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2536 0

[经济学论文] 大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392 个
通用积分
245.5322
学术水平
1035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化模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并不断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作为国际化的主体,大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和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本文深入讨论了当今大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的三大主要模式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借此为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模式
  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必然趋势,是各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新源泉和企业收益及利润新的潜在增长点。新的全球化国际机构和机制为大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平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现代化的发展成为大企业集团国际化的强力保障。然而,随着经济自由化、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优胜劣汰的机制迫使大企业集团必须不断开拓国际新领域和新市场。只有充分利用国际大舞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实现大企业集团全方位的国际化。
  一、大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面对巨大的潜在市场和盈利空间,各企业逐步做强做大,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这些进入方式层出不穷,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进入模式、内容模式和所有权模式。此外,各种新的国际化方式正在不断创新和尝试,国际化模式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混合型方向发展。
  (一)进入模式
  进入模式是大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模式中按产业性质划分的一种国际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型、服务外包进入型以及国际投资进入型。随着企业集团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和大企业集团实力的扩张,这些进入方式不断融合,并向协调、交叉、融合方向发展。
  1.国际贸易进入型
  国际贸易进入型指大企业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通过商品的输出进入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国际化最原始、最简单,同时也是风险最小的一种方式。在此过程中,跨国企业只要熟悉目标市场的需求以及简要的风俗习惯和目标市场国对该商品的进口政策,然后根据需要组织生产运输至目标市场进行销售就行。也有根据订单组织生产及输出的方式。通过产品的输出,可以了解国外目标消费群的各种动向以及市场的需求量及政策信息等,为后面的跨国战略提供先决参考。随着观念的成熟,国际贸易进入型由开始的委托销售不断发展到现在的自行销售与委托销售相结合,并有跨国网络销售的趋势。
  2.服务外包进入型
  服务外包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补充模式,主要有业务(BPO)外包和技术外包(ITO),这是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国际化的一种明智选择,能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发挥自身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外包业飞速发展,大企业集团在服务外包方面一直占有主导和主动地位,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大企业集团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外包阶段;之后是大企业集团尝试外包阶段;最后发展到今天的全国性外包业务新时期。服务外包方向各异,领域多样,形式灵活,已经成为我国大企业集团国际化的主要模式。特别是软件外包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其他服务外包。2007年,我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19.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2.4%。IDC预计,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5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3%(数据来源:“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2008-2012年预测与分析”)。
  3.国际投资进入型
  国际投资是目前最主要的跨国进入方式,也是国际化的高级方式。通过国际投资,跨国集团可以从资源、人才和管理等各方面获得很大的自主权,可以灵活地进行国际投资决策,以及进入和退出决策。近年来,以国际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的投资额度不断增加。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尽管2007年下半年出现了全球金融和信贷危机,但这一年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8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
  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远远快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一些大企业集团,例如中金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粮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不断向国际市场扩张,使得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大企业集团国际化的最主要模式。预计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并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数据来源:商务部“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简明统计”)。

  4.进入模式的交叉融合
