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nhui2010
1189 0

中国制造折射下的国际化三角困境 [推广有奖]

教授

9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076 个
通用积分
13.3329
学术水平
39 点
热心指数
73 点
信用等级
24 点
经验
1297 点
帖子
1120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21
最后登录
2022-8-15
毕业学校
DDDD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三十年前,国际化,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国际化,意味着海外产品、海外企业、海外资本走向中国。
  十年前,国际化,是中国腾飞的翅膀。国际化,意味着中国产品、中国制造、中国资本走向世界。
  今天,国际化,令中国制造进退两难,令中国经济痛失引擎。
  中国制造困境:缘于国际化三角失衡?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GDP只有日本四分之一 ,然而,2010年上半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勿庸置疑,过去十年,年均增长20-30%的外贸总额成为中国年均增长10%的强大杠杆。2009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制造陷入史无前例的内忧外患。
  先说内忧。2010年4月商务部公布的出口压力测试结果,中国制造平均利润率约3%。随着2010年全国20余省市最低工资大幅上调20%以上,与2010年6月人民币汇改再次启动,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以上,中国制造全线频临亏损或成定局。
  再谈外患。据世贸组织统计,2009年中国贸易争端比2008年翻了一番,达116件,占当年全球贸易争端总量一半。中国贸易争端已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南非、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世贸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贸易争端总量将比2009年翻番,这意味着中国制造将遭全球围堵。
  在内忧外患夹击之下,中国商务部制定去顺差化目标,中国外贸顺差在2008年达到近300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2009年同比减少1000亿美元之后,2010年将再减少1000亿美元。
  处于内忧外患夹击中的中国制造如何突围?要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回顾中国国际化的历史。
  入世前二十年,中国制造以市场换技术,是国际化的第一阶段。
  入世后十年,中国制造以比较优势、过剩产能换市场,是国际化的第二阶段,
  未来十年,技术、市场,二者均衡发展。是国际化的第三阶段。中国制造在引进海外技术提高附加值,拓展国际市场同时,还要拓展中国市场。毕竟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是国际市场最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随中国制造技术升级,以往主打中低端的中国制造与主打中高端的国外品牌的错位竞争,将演变为全产业链的全方位竞争。随中国制造全面拓展海内外市场,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也将全面展开愈演愈烈,中国制造如何突围?
  李稻葵对这一国际关系新格局的解释是,“金融危机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超前推进了至少3—5年”,中国跨入了“被逼出来的大国经济时代”。“金融危机让中国的发展过早地感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发达国家看到中国的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他们担心中国的发展会在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等各个方面挤占他们的空间;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落后国家则感到了另一种压力,他们的担心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挤占他们的发展可能性”。
  然而,国家发改委一不愿披露姓名的官员却提出一个新观点,中国制造今天的困境,是资源国、消费国、制造国的三角均衡被打破的结果。
  这位官员认为,进入21世纪,形成以欧美消费、亚洲制造,中东提供资源的三角经济格局。这一三角超稳结构源于三方利益之平衡。这一生态链的构成机理在于,中国用中国制造赚的美元,从资源国买资源从消费国买国债,支持中国制造再生产。中国的利益是是利用中国制造维持中国经济高增长,又消化中国过剩产能。美国的利益是通过发国债从中国借钱买中国制造,既符合美国负债消费模式,又利用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抑制通胀。资源国的利益是,一方面高价出口资源赚中国的美元,一方面用出口资源赚的美元买美国债,支持美国买中国制造,因为中国制造引发资源大牛市。鉴于这一生态链,资源国、消费国、制造国,各有所图,相安无事。
  但是,全球金融危机打破这一三角形超稳结构。一方面,美国这一全球最大进口国、消费国开始改变长期以来的借贷消费,开始节支储蓄,对中国制造需求下降。此外,美国借第二轮量化宽松超发美元,使美元贬值,吹大大宗商品泡沫,提高中国制造成本,威胁2.6万亿美元的中国外储安全,而各国都争相借本币贬值刺激出口、减少逆差,同时加大贸易保护,使中国制造遭全球围堵。另一方面,全球资源无法支持中国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方式。目前的中国,以全球20%的人口,耗用全球30%的资源,提供了全球10%的产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起步,中国经济不再追求高增长,开始淘汰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导向,商务部甚至开始去顺差化……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内忧外患下的中国制造何去何从?失衡的国际化三角如何重构?中国如何引领这一重构?
中国制造如何突围?
  2010年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中国出口七连冠企业富士康宣布离开二十年的深圳北迁西移。 富士康在宣布深圳生产基地加薪100%同时选择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迁移。有台湾专家预言,中西部可以容忍富士康十年。有富士康高层透露,深圳富士康迁移的真正目的地是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中国代工业未来十年是否会消亡?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否将不复存在?
