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974 2

2010将会发生什么?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379 个
通用积分
243.4294
学术水平
1037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009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也是漫长的一年。    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件,因为全球都把注意力缩短到了季度甚至更短。同北半球的季节更迭一样——深冬,纵观世界经济,满目萧瑟凄凉,许多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入春,太平洋一如既往地将温暖的洋流送到阿拉斯加海岸,但北美却仍然裹挟在通用破产、失业攀高的经济寒潮之中。炎夏,当灼热的阳光开始照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时,中国、印度、巴西等世界新经济体开始显示出经济反弹势头。当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大半个地球转瞬入冬时,这一次全球经济形势没再跟着天气急转直下。在金融海啸周年之际,各国政经界纷纷表示,全球经济回暖复苏。
    如果说全球经济在2009年坐了一次过山车,那中国经济可能顶多算是荡秋千。
    但对于多数中国企业来说一切都是前所未遇的。2009年我们遭遇了什么?其中的内涵绝不是历数大事件那样简单,我们需要看到各色事件后面蕴藏的变化。2010年我们可能会遭遇什么?其中的意义也绝不仅仅辐射一年,我们需要把握短期波动后面蕴藏的趋势。
    如果以为进入复苏,一切就是苦尽甘来,就是春风拂面,就是一马平川,那么您就错了。2010-2012年可能才是中国崛起最具有转折意义、最具挑战性的几年。如果反省得当、行动得力,我们将随后迎来更辉煌的明天;但如果相反,我们因为率先复苏就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试图继续甚至强化用落后的思维及模式来解决全新的变化和问题,或者找出各种借口来回归短视,沾沾自喜,那么复苏也可能成为更深危机的温床、更大麻烦的伪装。
    发现变化,把握趋势,告别短视,褪去狂妄,这是在全球化动荡时代,我们企业作决策的关键,也是我们在2010年之初推出本次策划的诉求。
    反思2009-12-31
    经过一年经济危机的洗礼,中国企业真正体会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如果说中国在这次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灾难中尚属幸运的话,那么在下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只能让我们离危机的中心更近。
    和2008年没想到危机猝然而至一样,2009年人们也没想到中国经济真会V型反弹,没想到从天上的气候到地下的煤窑,从务实的炒楼到务虚的网络,有那么多事件接连引起各界的关注和争论。
    而对经典的颠覆,恐怕也是2009年留给管理界的重要遗产。但新的模式何在,则成为了2009年留给管理界的棘手命题。
    在这一年,中国企业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应对危机的能力,还有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无线技术,大众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渗透,以及如何面对惶恐的心情。
    与以往很多年不同,2009年没有出现新的管理名词,全球的管理学界在这一年安静了很多。但危机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应该记录下来,尽管其中很多都还没有答案。
    颠覆“管理标杆”
    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企业一直视世界500强的管理体系马首是瞻。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企业恨不能把全球学了一遍。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美式管理”成为中国企业最乐意效仿的对象。
    应该说,“美式管理”这个词,恐怕只有在中国管理界存在,因为这里有世界上最好学、最善总结,但可能也是最容易急功近利的企业管理者。它对考核、对营销、对并购、对资本、对立竿见影、对一鸣惊人的疯狂推崇,引得本就只争朝夕的大批中国企业如获真经、前赴后继、不诘其余。
    随后,丰田超越美国三大汽车的成功又让我们开始关注日式管理。精益、浪费、改善,又成为众多生产型企业管理者的口头禅。而近几年“中国式管理”又成为热门的话题,当然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案例能够证明它以一种固定的模型存在。
    但无论名称是什么,如今值得反思的是,一旦管理被冠以某种样式,很容易造成全盘照搬或者全盘否定的风险。而2009年,通用和丰田这两大标杆都被颠覆了。
    金融危机带给我们关于管理的思考,不应该仅仅是关于“美式管理”、“日式管理”的利弊,而是商业及管理的本质。来自美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的学者或者成功企业家,他们都在强调同样几个要素:对长期利益的关注、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人真正的重视和尊重。
    也许我们再不需要“某式管理”。
    危机领导力
    在这一年中,领导力是最多被提及的,也是最值得总结的管理理念。危机给了我们考验、发现、培养组织和个人领导力的机会。
    2009年,全球著名领导力专家约翰·科特指出:真正的领导力是“紧迫感”。能带领企业渡过难关的领导力,不是在危机来临时才出现的。它应该早已深入企业的文化,成为战略的一部分。
    这种紧迫感不是忙忙碌碌的办公室、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会议,而是实际行动,走出办公室,到车间和厂房去与员工真诚的交流。著名管理顾问拉姆·查兰也在新书《经济不确定时期的领导力》中指出:走出办公室了解一线情报,没有什么比立即采取行动更加重要。
    两位学者同时指出:在危机当中,去除自满比战胜颓废更加重要。要建立敢于直面现实的自信,展示令人信服的远景,而非虚假、做作的鼓舞士气。
    让人意外的是,2009年年初,许多有着百年历史的大企业(如通用),以及风光无限的时尚企业(如苹果)也纷纷显示出领导力的薄弱,而它们都有着同一种特质——将前进和变革的希望,寄托于某一领袖,甚至其健康之上。这让我们深入反思:领导力永远不是某一个人的能力,它是一种组织能力,可被传承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最不可动摇的一部分。
