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ieyongxia
5598 21

[其他] 给杨小凯经济学热泼点冷水 [推广有奖]

  • 2关注
  • 19粉丝

学科带头人

65%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资料

新国富论

新制度经济学批判

威望
0
论坛币
12560 个
通用积分
3.0802
学术水平
350 点
热心指数
318 点
信用等级
293 点
经验
51624 点
帖子
2869
精华
4
在线时间
13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2-7
最后登录
2023-2-2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给杨小凯经济学热泼点冷水

谢永侠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在一片赞誉声中荣耀登场的。最近理论界又出现了一股研究和评介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对新兴古典经济学赞扬的多,指出不足的少。而对于任何科学指出不足比评介优点更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知道不足能补偏救弊,而沉醉于赞誉是无助长进的。因此,我在此给新兴古典经济学热泼点冷水。
     一,杨小凯的分析框架
     杨小凯的分析框架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我在此试析之:
    1,生产方式的选择是个人主观的决策,还是社会客观存在的决定
    贯穿杨小凯的整个经济学的主线可以说是人的主观选择,杨小凯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人们两难选择的学问。选择自给自足还是选择专业化这是人们的自主行为,谁愿意选择什么专业就选择什么专业。“所以当交易效率高于临界值k时,人们会愿意选择专业化,如果交易效率低于临界值k,他们会拒绝专业化,不参加市场活动,并选择白给自足,至于专于哪个行业,则全由相对价格Px/Py决定。两个专业化模式(x/y)和(y/x)中效用的比较说明人们会选x专业,当且仅当:Px/Py≥1,人们会选择Y专业,当且仅当:Px/Py≤1”(《经济学原理》第77页)
    我们姑且不论杨小凯交易效率在人们专业化选择中的意义,单就人们对生产方式的选择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论述:第一,从历史角度看:人们对生产方式的选择受人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决定,在早期落后的技术条件下,他不选择自给自足能另有所选吗?而现代人如果欲选择自给自足能够吗?他没有早期大量的自然资源供选择,如果不消费工业品或者不用别人供给的种子、肥料、农药和农具,单纯温饱可能都无法解决。“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P231页)杨小凯这一点完全无视历史是向前进化的,忽视人们生产力的积累。第二,从现实中看:在人们选择分工时,选择哪个专业,也并不如杨小凯所说:则全由相对价格决定。这是完全错误的,人们选择专业化类型与水平直接决定于个人的能力的类型及其大小,没有电视机专业技术的人是不会选择生产电视机的,经济学家也不是因其相对价格较高,而人们竞相选择经济学。如果那样,人们都会选择做皇帝。杨小凯没有当总理,是他没有这方面的打算。再者,其相对价格可能是指个人的投入与产出(选择结果)的比例,但为什么有的投入多,有的投入少;而为什么又存在有的人产出大,有的人产出小,这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类型和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所致。我们从杨小凯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杨小凯注重的是人们想选择什么、不想选择什么,而忽视人们能够选择什么、不能够选择什么,其注重的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忽视了人们存在的客观基础,其实,并不完全是人们愿不愿意选择分工,更决定于人们有没有能力选择分工,特别是专业的选择。
     2,“假设对于每个消费——生产者只有一个时间禀赋约束。人们在其有限的时间里所能生产的东西只受他们掌握的知识的限制,而知识由分工水平决定。”“正因为人们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专业,所以整个社会掌握的知识比一个春秋战国的社会多很多。在那个古代自给自足的社会,每人所生产的东西与其他人差不多,他们的知识也差不多,由于这种非专业化和信息不对称,结果整个社会掌握的知识反而少。孔子知道他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知识,而今天一个数学家只知道数学中的很少部分知识。”“由于白给自足时一个人接收的信息与另一人的相同.这两个人.或者说整个社会,掌握的信息也就与一个人所掌握的相同。”“一种铀矿石,对于尚未分工的某个原始社会而言,只是一块毫无用处的石头。但它对于通过复杂的分工掌握了更多知识的社会而言,就意味着大量核能。”
     上述假设和命题都是荒唐的:第一,他藐视历史的发展。在自给自足阶段,由于当时社会的科学知识、技术与信息少人们易于掌握,而现代知识多,所以人们终生学习也不可能掌握完。当时的人选择高级分工,他能有多些现代化知识,如果现代人选择自给自足,他是否掌握的信息能与其它人相同。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建立在前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没有前人的知识积累,哪有今天的高科技、知识爆炸,哪有今天核能的利用。分工的水平虽然能够标志社会知识水平,但分工却无法决定一个社会的知识水平,而是相反,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决定该社会的分工水平。这是美国、中国和肯尼亚分工不同的主要原因。第二,他无视个体的差异,杨小凯引用斯密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认为“许多同种但不同属的动物,得自天性的天资上的差异,比人类在未受教育和未受习俗熏陶以前得自自然的资质上的差别大得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异。