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生观
考纲的要求: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明确的指出,德育、智育和体育是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人是由德、智、体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我国古代所推崇的“六艺”,即射、御、礼、乐、书、数,是对人全面发展的一种诠释。马克思对人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证,其核心就是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内容阐述中,明确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要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重点记忆)
“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
(一)核心是对教育活动对象——学生所做的完整认识: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人
3.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4.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5.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1.强调以人为本位,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和人的价值、丰富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生存竞争,把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人格完善和精神升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提出要注重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打好基础的理念;
2.超越个体本位论的教育——即在重视人的发展、把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及社会发展的核心的同时,还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通过教育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和措施。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不仅坚持对学生进行应用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素质教育重视全体学生,是真正的“全面发展”。所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良好的教育是提高个人和社会整体素养的重要手段。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多方面的教育,促进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说, 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人类的社会发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因此,教育的方针和目的最终也要转变到以“人” 为中心,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上来。素质教育不但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展开教育,使人的全面发展与其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促进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实现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目的。
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个性化——学生是各具特点的人
(2)人性化——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人
(3)主体性——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4)发展性——学生是发展的人
五、教育公正与学生共同发展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就是无论学生的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如何,都享有同样的入学机会。在确保入学机会均等的情况下,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更加重要。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换句话说,无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的受教育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与因材施教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