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上帝在云端
1820 0

[其他] 文化经济 —— PME的世纪召唤!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高中生

8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54 个
通用积分
0.1039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65 点
帖子
15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26
最后登录
2006-6-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文化经济 —— PME的世纪召唤!

更多精彩请看:http://www.pme518.com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经历了几大主要的经济形态。最早是以土地和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也是最为漫长的一个经济时期。18世纪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经济时代的开始,这种经济形态以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为主要特征。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开始被人们所认识,那就是知识经济。在这种形态之下,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如今,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之际,另一个全新的经济概念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文化经济。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不仅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化理念、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等也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新契机。

文化与经济日趋融合

1999 年10 月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世界银行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也将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人们对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关系、对经济背后的文化力量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经济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经济,二者密不可分。

第一,经济文化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出现了显著变化,用于物资生活开支所占的比重减少,而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逐渐增多。目前中国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已达到8000多亿。这种新的形势,一方面要求社会生产出更多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则要求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要不断提高,不仅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更能提供愉悦的精神享受。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文化建设,这其中体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的价值,更是一个企业独特的精神诉求。例如很多经典的广告主题语,都是产品价值和品牌文化的集中体现。百事流行鞋的“渴望无限”,飞利浦电子“让我们做得更好”,伊利牛奶“用梦想创造可能”,都能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共鸣。

第二,文化经济化。由于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人们向来将文化与物质生产隔离开来。事实上,文化也是一种生产活动。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即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显而易见,文化代表了精神方面的生产力,而现代社会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则使这种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影视、音像、唱片、出版等文化产品已成为大众化消费品,不少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总之,利用经济杠杆来撬动文化市场,利用经济手段去促进文化的原创和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产业的通行规律。

第三、文化经济一体化。正是因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文化经济一体化”,也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成为全世界的潮流理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更需要顺应这一潮流,用文化提升经济底蕴,用经济来支撑文化发展。

文化产业现状堪忧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普遍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期。从生产角度看,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25%,其中音像业已超过航空航天业,居出口贸易第一位,且出口量占居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 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娱乐业的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从消费角度看,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从而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拉动作用。文化产业不仅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还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目前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是整体短缺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年增加值仅占GDP的2.15%,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1.3%。这些比例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同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也极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曾一度让国人热血沸腾,而文化的荒芜和衰弱又让我们陷入了忧心忡忡的境地。在经历了阵痛和思索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文化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经济的扩张,没有文化的繁荣,就谈不上真正的强大。而按照目前的状况,文化已经成了阻碍我国整体实力提升的“短板”。

二是低俗化趋势严重一个搔首弄姿、羞耻全无的“芙蓉姐姐”竟然能将互联网搅得翻天覆地,而且在其带动之下,相继出现一群“菊花姐姐”、“梅花姐姐”、“二月丫头”,大有前仆后继之势。一个玷污传统相声艺术、跳梁小丑一般的郭德刚,竟然自称艺术家,在娱乐界上窜下跳。他的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叫郭德纲”,竟也成为争相传颂的名句,果真如他自己所言“是篡改唐诗宋词第一高手”。“超女”的疯狂做秀、丑闻百出,更是吹进大众文化领域的一股污浊之风。

三是进出失衡在内外文化交流中,呈现出明显的“一边倒”现象。国外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大量涌入,而我们自己的文化输出却少之又少。这种现象在影视领域尤其明显。美国大片向来在电影市场占据头位。近几年随着韩剧的风靡,韩国的文化潮流开始在国内大行其道。例如,以弘扬韩国传统膳食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大长今》在我国热播之后,各类韩国料理店、烧烤店就在大小城市雨后春笋般冒将出来。而我国的影视作品,不曾在国外有过如此大的影响。这种状况的形成,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文化产业不发达、缺乏竞争力,缺少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文化产品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切肤之痛。

文化经济破浪前行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要“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这些论断和决策告诉我们,不仅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而且要正确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促进其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在促进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走好几步关键的棋。

1、美好创意改变未来。

美国迪斯尼公司于1955年建立了“迪斯尼乐园”,把荧幕上的动画片变成现实世界的动画城,为游客营造出一个充满梦幻、传奇、惊险和刺激的世界。目前全球已有五个迪斯尼主题乐园。为充分利用其形象专利,公司还建立了迪斯尼专卖店,出售印有迪斯尼形象的玩具、服装、纪念品等。一件普通的T恤只卖10美元,而有了迪斯尼形象可卖到40美元。2004年迪斯尼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300亿美元。迪斯尼缔造了美国文化产业的一个神话。

而我们的原创力在哪里?迪斯尼有米老鼠,我们也有孙悟空啊,为什么就没有催生出迪斯尼这样的文化产业巨头呢?