没有电脑专业知识的人是不可能进行电脑专业化生产的,没有电脑生产的专业化技术是不可能有电脑生产的分工;分工虽能使人们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专业,但他也与个人的能力有关。不要说后天环境的影响导致的修养差异的大小,单就人的身体素质就有很大的差异,每个人都占有一个有别于其它人的基因。有的人高大,有的人矮小;有的人健康,而有的人孱弱;有的人愚钝,有的人聪慧。同胞兄弟能力有别,同班同学分数不同,同专业同事有的人有成绩,而有的人却碌碌无为。我国的作家可谓多矣,但出成绩的屈指可数。孔子以后几千年,分工水平越来越高,可孔子或曰相当于孔子的思想家能有几人。第三,他混淆了分工与知识的因果关系。一个人知识的多少,也并不是分工的结果,而是分工的前提条件。斯密的“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并没有证明什么,他只是说明分工对人们技术的影响。但事实是这样的,当总理,首先必须有总理的知识和能力,而并不是因为没有当上总理,所以没有总理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并不否认专业化对积累经验的重要作用,但其并不能决定人们知识的多少。善于钻研的人有可能创新,不善于钻研的人则创新可能性很小,而从事该专业的研究人员,有成就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从老一辈接受的专业技术用一辈子而没有创新的大有人在。
    3,新兴古典框架中用专业化经济而新古典框架中用规模经济概念表征生产条件。
    经济系统是复杂的,单纯用专业化经济或规模经济均不能全面、准确地表征生产条件。第一:从自给自足到专业化与分工经济是对生产方式的动态描述,是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几个具体阶段,单就分工经济其历史可谓久远。分工经济从低级分工到高级分工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分工经济也是一种动态描述,但抛却其纵面的动态描述,我们要问在一定时间内(相同分工的条件下),人们生产力的不同缘于何因,这就是个人的能力(包括体力、熟练程度等等)、协作精神、规模等原因所决定了,因此,要全面地解释生产方式,单从任何一个方面解释都是不全面的。第二:并不是有了分工,就有一切,分工只能是分工:他无法决定社会生产力,分工是社会生产方式质的表述,或者说只是一种生产力水平的表述。而生产力则同时包括量的表述。如一个企业与数个企业的分工是相同的,但一个企业的生产力与多个企业的生产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表述组织经济还必须结合规模经济。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表征生产条件也不能单从某一方面入手,要想全面表征,必须纵横结合,也须质量同观。
     4,新兴古典框架中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却以此分离为基础。
     我们姑且不论杨小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解的片面性。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合二为一正是因为其分析框架有历史局限性。在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自给自足阶段,人们自种自食,生产什么就享用什么,这是最低级的生产方式。当人们进入社会分工阶段,他们就利用自己的相对或绝对比较优势,自己生产了东西拿到市场去换取个人需要的东西,如果买较自己生产贵时,人们可以自己生产。但当人们的生产方式进入到现代的组织协作阶段,他们在分工的基础上组织了起来,多个人在一起共同生产一种产品,而他则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生产的产品,他自己不能出售、消费,只有组织才能确定产品的去向,其生产是完全社会化的,他只为社会提供产品,而为自己生产的是货币收入。既生产电视又必须买电视。杨小凯局限于从自给自足向分工的转化阶段,生产者与消费者是一体的,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阶段,从分工转向自给自足基本上已不可能,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自给自足,因此,生产者就是生产者,而不同时是消费者,即使他自己生产的产品,他也必须通过自己的消费者方式才能够获得消费,根本不可能直接把自己生产的产品消费掉。文定理也只适用于从自给自足向分工经济的转化阶段。恩格斯早有明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以致社会不再能消费他所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了。"[img=15,15]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xieyongxia/Local%20Settings/Temp/CyberArticle/50_files/icon_smile_8ball[1].gif[/img]因此,生产者与消费者存在一定的分离是现实的,对经济学的研究也是必要的。
     5:新兴古典框架中交易费用对组织的拓扑性质有极重要的意义,而新古典框架中交易费用没有这种意义。
     “杨小凯将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然一体”,然而交易费用是个极笼统的概念,其对组织的意义也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重要,科斯的分析方法也是不严格的。这一点已有很多著名经济学家指出过,用不严格的概念作根据是严重违犯逻辑规律的,这毫厘之差很容易导致结论的千里之谬。因此,杨小凯交易费用对组织的拓扑性质的意义是很值得怀疑的。首先,现实中企业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我们可以随便问一问任一个企业经理:你们的企业是干什么的,是不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其次,从理论上讲,无论是交易费用或者是生产费用,说到底只能是一种费用,或者说是成本,成本对生产确实有决定性作用,但其只能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更非充分必要条件,这一点,我在后面还有论述。
(待续)