  在国际产业大分工链条中,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正陷入两头挤压的尴尬,一方面是中低端产品面临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另一方面是高端产品面临发达国家市场垄断、技术封锁、品牌优势。与两头挤压对应的是中国制造的的两个突围方向,要么产业转移,要么产业升级。正如王小广所分析的,“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会因国内要素成本的上升及国外竞争者的压力而挣扎;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外资压力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情况下难以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传统产业突围方式,主要有两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国家、地区,通常指中低端产业为降低成本,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转移。历史上大规模产业转移平均二十年一次。今天,以十四个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大规模引进外资为基础创立的中国代工业已迈入二十年门坎,是否向成本更低的内地或东南亚大规模转移?富士康内迁代表这一产业转移方向。
  但龙永图认为,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强项。我们不能舍掉我们的比较优势而把制造业大规模地移到国外去。
  产业升级,通常指从目前的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到利润更大更赚钱的产业结构,通常指中低端产业升级到高端产业。
  值得一说的是,无论中国制造面向东南亚的中低端产业转移,还是中国制造面向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并购,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通过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规避中国制造面临的愈演愈烈的贸易争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基本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明确指出中国制造的突围方向在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海外并购是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捷径,可以较快实现中国制造从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型。然而,尽管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2200亿美元,但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和北京大学教授共同组织全球化与中国大企业研究表明,将近三分之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流向港澳,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份额流向高收入国家。中国在高收入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相当于中国外来直接投资存量不到5%。
  中远集团魏家福对此评论称,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大企业已经在我国经济体系当中,但是我国大企业在高收入国家中却被看作是无足轻重的,我中有你,而你中无我。随着中国资本走向世界,在大多数行业中国赶超国际顶尖级行业的难度都比开始之前增大,而不是降低。
  谁主宰国际化并购的成败?
  国际化并购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正确,而不是企业规模大小。
  2010年11月法国Nanterre商业法庭向TCL集团申索6亿多元人民币赔偿金,被誉为中国家电国际并购第一例的TCL并购汤姆逊 CRT,最终以巨亏收场,TCL直至现在未走出相关涉外官司的泥潭。
  从TCL并购汤姆逊CRT、联想并购IBM PC、平安参股富通,中铝参股力拓,到中海油并购尤尼科,除中海油并购尤尼科未成交外,凡并购成交者无一逃过巨亏。即使被誉为民企国际化并购标杆的吉利收购沃尔沃,也前景未卜。中国屈指可数的在高收入国家直接投资,几乎都付出巨额学费的代价。
  与上面列出的知名大企业相比,完美时空堪称无名小辈,但完美时空已顺利跨入企业国际化第二阶段。
  完美时空互动娱乐总裁竺琦认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出口为导向,第二个阶段是价值链优化,第三个阶段是全球化运营。”
  竺琦进一步解释说第一个阶段具体到游戏企业来说,就是把产品授权给海外运营商,获得海外授权收益。第二个阶段,企业利用全球化进行价值链的提升和扩张,通过获取技术、吸引人才、开拓市场、提升品牌价值、获取资源等手段,提高整体绩效。第三个阶段,企业成为无国界经营的全球性企业,企业的国籍属性不再重要。企业的资源、产业链布局以全球为舞台,战略、运营、文化全球化。与出口导向和价值链优化阶段不同,企业不仅仅是把分别位于全球不同地理位置的点简单地连接起来,而是全球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整体。
  竺琦强调真正实现全球化运营,需要能力的积累,漫漫长路,不可一蹴而就,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能达到这一境界。竺琦表示:“完美时空目前处于价值链优化阶段,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和收购等做法,获取技术、吸引人才、开拓市场,为企业积累更多的资源和经验,为完美时空进入全球化运营阶段做好准备。”
  二次出山,带领联想走出并购IBM后的严重亏损的柳传志近日表示,联想的国际化取得了“基本成功”。联想并购IBM买回了三样东西:品牌、技术和国际资源。
  李书福则表示,吉利并购沃尔沃并购的是技术。人类的汽车工业技术,尤其是安全技术很多都是沃尔沃创造、发明的,汽车安全带,汽车玻璃、车箱还有ABS安全气囊。沃尔沃已经作到在汽车无人控制下自动刹车,不会撞车,下一步将作到不会撞人。沃尔沃提出在2025年实现零排放和零伤亡的目标。
  国际化并购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你买回的是什么,而且取决于你能否与当地法律、文化环境融合。
  在并购专家看来,企业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其中间存在企业文化磨合是有很大风险的,尤其是东西方企业并购则更为复杂。柳传志也谈到这点,他认为,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实际上是多方面管理中的磨合的风险。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时候,联想这种风险暴露无遗,利润率下降,直至后来集团出现严重亏损。
  无独有偶。在迎娶沃尔沃百日之后,李书福和沃尔沃管理层就车型开发分歧已经公开化。李书福希望沃尔沃在中国的车造得大一点,超过奔驰宝马,合乎中国消费者口味。而沃尔沃高层却认为应该走相反的方向,即小型、节能、环保。考虑的则是维持沃尔沃在欧洲市场优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制造 国际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2010年上半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 三角 困境 制造 国际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8 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