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周长伸
1340 0

帕累托最优新探——基于“动态资源”视角(中) [推广有奖]

  • 1关注
  • 0粉丝

大专生

5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25 个
通用积分
3.0387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011 点
帖子
35
精华
0
在线时间
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9-6-23
最后登录
2021-5-31

楼主
周长伸 发表于 2019-6-23 13:51:31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四、竞争与平分的平衡<br>
当资源里生产单元不饱和的时候,竞争是帕累托最优的通途,而自由主义流派认为资源永远处于生产单元不饱和状态,竞争就是公平的化身,因此,主张竞争是永恒的主题;当资源里生产单元饱和的时候,平分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不二选择,这也是传统马克思主义主张绝对公有制的理论依归。两大流派虽然都秉持权利平等法则,但是因为对资源的不同认识,而建立起各自的甚至对立的理论体系,提出迥异的政治主张,导致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纷争。那么,资源到底是怎样的呢?<br>
上文中的例子,是假定所有人就只有那一片可采草籽的区域。再假设当那片区域里生产单元饱和了的时候,人们又发现了别的区域也有草籽,甚至比那片区域能容纳的可自由采集的人数还多,这个时候,第十一个人,还需要去平分之前那十个人的资源吗?不需要了,因为大家都可以处于生产单元不饱和状态的资源空间,都属于一种非排他性竞争的生产关系了。<br>
但是,如果人类所面对的资源,仅仅停留在自然生长的草籽和野兽这个层面,那么人类和其他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性标志,就是人类拥有不断提高的向外界环境索取所需物质和能量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进步会带来资源的变化,人类历史的发展充分的印证了这一点。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主要就是人天生的自然力,因此,那时的人们面对的资源只是自然生长的草籽和野兽;铁器的发明,土地变成资源;工业革命的到来,矿山变成资源;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更多看不见摸不着的领域,变成人类新的资源空间。从这里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所面对的资源是一个第次敞开怀抱的空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这个进程从未停止,而且有逐渐加速的趋势。也就是说,生产力每一次质的提高,都给人类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资源空间。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开拓资源空间的历史,也是资源本身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这就是资源的动态性,这就是人类所面对的资源真相。<br>
也就是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生产力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会为人类开拓出更新换代的资源,而每次新资源的来临,都把人类带进一个生产单元不饱和的资源空间,就像是人类又重新面对一个新的世界一样。但是,生产力的进步,是依托于生产单元个体,并不具有先天的社会公益性。即,对新资源领域的拓进,总是发轫于个别的生产单元,而不是所有的生产单元同时获得了对这一资源开发利用和占取的能力。例如对于矿山资源,工业革命之初,一定是个别或极少数个人或者企业先掌握了开发利用的技术,而不是所有人或者企业都同时拥有了这一技术。这就决定了,对于某个新资源空间,从开始到后来的一个时期内,只有个别或者极少数的生产单元具备对这一资源开发利用和占取的能力。新资源空间相对于这些首先获得开发能力的生产单元是巨大的,也就意味着,相对于这个资源空间,生产单元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不饱和的。拿矿山的例子来说,就是当只有极少数的生产单元有能力开发矿山资源的时候,矿山资源空间相对于这些生产单元来说是巨大的,这些生产单元对于矿山资源而言是不饱和的。根据上面讲的道理,面对生产单元不饱和资源的空间,生产单元之间是非排他性的竞争关系,就是任何生产单元的开发利用和占取,不影响其他生产单元同样好同样多的开发利用和占取。这种竞争关系,是人性之权利平等法则的体现,这就是竞争的合理性与正义性。与此相应的,就是私有产权、私有制的公平性。<br>
这就是自由主义学派所确立的“竞争”概念的本意。通常人们所说的“自由竞争”“市场竞争”、“体育竞技”等等,在权利意义上,都是非排他性竞争。就是说,在无主资源面前,这种竞争不排除任何人公平参与的资格,还要保证参与过程的公平性。至于参与者因为能力差异而导致结果的排他性,正是权利意义上非排他性竞争公平性的体现。<br>
然而,一定的资源空间内,随着拥有开发能力的生产单元的不断增加,生产单元有趋于饱和的倾向。对于因为生产力的进步而开拓出来的资源空间,总是具备随着这一生产力拥有者的增加而达到生产单元饱和的特征。而一旦资源空间里生产单元饱和了,平分这一资源所有权或者平分这一资源所带来的收益,也便成为没能占取该资源的所有成员的共同要求。因为,这一资源的出现,从应然权利上,也是为人类所共有。当生产单元不饱和时,该资源的权益由有能力开发利用和占取的生产单元所实际拥有,但是当生产单元饱和了时,其他同样有能力开发利用和占取这个资源的生产单元,便代表了所有还不曾拥有这个资源的生产单元,获得了对这个资源实然的平分权。这时,平均分配这个资源的所有权或者平分这个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就具有了合理性和正义性,这就是资源占有上“平分”或者说“公有”的公平性。<br>
