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whuaihai
4409 2

[区域经济学] 淮海经济区“十五”期间和二○○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析报告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淮海经济区

小学生

2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1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3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88 点
帖子
5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5
最后登录
2017-3-9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淮海经济区发展研究中心 苏 汪
(2006年3月4日)

当前,东部沿海崛起了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形成了东部“三足鼎立”的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淮海经济区位于东部沿海,是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中间唯一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且是东部沿海黄金海岸“4+1”模式完整形成的重要区域,是东部地区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2005年,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区域宏观经济政策,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努力创新发展机制、拓展经济合作空间,抢抓机遇、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协调的发展态势,淮海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又有新的提高。现依据2005年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淮海经济区“十五”期间和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分析报告。
一、区域经济总量规模分析
1、综合实力继续增强
继2004年淮海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05年淮海经济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稳步增长,据初步统计,区域20个成员市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70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32.38亿元,增长550.3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581.62亿元,增长866.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47.47亿元,增长537.3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1.6:46.8:31.6调整到20.3:47.7:32.0,在原有二、三、一布局的情况下继续优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515元,比上年增长1241元。2005年,淮海经济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902.49万吨,增长3.2%。
2、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5年,区域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预计实现1033.88亿元。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累计达到508.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是整个“十五”期间增长最快的一年。采用城市简单平均法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937元,比去年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422元,比去年增长10.2%。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实现9425.57亿元,比去年增长18.7%,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实现6272.32亿元,比去年增长8.8%。
3、需求拉动作用增强
2005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继续增强,经济区实现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18.4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外贸出口额达到96.87亿美元,同比增长23.72%;出口贸易依存度6.8%,比上年的6.4%稍有提高。
4、开放经济继续增长
各市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广泛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按利用外资新的核算方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22.5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实现156.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占苏鲁豫皖四省进出口总额的5%。其中,出口额达到96.87亿美元,同比增长23.72%;进口额达到60亿美元,同比增长29.9%;贸易顺差值36.87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1%,比去年提高0.8%。
5、工业经济步伐加快
淮海经济区的制造业水平较高,在地区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05年,区域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13.44亿元,增长32.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约167%,增长19%。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1239亿元,增长39.36%。工业利税总额1199.8亿元,增长36%。工业利润总额619.95亿元,增长45%。
二、区域经济二元结构分析
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市位于鲁南、苏北、豫东、皖北。虽然近年来四省开始重视这一地区的发展,但因这一区域经济基础较差、实力较弱、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目前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区域,城市之间经济差距较大,总量规模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总量的不平衡。
1、省域发展不平衡
