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imchenhao
940 2

[财经时事] 非常用人 [推广有奖]

  • 4关注
  • 28粉丝

蓝血一族

院士

8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475 个
通用积分
43.3425
学术水平
404 点
热心指数
424 点
信用等级
354 点
经验
4573 点
帖子
3067
精华
0
在线时间
7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5-10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说起企业用人之道,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人尽其才”、“人尽其能”、“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等用人的铁道理。当然,还会有五花八门的职位分析绩效考评能力评估、性格测试等等配套的管理工具来规范它的实际操作。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却发现,企业在实际用人上的许多做法却好像是在故意违背常理,走一些与通常的管理理论和原则无关甚至相反的“套路”。

    是企业不懂管理吗?还是企业明知故犯?或者这恰恰说明了企业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之间存在着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空说无用,下面还是让我们从企业实践的“真经”中摘来几套“反经”,让我们看看这些“非常之道”到底 “非常”在何处?揭开它们背后“合理”或“合情”的现实原因。

  ● “任而不用”与“用而不任”

    所谓“任而不用”是指企业中一种有名无实的用人现象。或者说,当事人虽然提升和任命,却不赋予相符的责任和权力,也不提供相应的任务和机会,基本上不能让其发挥价值和作用。

    企业这样做的原因一般有:

    人员任用中难免会存在名不符实、难担重任等情况,而由于双方经营合约的时效性,或者考虑到对企业其他人员的负面影响因素以及相关资源的安全性等各种原因,企业不能或不便贸然实行辞退降职措施。

    这种情况在企业中比较通行而且也是很有效的一个做法。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辞人方式。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对外号称永不辞退员工。然而,如果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适合或无法胜任的员工时怎么办呢?有趣的是,他们的应对措施也是这种“任而不用”的方法——不辞退甚至还在表面上抬高你的头衔,但就是不再给你安排任何实质性工作和权力。直至该员工心态失衡、无法再忍受,而主动提出辞职要求。

    所谓“用而不任”则恰恰相反,是指企业中一种有实无名的现象。或者说,当事人虽然在企业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但却没有得到相符相应的职位和委任。这种情况的产生一般有三种原因:

    1.组织中暂时没有职位空缺,或者说还没有合适的委任机会,只能等待。这属于客观现实。

    2.组织中有时会有意创造一些这种现象,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储备或历练人才,以便随时,特别是在紧急用人关头补充关键岗位和重要职位的空缺。避免在用人上“病急乱投医”。

    3.有时候组织会从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和管理实效性出发,对某些特殊人员采取低调手法“用而不任”,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比如有些个性孤僻的技术人才或专家型人才,给他升职还不如创造更大的研究空间和成果上的认可。再比如有些参谋型的人才,甘心作幕后英雄,给他创造发挥的空间和内心的尊重往往比表面的职位和权力更有效。

  ●“大才小用”与“小才大用”

    所谓“大才小用”是指企业中一种将高级人才(比如学历高、资历高、业绩高等)“小用”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有着很实际的内部原因:

    许多“大才”往往会有目空一切、恃才放旷的习性,工作上一味贪大贪全、只求高不能低,眼睛只往上看不往下看,看不起所谓“小事”、“琐事”。这与企业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是不相符的,这样的“大才”直接“大用”往往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对个人和企业都不利。所以,为了使其工作更脚踏实地、谦虚平实,也为了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企业实际工作中具体和琐碎一面,企业会对这些“大才”在“大用”之前先“小用”一番,既是磨练也是试验;

    许多确实有能力的“大才”在走马上任之后,本身需要与新环境的“磨合”和“融合”。作为一种溶入的策略,会故意先作些“大才小用”的事。不必轰轰烈烈,先“和风细雨”,尽做些琐碎的小事,低调、平淡得像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往往却能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大手笔”一番,等等。这种“大才小用”在企业用人上,也可以说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所谓“小才大用”则是指企业中一种将某些低水平、低能力的人员“大用”、“重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有多种原因的:

    人才不是天生就决定了的。经过后天的努力,“小才”也可以变成“大才”。相反,如果不努力,“大才”也可能沦为“小才”。真正从“小才”变为“大才”对个人而言就是那些工作历程上的“转折时期”,对企业而言就是适时适当地给予那些积极上进、积蓄能力的人以激发潜能或“闪光”的机会。所以,企业在实际用人中往往会从检验人才、选择“苗子”的目的出发,在用人上故意创造一些“小才大用”的机会,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病急乱投医 实际工作 企业用人 管理理论 用人

沙发
jimchenhao 发表于 2009-12-27 16:08: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些 “小才”用正常的评价尺度衡量其才能确实有限,但他们身上却可能会具备一些满足企业特殊经营要求或现实管理需要的“殊才”。比如有一家企业,其副总经理只有初中学历,本身也没有什么才能。但是他却有个天生的嗜好——好喝酒,酒量也奇大。而该企业的主要市场又在北方,商务谈判与公关中有了这样的“酒囊”还真的很管用。类似的现象几乎在每个企业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中国古代的孟尝君养士不拘一格,甚至包括一些鸡鸣狗盗之辈,关键时候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还有着更特殊的情况。往往在一个能人辈出、各具锋芒的环境中,尤其是在那种才能不相上下、互相竞争互不服气、易于激化矛盾的情况下,一个表面平庸的小人物却可能暂时缓解一些矛盾和冲突,甚至可以起到一定的润滑和粘合作用(如果其恰恰有一些让人不屑确有实际作用的“殊才”或能耐的话)。

