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rucsdy
167022 2958

[其它] 昔日的高考状元们,他们现在还好吗??   [推广有奖]

31
tianyihx 发表于 2010-7-10 22:27: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吸引眼球罢了...

使用道具

32
BBQ2222 发表于 2010-7-10 23:43: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好奇的我还是想看看。
签名被屏蔽

使用道具

33
nkcg 发表于 2010-7-10 23:49: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在他乡还好吗?
Impossible is nothing!

使用道具

34
huayifei 发表于 2010-7-11 00:16: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一个朋友就是早几年内地一个省的高考状元,目前还在读博,除了学业顺利外,平时聊天什么的,思维跟知识都跟别的朋友差不多,也没有特别闪光的地方。

使用道具

35
shirley1104 发表于 2010-7-11 10:39: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想看看,都混成什么样

使用道具

36
zhangelieen 发表于 2010-7-11 10:43: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微观中!!!

使用道具

37
不正即歪 发表于 2010-7-11 10:54: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成绩中上的学生潜力最大,因为没有把所有心思花在读书上。

使用道具

38
不正即歪 发表于 2010-7-11 10:55: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986年-1994年期间产生的部分省市成百上千名高考状元,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投身学术者居多

早在2007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就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可统计到职业状况的高考状元有130多人,约占总数的38%左右。调查发现,状元进入大学之后仍保持极强的学习能力,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状元比较少,大部分的状元本科毕业时选择继续在国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有一部分状元则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行业顶尖人才少

中国校友会网运营总监赵德国介绍,调查到的高考状元的职业现状与社会预期差距较大,在各自领域没能出现行业的顶尖人才,大多在职场上显得默默无闻。他表示,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使用道具

39
不正即歪 发表于 2010-7-11 10:58: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调查报告称四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选择出国

1977年至199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状元当中,考研和出国成为大学毕业后的首选,其中约有40%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昨日,《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通过对历年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得出的。

深造与出国成为状元首选

调查发现,高考状元进入大学之后,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状元比较少,大部分的状元本科毕业时选择继续在国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有一部分状元则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在统计到的350多名状元中,可统计到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其中约有40%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

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表示,对于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国家应该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而不是一味培养,以后任由其出国。他建议国家应该为需要发展的专业设立奖学金。

考场状元不等于职场状元

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高考状元。

蔡言厚认为,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蔡言厚认为,高考状元作为各省份高考的第一名,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受到的是中国一流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社会期望得那么“理想”。高考状元诞生时的风光与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落寞,应当引起社会对状元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教育的反思。

报告解读

1 多数状元职业与专业脱节

调查分析130多名状元所学专业与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发现,大部分状元选择了与自己就读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职业。

课题组专家、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指出,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职业成就平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的结果;因而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地方。

2 状元就读学校相对分散

对比“1977-1998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高校情况,蔡言厚指出,1999年以前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相对分散,而1999年以后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非常集中。特别是2005年香港高校纳入内地统一招生后,部分高校在状元心目中的地位已基本上被香港高校所取代。

蔡言厚认为,高考状元就读学校如此集中不是一种好现象。一些其他大学的优势专业也应该有招收状元的能力。

对于专业的选择,蔡言厚认为,1977-1998年状元的专业选择更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如今高考状元纷纷选择热门专业。报告建议政府设立“国家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报考能源、环保等国家急需发展的专业和重要的基础专业。

“高考中状元不代表未来发展”

本报讯 昨天(6日,下同)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表示,高考状元只能反应一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就,更不代表他的未来发展。他还批评说,现实当中有以高考状元作为工作成效标准的倾向。教育部不提倡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提倡对高考状元予以奖励。

王旭明说,高考状元虽然有与其多年努力这样的必然因素分不开,但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自古以来有考试就有第一有最后,但第一不一定是最好,最后一名也不一定是最差的。

他表示,事实证明,高考状元有的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成为优秀人才,也有的被淹没,成为平庸之辈,默默无闻,这也显示,不能以高考状元论英雄。王旭明希望学校、社会和各有关方面能科学、客观、公正地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反对这种片面的人才选拔观。

王旭明承认,现实中的确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部门还有个人存在着认为高考状元是最优秀的人才这种错误倾向。他认为,高考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标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更不能作为人生最后阶段的判定标准。

“近年高考状元体现综合素质”

