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5674 9

[其他]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384 个
通用积分
243.6694
学术水平
1037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提 要: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的产生、发展为主线,围绕该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并进行简单评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
  区域经济理论是在区位论和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五十年代,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演进始终沿着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发展两条线索进行,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化。
  一、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
  (一)农业区位论。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在该书中,杜能还创建了著名的农业圈层理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以此形成农业的区域配置。通过这个理论,杜能证明了决定各地区农业布局最佳类型的是级差地租,而非自然条件。
  (二)工业区位论。劳恩哈特第一个提出了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系统完整地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在前人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规则,严谨地表述了工业区位理论。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其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区位因素决定生产场所,即生产费用最低、经济效益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运费、劳动费用以及集聚等因素是工业区位指向的决定性因素。
  (三)中心地理论。20世纪三十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他认为,当只有一个服务点市场区时,最理想的服务范围为圆形服务面。但是,当一个区域内存在多个同级中心地时,圆形服务面之间就会出现空当,处于空当地区的居民得不到最佳的服务。如果留空当,圆形之间必须相互重叠,这样圆形市场区转变为最稳定的六边形空间结构市场区。如此一来,每个次一级中心地则成为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的递减多级六边形图形,即为一般均衡状态下的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四)市场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把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来研究区位理论,进而探讨了市场区位体系和工业企业最大利润的区位,形成了市场区位理论。廖什认为,每一单个企业产品销售范围,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而产品价格又是需求量的递减函数,所以单个企业的产品总销售额是需求曲线在销售园区旋转形成的圆锥体。随着更多工厂的介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由此形成了圆外空档,即圆外有很多潜在的消费者不能得到市场的供给,但是这种圆形市场仅仅是短期的,因为通过自由竞争,每个企业都想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因此圆与圆之间的空当被新的竞争者所占领,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的市场网络。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平衡发展理论
  1、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下对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是索罗-斯旺增长模型。索罗和斯旺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开放区域经济的假设下,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增长,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趋同,呈收敛之势。不平衡增长是短期的,平衡增长是长期的。
  2、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56)在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假设下,提出区域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最终可以趋同的假说。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空间均衡论,即市场价格机制能够使区域间的收入均等化。
  3、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短缺—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生产率)。这两种循环互相影响,使得经济状况难以得到好转,经济增长无法实现。要解开恶性循环的死结,就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战略。
  4、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和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迅速实现工业化,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投入资本,通过基础设施的优先发展和相关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使落后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他们还主张在经济发展之初,不应将投资重点放在重工业部门,而应首先放到有相互联系的轻工业部门及其他产业部门,通过贸易来获得重工业产品。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缪尔达尔(1957)认为,某些地区受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二元结构。因此,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这种差别。缪尔达尔指出,市场力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是缩小区域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区域会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从而遏制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使欠发达区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越积越多。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这一概念是20世纪五十年代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1950)首次提出来的。佩鲁认为,经济空间由若干中心所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任何普通意义上的空间都是一个由中心及传输各种力的场所组成。佩鲁把空间中心称为增长极。他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程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3、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循环说”。他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1966年汤普森在《对制造业地理的几点理论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区域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旦一个工业区建立,它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遵循一个规则的变化次序而发展,从年轻到成熟再到老年阶段,不同阶段的区域面临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梯度理论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简称,是在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认为,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也就是说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而且产业和技术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散和转移。
  4、产业集群理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20世纪九十年代初,产业集群理论进一步深化发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认为,专业化产业集群具有“劳动力蓄水池”作用,并强调指出“相互了解与信任”和“产业氛围”对区域内聚集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迈克尔·波特(1998)认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持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可以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空间因素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空间的均衡问题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新经济地理学力图把“空间”因素引入对区际贸易的分析,通过把运输成本作为“空间”因素纳入区际贸易模型来解释贸易量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价格、要素报酬和行业生产率在不同区域间差异等与区际贸易的问题。
  (一)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克鲁格曼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模型,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聚集,“中心-边缘”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
  瓦尔兹(1996)则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和创新产品的区域性集中,区域经济增长源于产业部门的地理集中及由此产生的持续的生产率提高。
  马丁(1999)探讨了存在聚集经济条件序列区位竞争的结果,他通过模型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存在聚集经济时,赢得第一次区位竞争使得一个区域对下面的企业更具吸引力。所以,第一个企业可能获得较高的财政激励,而第二个企业则可能获得的补贴较少,但其却从产业聚集的外部经济中获益。对较早的投资吸引所获得的动态的或者说长期的效果可能超出其直接的经济效果,因为这对以后的产业吸引形成一种区域环境。由于赢得第一次区位竞争对区域发展具有如此的动态经济效果,因此各区域内为吸引新企业进入提供各种激励措施。
  藤田和莫瑞(1997)研究了许多制造业经济体系中的运费与规模经济差异,认为经济体系会自动发展为一个中心地体系,他们(1996)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模型进行了修正,发现人口增加会引起新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在一个长而狭窄的经济体系产生,并沿着一条线逐渐向外扩展,形成多城市空间。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区际贸易理论。在区际贸易方面,沃纳斯伯尔(1996,1999)把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作为区际贸易新类型的基础,他认为假定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如果中间性商品受到规模经济和运费的影响,生产过程中所引起的区际经济分化必然出现。
  沃纳斯伯尔还把运输成本纳入赫克歇尔-俄林的区际贸易模型,发现贸易方式和生产方式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和要素密集度,而且依赖于运输成本,后者与国家或区域的地理位置有关。
  巴罗与萨拉·艾·马丁(1991)认为,虽然国家收入水平与长期趋势之间的差距越大,其增长也越快,但由于缺乏长期增长潜能,递增收益阻碍着各国经济增长差距的缩小,各国经济增长最终趋向发散。
  总之,区域经济理论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渐丰富起来。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向实证研究,对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使区域经济理论对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更具操作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倪瑛.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发展问题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1.
  [2]何金玲.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J].经济纵横,2007.1.
  [3]李红锦.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7.7.
  [4]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万鹏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4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 经济理论 理论研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研究 区域 经济理论

已有 1 人评分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np84 + 2 补偿

总评分: 热心指数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hxhongde 发表于 2010-3-12 20:5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的资料就是这些吗?

使用道具

藤椅
拜读者 发表于 2010-3-12 22:03: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keyi de hua   zheshiyige henxin de kexit de

使用道具

板凳
fuxinwu 发表于 2010-3-12 23:36: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随便一本 区域经济理论 可包括全部
敢说敢言矛盾中成长

使用道具

报纸
dong0228 发表于 2010-5-10 15:52: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综述嘛,就是概括各家学说或研究情况,了解个大概。不能强求有多少资料吧。

使用道具

地板
liyuswufe 发表于 2010-5-11 15:24: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版主的搜索和分享。

使用道具

7
第四季冰川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4-17 21:31: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是感谢啊

使用道具

8
昊睿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7-8 20:02: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多谢!!!!

使用道具

9
iceapple2009 发表于 2011-10-11 00:38: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非常感谢。

使用道具

10
iceapple2009 发表于 2011-10-11 00:38: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非常感谢。收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