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杨明凡
1260 0

[金融学] 房地产企业授信风险识别与控制,看这一篇就够了(二) [推广有奖]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186598 个
通用积分
7693.7787
学术水平
2591 点
热心指数
3812 点
信用等级
3521 点
经验
116494 点
帖子
32152
精华
1
在线时间
833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21
最后登录
2024-1-31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行业市场基础性变化所导致的行业风险

任泽平曾经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观点: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我个人的经验则是:房地产行业短期看政策;中期依然看政策;长期则看人口和产业(因为在我看来,杠杆、货币这些金融要素变化的背后,其实还是政策的波动)。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人口和产业的迁移,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则是最深远和持久的。具体来看:

(1)老龄化和少子化

房地产最本质的使用价值还是居住,人的居住。所以房地产行业的根基还是在人口,最朴实的供需关系还是有效房屋数和城市人口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房地产行业的长期风险确实是较为巨大的。

因为具体来看,我国于上世纪80 年代左右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导致了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而随着生育率下降,经过长期的发展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拐点逐渐形成,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愈来愈明显。1982~2017年,我国老年抚养比由8.0%至上升16.7%,特别是2000年以来上升趋势明显,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峰值则在2010年达到74.5%的高点后,逐年大幅下降。

虽然,最近两年放开了二胎生育,但从80年代就开始的长期低生育率和少子化,已经大幅推高了社会整体的生育、教育和医疗成本,社会生育意愿始终被压制在一个极低的状态:

①2017年的出生人口是1723万人,比2016年下降了63万,也就是说“全面二孩”开放后仅仅两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再次开始掉头向下;

②位于生育高峰期的女性人口,从2011年到2017年,增长了41%,但与此同时,全国的一孩的出生人数却下降了31%。说明社会生育意愿已经低到了难以扭转人口趋势的地步。

知乎上有人做过测算:由于20-30年前的人为加速,我们在5年后,就将达到目前日本的出生水平,10年后则会远远低于日本目前的出生水平。或许,用日本的例子或许太遥远,于是知乎上做测算的大神就用了大家更熟悉的东三省来做了对比:2016年东三省常住人口1.08亿,共出生67.8万小孩,把这两个数字各自乘以13,就差不多是5年后中国的总人口和出生人口。也就是说,5年后,全中国的平均出生率,将和目前的东三省一样。东三省如今的人口年龄结构,将在5-10年后,在全国普遍上演。届时,除了各区域的中心城市群外,中国大多数的国土、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大多数的小县城,大多数的人口,恐怕都将面临和如今东北一样的经济困境。

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6 年《社会蓝皮书》中调查也显示,2015 年受访家庭居民住房自有率为95.4%,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为91.2%,19. 7%的家庭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从这两个数据来看,未来除了五大都市圈外,其他中小城市终究会出现房比人多,房子越来越不值钱的情况。

《财经观察》2018年第7期上有篇比较意思的文章《人口演变对住房市场的长周期影响》,对中日两国人口和房地产走势做了比较分析,得出了3个我觉得有趣、也非常认可的结论:

①遵循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峰约领先住房刚需20~30 年这一基本规律,受1990 年后出生率快速下降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刚性需求将在2020 年左右迎来拐点,2050 年降至低点, 2070 年后步入稳定区间;

②从人口空间结构看,根据预测,2025 年之前我国人口仍将以较高的速度聚集到城镇,城镇化速度相对较快,2025年城镇化率达70%左右,之后城镇速度回大幅下降,所以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结构,2025年左右,我国的住房需求会出现整体性回落;

③基于未来社会抚养比的变动趋势,我国将在2030 年步入人口负债区,与之伴随的是,住房贷款风险大幅攀升。

所以,从长期来看,房地产行业确实即将进入了行业衰退期,行业整体性的长期风险已无法回避。

(2)城市化与三四线城市

这个问题其实是和上一个话题一脉相承的,那就是:既然房地产行业即将进入行业衰退期,长期性行业风险凸显,那么是否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就即将不行了呢?是否意味着银行授信就要大规模退出了呢?是否表示,在老龄化大背景下,只有大都市圈才能借助人口流水对冲老龄化影响,所以是否银行贷款只能介入一二线房地产市场了?我觉得并不是。因为:

①首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几个结论:I.由于城市化进程的缓冲,中国房地产市场还要5-10年,才会失去人口支撑,真正从市场层面进入行业衰退期,而房地产对公授信的期限一般仅3-5年;II.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所以基于人口变化的房地产市场衰退,在抛开政策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也肯定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崩盘式的衰退,而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性的缓慢回落;III.城市化的过程,从来不是直接从农村到大都市的,必然是一个从农村到小城镇、从小城镇到中小城市、再从中小城市到大都市圈的过程,所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还有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机会,只是由于本轮“涨价去库存”透支了部分城市未来几年的需求,所以需要差异化对待而已。

②这种城市化进程是有数据佐证的:从《金融发展评论》2017(11)上刊发的《当房地产市场不再分化》中的数据来看,与大家印象中“人口优先向一二线城市聚集”的固有印象不同——从数据上来看,在最近5年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三四线城市的城镇人口的增速其实是长期高于一二线城市的——三四线城市的人口确实在流出,然由于城市化率提高,城镇人口在加速增长。