淮海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鲁南地区59977平方公里,苏北地区52312平方公里,皖北地区36613平方公里,豫东地区29107平方公里。从地均GDP角度分析,2005年,淮海经济区每平方公里产生GDP是657.49万元。其中,鲁南地区实现GDP5100.14亿元,地均GDP为850.35万元,占区域地均值的129%;苏北地区实现GDP3623.85亿元,地均GDP为692.74万元,占区域地均值的105%;皖北地区实现GDP1422.91亿元,地均GDP为388.64万元,占区域地均值的59.11%;豫东地区实现GDP1556.43,地均GDP为534.73万元,占区域地均值的81.33%。由以上分析可见省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明显。
2、发展速度不均衡
国内生产总值增幅:2005年,淮海经济区GDP同比去年增长16.1%。同样与去年相比,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四板块的增长幅度差异性很大,鲁南地区GDP增长17.9%,苏北地区GDP增长12.5%,皖北地区GDP增长19%,豫东地区GDP增长16.24%。显示出发展速度上的不均衡性。但是值得可喜的是皖北、豫东地区在国家中部崛起的号角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去年平均15%的增幅水平看,今年呈现出增长的可喜态势。
投资增长率:2005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703.7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5%。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市场因素的带动下,投资增长加快,鲁南地区实现1645.84亿元,平均增长37.17%;苏北地区实现1276.52亿元,平均增长32.6%。皖北和豫东地区由于受到中部崛起的政策因素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投资增长也在加快,皖北地区实现368.75亿元,平均增长34.08%;豫东地区实现412.66亿元,平均增长43.4%。
3、人均指标存在差异
由于地区结构不平衡、工业化滞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导致四大板块人均指标差异较为明显。
人均GDP:淮海经济区总人口12299.76万人,鲁南地区4034.4万人,苏北地区3249.1万人,皖北地区2640万人,豫东地区2376.3万人。从人均GDP角度分析,鲁南地区人均GDP为12642元,苏北地区人均GDP为11154元,皖北地区人均GDP为5389.81元,豫东地区人均GDP为6549.8元。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淮海经济区2005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08.98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13.8万元。鲁南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582.07万元,苏北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560.37万元,皖北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82.73万元,豫东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84.49万元。
4、外向经济存在落差
淮海经济区外向型经济起点低,基数小,近年来虽然增幅可观,但总量不高,仍然处于弱势状态。由于江苏和山东两省属于沿海省份,河南和安徽两省处于内陆,外贸进出口总额横向相比,存在明显落差。
2005年,苏北五市进出口总额占经济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5.7%,占江苏全省的2.4%,其中出口占比为33.3%,进口占比为39.8%;鲁南七市进出口总额占经济区进出口比重为58.4%,占山东全省的12%,其中出口占比为60.4%,进口占比为55.1%;皖北五市进出口总额占经济区进出口的比重为3.3%,占安徽全省的5.5%,其中出口占比为4.2%,进口占比为1.9%;豫东三市进出口总额占经济区进出口的比重为2.6%,占河南全省的5.1%,其中出口占比为2.2%,进口占比为3.2%。由此看出,淮海经济区内陆城市比较多,相对于沿海城市发展较为缓慢,四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极不均衡。但是经济区内陆城市资源比较丰富,市场空间比较大,并且目前国内产业正向中西部转移,各省也分别提出诸如东向发展战略或者城市带、产业带之类的发展政策,千方百计向东部沿海靠拢,由此,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淮海经济区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潜力将畜势待发。
5、工业化水平普遍滞后
工业化水平普遍滞后主要表现在地区间工业化的地域差异上,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工业利润总额三个数据比较,均反映出工业化水平的地域差异,表现为自北向南的逐级递减,而且悬殊较为明显。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511.94亿元,其中,鲁南地区实现1958.93亿元,占到整个区域的56%;苏北地区实现985.49亿元,占整个区域的28%;皖北地区实现283.13亿元,豫东地区实现284.39亿元,皖北和豫东地区占整个区域的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也基本呈现出鲁南、苏北、豫东、皖北的逐渐递减,分别为鲁南地区35%、苏北地区24.5%、豫东地区23.34%、皖北地区23.3%。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005年,区域各市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累计实现11239.6亿元,其中,鲁南地区实现6311.41亿元、苏北地区实现3336.15亿元、豫东地区实现834.24亿元、皖北地区实现757.79亿元。
工业利润总额:2005年,区域各市工业利润总额累计实现622.35亿元,其中,鲁南地区实现392.04亿元、苏北地区实现146.59亿元、豫东地区实现52.9亿元、皖北地区实现30.82亿元。
三、区域经济发展横向分析
截止2005年,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年末人口总数累计达到12299.76万人。区域内形成了四大板块竞相发展的局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环境。除了在2004年徐州和济宁两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外,今年,突破千亿的城市队伍又相继增加了临沂和盐城两市。其他城市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国内生产总值:济宁、临沂、徐州、盐城均突破千亿元,分别为济宁1266.19亿元、临沂1211.8亿元、徐州1207.76亿元、盐城1011.3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最少的是亳州、莱芜和淮北市,分别为亳州265亿元、莱芜256.34亿元、淮北209亿元,这主要与其面积小、人口少有一定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基本构成三类增长区,一类增长区是鲁南地区,平均增长速度在17.5%;二类增长区是苏北地区,平均增长速度在14.34%;三类增长区是豫东皖北地区,平均增长速度在11.16%。20个城市里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莱芜市,实现了18.5%的增长速度。