    慢下来的勇气
    虽然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保8”成功,但各种迹象表明,在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个位数增长的时代——我们称之为中速时代。
    有统计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低于7%,大多数企业就是亏损的。但相比之下在欧美长期以来3%左右的增长环境里,众多企业仍然保持着盈利。在2009年年初金融危机最为肆虐时,众多企业提出练“内功”,事实上是非常实际的问题。通过提升管理来降成本和提高效率,是很多企业希望达到的内功效果。当然,这也正是中速时代所需要的。
    但习惯了大干快上的中国企业,对练内功的需要,有多少是迫于环境压力,又有多少是为了远景目标呢?
    金融危机之后,在短期之内许多行业会呈现报复式增长,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内功还要继续练吗?“井喷”这个词儿,多数冷静的企业家和学者是不愿意看到的。在短期内,它仅仅意味着新一轮的野蛮增长,也无益于中国期待已久的产业升级。这是个缺乏耐性的时代,也是一个考验耐性的时代。
    对于许多希望提早适应中速时代的企业来说,慢下来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是走向成熟必需的勇气。
    低端战略
    4万亿,这个庞大的数字挑动了我们一年的神经。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政府的救市行为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内需市场也已经在全球化浪潮中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一线城市俨然已经是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刺激政策也明显倾斜于庞大的低收入人群。这让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机会。
    但对于企业来说,低端市场的战略,绝不是对过去“内战”的复制。在今天,“低端”已不仅仅意味着价格优势的竞争,它同样意味着对品牌和质量的追求,对市场深入的理解,对消费者利益的尊重。
    扩大内需并非一时之举,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重大趋势。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将是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营销策略和创新能力的新一轮的考验。企业的人才战略也将发生变化,文化的渗透不是变得简单而是变得更难。
    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的“内功”已有了更多的含义。
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
    2009年过得最惬意的,当然是娱乐业。这也是几轮经济危机证实过的结果。只是那些时候还没有强大的互联网和无线通讯。
    我们发现,互联网和无线通讯在2009年的蓬勃发展很难与过去娱乐业在经济低潮期的繁荣撇清关系。在这一年最火的不是搜索引擎或者线上B2B,而是社交网。原因跟娱乐业类似,当人们心情沮丧的时候,总是需要既不出门又能解闷的玩意儿。
    事实上,在2009年最受欢迎的社交网都是最具娱乐性的。而它们在职业人群中的迅速普及,极大地挑战了老板们的管理心智与极限。
    但是,跟所有新鲜事物一样,挑战就意味着机会。我们应该看到web2.0和3G的普及将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升级空间。当然,这种升级绝不仅仅是如何防止员工登陆某个网站,或者通过无线设备把人“拴”在办公室里。
    它意味着到ERP应用的全面升级,意味着产业链上下游管理的变革,意味着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概念。一些公司已经将它应用于企业推广和产品创新。互联网和无线通讯已经深深渗入我们的生活,或早或晚这些新技术必然登堂入室。
    文化与信仰的缺失
    “中国现在是个没有信仰的国度”,很多年来很多人这样慨叹。这或许更是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一种无奈:中国近30年来是一个高速时代,它催生的唯利是图心态在各个层面,尤其是在商业领域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楼断断”、“毒牛奶”等一些我们用道德底线都无法解释和理解的事件接连发生时,这种对价值观的疑问变得更加强烈。
    多年以来,众多企业希望自己的企业文化可以被员工当作自己的信仰,这其实也是追求价值观的认同。但仔细观察,无论是那些墙上的标语,还是自认为已深入人心的口号,很多本质上表达的价值观仍然是物质的、利益的。而不能超越物质的文化,是难以持续的文化。
    我们看到,近年来一些企业将诸如“弟子规”等传统规范典籍纳入企业文化管理之中,而这种实践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果。这让我们相信:好的文化,永远是关注人本身的。
    这似乎跟信仰有了些关系——当人们认同一种价值观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不可逾越的界限,以及对这种界限的敬畏。这很类似于信仰某种宗教,或者主义。
    “90前”职场代沟
    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一直在讨论管理“80后”。而当越来越多的“80后”,甚至“90前”——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进入职场时,代沟,就成了困扰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新问题。
    代沟在职场上的存在,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明显过。这不止是在中国,全世界都一样。只不过中国1980年代出生的人,区别于前辈的个性和变化更为明显。
    这种代沟是双向的。80后走上管理岗位之后要面对的是60甚至50年代出生的员工,从小生活在小皇帝环境中的一辈人,面对年长者的心态跟以往我们一直习惯的态度很不相同。同时,他们对小于自己下一辈的不认同,甚至远超过长辈们面对“80后”的程度!
