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后,学者们对“父亲”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增多。“父亲缺失”,“父亲参与”都是其中的重点议题,而近几十年来,“父亲在位”逐渐成为了一股研究新热潮。父亲在位是指子女的心理父亲在位,是子女对父亲的感知和内在体验,包括内心的父亲、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其他人的影响、有关父亲的信念四个维度。
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促进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汉斯出版社《心理学进展》期刊中,有论文将从父亲在位的概念、结构、测量、对子女的影响等方面介绍父亲在位理论,并结合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现状,指出存在许多问题,如父亲参与程度不高,父子关系不够理想,“父亲参与”理想与实际的差异。因此笔者对未来研究做出以下展望。
研究对象的转变。父亲在位理论为了区别于过去研究而着眼于对成年子女父亲在位的研究,他更关注父亲在位的发展对子女成年后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国内目前关于父亲在位的研究基本都以大学生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之前的父亲在位水平不值得关注,相反,笔者认为更应当以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父亲在位对子女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将目光关注于初、高中生,研究父亲在位水平与其学校表现、学业表现、乃至价值观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拓宽人们对父亲在位重要影响的理解。
提升父子关系。相比于提供物质条件,许多父亲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他们习惯于表现为传统的、权威式的父亲,不轻易表达爱意,这使得许多孩子与父亲的亲密感不足,也更少地向父亲袒露心声。但是,亲子关系的好坏对亲子教育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父子关系”是一个双向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考察如何增强父子间的亲密感,提高父子关系,以提升父亲在位。
完善对“父亲”参与家庭的支持。虽然许多父亲已经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愿意回到家庭,陪伴孩子成长,但是理想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可能是因为支持力度的不足。一方面,家庭对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有些母亲或者上一辈认为男性只要赚钱养家即可,不支持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对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不足。现在,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为女性,而许多女性教师又习惯性的认为相比于父亲,母亲对子女的情况更了解,因此也更愿意与母亲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今后可以进行更多关于父亲在位与子女学业成就、职业成就、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之间的联系,以此让更多人转变思维,支持父亲参与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