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当茅忠群决定进入这个行业,就一直没有偏离“厨电”这个主业。从零起步,到十四年的坚持,他终于把方太做到了行业第一。方太稳扎稳打走到今天,源于茅忠群一个独特的经营思路:营造企业的“软环境”。这与他今天用“国学精粹”指导企业管理,重新打造方太“软实力”的构想不谋而合。
产业路线:一路坚持十四年
盘点方太的今天,需要对方太的昨天作一个追溯,通过这个追溯,我们可以看到茅忠群是怎样创造和经营企业的生态环境,并使之最终成为方太发展动力的。十四年前的茅忠群,在寻找方太未来的产业路径时,应该是颇费思量的。当时,薄型抽油烟机已经垄断市场,要用同样的产品在市场中再造一个品牌,难度是相当大的。创业之始的茅忠群,就面临着一次如何创造企业产品生态环境的决策检验。
现在的方太,定位于“家庭厨房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这个定位的清晰和形成,源于方太在市场中推出的第一代产品——深型吸油烟机。
诞生于市场缝隙中的产品。这个产品的创意,来自茅忠群对市场的调研。他说:“当时的市场基本是薄型机,虽然销路不错,但产品的缺陷也很多。方太如果延续这个产品思路,做起来比较容易,但未来的方向却不明朗。”究竟上什么产品?在企业内部也产生了很多争议。在一次市场调研中,他看到了国外同行生产和深型机,受到很大启发,“国内没有同类产品,方太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市场中出现的这个缝隙,还没有人注意到,这给了茅忠群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在他的主导下,新机型很快研制出来,经过试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茅忠群说:“我们的深型机在市场一推出,很受消费者欢迎,销量一路看好。我们这款机器,无形中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许多企业跟进这款产品后,市场彻底淘汰了薄型机。”
方太以深型吸油烟机起家,一出手就占领了行业制高点,也奠定了方太的今天。企业创办仅两年,销售规模就突破2亿元,成为当时经营规模最大的厨具生产企业之一。
“产品创新,可以创造一个原来没有的市场;产品创新,可以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产品创新,可以创造出企业未来的生态环境。”茅忠群说,这是自己做企业十四年来最大的感悟和收获。
用创新产品引导消费需求。方太的深型机在市场中大获成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也为企业积累了再上台阶的资金。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茅忠群体味到了产品创新对于企业生存环境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从第一次成功后,他就把方太的产品创新,摆到了日常工作的第一位。
用产品创新引导消费需求,这样的产品开发思路,贯穿在方太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方太的产品和企业文化展室里我们发现,国内厨电行业的许多第一,都是方太产品创造的。方太目前集纳了国内外最优秀的技术研发力量,不断以前瞻的眼光,推出足以引导市场消费潮流的新型产品。
现代产品,越来越注重工业设计,但优异的工业设计,一直是中国企业的弱项。我们曾对厨电卖场做过调研,发现方太产品的外观设计和使用功能,与一向以高端定位的西门子厨电并没有太大差距,有的功能和设计,甚至已经超越了这个国际知名品牌。作为一家本土企业,方太是怎样解决设计上的弱势的?
方太技术副总裁诸永定一席话,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我们的设计能力,会随着市场的变化提升,每隔三年我们会与世界上最顶级的设计公司开展项目合作。通过合作,可以了解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公司是怎么做的,这是一个能力的提升。在新产品设计中,我们更注重消费者体验,我们有专门的市场研究团队,配备了大量研发人员和制造人员参与市场调研,直接感知消费者的需要,按照消费趋势来做产品设计,要让自己推出的产品,能引导消费趋势。”
产品经营:小产品做出大文章
厨用电器,在整个家电产业分工里,属于一个小产业,要在一个市场发展空间不是很大的产业环境里做出规模,做出品牌,再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方太诞生之前,中国厨电行业已经出现了几个产品畅销全国的品牌,但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整个行业一直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同质化的产品畅行于市,导致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竞争激烈。
方太在这样一个产业环境中能迅速崛起,并一路高速增长,得益于茅忠群对产业环境的良好感知,对产业未来走向的精准把握。
产品定位:满足高端消费需求。从方太第一代产品深型机开始,茅忠群已在无意之间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隔开来。方太产品的市场售价,一直高于同类产品,为什么没有受到市场排斥,反而赢得了消费者?