在这里,平分是一种对资源占取的权利,并不一定是对资源进行物理性质的切割,因此,其表现形式是公有。而且公有与平分本意相通,《说文》曰:公,平分也,从八厶,即,公有与平分互为表达。<br>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延续性,人类现实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截面,所面对的资源都呈现出既有生产单元饱和又有生产单元不饱和的累积叠加现象,这种情况下,反映在总体上,就是生产单元饱和资源与生产单元不饱和资源处于一定比例的共存状态。也就是说对于所有生产单元来说,既有应该平分的资源,也有应该竞争的资源,二者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对应生产单元已经饱和资源和生产单元不饱和资源之间的比例,表现在生产关系上就是平分的成分与竞争的成分在一定比例上的平衡,简称平分与竞争的平衡,或者竞争与平分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也是社会运行的总规律。<br>
回顾历史可以知道,当农耕时代相对于土地资源的生产单元饱和了时,要求平分土地的农民运动就风起云涌了。拿中国来说,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历史,就是农民打着“均田地”的旗号不断冲击和打破强权势力对土地垄断的历史,即使近代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也是以“打土豪分田地”为革命的首要目标。对于欧洲国家,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对所有资源处于垄断地位的封建主则面临着既有农民对生产单元已饱和资源——土地的平分要求,又有新兴资产阶级对工业革命所开拓的新不饱和资源的竞争要求的双重局面,因此,历史的演绎便是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实现了联合,在这种联合中,代表新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获得了领导地位,他们共同推翻了封建统治,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扫平了道路,也迎来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这一资源,生产单元很快趋于饱和,资源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越来越多的民众不能获得应该平分资源带来的收益,社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相应的,资本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因为民众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而卖不出去,这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看到了特定历史截面的资源空间因为生产单元饱和所呈现出的有限性,却忽略了资源空间因为生产力这个革命因素的存在所带来的动态性,随着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资源空间被新的生产力依次打开,人类以竞争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已经为后来的历史进程所验证。<br>
这一切历史的进程和演化,贯穿着一条亘古不变的脉络,就是人们对权利平等的追求,即权利平等法则。为权利受损而抗争,为权利平等而战斗,因为只有来自权利平等法则的公平性,才是衡量人们满意度的标尺。<br>
因此, 动态资源下竞争与平分的平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公平性的最好注解,是实现所有个体效用最大化、满意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是通向帕累托最优的普适性“大道”。<br>
五、传统帕累托最优的局限与不足<br>
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符合了运行规律所表现出的最佳状态,帕累托最优的先决条件是源自权利平等法则的公平性,动态资源下竞争与平分的平衡是达成帕累托最优的现实路径,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帕累托最优才堪称效率与公平的“理想王国”。然而,一直以来学界所确立的帕累托最优,却是另一番景象。为了便于区分,不妨把学界所认知的帕累托最优称作“传统帕累托最优”。<br>
首先,传统帕累托最优是建立在“有主资源”基础上的,即已经被人们开发利用和有所归属的资源层面,这就回避了有主资源本身是否具有正义性和是否符合公平性的问题,把私人产权的合理性变成了“当然”的前提。这种情形从亚当.斯密就开始了,其《国富论》就不再讨论关于资源私人占有的合理性问题,后继者更是把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置于理所当然的语境之中。<br>
其次,局限于在“有主资源”层面“打转儿”的经济理论,无法反映资源整体的真实情况,即不能反映“有主”之前,资源处于怎样的状态,也体现不了生产力的变化所带来的资源动态性。<br>
第三,回避了“洛克的条件”所规定的竞争合理性赖以成立的前提,把竞争作为经济运行永恒主题,当竞争带来社会严重不公,用权利平等法则无法解释这种不平等的时候,人们不得不走上另寻“公平”的道路。而一旦脱离了权利平等法则,人们就再也找不到公平的统一标准。<br>
第四,离开了无主资源里生产单元不饱和资源条件下非排他性竞争这个背景,难以确认有主资源里的“完全竞争”状态是怎样的,人们甚至怀疑其现实可能性。<br>
基于上述种种,传统的帕累托最优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遭遇了质疑,下面列举百度上具有代表性的几条如下。<br>
