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做为一名在职人员,连续考博两年,目前已向原单位递交辞职报告。第一年报考同济交大中科院,由于没论文没看书,一所都没上。第二年报考同济复旦交大中科院,最终上岸中科院。也和大家分享下个人经历。
一、考博难不难
相信所有人都听说过,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可如今已经9012年了。可今年的翟博士立功了,谁还敢说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至于没有考不上的博士,只有以下几种情况:
1.报考双非院校,但双非院校招生名额非常小,如果有人硕转博,此处不必多说。
2.本硕985或两财一贸,或硕士毕业于海外名校,没有论文只要你有一颗读博的心导师也很喜爱;
3.学校不够,论文来凑。对于经管的学生来说,两篇C刊一作(导师一作学生二作也可)起码同济经管是很有把握了,当然,如果你是搞数量的,SCI有一篇也不错。
关于英语:
六级不到450的,抓紧时间刷分。500以上最保险,很多学校考博英语是六级或雅思或托福或GRE达到一定成绩是可以免试英语的。如果你还在校,抓紧刷六级,毕竟一次才25.如果毕业了再考,就雅思托福或GRE随便选一个吧,具体要求看各校的招生简章。插播一句,安泰经管对待GRE是一个奇葩的存在,260分就可以免考英语,GRE只要去参加考试,最低都是260,安泰这个bug连续两年都没有更正,如果你英语实在困难,这也是条路。
二、申请审核是不是要比考试容易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除非是你发了牛逼的paper,别觉得发了C刊就很牛,现在很多985不要求发文章,但很多双非的学生发文章都发的很厉害,这类学生博导也很喜欢。在审核中很占优势,毕竟文章和学校背景占据的分数都比较大。如果这两类优势都不具备,只能告诉你,申请审核几乎要凉。而且申请审核,不过是把初试复试合在一起了,难度不降反升,导师和行政老师可以通过打分来行使是否给你考试的资格。而考试制的,最起码符合招生简章的都有考试资格。安泰复试比例差不多1:3,同济1:2,复旦楼主当时报的大数据,报考比例1:10,在一次招办群发考生的邮箱中,楼主通过邮箱看到考生中有港大、武大、普林斯顿、悉尼大学等海外牛校考生,复旦本校至少报了三个,但招生计划差不多是5人左右。竞争还是非常激烈。中科院是初试人数两个考场,160多人,但差不多有40人弃考,最终统考的17人进复试,拟录取13人。
三、报考动机
几乎所有的博导都会问到考生这个问题,但学生说的话导师也不会全信,毕竟见的学生也多了,真心做科研的没几个,导师心里也清楚。但无论将来是继续科研、去企业、公务员等,导师都希望学生报考前能有一个最基础的规划,这一点报考前一定要想好。其次,北京上海有不少在职人员报考全日制非定向,目的很单纯,挂学校集体户口,就具有了买房资格。但这类人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比应届生更能投入到复习中去。毕竟应届生还要应对毕业论文、找工作垫底等等,真正用于备考的时间并不多。
关于研究方向,由于其他学校均未进入拟录取,所以只了解中科院。中科院经管院比较偏数理,还有一些偏工程方面,但导师并不介意你之前学什么,导师在乎的是你愿不愿意跟着他的研究方向,而且导师也不在乎学校背景,只要能够硕士毕业就可以。中科院的理念是,也许你进校时并不是一流的学生,但他会培养你成为一流的学生毕业,选导师时某所所长亲自所说。此外,选导师时非常注重学生的研究兴趣,学院会尽量满足学生的诉求。
四、关于毕业、补贴
很多人觉得,中科院是三年制,以为很好毕业。但事实上,中科院的生活比较单调,没有高校那么丰富,与其说是学生,更不如说是研究员。很多师兄师姐早上八点学到晚上11点,依旧觉得时间不够用,毕竟三年毕业时间很紧张,很多老师要求在国际顶刊发表2篇论文,这个毕业难度几乎超越了国内所有高校。记得曾经在某TOP4高校的公众号上看到一个经管博士的时间表,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中途还会出去打球。所以来中科院读博要耐得住寂寞,如果仅仅是想逃避就业,再过几年学生生活,那你就想多了。或者想在读博期间搞点副业,赚点小钱,那估计等待你的就是延期了。
关于补贴,没有太了解过。毕竟做好了做穷学生的打算,自己省着点花,每年应该还能存点,如果你很在意补贴的话,还是别来读博了,工作赚的肯定比这多。如果指望通过读博就业后来改善经济条件,很大情况下还不如硕士毕业直接就业。
关于在职读博,现在在职读博名额少之又少,除了少干、新疆班、西藏班,一般人很难拿到在职名额。除了国家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在职名额更多的是一种互惠互利,在你成为副厅之前,34所的在职名额别抱太大希望。毕竟你也给学校带不来什么什么,这话说的可能有点刺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