  ●“任人唯闲”与“任人唯庸”

    听说过“任人唯贤”,也听说过“任人唯亲”。前者符合道理,后者符合情理。恐怕就是没有听说过“任人唯闲”与“任人唯庸”吧。如果谁专门这样做了,那他要么是个冤大头,要么就是脑子出了问题!不要激动,这的确也是企业实际用人中存在的一种很正常和普遍的现象。

    这里所谓的“闲人”或“庸人”只是用我们所谓“正常”的眼光去看,或者只是那些所谓科学的人才测评工具或评估标准衡量出来的结论。实际上在企业里有些人“闲”有闲的道理、“庸”也有庸的理由:

    ◆并不是所有的岗位或职位都要看上去越忙越好,或者任何时候都要显得很忙的样子。人们通常总认为那些手脚忙、嘴巴忙的人才是“忙人”,认为那些学历高、经历多、能说会道、能跑会表现的人就是“能人”,其实未必。有些工作需要用脑胜过用手脚、用嘴巴,有些工作需要用心胜过用语言、用行为,特别是一些作高层管理、宏观管理的岗位,或者一些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类工作的人员;

    ◆“能忙”的人不等于“能干”的人。“闲”也罢,“忙”也罢,毕竟都是现象而非实质、是过程而非结果。实际工作看重的是最终效果,或者说是工作绩效。企业中也常见这样一类人:整天忙忙碌碌、风风火火的,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层出不穷,就是不出成果,正所谓“只有苦劳没有功劳”。这样的“忙法”确实不值得在企业中提倡。这样看“会忙”比“能忙”更可贵。相反,有时候“闲”也是必要的。在许多紧急情况和危难时机,当大家都手忙脚乱或心慌意乱指示,领导者能够保持“气定身闲”的姿态对于稳定局面、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能“闲”就要比任何“忙”法都更有效了。

    ◆像前面“小才大用”中所言的,有些人确实在能力上很平庸,但是他们的身上的某些特性或与其相关的某些资源却偏偏对企业经营有特别的价值。总之,由于这些平庸之辈本身具有先天性的“资源优势”,能为企业带来其它方面稀缺资源或特殊机会等,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经济价值。这种情况下,“任人唯庸”在企业中也就很正常了。

    所以,“任人唯闲”也罢,“任人唯庸”也罢,用人不拘一格,一是要看其背后的隐性和潜在价值,二是要视用人时的具体环境和情况而定。毕竟企业用人追求的还是工作目的和最终效果,而不是为了用人而用人。

  ●用人不能“尽其才”也最好不要“尽其才”

    且不说“人尽其才”本身很难完全做到,就是可以做到也未必就是件好事儿。理由如下: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谓“才能”,有些才能对工作有益,有些则与工作无关甚至还有害。所以,实际工作中肯定是不能让每个人都自以为是的把所有“才能”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也许在企业之外时,可能是才能选择工作。而进入企业中以后,就是必然是工作选择才能或者才能符合工作了。任何人在本职岗位上所发挥的才能都必须适合于也有利于其工作的需求。同样,工作对于任何人也必然存在着激发和约束的双重作用,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地“尽其才”。

使用道具

藤椅
jimchenhao 发表于 2009-12-27 16:08: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对企业整体而言,除了需要其员工具备和发挥出各类才能外,更需要这些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搭配和协调发挥。有时候某些人员或部门的才能发挥过分了,其他人员或部门的才能就会受到抑制,对企业整体而言是低效、无效,甚至还可能有副作用。所以在用人上企业会更多地考虑人员整体才能的发挥效果,也会选择和欢迎更符合实际的才能结构和才能发挥方式。对人才而言,从前被承认的才能在现实的工作中未必会被认可和鼓励,个人才能是绝对不可以自以为是地自由发挥。

    3.人比起企业里的其它资源,差异性和可变性更大,主观性和弹性也更强,相互间配合的可能性难以预期,配合的程度也很难规范和标准化。毕竟人不是机器或零配件,个人才能和岗位功能的要求不可能恰好相符、一一对应,应用上的过度或不足是必然的,企业用人在能力发挥上存在一定的缓冲或浪费也是必然的。

    4.人的才能也存在对不同工作和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特别是在更换工作的情况下。这种时候,比发挥才能更重要的是认识和理解新环境和新岗位的特点,及时正确地调整自己才能的发挥方式,或者说,找到更适应新环境或新岗位的“尽才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充分发挥或竭力表现。这时候,从企业方面来说,理智的做法应该是给予一定的约束、指导和协调,而不是盲目地期望或过分鼓励人才马上就“尽其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