  企业集团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阶段,从单一到交叉融合,现在发达国家国际化模式已经进入到比较完善的阶段。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以及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我国大企业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不断成长。国际化发展模式也紧跟全球潮流,不断采用各种灵活的手段。国际贸易和服务外包、跨国投资和服务外包以及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相互结合、相互交叉,互动发展和促进已成为我国大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的新方向。
  (二)内容模式
  内容模式是集团国际化的又一种主要模式类别,这是按照集团国际化所进入和控制的领域来划分的,主要有市场型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型国际化。但是这两种主要方式也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成熟,这些方式不断地趋于融合,向混合型国际化方向发展。
  1.市场型国际化
  市场型国际化也是集团国际化发展的初级模式和最简单、最直接的模式。主要是通过进入或占领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为依托。对于很多贸易型的跨国企业来说,其国际化就是市场性的。他们以产品为武器,不断地进入各种不同发达程度或者不同地域的市场。在不同的地方设立据点,以便迅速的扩张。以市场为基础是贸易型企业跨国发展的典型特色。当然,部分服务业的跨国发展也是以市场为依托和基础的,只有市场的扩大才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收益。专攻市场也是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和手段。
  2.生产要素型国际化
  生产要素进入型是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和深化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生产要素的进出。出的方式主要是指:把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输出到国际市场上,在国外建立生产、研发或是销售等不同类型的基地,以该基地为基础进行国际市场的扩张。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某种商品包括服务囿于时效而降低成本,以及规避国内或者国外的产业政策和通关政策。目前资本和人才的输出成为国际化的主要手段,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超过1.8万亿美元。进的方式其实是出的方式的延伸,就是通过要素国家化,然后在国际市场建立各种匹配的分部和零部件产业基地,最后进口汇合,这种方式相当于服务外包。
  3.混合型国际化
  混合型国际化是企业跨国发展的更深层次和阶段,这是国际化发展由单一方式向复合方式转变的表现,也是国际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表现。混合型国际化不拘泥于哪一种国际化方式,企业国际化的原则主要是结合自身实际和目标地的情况灵活选择。可以以市场为依托,先进入比较容易的国际市场,站稳根基以后再谋求资本的输出和人才的输出。也可以直接进行要素的输出,即通过强势的攻击性国际化方式,这样较富时效性,能抓住国际市场的有利机会。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交替混合或者夹杂的形式进行国际化,减轻国际化的成本压力,并且能有效地降低国际化的风险。目前,发达国家多采取较为流行的混合型跨国发展模式。

  关于企业国际化方式的内容模式,三种主要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先后和互融的关系,没有严格的区别和对立。相反,这几种方式都是国际化的主要方式,并且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内在动力。
  (三)所有权优势模式
  所有权优势模式指企业凭借自身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有优势,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目标,这种优势是特有的,其他企业和经济主体并不具备这种特有优势。因此,该企业可以通过对特有优势的垄断进行国际化。典型的所有权模式有资金模式、技术模式、品牌模式。所有权优势是企业进行FDI的必要条件。跨国公司的股权进入模式是一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Melin(1992)认为,进入模式实际上就是企业和国外合作者进行交易的一种方式。一般说来,一个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可以按照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化模式。张一驰(2001)在综合Hilletal(1990)、Root(1994)以及Woodcock,Beamish和 Makino(1994)的研究基础上,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类。将进入模式分为三种: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
  所有权优势模式是一国或者公司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规模之后才能慢慢形成的。以所有权优势进行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高级模式,目前发达国家在国际化过程中主要采用该模式。很多大型跨国集团通过所有权优势进行国际化发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大企业集团国际化模式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作为国际化的主体,大企业集团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有效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并且还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之中。就当前大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路径来看,国际化发展模式的新思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和多样化发展
  跨国集团的国际化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或者少数几个固定的国际化模式。而是结合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对不同的目的地采用灵活的国际化模式,甚至在同一个地方应用多种进入模式。这种综合性与多样化以及灵活的国际化模式可以形成一个集团国际化的战略链条,有效地规避和利用目的地的国际化政策。在当今全球经济变化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这种多样性的国家化发展模式比较适合企业集团的灵活应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将很多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统一起来,以大企业集团为依托、为中心,提高国际化的竞争实力。
  我国企业国际化虽具多样性,但仍呈现以大企业集团为领导,以国际化模式的横向综合为主要形式的特点。我国大企业集团的国际化往往以一种模式为主,以其他模式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如大型金融企业的资本输出为主、技术输出为辅的国际化;大型制造企业的对外贸易为主、服务外包和对外投资为辅的国际化模式;科技企业所有权优势模式为主、对外投资为辅的国际化模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不断地向着双主导模式或多主导模式方向发展。
