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义乌工商学院三个大学生的成功创业故事。对于许多缺乏经济基础的普通大学生来说,创业似乎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然而,在这些普通大学生当中,有人却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个卖水,一个卖纸箱和胶带,一个卖环保袋和化妆品,他们在看似不起眼的创业路上实现了人生价值,他们的成功感悟是,商机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有信心,就有成功的可能。
“掌管”全校师生喝水的“水哥”
杨应海是义乌工商学院的大二学生,人称“水哥”,整个学校上万师生想喝水,都得找他。
“喂?哪个寝室?什么时候要?几桶?”一大早,杨应海接到记者电话,睡眼惺忪地说。他以为是来订水的生意。两年来,订水的电话他接了无数个,直截了当询问对方送水时间、地点、供货数量,早就成职业习惯了。
一个学生敢于揽下整个学校饮用水供应的活,杨应海还是头一个。刚进大学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他就开始了勤工俭学之路,当上了一名送水工。不论严寒酷暑,风吹雨打,他扛着几十斤重的水桶,跑遍偌大的校园,赚的是一块钱一桶的辛苦钱。
杨应海发现,桶装纯净水在校园里拥有巨大的市场。很多学生寝室、教师办公室都有饮水机,忙的时候他一天要送出去好几十桶。既然客源如此众多且稳定,杨应海心想,不如自己干。此举也得到了校方的支持,这与学校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方略不谋而合。
杨应海花了不到100元钱购入一辆旧小三轮车,雇了三个学生送水工。还是老规矩,送出一桶提成一元。如今,他在学校里已经有两个“水仓库”,雇了学生还是忙不过来,很多时候都是亲自上阵。杨应海唯一发愁的是,订水电话太多,来不及送,一天几十桶都打不住。
对杨应海来说,做水生意没有时间概念,时常会忙到很晚。他说,凡事都要去尝试着做,想到了就去做,至少有成功的可能,光想不做,那是空想,成功的几率为零。他还发现,面对态度恶劣、故意刁难他的学生客户时,自己的忍耐力更好了。
如今,杨应海是该校创业学院的学生,因为他的月收入已经超过了8000元。自从成为“水哥”之后,他不再需要家里给他汇生活费和学费了,他已能自立。
王佳荥:父子“强强联合”卖纸箱
这是一个杭州男孩,看上去斯文而内敛。他用的是苹果笔记本电脑,还有苹果iphone手机,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奢侈品。“都是我自己赚钱买的。”王佳荥有几分自豪地说。
其实,王佳荥的创业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也走过弯路。2008年4月,学院组织了“明日网商”淘宝网店大赛,他抱着玩玩的想法,趁“五一”放假回杭州,进了一些丝绸,挂在网店里销售。
“没想到过了7天,还是无人问津,估计是丝绸太贵的原因吧。那我卖什么好呢?”出师不利的他开始四处寻找新的商机。有一次,看着身边同学的网店生意红火,在忙着装箱发货,他灵机一动:“只要发货,都会用到纸箱、胶带,我何不专门提供纸箱、胶带呢?”于是,丝绸也不想卖了,全分给了同学,专心致志卖起了纸箱和胶带,首选的对象是学校开网店的同学。他还印了名片,专门在快件投递点分发。
起步时,客户一个电话,他就得送货上门,从一幢公寓跑到另一幢公寓,赶在10分钟内把货送到。由于纸箱、胶带都是消耗品,他服务到位,销路渐渐打开,回头客也越来越多。他给自己的纸箱网店取名为“卖家之家”,因为他的客户都是淘宝卖家。“其他淘宝网店的生意好,我的生意就好。”
十分凑巧的是,他的父亲在杭州就开有一家做纸箱的工厂。一开始,他问父亲订几千元钱的货,父亲很不以为然,以为儿子只是小打小闹闹着玩的,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我的父亲都是接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大单,像我这个需求量还不及他一个零头;而且他也不懂上网做生意是个什么概念。”王佳荥说。
此后,他和父亲就又多了一层关系———销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亲兄弟还明算账呢,该给父亲多少货款,我一分不差的,有时候父亲还小赚我一点呢。”他的父亲渐渐发现,儿子的生意越做越大,订的货也越来越多,有些小纸箱厂里做不了,王佳荥还得找一家江苏的工厂定做。
在王佳荥看来,父亲的经商理念还是传统的。“父亲的订单主要来自工厂周边的有限区域,局限在杭州地区。而网络无国界,如果可以的话,我甚至可以把纸箱卖到国外去。眼下,他的客户群体也已广泛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华东地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硝烟弥漫的商战中,王佳荥父子实现了“强强联合”。如今,王佳荥的父亲越来越认识到网络销售的重要性,于是他与儿子联手,父亲负责生产,儿子负责销售,将纸箱业务拓展到更广阔的市场。
王佳荥的纸板箱,都存在杭州的一个仓库里,他还专门雇了人,只要有客户需要,他就让杭州的仓库直接发货。他认为,大学生创业,赚钱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这是在社会中立身的本钱。此外,一个人有了创业的梦想,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动力,有梦想就有可能。
徐士武:创业灵感来源于《新闻联播》
进入大学后,21岁的徐士武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创业的努力。对于没有什么经济能力的他来说,一个坚定的信念很重要:商机无处不在。只要有创业的决心和胆识,处处留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途径。“刚开始,我参加过学校的‘创意训练营’社团,替广告公司推销过‘水晶字’,还做过中介。”小徐说。
然而,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让他走上创业之路的灵感来自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则消息。“前年年底,我听到国家即将实施限塑令,马上就觉得这真是一个天赐良机,于是立刻借钱订购了两万只环保袋,然后到义乌各大超市去推销。”就这样,小徐赚到了第一桶金。
他又用这笔钱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网店,仅销售原装进口的化妆品,每月销售额就达3万元左右,他的店已经是信用等级四颗钻的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