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对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5-09-10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但由于其规模小、人员稳定性差、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导致了其生命周期短暂。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发展日趋重要。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加以分析,提出了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内外部监督的对策。特别建议国家应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将中小企业纳入对应的行业管理,用行业规则对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加以制约,并扮演内部控制的第三方监督机构。以期提高相关企业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行业协会建设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5月,已有1100多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纳税额约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截至2015年1月底,全国市场主体实有户数突破7000万,新登记注册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并且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以上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就业、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根据全国工商联合会2005年编写的《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披露,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85%的在10年内死亡,2005年至今10年间,虽然没有明确数据表明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一直维持这一水平,但这类企业生命周期短,仍是不争的事实。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已成为决定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2010年制定了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主板上市公司施行。虽然目前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内控制度,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出关键控制点,制定和完善适合自己的内控制度,提高抗风险能力。   本文将针对如何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探讨,以提高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促进其健康持久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内部控制的困难   1.自我控制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很多都是家族企业起家,重要岗位都是“自己人”,他们认为凭观察就能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不需要监督经营全过程,这种认识直接导致资产安全存在隐患、会计信息失真、经营效率低下。   2. 治理结构简单,应变能力差   中小企业各运营环节缺乏制约机制,各部门各行其事,缺乏有效的考评系统,容易导致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酝酿了徇私舞弊的土壤。比如销售部门只考虑销售业绩,不考虑回款周期,这也是很多企业销售收入高,现金流却非常低的原因。再如,投资部门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测算企业目标回报率,根据主观判断,盲目投资等。   3.资金薄弱、人才短缺、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   中小企业的这一特点使得其更需要有一套相对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为企业的经营保驾护航。也正因如此,有些企业容易出现极端情况,一种是大搞制度建设,照搬大中型企业内控制度,一方面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另一种极端是由于资金和人员相对短缺,不愿意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上,随着企业发展,制度的漏洞造成企业内部环境恶劣、人浮于事、徇私舞弊,无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导致企业很难良性发展。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控意识薄弱   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存在一个特点,即企业负责人权利过于集中。企业内部业务的拓展、人员的考核等均由一人说了算,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都凭领导的个人意愿。管理层全凭自己的喜好和想法管理、经营公司,对内部控制不重视,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有的企业即使实行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执行、落实方面也不够严肃,管理层凭借自己的喜好随意更改制度。内部控制是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企业负责人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企业负责人不重视,那么即便有了制度也是形同虚设。   2.制度设置不健全   一些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用财务制度等部门规章替代内部控制制度。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只能体现对部门的管理作用,并不能有效的反应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的全过程,也不能将各业务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相当于没有真正的内控机制。日常管理中,关键岗位如会计与出纳、采购与库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岗位,一人身兼多职;关键业务环节,如采购、投资等重要业务合同签署往往过于随意,忽视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考察,对专业条款缺乏判断能力。这些关键岗位和关键业务环节上的管理漏洞,轻则导致企业各部门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重则导致徇私舞弊现象频发。   3.内部控制人员安排不合理   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员引进、开发、使用和退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人员引进方面 ,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任人唯亲、排除异己现象严重,外聘人员很难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缺乏归属感。 人员开发方面,受资金及控制成本影响 , 往往忽视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内部员工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低下。人员的使用和退出方面,尽管部分中小 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更富弹性的工作时间,但是由于激励方式和激励力度选择不当,导致企业员工流动频繁,大量优秀人才流失,由于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往往会导致企业关键技术和商业秘密的泄露。   4.缺乏有效的内外部审计监督   我国中小企业内审机构的设立或内审人员的任命,往往是由企业负责人决定,这种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机构很难客观真实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另外,由于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政府也没有安排指定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审计,外部审计常常由企业安排聘用,部分审计机构以创收为目的,因此往往缺乏独立性,不能进行有效监督。   四、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改善企业内部环境   (1)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   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发展之中,对于企业的管理,领导往往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展。轻视企业的内部问题与管理问题。领导者应更新观念,强化管理,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为员工创造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管理完善的工作环境。   (2)成立专门的内控部门或岗位   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可以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团队,也可成立内部控制专职岗位,专门负责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和日常性事务工作。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这个岗位可以设置在财务部,但应有别于财务的日常工作。   (3)改善用人机制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 制定和实施应在 “ 以人为本 ” 观念的指导下进行 。 首先 , 在员工的引进上 , 应避免 “任人唯亲 ”, 明确敢为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以德才兼备作为聘用标准 ; 其次, 在员工的开发上 ,关键岗位及技术岗位应建立岗前培训制度,并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在使用方面, 形成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退出环境,应与员工依法约定保守关键技术、商业秘密的期限,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应进行工作交接或离任审计。   2.以会计控制为起点,加强制度建设   (1)加强各环节的联系   财会部门在保证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和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效果。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财会部门不能将眼光仅局限于日常会计工作,而应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制定发展战略、分析评估风险和作出决策等环节起到助手的作用。这也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除专业素质外,要熟悉企业主营业务各环节的运营,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良好运营。   (2)重视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企业应明确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3)真正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   对于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任何个人不能单独进行决策或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关键业务合同应请具备相应业务能力或专业知识的人审核后方能签署。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重大决策往往由某个人说了算,即使有相关制度,在落实上往往也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内外部审计机构发挥监督作用。   3.完善内外部监督体系   中小企业的内部监督有赖于企业负责人和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经营目标和内控目标实现统一融合,才能使内部监督得以有效开展。政府各部门也应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引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4.行业监督推动内控建设   从我国所有经济实体的内控制度现状来看,上市公司要执行2008年出台的内控制度,国资委下属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按照国资委要求有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各部委下属的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相对较晚,但近一两年也在逐步完善中,受主管部门监督。剩下的基本在本文讨论的中小企业范围内,从外部监督的角度来看,只有工商和税务部门有所约束,而且只是从财务数据上体现。而企业一旦内控出现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仅凭工商税务部门几年一次抽查很难发挥作用。作者认为,国家应尽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使中小企业按照行业性质分类,由协会制定统一规则,对行业内的中小企业进行指导、约束和监督,真正建立起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   五、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其特点及内部控制存在的为题,提出了从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内外部监督方面加以改进的对策,特别提出应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监督达到内部控制监督的目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风险,如何发挥其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优势,同时将风险降低到可承受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既要遵循全面性原则,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也要重视成本效益原则,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要找到关键控制点,做到精炼、有效,引导企业走向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孔繁琴.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改进问题浅析.经营管理,2013(2下):135-137   [2]邢俊霞.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原因及对策.商业经济,2011(10):53-54   [3]陈纲.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13(20):16-17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