    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由于几代人之间在接受信息、学习方法、沟通方式、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区别——主要是“80后”与“80前”的区别,招聘、培训、建立沟通渠道和文化传播,都将会、或正在发生改变。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抄底?还是泄底?
    抄底,这个词儿一度被炒得火热。首先是来自于人力资源市场,在2009年的头一个季度里,我们发现一边是大公司裁员声浪此起彼伏,一边是“人才抄底”不绝于耳。尤其是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组织的海外抄底团,打出的旗号就是以最低的价格网罗最好的人才。
    但几个月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听到更多各大机构卸任和上任的消息。人才抄底是作秀?还是真实的渴求?也许两者都有。
    海外招聘,我们真的能做得到吗?走在全球化最前列的中国企业尚没有本土空降兵的成功案例,我们真的能用好那些既不懂中国政策也不懂中国市场的外籍人才吗?
    其次是资本市场上,几场声势浩大的并购来自同样的理由:便宜。这真是个让人颇感遗憾的局面。时至今日,在那么多惨痛的教训面前,中国企业仍然在不成熟的海外并购上前赴后继。
    当然这种不成熟并非仅仅表现在海外并购上。在国内,通钢并购惨剧足以说明管理层的简单、粗放、幼稚。
    人们总说危机并不总是坏事儿,看来的确如此。
    挑战2010
    2010年将是经济复苏后的关键一年。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危机后这里必将成为最热门的投资和消费市场。中国企业必然面对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当然也有更激烈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虽然多数舆论认为短期内第二波危机不会到来,但我们仍然难以预计复苏中的震荡风险。影响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都在回升,但是我们是否会回到危机之前制造大国、出口大国的局面?我们是否愿意回到那个局面?复苏的质量如何?复苏的风险何在?
    短短一年,对于中国的产业格局来说,金融危机似乎没有带来太多的改变;或许金融危机已经改变了太多,若干年之后,它们才会慢慢浮现。
    全球化领导力
    在2009年12月一次演讲中,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指出:虽然世界经济在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但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但经济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改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没有形成主流。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的确提升了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但就整个经济格局来说,美国依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全球化浪潮也不会因为一次全球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局部抬头而退却。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全球化挑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强烈。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对远景目标的建立,和制定相关战略决策。这取决于企业对未来企业发展,对市场的判断,而这些都建立在全球化思维的基础之上。
    麦肯锡最近一项调查就表明:激励他人及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措施等领导行为,不仅有助于企业渡过目前的危机,而且还有助于公司未来的繁荣发展。当受访者展望危机后的工作时,领导力和明确方向继续成为对提升业绩最为重要的能力(选择二者的受访者分别占到了42%和39%)。
    投融资风险
    毫无疑问,2010年,中国又将成为国际热钱肆虐的战场。良好的经济环境与可以预期的获利空间,已经吊足了国际炒家的胃口。在2009年11月,《次贷危机》作者孙兆东就对媒体表示:“比较美国和中国的利率水平,热钱在国内的套利空间已经存在。从统计机构的数据来看,国际资本流入中国逐月增多。”
    而多方数字表明:热钱涌入中国的速度和容量都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可以判断的是,除了涌入股市和楼市套现,以及坐等人民币升值的资金之外,很大一部分仍将走向风险投资。
    2009年12月6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媒体表示:国资委成立之初很重要的任务是治理国企“三乱”,即乱投资、乱决策、乱担保。现在这些错误已开始转向民营企业。
    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4万亿投资让大型国有企业受益颇多,其大力扶持的“铁公基”在带来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的同时,却将风险抛向了本就风雨飘摇的民营企业。
    海外热钱的必然涌入,以及中国资产泡沫的非理性膨胀,都非常值得复苏期的民营企业警惕。
   低碳式发展
    在我们以往的采访中,可持续性发展被企业家们解读为各式各样的含义。也许,它是一个最不需要多余解读的名词。但未来,“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内涵和路径,或说是压力和挑战。