640.webp (1).jpg

③确实,一个行业进入衰退期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行业大洗牌,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要么破产、要么被兼并。但行业的衰退并不代表这个行业就彻底完了、没希望了。例如我在篇首举例的缝纫机行业,在每家每户必备缝纫机的时代过去后,也并非全部缝纫机生产企业都死掉了,更不是整个缝纫机生产行业就不存在了。确实,很多缝纫机生产企业在行业洗牌中消失了,但依然有大量的企业活下来,要么转型生产其他产品了,要么专注于某个细项,例如工业缝纫机。这些企业有些甚至发展得比以前更好。又比如,玻璃行业整体是一个产能过剩的、夕阳期的行业,但其中很多高端的细分市场,却仍出于蓬勃向上发展的上升期。再比如纺织行业,经过行业衰退期的大洗牌后,活下来的龙头企业由于在大洗牌中低价拿到了很多资源,更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活得甚至比大洗牌之前更好了。

所以,哪怕房地产进入行业整体衰退期后,行业头部的龙头企业活下来,或者至少成功转型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而且人类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基本诉求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房地产行业哪怕未来真的进入衰退期后,也不会彻底消亡,甚至在部分细分领域和创新领域,应该还会有不俗的业务机会。

(3)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调整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首先,人口增速直接决定了未来住房市场的需求端,具有长周期性;而人口年龄结构,则直接体现对住房当期的差异性需求,人口空间位移速度则影响不同级别城市住房需求增量。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有着先天性强关联性(比如同是一线城市,北京上海人口和产业结构相似,而深圳则完全不同;又比如同是三四线城市,沿海三四线城市和西部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和产业也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考虑一个城市房地产行业的未来走势时,必须考虑其产业构成现状,以及它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当下位置和未来走势。

其次,中国的房地产的腾飞源于城市化,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则源于最近几十年全球产业转移大浪。全球产业转移的脚步至今仍未停止,一方面正在从中国向东南亚的转移,另一方面则还在不断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于中国空间尺度较大,区域发展差异巨大,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在产业转移链条上的位置差异极大、城市化率差异极大。所以,未来东部、中部和西部,其房地产发展的趋势也必然是差异极大的。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房地产授信业务中不能忽视这种差异,搞一刀切的政策。

(4)物价天花板和房价天花板

房地产是一个牵涉面非常广的行业,房地产行业的过度繁荣,必然会抬升整个社会的平均成本水平——这其实也是之前提及的产业转移的内部逻辑: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推高了房价→房价的抬升推高了社会总体成本→社会平均成本抬升后,利润率本来不高的制造业被迫转移,到下一个地方去重复这个过程。

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2017年全国恩格尔系数首次降到了30%以下(29.3%),2018年前三季度更是进一步降到了28.5%,这个可是英美等最富裕发达国家的水平呀,可为什么人们并没有富裕的感觉呢?还是拿数据说话,中国恩格尔系数从60%降到50%花了18年,这18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涨了13.1倍,消费支出上涨了11.6倍;从50%降到40%只用了4年,这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涨了29.8%,消费支出上涨了27.5%。恩格尔系数飙升的背后是什么?是最近二十年房地产价格飙升。再考虑到目前大家都知道的居民高杠杆率(居民债务总量/可支配收入总量=112%,超过美国的108.1%)和银行新增信贷中的高额占比的居民购房贷款(2017年末家庭逐户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总数的62.14%,家庭资产中房产占比超过68%),可以这么说:除非人民币大幅度通胀贬值,否则目前社会总成本已经到了制造业和中小企业能承受的天花板了,这也意味着房价也达到了经济基本面限定的天花板。

房价天花板我觉得还能细分成三类来讲:

①一线城市目前的房价天花板,是因为一线城市房价已经高得接近社会承受能力的极限(北京上海家庭资产中房产占比已超过85%),所以是宏观经济导向性的天花板;

②二线城市的房价天花板,则是国家层面为了压住房价上涨的火车头,由“限价政策”所强加的“拉马头”式的政策性天花板;

③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天花板则比较复杂,一方面是过快上涨的房价遇到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上限天花板,另一方面则是过快上涨的三四线城市房价已经逼近、甚至超过了“限价”下的二线城市城郊价格,所形成的市场化的天花板。

所以,我个人觉得从今年9月以来,大量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遇到的量价回调还会继续;一线城市在长效机制落地前会被死死压住房价(高端住宅的价格顶会突破,但均价会被死死压住),而长效机制落地后则会以租赁市场为主;所以,未来的房地产行业最大、最安全的市场机会还在二线城市、省会城市。

3、也说房地产周期论

房地产行业到底有没有周期?从数据上讲,肯定是有的。不管是以售价、成交量、新开工面积这些单一指标来做模型,还是把这些指标按不同权重组成新的指标来做模型,都能得到一定的、3-5年一个完整周期的周期性规律。

但如果我们多看一些数据就会发现,以售价、成交量、新开工面积、房地产投资这些指标做出来的模型,其周期都是不尽相同的(图形上完全不重叠,且没有显著关联性)。而且,不管以哪种指标做出来的模型,以2015年及之前的数据,都预测不到2016年以后这轮房地产市场的迅猛上涨。为什么?因为2016年这波上涨完全是因为所谓“去库存”和“货币化棚改”的政策拉动的;这波“周期”的尾巴也异常的长,也是由于各种“限价”“限售”政策的影响。所以,与其说是房地产行业呈现周期性,不如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房地产市场不稳则出支持政策,增长过快则出控制政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三四线城市 房地产市场 地产行业 四线城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4 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