在理论建构中,前提的有效性是理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不符合实际的。<br>
“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都是不变的。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不仅生产技术在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br>
其次,所谓的"帕累托改进"也是不存在的。<br>
暂时假设“帕累托改进”可以实现,这时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有人的境况都变好;第二种情况是有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另一部分人的境况至少没有变坏。<br>
第一种情况与阿罗(K.J.Arrow)定理相矛盾。因为,对原来的资源配置状态进行重新配置,必然涉及到要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多种方案有一个选择的问题。<br>
根据阿罗定理,在满足一定的公理条件下,若人数不少于两个和方案数不少于三个,则不存在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公平分配程序。既然如此,则在多种资源的配置方案中选一个让任何人都认为公平和满意的方案是不可能的。这时,选任何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方案,必定会使一些人觉得不公平,从而产生不满意。不满意的这部分人,其效用水平应当是下降的。这里主要原因是:一个人的效用,不仅取决于实际绝对拥有资源量的变化,而且更重要取决于他与社会其他人相比较的相对资源拥有量的变化。对于一个社会人而言,他更看重的是相对拥有资源量的变化。<br>
第二种情况也不可能存在。第二种情况是有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另一部分人的境况至少没有变化。对于境况变好的一部分人而言,不仅资源的绝对拥有量增加了,而且与另一部分人相比,资源的相对拥有量也增加了。所以,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一般总体会得到提高。但对于境况没有得到改变的一部分人而言,由于与另一部分人相比,虽然资源的绝对拥有量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资源拥有量发生了减少的变化。所以,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总体应当是下降的。<br>
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产生机制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br>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着竞争性均衡,那么这种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同时,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对于每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满足有关个人效用函数(凸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函数(凸的生产函数)的某些条件下,总可以通过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竞争性均衡来实现。但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体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抽象的理论中。<br>
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判断依据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也是有问题的。<br>
按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判断甲的状态是否较前有所改进,其依据是甲自己的主观效用和偏好,而不是社会统一标准和客观标准。这就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偏好,从而对同一状况就会有不同的判断。在现实中,从其他人的角度看,甲的状态应当是改进的,但在本人看来,未必就认为是改进的;二是对同一个人而言,其欲望水平也是在不断升级的。随着客观生活状态的实际改善,一个人的需求和偏好也在变,这时基于个人效用偏好标准,其生活的快乐度和满意度并非就一定是绝对提高的。<br>
这些质疑,几乎否定了帕累托最优相关理论的现实可行性,也基本上反映了上述传统帕累托最优理论本身的局限性。<br>
相较于重塑的帕累托最优,传统帕累托最优还有一个大缺陷。<br>
即使传统帕累托最优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它仅仅反映了资源里生产单元不饱和条件下的社会状态,而不能反映生产单元饱和资源条件下的社会情形,更不能反映动态资源下的社会运行状况,因此传统帕累托最优只是自由主义流派的一家之言,代表的是自由主义流派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不具有评判社会运行状况的普适性功能。这从其他流派对它的指摘、诟病甚至否定就可以佐证。传统马克思主义就否定了它的真理性,福利经济学也不得不在它之外另寻公平来平衡由竞争造成的社会不公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linmengmiki + 100 + 10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