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师出教育
487 0

[教育纵横] 2019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政治专业实践和认识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硕士生

6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 个
通用积分
2.0032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020 点
帖子
94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9-3-15
最后登录
2019-3-2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也是其他实践形式的基础。

   2)社会政治实践:即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如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社会管理活动等。

   3)科学文化实践:即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改造世界的活动。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探索活动、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索活动。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在实践中会产生坏的结果。

第二节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及其本质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认识的主体:认识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

  2)认识的客体:客体即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向,是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对象。

  3)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四重关系:一是实践关系;二是认识关系;三是价值关系;四是审美关系。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强调反映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强调认识不是机械的一次完成的,而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一系列能动飞跃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概念及特征: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凭借感官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的、片面的、外部的反映。

感性认识的特征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2)理性认识的概念及特征:

   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们是同一个认识发展过程中彼此相互联系着的两个认识阶段。

   相互联系:①相互依赖: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②相互渗透: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中也包含感性认识。

   4)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与途径: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的,在认识与实践的每一次反复中,都获得新的认识内容,这是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世界的无限性→实践的无限性→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活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表明,认识活动既不是封闭式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反映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和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第三节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内涵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1)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所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真理绝对性与真理相对性的关系: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相区别:二者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它们各有不同的规定性,是不能混淆的。

相联系:即相互联结和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一个部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正确的反映,谬误是歪曲的反映。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真理的本性决定实践标准的惟一性:真理的本性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断定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认识本身不能说明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说明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因此,只有通过连接主观和客观的实践活动,才能说明两者是否符合。

   2.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中介和桥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够说明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因而可以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教师招聘 招聘考试 辩证唯物主义 人文社会科学 理性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