  (二)战略联盟不断膨胀
  战略联盟一直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速的新形势下,战略联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企业战略联盟向更深入的层次发展,主要有企业跨国资本联盟、跨国研发联盟、跨国人才管理联盟以及国际化网点联盟。这些新的联盟方式使跨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由几个松散的国际化个体,有效地结合成一个完整强大的综合竞争体系。以前那种企业之间的防范心理大大减少,或者隐蔽化。很多大型的跨国集团都拿出自己最优势的资源与其他大型企业的优势资源联合并且整合,共同组建一个竞争力极强的国家化组织,通过这个组织代行他们在国家化上的权利,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联盟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主要的战略联盟多集中在大型金融领域和资源领域,并且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手段。随着战略联盟形式的日趋成熟,我国大企业集团越来越倾向于这一模式,例如石油企业联合大型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跨国并购;大型资源企业或大型金融机构联合入股国外大型企业。这一模式的发展将最终形成类似于日本和美国大型财团的形式,并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新的主要特征。
 但是,我国企业在发展战略联盟进行国际化的时候,还面临着联盟对象与联盟数量的现实性难题。以钢铁企业的国际化为例,我国钢铁企业收购国外铁矿石等资源类矿场屡屡受挫,原因在于国外矿场对我国钢铁企业的收购谈判进行各个突破,同时附带许多不合理的条款,如在持股比例、控股时间、股东人数、股东会议地点等进行严格限制。在资源稀缺性和全球资源通货膨胀的预期下,各钢铁企业均希望自己优先获得掌握部分资源的权限,导致了在谈判中的竞相让步,造成在一个统一中钢协名义下的实质性独立谈判,谈判分量都大为削减。而在铁矿石进口中,铁矿石的定价权又牢牢掌握在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少数大型矿商手中。尽管中钢协在组织各大钢企联合谈判,意图展示中国钢企的实力,但这一谈判是以宝钢、首钢等大型钢企的意志为主,由它们与三大矿商决定中国的进口定价,广大中小钢企无力问津。尽管今年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企与澳大利亚FMG公司达成了35.02%的降价幅度,但这一比例仅占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不到5%,三大矿商也没有进行让步。同时,广大中小钢铁企业基于原料渠道来源受限(购买现货或从大型钢企中购货居多)等因素,纷纷独立行动购买矿石,导致了矿石价格的飙升。事实上,按照供需原理,2009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超过世界贸易量的60%,理应掌握定价的话语权与主导权。
  这一情况在我国其他产品对外贸易中屡见不鲜。温州生产的金属打火机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份额的80%,邵东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0%;但是,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基本上属于中小企业,行业商会松散,各自为战情况突出,很多时候均为加工贸易和OME贴牌贸易,利润微薄。据统计,金属打火机的毛利润仅为5-10%,每只一次性打火机的利润仅为2分钱。我国的许多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在国际上领先,但在国际化上要走的路还太远。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必须组建整体性的战略联盟,形成一个统一的贸易体;在业务上进行相互分成,避免大企业独大和小企业生存维艰的情况,采取视小企业为大企业、把大企业做成小企业的策略,实现国内企业国际化的共赢。这不仅需要同行业企业的相互团结,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下要学会“抱团取暖”;更要由政府引导,组建一个强有力的行业商会,实现企业的共同进退。2010年中国铁矿石谈判即将启动,新的“中国模式”能否奏效,取决于国内钢企的团结和中钢协的强力。我们期待中国钢铁国际化战略联盟的有效实现。
  (三)服务先行的进入模式不断体现
  实体经济的发展部分依赖于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在发达国家,这种理念已经深入各个大型企业之中,特别是在国际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他们已经很明显的体会并贯彻这种服务先行的国际化模式。很多大型企业在国际化的开始就先进行服务测试,或者派遣先遣组以及组建服务团队到目的地进行相关服务的准备和推行,在气势和观念上营造一种宏伟的场面。同时,发达国家的国际化越来越向第三产业转变,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很多国际化大型企业都推行服务国际化的战略,争取在国际服务业市场大显身手,领略服务业有容乃大的潜力和无限的产能。以中国最大的跨国传播企业之一奥美为例,其进入模式具有强大的财团背景。宝洁大力支持奥美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资金和业务等全方位的支持,由其垄断宝洁的中国市场广告;奥美在中国站稳脚跟之后,由于其对中国市场的逐步熟悉,又相续代理了其他美国公司的中国广告,并最终发展到代理中国企业进入美国的广告业务。这样,就由单一的宝洁广告代理发展到多重代理,实现营销身份的多元化。
  随着企业国际化经验的日益丰富,我国大企业集团在国际化初期也越来越倾向于先遣调查和服务先行的国际化新模式,政府也特别支持大型广告企业、大型金融企业以及大型咨询机构先行国际化,为其他企业国际化提供最为专业和最熟悉的国际化先导服务。在未来,服务行业国际化将成为我国国际化收益最大的行业。因此,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化之前,应委托准备进入国家的中方或外方先行机构或代表,进行前期调研,避免财产损失。这里最好由中国的广告公司、咨询公司先行入驻,因为它们更能与中国的文化和理念相结合,也更能提供适应双方文化交融的平台。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既有WTO体制所建立的良好规则环境、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广阔市场空间,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奠定的良好经济基础等方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企业规模竞争力、产业配套竞争力、科技与创新竞争力、人才及资源竞争力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要从我国的根本国情出发,利用我国现有的优势,如政策、资源等,采取适合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及时、适时、稳步地推进国际化。