迪斯尼的每一步成功,都离不开独特的创意。的确,绝妙的创意能够打开智慧之门,带来财富源泉。创意产业也成为文化产业之外的又一新兴概念。英国政府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活动。”当前热门的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动漫、影视、网游,这些产业在发达国家正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增长着。例如,2000年韩国在线游戏产值高达1.1亿美元,这一数字足足是1999年的6倍。日本动漫业更是横扫全球。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已经起步。香港号称亚洲创意中心,2002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上海建立了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已建成18个各具特色的创意工业园。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增长势头强劲,2005年实际销售收入达到37.7亿人民币。多款自主研发的游戏,如《梦幻西游》、《剑侠情缘》、《QQ幻想》、《完美世界》等都有良好的市场表现,足以与韩国网络游戏一争高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06: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网游市场整体规模将达83.4亿元人民币。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创意产业的美好未来和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意大国”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传统资源蕴藏生机。

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说这样一句话:“中国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这的确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老本钱”,但是在新的时代,我们却没能利用好这些本钱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反而被别人捷足先登,挖了墙角。前几年票房很好的进口影片《花木兰》、《玻璃樽》等,题材都是取自中国传统文化。1992年,好莱坞安布林娱乐公司从网上获得中国云南禄丰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及河南西峡恐龙蛋的资料,受到极大启发,拍摄出震惊世界的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全球票房收入达到9.16亿美元。

自己的文化资源,却成就了别国的文化大戏。就好比自家屋角的一块石头,从未引起注意,有一天被别人捡走,竟发现是一块上好玉石,打琢成了颗颗翡翠!可惜这翡翠,自己是无法享有了,只留下无尽的惋惜和痛心。

为什么别人都能发现我们传统里的闪光之处,而我们自己守着宝藏却无所作为呢?难道仅仅是因为缺乏慧眼?还是我们压根就熟视无睹?现代人一味否定传统文化、拥护西方文化和外邦文化,正是让人痛心忧虑的地方!

《泰坦尼克号》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也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收益。我们也有很多感人的爱情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祝化蝶,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将这些故事演绎成经典的影片呢?很多人会说,我们没有好莱坞那样雄厚的资本。但这只是最表层的因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对这些传统的文化资源缺乏重视和开发。就像一位电影人曾设想的,如果美国人运用好莱坞的手法对“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题材进行包装,完全可能又是一部《泰坦尼克号》。

文化不同于技术,可以直接引进,投入使用。文化是一项传承性很强的事业,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想根基、精神底蕴。因此,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完全将传统的东西抛诸脑后,指望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展开,那结果必定会弄巧成拙、流于肤浅,甚至有断根的危险!2008年奥运会,外国人要看的不仅是运动会,还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传统文化,我们要用现代的手法,让凝固的财富重新鲜活起来,从我们一直忽略的东西中发掘出新的价值!

3、国际眼光成就梦想。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忱认为,文化产业的大市场在国外,不参与国外的产业大市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无从谈起。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真正发展如果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缺乏一个世界的眼光和国际市场的支撑,它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不可能。

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化进程,一方面是资本运作的国际化。文化产品同其它产品一样,其生产、流通和消费符合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因此资本的强力介入是一个重要基础。目前虽然有大量民营资本涌入文化产业,但力量毕竟弱小。此时吸收国际资本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2004年底,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成功,融资额达到10.4亿港元,为文化企业参与国际资本运作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是业务经营的国际化。要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和国外公司合作,学习国际巨头的运作模式。上海电影集团与美国华纳公司合作建设的南京上影华纳影城,完全参照国际流行概念和国家五星级标准建造,自2004年4月开业以来市场反应良好。二者的强强联合,有助于构建上影的强大院线,共同铸造华语电影的辉煌。

除了商业运作的国际化以外,在文化创意、文化理念上更需要具备国际眼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中,既要保持独立鲜明的民族特性,又要符合人类共同的审美基调;既能被本国人民接受,也能被全球消费者接受。只有预先本着这样的理念,才能成功地将本国文化推向国际市场。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没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是美国的文化产品却通行全世界,美国电影业更是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产品从不同角度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使得全球消费者都获得了差异化的享受,产品也因此获得最大范围的认同。而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至今没有形成竞争力呢?我们缺少的就是一种全球视野,一种对审美差异的整体把握;同时还缺少国际化的运作手段,因此使得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得不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不过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像》的主演杨丽萍,为了将《云南映像》推向海外,特别按照海外歌舞剧的惯例,编排了《云南映像》的海外版。2004年11月,《云南映像》的巴西、阿根廷之行轰动南美,2005年又开始更大规模的海外巡演。为了将《云南映像》做成品牌,2004年云南映像产业发展公司已注册成立。《云南映像》已成为云南省的文化名片。目前该剧已在昆明的云南会堂定点演出,世界各地的人到了云南就能看到《云南映像》,就像人们到了百老汇就能看到《猫》、《日落大道》一样。

文化经济虽然是新兴的经济形态,却已经释放出具大的能量。文化产业作为这种经济形态的主要载体,也成为了国际竞争的重点筹码。在PME看来,如果将文化产业比作一轮红日,那我们正处于日出阶段,人们已经看到了万丈光芒,只等着红日喷薄而出!PME坚信,有了文化的照耀,我们的经济必将焕发新的光彩!有了文化的推动,我们的经济也将开辟新的征程!

供稿人:李傲

2006.5.30

(本网站独创文章,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文化经济 PME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部从业人员 文化经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