前几年写的文章,见近日本版有人讨论,故发于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杨小凯 documents Settings Document 经济学 杨小凯 冷水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王志成2010 + 100 + 60 + 3 + 3 + 3 奖励原创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60  学术水平 + 3  热心指数 + 3  信用等级 + 3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xieyongxia 发表于 2010-10-25 16:45: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续上)
    二、科斯逻辑与杨小凯分析法
    通观杨小凯《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看出,杨小凯是在科斯基础上移植了分工理论,科斯是采用交易成本来界定组织存在的,而杨小凯则发现了科斯交易成本的不足,从而提出了交易效率来界定组织的存在。演绎分析是一种因果分析法。必须有相当的严格性,但他们的分析方法是有问题的。真正成本的大小或有否效率是任何一个生产组织经营的结果,任何一项成本过大都可以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当然,如果其交易成本过大,企业就会退回市场;生产成本过大,导致企业生产没有效率,企业同样也会破产。节约成本或有效率是人们经营中的目的所在,也是企业存在的必然结果和要求,但其只是企业存在的一种标尺,并不是企业自身。企业自身的问题是如何达到这个尺度,即如何才能够节约费用、提高效率。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位企业家去询问经济学家关于经营的问题,你只能给他介绍一些能够节约成本或能够提高效率的经营方式,而你不可能给他一把标尺,去测量一下你是否符合这样一个标准,你的生产是否是节约成本的,是否是有效率的,如果你能够达到这二点,你的企业就可能存在,你的经营就是正确的。经济学应该研究生产如何节约成本或曰如何才能有效率,而不是以能否节约成本或是否有效率来判断组织能否产生或存在。比如我们做证明题时,我们已经知道了题的答案,可我是这样证明的,如果该证明的结果与答案一致,则该证明正确,如果该结果与答案不一致,则该证明错误,证毕,这种证明是没有意义的,这显然是违犯逻辑的。科斯与杨小凯就是这样,如果该企业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或有交易效率则企业就能够产生或存在,否则,企业就不能存在,这就是企业产生或存在的本质。其实,这同样是一种逻辑循环。科斯只不过是用此分析了企业,而杨小凯则推而广之,用其分析分工、贸易等等。分工存在的本质就是有效率(相对自给自足有绝对比较优势),不然的话,人们就不会采用分工,可杨小凯仍用交易效率来分析。用结论来界定,当然“是显然正确的”了。无怪乎科斯和杨小凯无往而不胜。由于科斯与杨小凯的逻辑是一种循环逻辑,因此,他们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也缺乏可操作性。
    其研究方法与其对经济学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学是研究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P4其实,研究两难冲突问题的是发展经济学,资源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础,而资源又是一种熵,资源经济学是一种熵经济学,由于熵资源是一定的,也就是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得与失是发展经济学的关键。而人本经济学是单向度的经济学,即如何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经济学本身是研究人们如何利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化满足的科学,最浅显的说法就是如何致富,如何创造价值,创造维持人们生活、存在与发展的财富。个人经济学是研究个人如何致富,国家经济学是研究国家如何致富,研究如何致富,必须研究成本与效益;研究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必须研究资源最优配置,没有资源的最优配置,哪有收益的最大化。致富与资源配置只是人们侧重的不同层面罢了,研究资源配置与研究富裕是统一的。此时,成本是人们创造财富的一种手段,并不是人们创造财富的目的之一,也并不是生产或交易的费用越小,人们能够获得的收益越大,在生产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投入的资本越来越大,人们的贸易收入(交易费用)也越来越大。杨小凯主要是无法摆脱科斯的交易费用,费用和效率永远是两难冲突。
    三、分工与企业
    1, 杨小凯的分工
    杨小凯对社会内部分工与组织内部分工并未做出严格的区分,这是他走斜路的关键所在,从自给自足转向的是社会内部分工,而并不是组织内部分工。它是不可能从自给自足直接转向组织分工的,从社会内部分工到组织内部分工是要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的。从第一次社会化大分工到第二次社会化大分工也不知经历了多少百年的历史,而演进到组织内部分工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不是谁想选择企业生产还是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组织分工都是历史的产物,自给自足是早期生产力落后状态下的特征,而组织分工则是资本主义大生产的产物,当中跨越了社会化分工的相当长时间。
