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jclx
1093 0

[货币和银行] 准备金率背后隐藏着的系统性风险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8粉丝

教授

8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602 个
通用积分
170.2368
学术水平
85 点
热心指数
76 点
信用等级
69 点
经验
44514 点
帖子
986
精华
0
在线时间
18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4-18
最后登录
2024-4-22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准备金率背后隐藏着的系统性风险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部分准备金率制度下的金融体系。
大家都知道,假如我国央行执行20%的法定准备金率下,货币乘数最大就是5.货币供应会扩张5倍。那么货币乘数就等于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
大家很自然会想到,法定准备金率是约束货币扩张的。
但是丝毫不会去思考。为啥要约束货币扩张,货币扩张会带来什么影响。

实际上另一个视野根本没有进入到分析者的视线。那就是20%的法定准备金率,可以在任意时候,央行都可以凭自己的法定准备金来保证社会存款的5分之1规模来取现,不会导致挤兑现象。一旦超过这个规模,央行也没办法了。这里是假想社会发生一些极端的因素,如战争,社会危机,天灾等因素需要大规模集中取现,限定的这个所有存款的5分之1为极限值。

但是,但是,但是。
法定准备金率约束值是约束值。具体来说,要十分,十分关注真实的实际准备金率是多少。

很简单的计算,所有准备金/各项存款=真实的准备金率。

用3年级学会的数学知识,准备金=各项存款*真实的准备金率。
我们可以发现,在金融货币体系内,任意时候,银行的准备金,会始终等于各项存款*真实的准备金率。
换成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银行所有存款的真实准备金率的规模来同时取现,就可以导致所有银行同时全部挤兑。
只有准备金=各项存款时,真实的准备金率为100%的银行,才是100%安全的银行,否则,银行的安全系数,就可以直接用真实的准备金率来衡量。

这TM才是部分准备金制度下银行体系的本质真相。

很显然,真实的准备金率越低,则整个银行体系风险越大越不安全。请脑袋一定要清醒认识,这里跟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约束条件没有毛线关系,我们不能根据法定准备金率来判断这个银行的风险程度。

在央行的部分准备金率下要做到极限发展,或者银行真实的准备金率要做到很低的水平。不是你想做到就可以做到的。是需要神来帮助的。即使有神的帮助,在实物货币时代,这个也是无法做到的。为什么做不到,各自首先去分析推演出这个正确的结论。

而我国,是一个受神眷顾的国家,我靠,我国是无神论者,神怎么会来眷顾?想得没错,但这个神是瘟神。

这个瘟神就是消费者信贷和电子货币的结合体。我国住户信贷已经超过47万亿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基础货币的33万亿人民币规模。其次,电子货币别看给现代生活带来了十分十分的便利,人们生活中,几乎离不开这个东西,但是,它却是个瘟神。
我假如不深入解释,各位能想到它为啥是个瘟神吗?
因为这个电子货币的出现,让几千年货币历史中,出现了一个本质上的演变。流通货币本来是那些对央行的债权凭证,也就是实物纸钞货币,变成了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凭证,都可以流通了。
你会发现,社会中的国债,这种对中央政府的债权凭证,都无法直接流通充当货币使用,但是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凭证,却可以流通使用,成为了流通货币了。
这TM肯定是违背金融秩序的,好吧,理解不到这一点,没有资格跟我来聊货币。
这里还不去分析所有的第3方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之类的。这类我们对支付宝的债权凭证,也就是你看不见的在支付宝里的钱,你以为是钱是货币,其实是对支付宝公司的一种债权凭证,都统统成为了社会中的流通货币,都可以用来交易并成为交易的支付手段。

好吧,理解这些东西,有些费脑筋,但是你们别来告诉我你们看不懂。看不懂就自觉闪避就可以了。

最后请认可结论,只有这两者,消费者信贷和电子货币同时结合在一起,才会导致这个部分准备金制度极限化发展。
这个观点,我敢说整个金融界都没有过的。理解不来没关系,不认可没关系。闪避就可以了。但别自以为是来反驳,不是怕你反驳,而是我没精力去反复解释这些。

这个部分准备金制度一旦发展到极限,会导致什么现象?
那就是社会的真实的准备金率会十分接近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一旦这个现象出现,则银行的流动性一定紧张,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大增。央行正常情况下,只能被迫频繁降准。请注意重点,央行降准,是被迫的。

解释到这里,你是否十分有冲动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计算一下我国的真实的准备金是多少?
不用算,我下面的图形,就跟踪了近20年的货币数据,央行法定准备金率的约束值和真实的准备金率实际值一目了然。

很多人的脑袋瓜子里,是没有阴谋这个概念的。但是,你总会有数学概念。
一个1%发生概率的事件,我们可以成为小概率时间。不是万分之一我们称呼的万一。这里是百分之一。意味着出现的概率比万一还是要大100倍。有可能偶然出现。
1%其实就等于0.01,即使这样概率的事件出现,也可以认为是偶然现象。
但是简单的数学知识告诉我们,0.01*0.01*0.01*0.01=0.00000001,这个概率,相当于万一的万一,相当于1亿分之1.
这样极端的小概率事件出现,几乎没有可能的。假如出现,则一定可以认为,这他妈的一定有阴谋,是被做局而成的,因为,这样极端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无谋不足以成事!

前面的两个瘟神,就是2个0.01相乘,是万一的概率,不信,除了中国,你们去分析分析,其他国家有哪些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且消费者信贷释放规模超过基础货币1倍的规模,且同时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十分发达的国家?
环顾世界,唯有中国是这个方面的老大。

本来到这里,你以为就结束啦?
还有另外2个极端的小概率事件其实早已布局好,就等你去发现了。
其中之1是我国最近数年来,不是采用降准来应对商行流动性紧张的情况,而是采用了如MLF,逆回购等方式的再贷款,增加了央行对存款性公司债权。这个央行对商行的债权,是要还的。而且这些债权,已经体现到了我国的准备金规模里。
这里,各位请用央行的货币数据去根据以下公式去自己计算一下。
(准备金-央行对存款性公司债权)/各项存款=实际真实的准备金率。
请你们自己计算一下,会发现,又一个真相被掩盖而变得更加危机和危险了。
这就意味着,只要银行各项存款的N%同时取现,就可以理论上导致我国所有的银行被挤兑。
这个是被隐藏了的极端极端小概率的金融真相。

在实物货币时代,挤兑之来源于社会取现这个唯一因素。
但是,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挤兑将增加到了3个因素。
1.取现。2跨行转账。3购汇外流。

假如,我国央行没有储备任何外汇,或者只储备很小规模的外汇以应对国家的需要。大量外汇在民间外汇市场的话。
那么第3个因素,就会从挤兑因素中去掉,因为这个模式下,购汇及资本外流,不会导致银行挤兑现象。

早前国家级的金融智库,国家金融研究所所长发表文章,提及金融恐慌,因对策略就是要切断我国货币供应与外汇的联系,其实说的就是这个因素。可惜,现在明白过来,已经晚了。

因此,这也算一个极端小概率的1%的事件。

所以的一切综合起来。你看不到阴谋,说明你道行还不够。
而且,这个趋势,一定会朝着这些设置好的路径发展和演变。至于贸易战深化和贸易封锁。也不会允许谈及的了。

有些东西,很多人是真的看不见的。我即使告诉你就在哪里,你还是会看不见。
看不见就看不见吧。别勉强自己。


准备金率1812.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linmengmiki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1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