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谈谈博士论文的写作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Point=3][Money=3]
博士生发表论文目前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存在如下现象:
 第一、写论文不做实验。一些擅长写作的人,根本不做一点实验,实验数据完全编造,但是能将文章写得文采飞扬,让评阅人不得不给通过。
  第二、实验做到30%,就说做到100%。因为真正要做好一次实验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的,而且可能需要用到一些写作者并不是很清楚的相关领域知识,因此写作者想做实验也因为客观原因做不了,或做不完全,但是为了快出文章也就顾不了那么多,随便编造一些数据,自说比别人方法稍微好一点,就将文章送审。(
 第三、实验做完了,但是发现结果并不如别人方法好,很多时候这证明了写作者所提的方法是一种想当然,但是为了快出文章,也就把结果改得比别人方法稍微好一点,并将文章送审。
 第四、别人的方法本来就很好,但是为了自己“创新”,就断章取义地理解别人方法,或者改变/减弱实验条件,非要找出别人方法的“不足之处”。自己再提出一种新方法,并表明自己的方法好。
 第五、间接抄袭别人文章。将别人的文章该头换面、扩充、缩短,并在参考文献中不提到原文。
 第六、删减增补、一稿多投。将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的文章经过多次修补之后,作为多篇文章投出。考 出文章快的学生有以下两种:
  第一、真正科研能力很强的人
  第二,靠弄虚作假、吹蒙骗的人;
  不容易出文章的学生:科研能力不是很强,又不想/不敢弄虚作假、随波逐流的人。
 如果将我列出的六种做假方式都归入第二种出文章快的学生身上,那么这种学生和不容易出文章的学生占到了博士生的大多数,甚至可能是绝大多数。
 为什么做假的文章也能被录用?不是有专家评审吗?原因有
  第一、评审人只读论文,不会去亲自做实验,因此容易轻信那些写作较好的论文;
  第二、评审人水平有限,看不懂所评审的文章。这个现象不足为奇:目前科研工作的分工相当细致,同一个领域也会分出相当多不同的分支,每个分支都有丰富的资料,评审人不一定能全部掌握该领域内的最新成果。这对老教授式的评审人和年轻博士式的评审人都是存在的。对于看不懂的文章,很多评审人不敢轻易不让通过,也很少给编辑部说明情况,就自己找人帮审,很多情况下是学生在审。这一点说明审稿关并不能防住做假的论文
  学生为什么要做假?直接原因是为了应付学校规定的发表文章的数量,间接原因是:
  第一、没有充分的科研条件保证学生做实验。学生提出一种方法的时候,自己要从头做到尾,没有良好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重复性的劳动太多
 第二、发表文章的周期太长。随着稿件数的增加,目前国内期刊的审稿、发表周期普遍延长,退稿的概率增大,相信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文章光审稿就超过了一年,再加上发表还需要一年左右,因此发表一篇文章的周期正常情况下需要两年左右(还不算被退稿的可能性)。而在提出一种新方法之前,学生需要阅读多少文章,做多久的实验?学校规定三篇文章,对于一个三年/四年要毕业的博士,时间是不是很紧张?
 第三、学生的生活补助太低,每月249.8元。不管是在外面打工,还是给导师做项目挣生活费,都不可避免地减少了做科研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学生为了短平快式地出文章,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出文章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发表文章,必须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对研究领域的深入理解。但是,这并不能掩盖造假的事实。
  我本人非常厌恶“学术腐败”,但是目前我在发表文章方面或多或少也存在所列举的六种做假行为,对此我本人非常惭愧。但在目前的体制下,我觉得这不是个别现象,“学术造假大队”正在越来越壮大。对这种现状,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相信会有大家之人提出,本人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Money][/Point]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