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培训,近距离的聆听了前“华为人”对IPD流程体系和LTC流程体系的解读;重温了华为的发展历程。再次感叹:华为确是一家当之无愧的伟大企业;尤其是其在运营管理上的创新能力与变革能力,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值得骄傲。
但是,即使强大如斯,“芯”病却始终存在。
我们知道,美国对华为的打压是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如今,剑指其“芯”。华为的高端芯片,除了台积电,其他如富士康等已经断供。而且台积电目前对华为的供货到9月份;也就是说,9月后,如果美国停止台积电的供货,华为将面临无“芯”可用的局面。
华为的高技术研发投入是众所周知的,近年年度的研发投入更是以千亿计算;正式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才使得华为在通讯技术领域进入无人区,乃至有点独孤求败的傲骄与苍凉。技术与管理,对企业的价值,我通常比喻为黄金与玉,也是企业支撑业务发展的左右手;看似华为都做到了极致(通讯技术,无与争锋;管理技术,时代楷模)。然,纵然如此;敌不过一个小小的“芯片”。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还是技术,是上游技术的制约。“芯片”是华为产品的核心部件,是华为产品的上游;为避免被制约,华为创立了海思。海思,是华为在蓝军做过极端分析后,做出的战略布局,这样的战略前瞻性与耐性在中国企业已属少有。海思也很给力,在芯片的研发设计技术上突破了国际的封锁,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没想到就在曙光初现的时候,黑暗又将降临:“芯片也需要制造,中国没有制造技术,制造技术卡在光刻机”。国际芯片制造已达到5~7nm(高端芯片);国内顶级的制造企业中芯国际,也只能达到10nm级,原因在于没有高端制造设备,这种设备全球只有一家,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全球提供,就是不卖给中国,我们只能干瞪眼。设备又是芯片的上游,所以华为虽然解决了上游的控制,却无法解决上游之上游的技术垄断。这一层的技术问题,就不是华为所能解决的;需要集全国之力才有可能解决,其实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连机床至今都无法达到国际水平,更何况是堪称高于***技术的光刻机。
“芯”病会不会要了华为的命?短期来看,还不会;毕竟,华为的产品线也是多层次的。长期来看,“芯”病不愈,真有可能会要了华为的命。这个“芯”病,更准确的说是中国制造业的心病。
长久以来,我们依赖于庞大的市场规模,热衷于后发模仿赶超的技术路径,自恋于所谓的低成本优势,发展我们的制造业。诚然,这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产业基础的落后,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核心技术缺乏;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产业链的控制权,多在国外。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要夜郎自大;“三流的产品,一流的市场”,时代不再。基础能力再造是中国制造业需要补的课,也是制造业企业要补的课。强大如华为,同样为制造所限;伟大的梦想,由一台机器决定,现实而骨感。
中国有一句老话,“尽人事,听天命”;也许比较适合今天的华为。人事,华为已做到极致;天命,则是中国制造水平。
华为的“芯”病,告诉和验证我一直的观点:中国制造业与国际制造业最大的差距,在于制造技术。这也是我认为阿里可以走得久远的原因,因为阿里不属于制造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