    对分工产生原因的分析也不合理。什么原因产生了分工,“但是,你也许要问,为什么美国的分工水平比中国高这么多,什么是分工发展的条件呢?分工一定有代价,才使得它的发展在很多国家并不容易。”“交易效率才是分工产生的本质,主要是因为分工是有代价的。”很显然,分工产生于分工成本、交易效率。这也不过是一种循环论证。分工初起只是自然的分工,靠水者吃鱼,靠森林者吃果实,大草原宜于放牧和狩猎,这都是自然分工,但后来的分工由自然转向自觉,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分工是人们能力优势伴随交易产生的,马克思对此有明确的阐述:“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能力和需要才是分工的主要条件,把美国的高新科技搬入我国,我国同样也可能产生该项分工,为什么美国对其资本和科学技术对我国控制、封锁比较严格,而对其所谓的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大量输出。
     2,杨小凯的企业
    企业的是什么,或者说企业的本质是什么,科斯及杨小凯均未给出恰当的回答,他们只不过是回答了企业的产生与存在。但企业是什么,是企业一个质的命题,并不是单纯指企业是如何产生的,企业的产生只是企业的产生,并不等于企业是什么这样一个质的命题,企业产生于人们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去共同协作;那么,企业的存在是否是企业的本质呢?同样也不是,企业存在只是企业存在,也不等于企业是什么,企业能否存在,决定于企业是否是有效率的,如果企业没有效率,那么,企业就不可能获得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不可能存在,获得利润只是企业存在的条件,但并不是企业,而成本无论生产成本还是交易成本则只是企业效率的条件之一,成本所占比例大,效率则小,如果成本大于或等于收益,那么该企业则是无效率的,因此,成本又是影响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说,成本对企业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效率或者说利润起作用的。因此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交易成本,其影响的只是企业的存在,都不是企业的本质。回答企业的本质,必须回答企业是什么,而并不是回答企业的产生与存在。
    企业是什么?我们可以从杨小凯的分析过程中窥得一二:杨小凯认为,从自给自足通过专业化生产、分工到企业的转变,是人们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而人们为什么选择分工而放弃自给自足,只是由于分工有生产效率,而自给自足生产效率低下。很显然,自给自足、专业化生产、企业都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是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自给自足是什么,专业化、企业就是什么,只是级别的差异,而没有本质的不同。自给自足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而企业怎么就成了替代市场的交易工具了呢?从自给自足到企业是量的变迁,还是质的飞跃?杨小凯的生产方式在没有分工时没有交易费用,没有交易费用仍存在生产方式的本质。有了分工其生产方式怎么就变质了呢?企业本质上仍是一种生产方式。
     3,分工与组织
    关于分工与组织的关系,杨小凯并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第一:杨小凯说“分工是指人们专于不同的方向”,而专于不同的方向怎么就组织起来了呢?其实,分工与组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分工不必有组织。分工再发展也只不过是从低级分工到高级分工,而决不会成为组织,人们把自己的任务拿到家里去做算不算分工。分工与组织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组织要求系统、秩序、协调,但有分工是否就会有系统、秩序和协调?作战时部队有骑兵、步兵、装甲兵和炮兵,但为什么不用了一个兵种再用另一个兵种,或者说一人一人的参战,而总是协作战斗,统一指挥,按部就班。因此,协作也不是分工所能替代的。第二:通过对杨小凯从自给自足向分工经济演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分工经济与自给自足一样,都只不过是一种生产方式而已。作为生产方式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但是否到分工经济就达到最高境界了呢?否,组织经济又是一种更高的生产方式。因此,此框架只能用于从自给自足向分工经济演化时的研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超越这一点再单纯用专业化或分工经济表述是有失全面的。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杨小凯的分析框架是局限的,前提假设是错误的,又由于其研究方法的逻辑循环,因此,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对分工、企业甚至贸易的解释都是没有意义的。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chalihe + 100 + 3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学术水平 + 3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写得很在理
事在人为