以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9.9%为参考点,亳州(9.5%)和宿州(8.3%)两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莱芜市以20616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继续领先,有10个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分别是莱芜(20616元)、枣庄(17283元)、济宁(15748元)、泰安(15535元)、日照(15173元)、徐州(13112元)、盐城(12658元)、临沂(11917元)、淮安(10683元)、淮北(10321元)。与2004年相比,淮安、淮北两市加入了万元的队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城市只有3507元,差距明显。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济宁最高,超过500亿元,实现542.5亿元。在30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徐州(397.36亿元)、临沂(370.6亿元)、泰安(335.2亿元)、枣庄(302.9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最低的市为宿州(38.01亿元)、亳州(25.74亿元),由此看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工业经济部分指标:总量上的比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个城市均超过100%,其中,200%以上的城市有枣庄(217.71%)和莱芜(203.13%)。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有济宁(1403.3亿元)、临沂(1391.5亿元)、徐州(1199.48亿元)、盐城(1040亿元)、泰安(1008.8亿元)。工业利税最高的城市是济宁市(204.7亿元),工业利税超百亿元的城市有徐州(150.68亿元)、枣庄(126.72亿元)、临沂(118亿元)、泰安(117.6亿元)。工业利润总额超百亿元的只有济宁市(126.3亿元),超过5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临沂(75亿元)、枣庄(67.7亿元)、泰安(63.1亿元)、徐州(59.75亿元)。增幅上的比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长最快的是蚌埠市,比去年提高了140.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最快的是日照市,比去年增长了58.6%;工业利税增长最快的是周口市,比去年增长了99.8%;工业利润增长最快的是周口市和开封市,比去年分别增长了113.2%和111.3%。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徐州完成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最大,为435.23亿元,投资总额在30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临沂(374.46亿元)、济宁(362.08亿元),投资总额在20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泰安(294.65亿元)、盐城(264亿元)、淮安(232.46亿元)、连云港(220.28亿元),其他城市均未超过百亿元。投资增幅较快的是泰安(65.9%)和菏泽(57.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临沂和济宁两市突破400亿元,分别达到496.6亿元和429.8亿元。徐州接近400亿元,达到396.04亿元,未超过百亿元的有四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在16%以上的有3个城市,分别是济宁、盐城、临沂。增长幅度较小的城市只有11.6%。
实际利用外资:忽略实际利用外资额新的核算体制,采用简单对比方法,连云港实际利用外资额最大,实现27480万美元,还有3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2亿美元,分别是临沂(26712万美元)、徐州(26100万美元)、济宁(24797万美元)。经济区内有10个城市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不足1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20亿美元的城市是日照和连云港,分别实现254718万美元和203906万美元,超过10亿美元的城市是济宁(186766万美元)、临沂(179700万美元)、盐城(143460万美元)、徐州(112600万美元)、莱芜(105280万美元)。其他城市均在10亿元以下。外贸进出口幅度增长最快的是宿州市,达到90.1%。外贸出口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城市有日照、临沂和济宁,分别实现132341万美元、127688万美元和116360万美元。其他城市均在10亿美元以下。出口幅度增长最快的依然是宿州,增长106.9%。
地方财政收支:地方财政收入或一般预算收入在40亿元以上的城市包括济宁(66.5亿元)、徐州(55.22亿元)、盐城(50.4亿元)、临沂(49.11亿元)、泰安(40.6亿元)。增长最快的城市是莱芜市,达到41.5%。有3个城市呈现负增长。财政支出最大的城市是徐州,达到104.99亿元。盐城、济宁、临沂的财政支出均超过80亿元,分别为87.9亿元、87.82亿元、82.2亿元。
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超千亿的城市是徐州,达到1010.89亿元,超过500亿元的城市有济宁(939.57亿元)、临沂(910亿元)、盐城(858.8亿元)、泰安(636.3亿元),其他城市均在500亿元以下。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超过600亿元的城市有临沂和济宁,分别达到684.3亿元和623.14亿元,其他城市均在500亿元以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徐州跃居第一,达到11185元,超过10000元的城市还有莱芜(10786元)、济宁(10739元)、盐城(10580元)、泰安(10337元)、连云港(1000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最快的是淮北市,达到18%。
农民人均纯收入:盐城继续领先,达到4893元,超过4000元的其他城市还有莱芜(4684元)、徐州(4443元)、枣庄(4241元)、济宁(4128元)、泰安(4124元)、日照(4123元)、淮安(4024元)。其他城市均在4000元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快的是菏泽市,达到16.4%。有9个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未达到全国水平。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5年,淮海经济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419.06亿元。盐城市以511.98亿元位居榜首,实现300亿元以上的市有周口(363.2亿元)、济宁(346.77亿元)、商丘(332亿元)、徐州(301.82亿元)、临沂(301.7亿元)。
粮食总产量:2005年,淮海经济区粮食总产量实现5902.49万吨,增产3.2%,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19%。其中,周口市以552.3万吨位居产粮第一,产粮400万吨以上的有商丘(484.4万吨)、盐城(483.96万吨)、菏泽(410.11万吨)。