本报讯 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研究员昨天表示,其实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综合素质高、德智体全面考核后的、考试成绩最高者,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很多高考状元告诉他,如果再让他们考一次,未必就能够考得比别人好。

王极盛从1999年开始研究高考状元,他当面访谈了400多名高考状元。经过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高考侧重于素质和能力考查,这时期产生的状元不是过去的那种书呆子,“应该改变过去的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状元一定是书呆子,高分低能;一种是认为状元是神童。”王极盛说。

经过访谈王极盛发现,高考状元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他们是最会学习的,他们会思考,会举一反三,会动脑筋。”所以,王极盛反对高考状元高分低能的说法,“1999年以前的我不敢说,但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的分数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有些状元还是多面手,到了大学“都朝气蓬勃”。

古代状元留名者不及1/10

对话人物:郭方

1977年北京文科状元,现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新京报:状元称号为你带来过什么荣誉和奖励吗?

郭方:没有。高考之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状元,1997年,有媒体做高考20年的报道找到我,告诉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的状元。大一以第一名成绩考上社科院研究生时,倒有媒体报道。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因为你是状元而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态度。我今年快60岁了,我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做学问上,现在还是默默无闻,但我不后悔。

新京报:你研究历史,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状元多吗?

郭方:古代的状元,当时也很荣耀,但最后能留名的不到十分之一。清朝曾经出过两个连中三元的状元,最后也默默无闻,在历史上什么名也没留下。

历史上的状元大多好读书,能考状元的人都比较老实实在,因此走升官发财路线的不多。有的进了翰林院,也是从地方知县知府做起,其中不乏不愿在官场打混者,最后都辞官回家读书去了。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08/07/content_8639450.htm

使用道具

40
不正即歪 发表于 2010-7-11 11:00: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千位高考状元成就远低于预期 过度热炒成原因

本文导读: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又是一年揭榜时,各地高考“状元”、“高分考生”们纷纷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当季最受瞩目的“明星”。然而,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优秀学子的发奋努力,理当得到尊重和褒扬,但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座山峰,当社会各方年复一年对其大加热捧时,是否更应关注他们怎样跑好更加漫长的“后半程”?


  过度热炒捧杀状元


  不少教育界人士坦言,当前对高考状元的追捧背后,是建立在大众“状元情结”上的利益链:家长有望子成龙、四处求“经”的心理,学校有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教育政绩的考虑,商家则有当时当令、“眼球经济”的算盘,各种利益纠葛,大有形成“状元GDP”之势。在此背景下,近年来种种怪象已然见怪不怪———


  学校争状元有之。去年,外地两所中学争说自己的学生是当年文科“状元”,大肆宣传后才发现“撞车”,细细一查才知一个是“裸分”,一个“含加分”。


  商家抢状元有之。不少高分考生晚上刚得知成绩,第二天就有商家上门来拉人做广告、做代言。河南省某市一位理科“状元”直言,公布成绩后的各方追捧,令自己一时失去了平常心,匆匆忙忙毫无准备就开始了大学生涯。


  复旦大学研究室主任刘承功认为,高考状元的头衔只能表明他们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出色,进了高校的大门后,他们又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的是全新的竞争平台和标准评判,最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和宁静的书桌。对于这些十八九岁的学生来说,过度热捧很可能带来“自我膨胀”。


  状元制造≠成功教育


  一位教育界人士担忧地表示,负面的“状元效应”已经从揭榜后蔓延到了中学教育中。个别学校为了“搏”状元,频频出现“动作变形”。这不仅对学生个体产生不利影响,更可能带来教育理念的扭曲,使教育改革更加举步维艰。


  高考前两周,往年传统是放假让学生回家自行复习,今年本市部分高中对学生集中“圈养”,加压复习。一位校长说:“一本率高,高分考生多,学校更获认可。如果能出个文科、理科状元就更好了。”另一所中学分管招生的副校长道出苦衷:现在民间每年都有高中排名表,主要以高考成绩“论英雄”,“好学校靠生源,之所以搏高考,也是为了今后吸引好生源。如此循环,学校才能保住品质。”


  更有甚者,高中里越来越多教改试验班,被异化成为“高考尖刀班”、“竞赛种子班”,原本极有潜力的学生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


  专家指出,在如此高压下,即使在高考中取得了一时的辉煌,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可能已消失殆尽,如此疲惫身心,如何投入大学更高要求的学习?更不要说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终身学习了。只有在中学教育中回归“育人”本原,才是对学生、对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