使用道具

板凳
j_w_x9299 发表于 2010-10-25 20:13: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文章,仔细整理下可以发表的,呵呵

使用道具

报纸
haixinyiyuan 发表于 2010-11-8 16:15: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看得出楼主是经过深思的!

使用道具

地板
sstz2010 发表于 2010-11-11 16:44: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读研第一天才知道杨小凯 孤陋寡闻啊

使用道具

7
heliang8216 发表于 2010-11-11 17:16: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批判才能产生真理。中国学者迷信权威

使用道具

8
suojin817 发表于 2010-11-11 17:58: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估计明白的人看了也就看了,也不评论,要么就像我这个白痴,干脆没则么看。通篇大论,懒得细看。
只是不理解,学经济学的,或者用经济学思维方式想东西的人,怎么言论这么绝对呢?
杨的理论我没研究,但是毕竟是一种经济学的切入分析方式。任何经济学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有限的或者LZ所说的狭隘亦或者说是错误的假设基础上的。但我记得XX人曾经说过,我们更应注重理论的演绎,和分析思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LZ的长篇大论,无非就是想说明自己对于杨的理论有所了解。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客观看待一下相关的观点呢?毕竟理论都是受时代所束缚的,就像当年的马克思。
还是我与经济学脱节了?XE。。。。

使用道具

9
over_xz 发表于 2010-11-16 23:18: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中国,只能对某个学者指出不足。。。

使用道具

10
wangbinluo 发表于 2010-12-6 20:29: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觉得你说得太对!
经济学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看似矛盾其实就像数值方法的逼近,
去批判他人理论的正确性而不看其合理性,实际意义,是很不合理的。
如果要严格如科学判定一般,哪个人的经济学理论能站得住脚!


8# suojin817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