产业结构:苏北五市均为二三一结构,鲁南七市除菏泽是二一三结构外,其他城市均为二三一结构,皖北和豫东八市实现二三一结构的还有蚌埠、淮北和开封市。详见表3。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淮海经济区是全国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区域,尽管身居东部加快发展的范畴,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与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都是难以相比的,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差距的确实在缩小。
1、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相比,淮海经济区差距相当大
2005年,淮海经济区的近邻长三角经济区16个城市共实现GDP33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淮海经济区GDP仅占到长三角经济区GDP的34.6%,增长速度比长三角经济区仅高出2.7%。长三角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4.1:55.3:40.6,淮海经济区一产的比重比长三角经济区多出16.2%,二产比重比长三角经济区少7.6%,三产比重比长三角经济区少8.6%。长三角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增长14.9%,淮海经济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比长三角快17.6%。长三角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9亿元,比去年增长14.7%,淮海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37.4%,增长速度仅快13.3%。长三角经济区出口额270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3.5%,淮海经济区出口额仅占长三角的3.5%,增长速度也慢11.6%。长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43元,淮海经济区仅有8937元,仅占58.6%。长三角经济区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累计达到23533亿元,淮海经济区仅有6500亿元,仅占27.6%。通过以上数据的比较,淮海经济区同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的差距相当大,而且在一定时间内会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2、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有喜有忧
喜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差距在缩小: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在整个“十五”时期都在提速,尤其是2005年,经济区各成员市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加快本市发展的同时,加强了与本市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使淮海经济区整体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淮海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6.2%;淮海经济区粮食总产量增产3.2%,比全国增产水平的3.1%快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6.1%;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7.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5.1%;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快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4%。但是淮海经济区2005年也出现了发展比较慢的指标,比如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就慢了1.2%。
忧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长期存在差距:淮海经济区经济实力不足,2005年,区域实现GDP占全国GDP总量的6.4%,所占的比重比去年低1%,GDP规模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差距。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够,一产的比重依然较大,二产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产尽管有所提高,但是受到工业基础的影响,提速依然缓慢。淮海经济区消费品市场规模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6%,比去年所占比重稍有提高。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的4.9%,比去年也稍有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1%,比去年有所降低,进出口规模的明显偏小,与其他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明显落后。

五、结束语
在各成员市有关部分的积极支持下,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发展研究中心对各市的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整理,并做了初步分析,供各级领导参考。文中表列数据源于各成员市的快报数,部分指标是通过计算得出。仅供参考。文章表格在网站上无法正常显示,请谅解.如需全文,请与作者联系.电话0516-85709089.
淮海经济区“十五”期间和二○○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析报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分析报告 指标分析 社会发展 经济社会 经济区 指标 社会发展 经济区 淮海

已有 1 人评分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np84 + 2 对论坛有贡献

总评分: 热心指数 + 2   查看全部评分

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3月15日在江苏省徐州市宣告成立,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枣庄、济宁、泰安、莱芜、日照、临沂、菏泽;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安徽省的蚌埠、淮北、宿州、亳州、阜阳。
沙发
他乡之石8 发表于 2006-5-15 10:3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em01][em01]

使用道具

藤椅
sqeya 发表于 2006-6-29 11: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hank you ,lao su ,for your hard work.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