  (一)整合优势资源、以战略联盟为大企业国际化的主导。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 WTO促进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但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规模过小,实力薄弱,优势不明显,甚至处于劣势。无论是贸易模式,还是外包模式,或是直接投资均不能与相同竞争者抗衡。因此,我国各类企业需要联合起来,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需要经过整合,形成单一的实力型大企业集团,提升整合优势。通过各类企业优势资源的重新组合,共同组建大型战略联盟,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更能增强大企业在国际化舞台上的主导力。
  (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模式。
  企业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企业国际化的航标,制定出周密、合理的国际化战略,才能很好地把握国际化的进程和方向。这方面,从宏观上,国家相关部门需要从整体出发,结合我国在国际化进程中所处的优劣势,分行业、分地域的制定宏观性的中长期国际化发展规划,帮助企业营造理想的国际化环境。从微观上,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制定相应的国际化战略,如国际化模式、国际化进程、国际化目标、国际化地域、国际化资源等,从微观上把握企业国际化的方向和速度。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制定特别要考虑企业的国际化模式,不同的行业和地域采用不同的国际化模式,以便灵活应对国际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三)强化企业国际化的宏观支持力度。
  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之所以培育了大量的国际化财团,是因为有国家在做后盾。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国际化的实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因此,我国政府也需要从宏观上推动企业国际化。首先需要制定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各种管理措施和优惠政策,为企业国际化提供各种支持,例如资金支持、通道支持、技术支持等,保证企业国际化的顺利进行。其次要以国家的名义与国际机构以及各经济体进行协商,在企业国际化受阻的时候,政府需要及时出面,为其解决问题,用外交的手段来保证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还要设法保障我国居民和企业在海外的各种合法权益。
  (四)完善汇率保障机制。
  汇率的稳定是企业国际化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人民币不可兑换和美元为主要国际交易货币的背景下,汇率的波动对中国跨国企业的打击较大。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展的这段时间,美元上下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较为剧烈,使得外贸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汇兑损失。因此,完善企业国际化的汇率保障机制,一是要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实现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结算业务;这首先要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大力发展周边贸易。二是要由政府出面,建立强有力的外汇担保机构。该机构由国家信誉作保障,由国内营业部与国外营业部构成,保证企业国际化一个交易期内的汇率波动幅度,减少企业损失;所涉货币不仅包括美元与人民币,还应包括世界主要流通货币。
  (五)建立有效的国外公司监管机制。
  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企业国际化的目的市场也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例如自然灾害、金融风波、政治风波。因此,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加强国内母公司对国外分支机构的管理,建立国际化突变事件应对机制。特别是要加强母公司对国外企业日常管理的监督,防止国外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各种舞弊行为。主要手段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完善企业的上下级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在保证国外分公司独立运作的同时,提升对其远程控制力。
  (六)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企业国际化的复杂性要求企业的国际化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特别需要管理方面的国际化人才。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吸引和培养两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国际化人才体系。首先是提供优越的条件,吸引其他成功国际化的大型公司中的人才;吸收知名高校培养出来的懂外语、懂贸易、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企业自身培养,大型企业必须自己培养出具有企业责任感和归属感的高级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把语言、管理和技术结合起来。在企业自身培养的同时,宏观上需要国家国际化教育体系的改革,要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专业知识和实际实践的结合,避免空洞的教学。现代化的国际化高级人才是千锤百炼才能造就出来的。
  总之,企业国际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者方式可循,上面探讨的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的各种模式只是理论上的概括。各大企业应该在不断国际化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沈伯明、河源贵、聂聆、都晓惠:《“入世”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战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刘玉坤:试论中国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上海商业》,1994年第1期。
  赵灵章:浅谈价值链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4期。
  杨德林、陈春宝:中国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经营,《国际经济合作》,1997年第1期。
  郑勇军、廖伟、林巍:产业集群国际化模式与其驱动因子关联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11期。



作者: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田家琳 来源:《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1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企业集团 发展模式 国际化 发展模 大企业 发展 研究 模式 大企业 国际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5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