锁定目标人群,向这个消费群体提供符合他们消费需求的产品,是茅忠群营造方太经营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在国内,看好整体厨电市场前景的企业并不少,但有的企业在这个市场中耕耘多年,却收获甚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不够专一,二是对这个市场的可发掘潜力没有吃透。
茅忠群在方太发展路径的把握上,能坚持以一个主业为轴心而心无旁骛,充分体现了他“外柔内刚”的决策胆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坚持”。
茅忠群这样解释方太的产品定位:“很多商家在宣传时,都爱用‘物美价廉’形容自己的产品,物美怎么价廉呢?方太的产品是高端定位,高端消费群体对价格不是很敏感,他们需要的是好的产品。我们走高端路线,已经不跟大众化产品竞争了。在销售上,我们不追求销量,更注重怎样去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企业地位:细分行业做老大。走高端路线,并没有影响方太的快速成长,据我们了解,多年来方太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多。2009年,方太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2010年这个数据将超过20个亿。按照这个增长速度,茅忠群说:“每年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基数每年都在放大。到2015年,方太的销售收入会突破50个亿。”
方太现在的年销售收入,已经位居行业老大,但从企业量级上比,与国内同行之间的距离拉得并不是很大,在产业里的竞争优势,显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提升方太产业竞争力方面,方太又做了哪些布局和安排呢?
茅忠群说:“我们这个位于杭州湾新区的方太厨电产业园,是按照企业未来二十年的成长规模设计的。在行政大楼的旁边,是占地6000平方米方太的技术研发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厨电实验室,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2008年底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也是中国厨电行业首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在这个技术中心,分别建立了技术开发区、使用环境模拟区、产品可靠性试验区、品质全方位检测区,等等。每个部分的实验设备,都是按照员工提出的业内最高标准配备的。”
这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在方太落地,对我国厨电行业和方太品牌,都有着重要的提振意义,对方太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将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依托这个技术中心的研发力量,方太将更扎实地奠定其在中国厨电行业的领导地位。
在小产品上,舍得大投入;在小产品上,做出大文章。一向沉稳的茅忠群,在企业研发经费的支出上,显现出了难得的决策定力。多年来,茅忠群一直以占每年销售总收入5%的技术研发投入,构筑方太的研发实力,这为方太新品的推出,为方太在市场中与国际高端厨电品牌竞争时,提供了足够的底气。
品牌环境:强品牌带动新品牌
解析方太品牌的成功之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工科出身的茅忠群,在方太品牌的导入上,充分显露出了他的商业智慧。“方太”品牌的诞生,源起于方太第一代产品——深型吸油烟机的推出,怎么才能让新产品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并让消费者迅速接受?
方太品牌:诉求平易近人。茅忠群巧使“借用”之术,一是借助名人效应,聘请在香港家喻户晓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方太”(方任莉莎)做品牌代言;二是在国内首创产品、名人、企业“三名合一”的广告运营模式,在市场中卷起一股“方太旋风”。这个广告,现已成为中国广告界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后来央视播出的方太产品广告中,一句“炒菜有方太,除油烟更要有方太”的广告语,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引起了巨大的市场轰动效应。代言人方太平易近人的屏幕形象,与方太产品高度吻合,清晰地确立了方太品牌的高端形象。方太的产品,借助这个广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开始源源不断走入消费者家庭。
传播策略:“家的感觉”始终如一。方太的品牌口号是“让家的感觉更好”,这样的广告诉求,没有一味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也没有对产品做过多宣扬,而是站在消费者感受的层面,强调消费者的“自我感觉”。
这样的广告诉求,在国内家电品牌的传播策略中,至今也不多见。方太品牌传播的最可贵处,也体现了茅忠群的“坚持”性格,正是这样的坚持,让方太牢牢守住厨电产业,从弱小走向强大。方太品牌诞生以来,“让家的感觉更好”的品牌传播导向,始终坚持如一,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确定了方太品牌在行业中的强势地位。
新品牌:启动潜在消费需求。茅忠群在确立了方太品牌的市场地位后,启动了多品牌战略。目前的方太,除了厨电领域的强势品牌“方太”,还在几年前推出了集成厨房品牌“柏厨”,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产品。2009年8月,经过长达六年的研发准备,方太正式向市场推出了“米博”热水器品牌。
企业推行多品牌战略,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一旦运作不成功,会消耗大量企业资源。在这方面,方太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向副总裁诸永定提出了这个问题。
诸永定说:“公司希望每年增长20%~30%,20个亿的销售规模,就意味着每年要增长5个亿,这对每个部门的压力都很大,尤其是对产品研发部门。怎么用产品线来推动销售增长?只有开发新的产品。我们的厨电产品已经系列化,在方太向消费者提供的整体厨房中,已不再是简单的灶台和吸油烟机,从烤箱到微波炉,再到消毒柜,是一个使用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厨房。我们要把这些新产品做好,以后还要在厨用电器上做更多的拓展,丰富方太的产品线。”
在茅忠群对未来方太的规划中,米博品牌的启动指向非常明确:激活潜在的市场消费需求,让这个消费潜力变成企业的生产力。茅忠群说:“目前,方太、柏厨、米博三个品牌各有专工,我们的产品线围绕这三个品牌纵向展开和延伸。这样的品牌架构,使方太未来的产业走向更清晰,为方太围绕核心产业进行产品布局和市场推进,搭建了一个市场资源可以共享,企业资源可以协同的宽阔平台。”
作者:曹世中 来源:《新财经》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