商企业、成为CEO的人不少。IBM的CEO郭士纳、安然的CEO杰弗里·斯基林,都曾是麦肯锡的合伙人。

15

三个版本的人本战略

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行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颠覆你的都是跨界而来的,有了搜索谁还买百科全书,有了IPOD谁还买唱片?原来所谓差异化、持续的竞争优势,真让人怀疑是否还存在。现存的优势很快消失,就需要不断创新。智力资本、企业家精神、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集中于人的战略有三种。

第一种是将人视作创新和增长的关键资源,重视企业家精神。霍华德·史蒂文森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超过现有控制的资源约束去追求机会”。

第二种用网络的概念来分析人的相互联系。BCG的菲利普·艾文斯和人合著了1999年的畅销书《变成碎片——新的信息经济学如何改变战略》,研究互联网如何解构现有的行业和战略。他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战略,并且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树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成了设计生态系统,设计生态系统意味着塑造人们的行为。——现在的互联网巨头莫不如此。当然现在“生态”一词几乎被用滥了,可能艾文斯是比较早提出这一思想的。

第三种可能看起来令人惊讶,以PE私募股权的方式,通过给予管理者激励,来迅速提升一个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价值。其实PE对其所投公司做的,正是经典战略理论指示的。也难怪PE成了众多咨询顾问从咨询业出来后的首选职业。贝恩公司在这一领域具有优势,这套做法非常符合贝恩的咨询风格。

16

当世界金融体系崩溃时战略在哪?

这章其实探讨的是金融体系崩溃时,战略咨询公司在哪,为何在金融危机前未起到发现、警示风险的作用。

原因很多。包括:金融危机的原因既有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错,也有全球贸易失衡等深层次原因。咨询顾问都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徒,怀疑政府,提倡创新、放松监管,集中于帮助客户提高市场份额(而未给予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系统性风险足够的关注)。8、90年代大型金融机构喜欢请咨询公司做战略,新的领导人有的未必喜欢战略咨询。如美国银行的休·麦科尔一直聘请咨询公司,接替他的肯·刘易斯不喜欢请;花旗的前CEO约翰·里德喜欢请咨询公司,后来的桑迪·威尔则很不喜欢咨询公司。在金融机构通过收购兼并成长、削减成本时期,咨询公司颇能发挥作用,但现在都是量化交易当道、复杂金融工具层出不穷,金融机构更需要的是金融工程人员,战略咨询公司对判断金融工具的风险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尾章
战略的未来

有的大公司宣称不做战略了。其实,二、三十年前就出现过这种现象。大家都在迷茫:世界变化这么快,我们怎么能预见和规划未来?咨询公司的回答是,战略需要变得更有适应性。

质疑战略就是为了提升股东价值的声音,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更多了。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在2009年接受采访时说,(提升)股东价值是结果,不是战略。

对于战略的以人为本,一流咨询公司自己做的就是典范。重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给他们以空间和自由,重视离职人员形成的校友网络,民主管理、选举领导、限定公司领导的任期。

两点感想

读了此书,不仅了解了近50年美国的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而且也加深了对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的了解。和一般仅介绍战略理论的书不同,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解决、所能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正是理论的成功推动了其普及和流行,理论的困境又推动了理论的发展、新理论的出现。战略咨询公司联接理论和实践,在战略理论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咨询公司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和柴郡猫的经典对话:“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那要看你想去哪里?”“去哪儿无所谓。”“那么走哪条路无所谓。”

如果一个企业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咨询公司能告诉它吗?可能有少数这样的成功案例。但真正伟大、独特的企业,方向的把握根本上靠的是企业家自身。可能更普遍的情况是企业(领导人)对自己的战略目标、策略有模糊的想法,咨询公司帮助它来明确、清晰化。但咨询公司能做的,既包括帮助企业明确战略路径,更多的是帮助企业管理更加规范,不要身躯支持不了大脑的梦想。比如华为,战略方向基本上是以任正非为首经营团队的选择,但众多咨询公司帮助它的管理很快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不要靠自己摸索、走弯路。

对于多产品、多业务线的企业集团,咨询公司能帮助用统一的标准确定资源分配的原则,比如波士顿矩阵、EVA分析方法。为什么企业自己的战略规划或财务人员不能做呢?有时是因为内部人缺乏这种工具、方法、能力,有时是因为内部人做出来也难以服众,需要一个第三方。相对于企业内部门更中立、客观,正是咨询公司的独有优势。

咨询公司最大的优势还在于见多识广,既知道业界领先的实践,也了解共性的问题。一般公司在年报中、对媒体披露的信息,总难免带有宣传的色彩,多讲成功、得意之处,少讲失败、问题所在。而请咨询公司,就是为了帮自己诊断、解决问题的,因此会比较坦诚、无粉饰。咨询公司因此成了几乎是最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外部人,并且能超脱出企业日常繁杂的运营细节,剖析其成败原因和改进方向。因此,在企业内部对业界领先实践了解还不够充分、还没有达到行业一流的情况下,请咨询公司帮忙是个可行的选择。到了任正非所说的那种“攻入无人区”的阶段,就不可能指望咨询公司了。毕竟到这种境界的企业是少数。

迄今为止,全世界流传广的管理理论基本上都是美国人提出的,最成功的咨询公司基本都是美国的公司。中国本土的咨询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企业请咨询公司是为获得竞争优势,然而随着更多企业请咨询公司、战略管理思想传播普及,是不是使得企业更难获得竞争优势了?如何脱颖而出,取得超常的成功呢?

关于战略

怎么评价一家公司的战略好坏?大家会倾向于结果导向,以成败论英雄,以公司经营成果来倒推其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美国的畅销商业书籍筛选优秀企业,基本上是以股价、股东回报为标准。对单个企业如此,对国家也是如此。正如书里提到的,日本企业在美国攻城掠地时,大家都开始关注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之道,连带着美国企业在欧洲也没啥光环、欧洲都不太爱学美国企业管理了。等日本企业不行了、美国企业兴盛强大了,各国又开始学美国企业为何这么善于创新了。现在好多国外企业也在学习腾讯、阿里致胜之道。

战略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象IBM的郭士纳,曾是麦肯锡的合伙人,谙熟管理之道,掌管完全不同行业的公司都能获得成功。但不管以前有什么成功经历,后来做企业失败的例子更不胜枚举。任何公司战略的成功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同的环境下实行相同的战略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没有什么能确保一个企业战略的成功。在工业时代,模仿可能消除被模仿者的竞争优势,在信息时代,更赢家通吃,模仿者要么战胜原来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产品,要么消亡。

但越是世界变化快,公司就越需要不陷于眼前的一时一事,需要思考长期的战略方向,提前做好布局和准备。战略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它既需要坚守也需要变化,它不是立竿见影起作用,但长期看,哪家公司有长远、清晰的战略,却是非常显著的。

对每个想基业长青的企业,战略都是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咨询公司可能起到一定辅助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自身的选择和行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沙发
hifinecon 发表于 2018-9-17 21:49: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hat’s very kind of LZ. Thank you.

使用道具

藤椅
fin-qq 发表于 2018-10-11 11:52: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有没有电子版?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