    无论是基于政策环境的压力——在艰难落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中国对世界的减排承诺必须实现;还是企业自身长远成长的需要,基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将是企业领导者们需要耐心地,长久地关注的问题。
    当今社会和全球都在热烈地讨论甚至争吵关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机遇的问题,可以断定,可持续性发展已把企业的未来命运和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它需要企业家建立新的视角:自己要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承担起全社会的责任。
    《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在其新书《必要的革命》中说:未来20年我们需要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80%。我们还需要大幅降低水和能源的消费水平。我们需要停止假装问题都是别人的:在相互联系的世界里,船在谁的一端有个漏洞都没有差别。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我们对可持续性的各项核心问题都负有责任:食物、水、能源、废弃物和有毒物质。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解决问题的力量的一部分。
新兴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2009年岁末最引人瞩目的新闻之一,当属奥巴马访问亚洲四国。有趣的是,奥巴马的亚洲之旅引来了印度的强烈不满。不仅因为它没有成为这次会晤的坐上宾,更因为它认为中美关系已经更进一步加深。印度总理辛格随后迫不及待访问了美国。在我们的官方媒体解读里,印度的访美意图里充满了“邀宠”意味,同时饱含着对中国的“羡慕、嫉妒、恨”。
    “中国应该当心印度,它正在模仿中国制造,并正在成为中国的威胁。”2009年11月初,奥巴马访华之前,长期研究中印比较的著名管理学家、矩阵发明人海因茨·韦里克说:“中国企业应该警惕印度的复制。”
    恐怕再没有比这更赤裸裸的竞争意图了。
    而这种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印度,中国自身的低加工制造产业正在向孟加拉、印尼、越南等国家转移。同时,中国企业应该注意到新兴市场的机会,在金融危机里,包括印度、巴西、南非、智利在内的一些国家,都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潜力。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预测未来经济形势时也指出:新兴市场将吸引大量的资金,这些国家,值得谋求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注意。
    转型压力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危”与“机”的关系,也的确有很多企业从中得到了机会。不过最令人期待的机遇——产业升级却没有轰轰烈烈地到来。也许真如许多企业家说的那样,这次危机来得太快,走得也太快了。
    在一些行业里,特别是制造业里,经济的快速复苏甚至让人担心报复性增长会遏制升级势头,让许多企业失去转型空间,重新走回代加工、成本优势的老路。
    但是我们不能总是期待外部机遇。况且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的出口贸易将遭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连续五年“被反倾销之冠”的帽子还要戴多久?同时,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姿态也更加强烈。对于一个有着长远目标的企业来说,转型是迟早的问题。
    转型是包括多方面的,我们并不期待所有的制造业都成为下一个IBM,产业升级、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将把企业推向不同层面的发展。事实上在2009年年末,外界已经在关注海尔的“去制造化”和苏宁的“准制造化”。因此,转型更应是长期存在于企业家战略思维中的一个维度,一种管理之中的紧迫感,应该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动力。
    不确定性管理
    强调不确定性管理,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代。全球化使得这个世界的变化之快,时常超出我们的判断。很多企业的计划已经不再以“年”为周期,周围不停变化的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转换思路。不确定性管理是对战略制定的考验、对企业竞争力更新的考验,也是对企业学习能力、组织提升能力的考验。
    不确定性管理也是杜拉克的经典理论,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把握未来是管理的最大难题,企业最大的挑战也就是未来本身。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所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未来这个不确定性的舞台上,不论大小新旧,所有企业都将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摩根大通亚太区总经理龚方雄日前对媒体表示:现在全球的经济,已经在面临一个百年不遇的同步性的、趋势性成长的复苏。
    这当然也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尤其是在新技术、新能源潮流的影响下,谁能管理不确定性,谁就能赢得未来。
    公共安全
    这已经不再是公共关系管理里的小分支,也不仅仅是“某某门”之后企业信誉安全、形象安全的管理能力。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雪灾、地震、藏独事件,以及2009年的疆独暴乱和至今仍在肆虐的甲型流感之后,企业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在“9.11”之后,对恐怖袭击的防范一直被美国企业视作重要的管理项目。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不仅仅针对员工的人身安全、心理干预,更涉及到财务、物流、销售等多方面的解决方案。
    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更应该意识到,那些没有发生在眼前的天灾人祸一样可以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恶劣的气候曾经多次让星巴克陷入困境,比如:因为远在南美的咖啡豆减产,或者因为大雪天气让圣诞节生意无比冷清。以后,“风调雨顺”可能将成为一个传说。
    公共安全还包括我们曾经常常提到的公共环境安全,比如:办公场所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这些已经不是影视剧里的故事情节,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
    公共意识影响力
    大众文化从没像现在这样影响着企业的管理:《亮剑》热播,企业纷纷打造亮剑精神;《狼图腾》热卖,企业文化立刻跟风动物性;《潜伏》成了经理人教科书;一部动画片也能让我们总结很多管理话题。象牙塔的管理,正在迅速与大众文化传播形成共振。
    但大众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不仅如此,也并不都那么有情调。
    2009年的网络热词里,“70码”、“躲猫猫”、“被潜规则”这些基于公众事件的缩略语,让我们看到公众意识对公平和公正的强烈追求;对上海钓鱼执法的问责、成都拆迁户自焚的处理、内蒙古贫困县检察官百万豪车的调查,也都始于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同样的,企业的管理、文化、利益趋向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置于公众监督和影响之中。
    年轻一代社会人和企业人角色更加模糊;客户和市场深受公众情绪影响;产品安全、质量管理的任何一个疏漏都很可能让企业淹死在舆论狂潮之中。
    也因此,企业品牌有了全新的推广途径。
    李开复、俞敏洪是新浪微博上的热门人物,与其说他们是企业家,不如说是公共明星,他们更多谈论的是人生经验的分享,给年轻人的建议——企业、企业家的品牌营销也在改变;众多机构成为SNS网站的用户,最新的网络公关渠道正在被大规模推广。
    现在,未来,管理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最近的大众流行,因为它已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的员工、客户、竞争对手,以及你自己。
    情商管理
    这是一个在2009年颇受重视的话题:如何鼓舞士气,如何安抚员工的沮丧情绪。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危机来了,员工都会很沮丧,失去斗志。果真如此吗?也许有一部分是这样,但管理学家们却仿佛强调:危机之中,过度自信比不自信可怕得多。当我们迎来一个复苏中的2010年时,这种自满情绪就更值得警惕。
    在中国古代,男孩子十五六岁时,会得到一件来自父母的礼物:一根弦或者一块韦(熟牛皮)。得到弦的孩子就知道,父母认为他的性格有些弱,希望他更加刚强;得到韦的孩子就知道,父母认为他个性过强,应该更加柔软。孩子们会把弦和韦带在身边,常常提醒自己。这大概是最早的情商管理。更重要的是,这个古老的习俗告诉我们,情商管理需要一个长期的关注,需要逐步地改善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学会几个管理技巧就能完成的。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情商管理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应急措施——危机来了如何安抚人心;经济繁荣了如何预防亢奋。它应该是团队建设中的重要项目。我们知道,高情商的团队在适应能力、业绩表现等方面都要更加突出。
    又一轮人才大战
    早在2009年中,中国沿海城市就已经出现“员工荒”,而经济的逐步回暖将进一步带动劳动力市场的繁荣。在2010年第一、第二季度,很可能会出现一个人才流动热潮。
    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第一,2010年企业将面临很多新的变化,市场营销、产品创新、管理创新都需要与以往不同的人才;第二,在经济回暖时,会有许多中高端人才选择创业,这也将成为挖脚和跳槽更加频繁的原因;第三,人才争夺本身也因为受到新技术和新市场趋势的影响发生改变。吸引、招聘、培养人才的方式如不及时创新,也将影响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年轻一代深受网络影响,企业利用社区网站招聘已经不是新鲜事。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虽然经济回暖,但刚刚经历过一场动荡的职场人士对薪资的期待将有所提高。没有更多预算的企业在薪酬设计上要下更多的功夫。一个尚未在中国企业中普及的薪酬指标是“通胀指数”,在这个指数的指导下,员工的部分工资会随着通胀的变化而增减。这种设计,对在薪酬上缺乏绝对竞争力的企业,会有所帮助。



作者:李源 来源:《中外管理》2010年第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2010-2012年 2010-2012 二氧化碳排放量 贸易保护主义 二氧化碳排放 阿拉斯加 太平洋 北回归线 世界经济 突如其来

沙发
章鱼e 发表于 2010-1-7 22:18: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谁知道呢,嘿嘿

使用道具

藤椅
kaoyan24 发表于 2010-1-13 22:50: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希望明天会更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